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般清明节扫墓时挂的物品是什么
除了祭拜用品,铁油,彩条纸,锄头等之外,还得准备一些其它东西。
足够的矿泉水---几个小时在山上跑来跑去,没有水喝怎么行,还可以洗洗手,走之前淋灭火种。
雨伞或帽子---这个要看天气,有备无患,好过尴尬的被雨追着跑或者被太阳晒得头晕眼花。
拐杖---这个很多人会忽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山坡很陡峭,根本很难走,这时候拐杖就是你的第三支脚。
一次性手套--上铁油戴上手套,比回家清理油污方便多了,还可以拔去墓角草而不伤手。
防滑鞋--千万不要穿你那漂亮的平底小皮鞋,湿滑的山草会让你常常跌坐在地下。
通讯手机--一般都会带上,要充足电哦!
裤子--牛仔裤最好,女同志千万不要穿裙子,山草会划破你漂亮的裙子甚至皮肤。
几个苹果--当你肚子饿得咕咕叫,体力下降的时候,一个苹果可以让你精神百倍,继续出发。
垃圾袋--不要满山扔垃圾了,举手之劳,不要让祖先身边都是垃圾好不好
清明节来了
又要去扫墓了
我们会带青团子、粽子
素菜还有水果香、烛去给祖先扫墓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时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一般清明节扫墓时挂的物品是:白纸或彩条,有的地方挂红纸、柳条·····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pre>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㈡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千百年来,我们选择了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对于这个特殊的节日,在既不宜外出祭祖,不少人都是会选择在家里面祭祖的,下面看看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1
供养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不应以顺应民俗的理由而去杀生,若由此造作杀业,使祖先受殃累,冥阳两损,对先人对自身都有害无益。祭祖时,我们理应准备如香、灯烛、水果、鲜花、糕饼等供品,勿用荤食、烟酒等减损福德。
礼拜
感恩祖先的福荫,感恩父母的养育;向祖宗汇报自己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忏悔自己的过错;断恶修善,精进修行,光宗耀祖。
诵经
依靠三宝的加持利益祖先,若时间允许可以诵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经本。
祈愿
祈愿身心安乐、事业昌盛、家道兴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惟愿诸佛菩萨、天地众神、历代祖先慈悲护佑。
回向
天下父母,亡者业障消除,往生极乐;生者问法明理,健康长寿。回向包括先祖在内的的六道所有一切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成就无上菩提佛果。
庚子清明,祭祖的方式虽和以往不同,但所表达的心愿是一样的,那就是让我们对祖先升起感恩心与恭敬心,对一切亡者都升起慈悲心。同时,也承接了诸佛菩萨的功德与祖先的福荫,为亡者做善业,并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2
第一步、为了避免出门扎堆,我么可以在家设一个案几,然后静静的点上三根
第二步、把点好的三根香,插在香炉上,把心里想说的话跟故人说说
第三步、第三步、也可以在案几前奉上一束鲜花,表示对故人的思念
第四步、可以在案几前供上一盘香果,和家人一起讲讲家族的故事,缅怀追思,相信已逝亲人的在天之灵,也能够理解我们今天面临的艰难和处境,感受到我们虔诚的心
在家烧香的正确方法应该如下:
一、烧香拜神还是拜佛,这个香品都需要注意,切勿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这样的香烧了,反而造业,带来不好的运气的。一般是烧香烧天然香才是正确如法的。这个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好点的天然香烧更好些。
二、烧香时,要自己点燃香,而且所有香都要烧着了。香的明火不能用嘴吹灭的。
三、无论是请什么愿,愿望成真后记得一定要还愿哦。
如何在家里烧香祭祖要摆碗筷吗?
此外,想要家宅吉祥安康,除了烧香祈福,你还可以同时摆放吉祥物的。这个可同时到无相铜炉官网定适合的无相吉祥摆件摆放即可。
如何在家里正确的祭祖呢3
如何正确祭祖
一、物品准备
第一,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第二,备水果。坟地既然能管我们五代,最好拿五种水果。实在不方便,拿一种也行,千万不要偷懒。
第三,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给祖先上坟祭肉,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过去祭天、祭地需要三牲五畜,比较神圣。我们的祖先没有达到天地的功德,也没有天地那么大的福报,所以除本地特有的习俗外,建议不要供肉及供血性的东西。
第四,备纸钱。烧什么样的纸呢?当然是麻钱纸。这是非常正统的。诸如冥币、天地通银行等都是骗子所为,跟假钞一样,拿这种钱到坟地烧,还玷污祖先。想一想,如果你拿了假钱多生气?!这样不能招福,反而招祸。包括烧手机、电话、汽车、楼房,都是无用的。这些都是商家敛财行为,我们不要上当,不要以为烧这些就叫尽孝。最近兴什么苹果手机、楼房,没有用,浪费。
第五,备一根蜡烛。最好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通常习俗还是一对)。
二、纸和香
纸不是烧得越多越好。除非什么情况?家族特别不幸,子孙在外面祸端多,如果觉得诸事不顺。那这个时候就要想了,阳上是不是有缺?是不是亏孝?做事是不是不仁不义?
所以,阳上有亏,子孙受过。要先从这方面找原因,如果不是,再看祭祀上是不是做得不太好。如果是,这个时候就要多烧香,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10个分10把,12个分12把,5个就分5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三、注意事项
1、烧纸不能用棍把纸挑碎,最好念念经。纸这个时候,就可以越多越好。可是烧纸时一定不要拿棍挑,一挑碎,就像我们人残缺了。你烧那么急干什么?一年才来上一次坟!祭祖的时候要缓慢、端庄。这才叫续火、添香。很多人烧纸,恨不得给它挑散,烧完赶紧走。来了就待会儿,跟老人聊聊天,也挺好的。要是有信仰的话,烧纸时可以念念经文。信佛的话,最简单的就是念阿弥陀佛。要是信道教,也可以念道教的一些经典。在坟地念念经,对活着的子孙会有帮助,让家庭更加和睦,做事更加顺心如意。
2、穿着要素雅端庄。我们去坟地最好穿黑色或者白色的衣服,显得端庄,千万不要穿艳丽的衣服,也不要穿短裤、裙子,这就是对祖先的不尊敬,那么子女就会有漏,损家族的面子。
3、表情要严肃。祭祀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如法祭祖,子孙兴旺,后代兴旺。进入坟地,表情就要沉重,就不要再笑了。为什么?坟地是人家的家,你在那里嬉皮笑脸,这对人家是非常不尊敬的。嬉皮笑脸,祖先会认为看我们死了,看我们笑话来了,他一起这念,就要倒霉了。
4、不要拍照。在墓地不要拍照,不管怎么样,坟地都属阴。
四、上坟步骤
(一)上香
1、首先要上三炷香。很多人老祖宗的坟可能找不到,比如太爷爷的坟,那香怎么烧?
第一炷香,你要姓王,就说王氏历代宗亲,广受香烟,前来享祭。历代就把整个姓氏表完了。
第二炷香,就是主香了。如果祭祀的是爷爷奶奶,你就说爷爷奶奶,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恭请你们前来享祭。
第三炷香,代家人起头。如果孙子、儿子很多都在外面,没有回来,就要说他们工作忙得很,确实来不了,你们也不要见怪,我代替他们。可以把该来祭祀的人的名字提一下,祈求祖先护佑他们工作顺利,行走路路畅通,四季平安。
2、香的插法。三根香,可别一起插,要一根一根插。插香的时候用左手,从右向左插。我们在世的人是以左为上,去世的人是以右为上。我们用左手插代表对他们非常尊敬,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从右向左插是顺应人家的理。
3、跪着报恩。供完香以后,一定要跪着,你不跪不足以报恩,因为你的来处是这儿。不要怕把裤子跪脏了,这里要告诫诸位:裤子脏了好洗,心脏了,就是忘恩负义了,是洗不干净的。
(二)供水果糕点
(三)烧纸。非常恭敬地开始烧纸,心里想着祖宗所有的恩德。
(四)整洁环境。把坟地周边的杂草、污秽的东西打扫清理干净。拿去的塑料袋之类的东西,走的时候全部带走。要知道,我们在祖坟上行为不当,会招祸。
(五)处理祭品。供完了水果、糕点,只需用指头捏一点渣子撒在坟前就行,切不可随意将其扔在墓地,这叫浪费折福。水果、糕点供完祖先以后,最好是分着吃,人多的话大家都分一点带回去。当然各地风俗也有很大差异。
五、上坟时间
要是经常在外地,不一定非要逢清明、逢节气去坟地,你比较亲近的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你有空都可以去。拿着水果,拿三炷香,一点,一插,一放,跟他们聊聊天,跟活着时一样。
父母一生,祖先一生,都非常正派,给子孙存德修福。可是现在的有些人,想父辈生活之艰,在生之年没有好好给他们尽孝,觉得内心有愧,他都死了,于是去买个美女给烧了。现在告诉大家这不叫尽孝,这叫玷污祖先,损害自己祖先的品德。
六、祭祀祖先要敬
总结了一下,共有七敬:
第一,行为有敬。举止要敬,包括磕头。给去世的人磕头,是连磕三个。给活人拜寿,只能磕一个头,这叫独一无二。他是你的父母,没人能代替,这叫独一无二。我们不要神鬼不分,给在世的也磕三个头。这是磕头的礼节。跪的时候,要先下右腿,后下左腿。
第二,言语有敬。言语只能赞扬去世人的功德和对你的帮助,切不可揭人伤疤,说人短处。
第三,音声有敬。声音不要高低不匀,不然孩子对你说话会没大没小的,会直呼其名。声音要非常柔和,平静。跟祖先说话,眼睛不能朝上看,要朝下,好像非常恭敬地听祖先教诲一样。
第四,先后有敬。符合理法。五伦要顺应。很多地方女人不上坟,媳妇不上坟,这是错的。古时候常讲,活着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难道你死了以后不让子孙敬你?
男孩娶媳妇之前,最好让他领着女朋友去坟地给祖先报喜,家要添人了。生了孩子以后,也尽快去祖坟,报告祖先,家里添丁了,这叫报喜。女孩出嫁也是,跟祖先说,女大当嫁,您老保佑她在婆家别受气,让她懂贤惠,孝敬家人。
第五,进退有敬。进坟地的时候要非常肃静,不要再抬头了,要有一种悲哀的心,现在自己过得这么好,父母到底没有享到福,这是进的时候。退的时候,不要转过身给祖先一个屁股,应该往后退三步,看着祖先的陵墓,依依不舍地退三步以后再转身。
第六,临近墓地有敬。墓地可能是一个大型的公墓,我们临近墓地的时候,不光要尊敬我们家的人,对别人家也要尊敬。进到墓地就不要大声喧哗了。
第七,祭祀行礼有敬。人在墓地,不要边烧着香边想着孩子回来了没有?想着逛街要买什么东西?心跑了,就麻烦了。进到墓地以后,衣服也都要整理得整整齐齐。
㈢ 扫墓穿什么颜色衣服合适,上坟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我们中国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尤其是在一些传统重要的节日,都需要去扫墓,那么我们去上坟穿什么颜色衣服合适,有什么禁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扫墓穿什么颜色衣服合适
扫墓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在穿着方面应当注意。首先应选择颜色较为朴素的衣服,因为朴素会带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这也是对已逝去人的尊重,更能表达出对于逝者的哀思。常见的衣服颜色有黑白灰等。
所以这么严肃的场合也最好不要穿五颜六色的衣服,祭祖的时候是比较忌讳这样穿的。一方面,很容易对祖先产生极大的不尊重,这可能很容易导致一些运气不好。导致自己目前什么方面更重要,什么方面就更不顺利。
上坟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上坟忌穿红色的衣服
上坟是一件非常严肃悲哀的事情,毕竟是与亲人阴阳两隔,因此去上坟的时候,千万不要穿得过于鲜艳,这样会亵渎到逝去的亲人,还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气运,可能会惹来很多可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上坟当然不能穿红色的衣服,不管是大红色、粉红色,还是玫红色,总之只要是红色,都不可以考量。其实还有一种说法,红色是大吉大利的颜色,在很多喜庆的场合,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这种颜色与阴间之物是非常犯冲的,尤其是在坟地这种阴气特别重的地方,穿红色的衣服,必将冲撞到逝去的亲人,他们会感到很惧怕,还会与整个家族的人,变得越来越疏远。
上坟忌穿紫色的衣服
上坟的时候,千万不要穿紫色的衣服,这个颜色的衣服,看起来不是特别正式,也不够肃穆,还过于炸眼,在坟地这种令人感到伤心的场合,当然不适合穿。一般来说,大家去上坟的时候,都会穿白色或者是深色系的衣服,黑色和灰色是最常见的,这样才是对亲人表达尊重的表现。上完坟回来之后,要立刻对身上的衣物进行清洗,还要在阳光下暴晒一个星期,千万不要上完坟回来之后,继续像往常一样若无其事挂在衣柜里,或者是栏杆上,等到第2天接着穿,这样是很不吉利的。
上坟忌穿绿色的衣服
上坟的时候,千万不要穿绿色的衣服,这样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而且坟地的色彩,基本上是特别暗淡的,此时穿绿色的衣服,会让自己看起来特立独行、格格不入,还会非常显眼,容易成为邪祟之物攻击的目标,还有可能让自己在上完坟回来之后一病不起,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死亡威胁。去上坟之前,要保证个人衣物简单得体,不要戴有乱七八糟的配饰,也没有必要过于华丽,不过一定要确保干净整洁,千万不要穿着脏衣服过去,也尽量不要穿破洞的衣服。
上坟忌穿黄色的衣服
上坟的时候,千万不要穿黄色的衣服,这个颜色与坟地气场是犯冲的,会影响到自身的运势,可能在上坟回来的路上,容易遇到意料之外的流血事故,还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天天遇到烦心的事情。举例来说,学习的时候精力无法集中,还会看到很多可怕的东西,学习成绩将一落千丈,工作的时候心态不够平稳,公司内部会出现很大的人事变动,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就成为失业下岗员工。所以如果不想给自己招惹麻烦,想要让日子变得更加平稳,那么在上坟的时候,就不要穿黄色的衣服。
上坟祭拜祖先的意义
祭祀祖先的风俗是很久之前就有的,并且传承了上千年。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神。他们把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并且保留下来了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
扫墓能穿裙子吗
穿裙不太便捷,一些行动乃至会怪怪的,所以扫墓的时候最好是不要穿裙子的。扫墓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穿裙子的话会给人一种不怎么庄重的感觉。另外扫墓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体力活动,例如打扫坟墓周围,除草等等,而要是穿裙子的话肯定是会让你自己感到行动不方便的,因此不建议大家在扫墓的时候穿裙子。
而且,清明节扫墓的情况下通常必须修缮墓葬,做一些辛勤劳动,并且墓葬的部位一般都较为偏远,道上也有一些绿色植物,非常容易割破肌肤。
上坟注意时间
在过年这样喜庆的节日上坟祭拜祖先有几个注意点。提前准备好供品,香烛、纸钱、水果、点心、素酒等一些祭祀用品。最好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上午9到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因而最好选择在这个时间段上坟。
上坟能不能穿红内衣
最好是不要穿红内衣,毕竟是白事,穿红色是对逝者是不尊重的,最好是多数要穿黑色或者灰色,比较暗沉一点的颜色,以示庄重和严肃,而且穿红色的衣服上坟,会招来不利的磁场,容易发生各种倒霉的事情,得不偿失,本命年运势不好,葬礼能避则避,以免加重不顺的运势。需要注意一般三年守孝期内,内外衣忌红色,三年之后就不忌红色了。但不论多长时间,上坟时外衣还是以清淡或庄重之色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