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清人的穿衣习俗有哪些
明、清时代,福清男女分别上着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到膝盖;下穿至脚面的裤子,裤脚口宽大。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冬夏衣着变化鲜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装中减增。布料织工细密,颜色有蓝、青、红、绿、黄、白等。衣裤颜色的搭配,相互交错,对比色显明,多为蓝衣、青裤。一般未婚女子穿裤子,不穿裙子,已婚妇女均穿红裙。龙高半岛至今,还可见丈夫健在的老年妇女穿红裙。女人婚后丧偶,则终身不穿红衣、红裙,前三年守孝,须着青衣、白裙,后三年改为青衣、青裙,裙子须遮住脚面。沿海多风沙,妇女出门耕种或讨海,常用毛巾包头,围脖子;男子所穿裤子的裤筒比较宽大,利于讨海作业。少女留单辫或双辫,并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辫梢扎红绒绳,已婚妇女留长发髻,还以金银首饰点缀。
民国时期,中山装在城镇和知识界中开始流行,妇女穿棉布长衫的也不少。大、中学生中,男有穿西装,女有着旗袍的。
共和国成立初期,崇尚苏联生活方式,女理短发,男理“一边倒”发型。农村中,老年农民多穿布扣对折便衣和不带裤袋的便裤,颜色以蓝、青为主;中、老年妇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裤。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装、青年服、军式便服流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绿、黄、灰军式便服风靡全县。
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时装不断更新。福清作为侨乡,受国外时装的影响,尤为明显。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时装有春秋装、夏季和冬季时装。女春秋装外上衣的衣领多为小立领或圆西装领,直腰、垫肩,衣长至大腿膝部,裤子为直筒长裤。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后期,有的年轻姑娘,穿连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装上衣多为直领、宽肩、排扣式,或拉链式,裤子为直筒裤。
夏季时装,女的喜穿连衣裙,1985年后出现大对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还有西装裙、背心裙、吊带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种西装短裤、牛仔短裤、百慕大裤、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为立领衬衫配以西装短裤。
冬季时装,女性多喜欢颜色各异的风衣、长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还有花样繁多的棒针织品。毛衣外衣化是一个新趋势。男性一般穿西装、猎装、骑装、旅行衫、滑雪衫或运动衣裤,还有长短呢大衣。农民多穿中山服和军式便服。
② 利桥古街的作文怎么写
利桥古街的作文范文如下:
人人都说:利桥古街是一个古香古色,热闹非凡的地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我们就出发去一探究竟吧。
一下车,我就惊得目瞪口呆,这里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古街两旁是红砖白墙的房子,杯古的屋檐,设计得清闲秀丽。一个个小摊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有肉包子,冰淇淋,烤串……应有尽有,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抬头仰望,一个个灯笼穿着红红的衣服,在空中连成一串,发出点点微光,随风摇曳生姿,点缀着古街,宛若九天上散落在人间的星星。一顶顶油纸伞也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项目介绍:
福清利桥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打造成具有福清人文历史特色的城市会客厅、文旅新地标、城市新名片,以“一江、一街、一塔”为依托,利用利桥街两端核心节点,打造“两核、两轴、一带、六片、多点”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其中,“两核”为历史文化精华核心——瑞云塔,城市级开放空间活力核心——龙江门市民文化广场;“两轴”为老福清传统味道文化轴——利桥街,休闲生活情调活力轴——东门河水街;“一带”为滨江贯通休闲景观带——龙江滨江带。
“六片”为侨乡文化体验院落群、滨江活力商业街区、传统文化展示区、老字号利桥街、精品商务办公街区、创意产业区;“多点”为天后宫、人民公园、荷园、下沉龙津仓广场、基督堂、天主堂、闽剧院、景观水系、天宝渠、码头、砚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