Ⅰ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变化,你最喜欢哪一个朝代的
唐朝女装最喜欢,因为优雅飘逸、富丽端庄、开放大气。
Ⅱ 我国各个朝代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我国各个朝代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是从原始时期的兽皮,再往后面一步一步的发展的。原始时期是穿的用古筝缝制的一些衣服,就是兽皮连接起来的,这个时候是衣裳刚刚被创造出来,可以说是我们服饰演化史的源头。
魏晋南北朝服装是进行了大变动,大量的胡人来到了中原区住胡服也变成了当时很时髦的服装,胡服的特色是紧身圆领开叉。宋朝的服装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传承唐代以传统融合做得更好,恢复了我们中国的风格。元的服装与周十分相似。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主要也就是文化的交流汇总,最后形成了一种结果。外来的文化史的服装的变化。但是始终都会在向中国的风格再进一步的恢复。不断的变化,根据当时的流行。
Ⅲ 简述一下中国的服饰发展历史。
一、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二、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四、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五、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六、明代:
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八、民国时期:
(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九、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3)中国历代女装怎么变迁的扩展阅读:
关于介绍中国服饰历史的书籍:《中国服饰简史》、《中国服装发展简史》等。
《中国服饰简史》内容:“文化简史”系列丛书共10本,从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部类入手,历时性地介绍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优雅的审美理念,以及传承有序、丰富多姿的文化积累,从而为当代人的生活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中国服装发展简史》:共分十一章,以时间为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发展及演变,其中包括各朝代历史思想简介、服装形制、穿着方式、首饰佩饰等,并附有230幅插图,使广大读者在参读过程中,能够掌握中国历代服装发展的脉络,并希冀透过这面历史的镜子,深刻感受到中国“衣冠王国”之美名。
Ⅳ 中国女装设计的发展史
“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从创意到实施,均为国内首创。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杰出、发现。 杭州,欲做“发现”这些准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伯乐。 杭州“发现”世界级大师 “杭州丝绸、女装产业要克服‘高原现象’,突破发展‘平台期’,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依靠品牌取胜。而打响品牌的核心是要培养一批顶尖级的女装设计师。” 不久前,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暨“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言之凿凿,字字着力。 这次专题会议,也无疑将在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确实,“设计师品牌”策略对于杭州女装之推动力,愈来愈显现其不二地位。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的打造,而且直接关系到杭州丝绸、女装产业的兴衰成败。 杭州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从2007年至2017年期间,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资助60位杰出女装设计师的培养培训。重点培养对象将在“万事利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的最后优胜者中选出。由政府主导并投入大量资金来培养设计师,这在国内不仅是首创,也可谓是大手笔。 和记者谈起即将实施的“发现计划”时,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纺织服装处处长严国强即刻神采奕奕,“市政府对此特别重视,通过这次计划实施来培育和形成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发展的人才竞争优势,从而打响杭州‘中国丝绸之府、中国女装之都’的行业品牌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 “生活品质之城”,这个称谓对于杭州人以及不少外地人而言,已是个颇为熟稔的热词。它是一个由各种具象汇聚凝结而成的概念之词。而这一次,杭州市政府要将其中一个具象发大并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就是—通过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的培养与杭州女装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杭州的“生活品质”。 在缤纷服饰荟萃的杭州女装特色街武林路的北端,记者找到了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敲开工作室的大门,立刻就感受到其内忙碌而紧张的工作氛围。接电话声,交流工作的谈话声,键盘敲击声,翻找文件声……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 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顾小华,不停地在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和安排媒体的采访,因为承办这次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以及“发现计划”的相关活动,已足以令他忙得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负责媒体接待的汪君玮对记者说,“‘发现计划’除了用10年的时间,在国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每年培养6名杰出女装设计师,还将在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培养250名优秀女装设计师,短期出国培训优秀女装设计师和女装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200名,短期国内培训服装制作技师400名,服装制作高级工1000名,引进知名女装设计师10至20名。” 可见,“发现计划”不仅仅只将目标对准那些准世界级设计大师,还将发掘并培养一大批服装业优质人才,从而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构筑起坚固而上规模的杭州女装发展源动力。 西子女装突围国际化之困 在现在这个时机,力推“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不是没有理由的。 西子湖畔的杭州女装,她想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国内女装的领军人物而已,清秀隽永的目光已眺望着那更为华丽耀眼的世界舞台。 然而,杭州女装期望突破自身发展障碍,攻入国际女装市场,就不得不正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杭州有几百多个服装注册 商标,但可称得上品牌和名牌的却不多,商标不能代表品牌。同时,贴牌多、设计风格雷同甚至抄袭现象也阻碍了杭州女装的进一步发展。”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纺织服装处处长严国强对此不无忧虑。 一个地域环境或城市环境对设计师必然有影响,很多外地的设计师留在杭州开创自己的天地,正是看到了这片土壤所能给予的养分。 自从2000年杭州女装整体亮相京城之后,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的打造活动就异彩纷呈。每年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杭州市政府都组团参展,影响巨大。 无论是杭州女装形象大使的评选还是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的举办,杭州女装整体推广都是非常出色和到位的。但是,在杭州女装整体形象得到整体提升的热闹背后,杭州女装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却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最初,杭州提出打造杭派女装,由于门槛较低,大量的女装企业蜂拥而入,加上缺少标准,缺少引导,导致产品档次低,质量不过关,使得杭州女装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很多女装品牌不愿让人了解到自己的杭州背景,不愿打“杭派女装”的牌子。 “确实,杭州女装的品牌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但是在这个品牌群体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品牌。要打造‘中国女装之都’,只有品牌群而没有强势品牌,是不可想象的。而杭州女装想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使之成为强势品牌,才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汪君玮由此分析道,“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发现并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成熟设计师,从而主推‘设计师品牌’,就显得犹为关键,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发现计划’是提高杭州市丝绸女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杭州女装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此外,由于杭州女装企业的设计背景,杭州女装企业显示出一种过于看中设计或者品牌的形式的倾向,而相对忽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变化。反观与杭州同处浙江的温州、宁波的服装企业,他们多数是商人出身,因此,对市场的嗅觉更加灵敏,显示出更市场化的操作智慧,所以温州、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市场影响力非常强的服装企业。 对于西子女装走向国际化,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钱锋则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见解,“若把法国现阶段的着名 奢侈品牌及高级成衣品牌比做风情万种的成熟女子,那杭州的服装品牌只能算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应当通过不断吸收国际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使杭州女装的设计突破产品设计的概念,从单一的产品设计提升到品牌设计、企划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等多元化、立体化设计,最终以设计文化提升杭州服装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于是,今天的杭州女装希望做到世界的和时尚的,“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就是很好的起步。 世界时尚之都锻造设计大师 “去年的短期出国培训给我的设计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世界一流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我准备报名参加今年的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希望能得到这次长期出国培训的机会。” 曾获得杭州“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现在杭州佳奇服饰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的周红淋,在去年12月也十分幸运地被送往国外短期培训。 作为一次尝试,去年杭州市曾首次出资100多万元,安排18位服装设计师出国短期培训。这18位服装设计师在法国、 意大利等“时装之都”,感受到了世界时尚最前沿气息和大师风采,受益良多。 周红淋和记者回忆那段时间不长却令她获益匪浅的出国培训时很感慨地说:“特别是有一个关于‘橱窗解码’的课程令我印象深刻,那些世界顶级品牌十分重视橱窗的设计和陈列,通过橱窗来发布流行元素和体现品牌风格。这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这次大奖赛后,选拔出的6名女装设计人才将作为第一批赴国外进行为期一至两年长期专业培训的设计师,获得出国培训政府全额奖学金,奖学金额度为30万元至50万元,如此培养力度和重视度均超过以往。 由于当前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和一线服装品牌大多在欧洲。因此,打造“大腕”级中国女装设计师的培训之地,自然也选在了那里。 具体而言,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初步定为“发现计划”优秀设计师的培训之地。 在国外学习,语言关可能是优秀设计师将遇到的最大“门槛”。为了帮助设计师克服这一障碍,杭州市拟委托国内院校先期对设计师培训法语、意大利语,强化英语。 对于杭州推出“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杭州女装企业纷纷叫好。“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组委会当初找到万事利集团,希望赞助100万。我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我还可以承诺,年年赞助100万!”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充满激情地说。 在世界时尚之都学成后的设计师将回杭州为杭州女装服务3年以上,这对杭州女装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服装产业的发展,现在人才是关键。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走向国际舞台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在‘发现计划’中也完全有可能出现达到国际水准的杰出设计师。他们不仅对杭州女装,也将对中国服装产业产生较大影响。”言语之间,周红淋对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不久之后,这6位首批准世界级大师将踏上求学之旅,在世界时尚之都得到全方位的锻造和磨练。杭州女装走向国际的“十年计划”也将由此开始。 -
Ⅳ 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变迁 历代女子都穿什么衣服
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变迁:
1、先秦两汉时期不穿裤子穿裙子
西式时装、婚礼服……民国的服饰令人眼花缭乱。但凡看了《花样年华》的人,都明白旗袍是民国时期的潮流。
上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在民间走红,在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后,下摆缩短,腰身收紧,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Ⅵ 70年中国女性服饰变迁史,时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个轮回
时尚的穿搭是一个轮回。
通过女装长衫的变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女装文化从保守传统到开放自由的变迁,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满族妇女的长袍是她们的传统服饰“旗袍”。宽大是旗舰最突出的特点。宽大的夹克和长裙覆盖了人体的所有曲线,没有任何暴露。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女性长衫服装的创新变化更为明显。旗袍越是自我修炼的风格,开襟的服装设计,复杂精致的扣板配饰,丰富时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样化的女式长衫服装,越是大胆的衬托和展现女性的美丽。
到如今又流行的“复古风”,各种复古元素充分证明了时尚的穿搭就是一个轮回。
Ⅶ 古代中国各朝女子服饰变化,快看看最喜欢哪个朝代的
明朝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女性形体的完整美,而服装方面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
现在很多人说的汉服,其实就是咱们汉族人民的服饰,从秦汉时期开始逐渐演变,一直到明末,不是只有汉朝的服饰才叫汉服,它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一点一点演变流传下来的。
Ⅷ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1、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2、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前唐,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还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3、辽金元时期服饰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有汉人的礼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4、明清时期服饰变化
明朝的服饰在唐朝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饰风格。因为明朝的政治思想达到了中国历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饰风格也变得束缚闭塞。
5、民国时期至近现代
直到鸦片战争后,世界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后,中国人的服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末时期在中国境内随处可见西洋服装和长袍马褂并存现象。自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结合的最有力的时代产物。
(8)中国历代女装怎么变迁的扩展阅读:
汉服文化: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Ⅸ 我国历朝历代的服饰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服饰图案源于生活,服饰图案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代服饰图案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的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在商代、男女所用的各种玉饰、帽饰、牙笄等也有这种印迹。 周代服饰图案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惟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但是,这种审美意识有着社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等级差别上。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例如,天子服饰可尽享十二章花纹;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就此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战国时期服饰图案 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社会思潮和观念空前活跃。这时器物的装饰纹样有了较大的变化:森严拘谨的饕餮纹、蟠螭纹让位于奔放活泼、富有生气的人间题材,表现在服饰上的严谨的设计变得舒展了。 从战国的服饰图案来看,很多图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了,而是采用自然物象的变化纹样。这说明人们在图案的设计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理想化的东西多了起来。这不仅表现出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而且也使服饰纹样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战国时代的服饰图案经历了从殷商到周的发展过程,使服饰图案在设计形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又开始一改严谨细腻的设计风格,来追求一种活泼大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服饰图案受秦瓦当艺术的影响,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整体性,而不是拘泥于细部和局部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多用以少胜多、以虚带实、造型概括逼真的对比手法来表现那种简洁淳厚的美。这种风格上的大起大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活跃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文化上的进步必然在物质上得以表现。如果说战国以前服饰图案以严谨规划为特点的话,那么秦统一后,服饰图案则以明朗、大方、活泼、奔放来表现生活。 汉代服饰图案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从鞋的变化上看,已接近我们现代鞋和靴的样式,说明那时的服饰是较发达的。此时,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形象,身着的衣服图案是“S”形云纹。这种“S”形图案具有左右上下互相呼应、回旋的生动的特点。其线条粗细搭配、大小穿插,在对比统一的图案形式美的法则中,有了新的创造。汉代的织绣工艺表明,这一时期是我国染织史上第一个兴盛期,织物品种与纹样布局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云纹图案来看,其线条舒展流畅,动感强,用的都是“S”形。由此可见,汉代云纹图案在此时有了新发展,即在上下左右任意延伸的线条中产生了虚实相间的节奏,又以自由延伸的“S”形骨架表现一种大气、协调的美感,为后期的艺术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以轻盈、精巧、别致而着称的漆器工艺在汉代也达到了顶峰。其工艺制作精密,装饰纹样主要也是舒展、流动的变形云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但漆器工艺品上较多的是云纹。 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这种特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也为人们所运用。汉代,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意义更加浓厚了。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的审美价值了,所反映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从图案的造型也可看出,当时的龙、凤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了。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已经达到了人的主观上的艺术加工、创造的境地。也就是说,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尽管它蒙上了一层权力等级的色彩(即阶级的色彩)。为此我们说,服饰图案的运用到了汉代时,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除了继续沿袭汉以来的艺术风格外,在线条的设计上趋于粗犷,给人一种肥厚之感。在服饰的图案上,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局部,而主要是追求服装的整体线条美、飘逸美,以此来表现服饰的美感效果。如在服装上出现的舒展、飘逸的大裙摆,宽松袖口,都是以整体的造型美来表现生活的。当时,人们在衣着的整体表现上以丰满、肥壮、飘逸为时尚。 隋代服饰图案 到了隋代,尽管隋只统治了37年,但在服饰的表现上却趋于华贵,图案纹样的运用还是云纹多。这种华贵之风一直沿续到了唐。可以看出,在服饰装饰上,隋代服饰图案有惊人的成就,服饰纹样描绘在彩塑衣服上,有联珠纹服饰图案、狮凤纹服饰图案、团花织锦图案纹样,其色泽金光闪耀,可与真实的织锦媲美。这些图案的纹样是隋代服饰图案的代表作。其技艺高妙,纹样新颖、别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满了白色的联珠与黄色云头波形纹样,以忍冬卷叶和团花陪衬着狮和凤。蹲狮和体态轻盈和舞凤,对称、连续、交错排列,形象清晰、秀美、生动,是隋代织锦图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代服饰图案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 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这时期的服饰、承前代的形式,在图案运用上不仅将云纹发展成朵云纹样,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服装的配件设计更加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宋代,开始注重幞头这种饰件的装饰效果了。幞头,即着公服、常服时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 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为明代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头戴善冠,穿有满地云纹衬托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服饰,冠以纱,折角向上,后名翼善冠;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绣金盘龙一;带佩玉,靴为皮之。皇帝常服饰有云纹及十二章的各种纹,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备、文武双全、能呼风唤雨,是想象中人格化的神。明朝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在举行祭礼和大典及处理朝政时要穿有龙纹的袍服。明神宗万历皇帝寿圣节(即诞辰)所穿的龙袍与宪宗皇帝龙袍相似,只是满地的云纹样图案被满地的寓意图纹所代替。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纹样寓意的内涵更为深刻,仅在明万寿服服饰图案一个纹样里,美好寓意的纹样就如此丰富。另外,随之发展的,如桂花和万年青,意为富贵万年青;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金鱼和 海棠,意为金玉满堂;蝙蝠和云,意为福从天降。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从上述图中可看出,不论是团龙、坐龙,还是行龙,都呈现出程式化造型,云纹、植物纹、鸟纹、鱼纹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说历代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了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同的话,那么,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各种服饰配件的完善、图案的繁琐,以及等级观念在图案上的反映更加森严明确了。 清代的服饰除了承前代的装束外,主要是在装饰物件上更加完备了,如服装出现了马蹄袖的上衣,出现了马甲(坎肩)。 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纷的程度。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