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短裙在世界上是不是女性的专利
炎炎夏日,正是女士们穿着各种裙装闪亮登场的时候。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男性穿裙子的历史也非常悠长。在人类漫长发展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男性的夏装主体是裙子而非裤子,而且男性穿裙的历史从未真正中断。不过,女人凭借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将这种服装演绎出更多风情。
1 男人穿裙历史悠久
裙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将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西方遗存的岩洞壁画显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男性已经开始穿着草裙,并且广泛流行。此后,史上有记载的法国克鲁玛农人、北京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服饰中也都有裙的存在。因此,裙子也是从原始社会起影响范围最广的服饰。
根据记载,商朝时期,中原华夏族男子的服饰是上衣下裳。上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音:diān),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最初,下裳是两片布,后来逐渐合成了一个圆筒,类似于现在的裙。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变成了上下一体,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当时比较流行由素绢拼制而成的无缘裙。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束裙着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盛行的装束。《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后来,裙屐少年被泛指大家子弟。
明朝成化年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马尾裙又叫做发裙,是一种衬裙。当时,人们上着大襟短袄,下穿马尾裙,穿着方法是把它系在腰间,外面再穿衬衣及外袍。马尾裙硬撅撅的,就像一把撑张开来的伞。于是,穿衣人的外袍长襟自腰部以下都被伞形的马尾裙托起来。这种裙子据说是从朝鲜国传到京城的。刚开始穿马尾裙的,只有富商、贵公子、歌妓等人,之后武臣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北京才开始有织卖者,服者日盛。弘治初,一给事中建言:“京中士人好着马尾衬裙,因此官马被人偷拔鬃尾,有误军国大计。乞要禁革。”由此可见当时马尾裙之流行。
不过,中国古代男人所穿的裙子,无论是礼服还是日常服,一般都是在长上衣基础上围一条裙子,而不是像女性一样短衣加裙子的造型,所以男女的裙装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到了清代,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汉族“上衣下裳”制度被破坏,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过渡到了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
而在世界范围内,裙子在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似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000年,世界多地域男性的服装就是裙子。在伊拉克博物馆里有一个小雕像,显示了公元前3000年的男性着装,下身就是非常典型的裙子形制。
在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文明中,裙子都在男性服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代埃及,因为气候炎热,简单又透气的裙子就成为当地人的着装首选。在古埃及早期,男子无论地位高低都是上身赤裸,下身穿着短腰亚麻布裙,叫做腰衣、缠腰布或者胯裙。现存的古代埃及壁画、雕塑和一些影视作品中,还能看到这种裙子的身影,比如法老和贵族就穿着有彩色纵向条纹的亚麻布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男子服饰渐渐发展为一体式裙衣。男人减少了身体的袒露,着宽松的套头连衣裙。
后来随着游牧民族对欧洲腹地一次次的入侵,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们开始觉得穿裙子不适合骑马打仗,于是服装从宽衣逐渐向窄衣过渡,又渐渐上下分体,下身服装不再以裙装为主,出现了类似紧身裤和筒袜的服饰。此时,女装收紧腰身、加长裙长,男女服装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战争使男人们完全抛弃了裙子,改穿长到脚踝的宽松裤。后来,为军队制作的马甲、上衣、裤子的三件式套装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男人们的穿衣风格彻底改变。
2 女装裙演绎万种风情
女人穿裙穿出了不少经典的裙式,也留下不少典故。
中国古代就有非常着名的三种裙子。
其一为留仙裙。汉人刘歆着《西京杂记》等书中就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爱穿裙装,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在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她像风筝一样飘起来,宫女慌忙追赶,抓住了她的裙角。赵飞燕得救了,但裙子被拽出了很多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开始盛行穿着故意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其名曰留仙裙。关于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诗词中。例如,张炎的《疏影》:“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又如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留仙裙易皱,堕马鬓交鬤。”
其二为石榴裙。石榴裙上窄底宽,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女子穿上后非常抢眼。此裙南朝时期已经出现,唐朝时很盛行。很多唐诗中都可以见到石榴裙的影子。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对石榴裙的记载,称之为“血色罗裙”,其在《小曲新词》中也提到了石榴裙——“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中则是另一番情景,“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相传杨贵妃很爱“石榴裙”,还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最后一条为“百鸟裙”。这种裙子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所穿。“百鸟裙”又称为“毛裙”,成本高昂,是宫廷师傅专门使用很多种鸟的羽毛制成的。为了保持羽毛的鲜活、颜色的艳丽,这些羽毛都是直接从鸟类身上活活拔下来的。据史书记载,这百鸟裙“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就是说,百鸟裙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侧面看是另一种颜色,在阳光下呈现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颜色,而且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当时,这条裙子制作了两条,安乐公主把另外一条赠给了母亲韦后。很快,“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3 最大裙撑宽5米多
在外国的女装裙子发展历史中,裙撑的地位不可不提。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的人大多对裙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穿裙子虽然费时费力,但蜂腰配上庞大的裙撑,突出了女性的美,成为时代经典。
裙撑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的西班牙,被称为“撑箍裙”,由从上到下递增的圆箍组成,可以支撑起裙子。撑箍裙最初的支撑材料多为木质、藤条、金属丝。据说最初发明这种裙子并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将裙子撑开可以凉快一点,还方便干农活。这种裙子很快就风行宫廷,西班牙上层阶级女性在晚会或者正式宴会上都会穿着裙撑。渐渐地,裙撑流行到了西班牙之外的地区。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就曾是这种裙撑的忠实“代言人”。
后来,法式环形裙撑出现。法式裙撑是一种轮形的支撑架,从腰部直接开始膨胀到底部。裙撑还曾发展出来双袋式和笼式。双袋式是挂在腰部两侧,而笼式则是整体架子。虽然现在看来,这样挎在腰部两侧的裙撑未免有点可笑,但奈何当时的审美就是如此。
到了18世纪的洛可可时代,裙撑开始广泛流行并且变得更为精美,裙撑的宽度也不断加大,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出现了椭圆形裙撑和半篮式裙撑。这种庞大的椭圆结构很难找到合适的材质来制作,全金属太沉了,其他材质又很难支撑。随着捕鲸热潮的掀起,女性内衣的材质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鲸须。然而,想把鲸须用于制作裙撑却很困难,因为鲸须也撑不起这样庞大的结构。于是鲸鱼骨登场了。为了能用上更轻便更夸张的裙撑,有钱人家的姑娘们不惜花重金定制全鲸鱼骨的裙撑。
当时的裙撑到底有多宽呢?“不侧着身子根本进不去门”的说法绝对不是夸张。
18世纪末,田园风格走上了时尚巅峰,之前夸张的鲸鱼骨裙撑都被打入冷宫。姑娘们更喜欢由多层衬裙垫高臀部的轻便裙子,或者臀部多层褶皱的拖地长裙。
不过,到了19世纪中期,女人们认为厚厚的衬裙太热了,而且容易引发妇科病,于是干脆用回透气又凉爽的裙撑。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支撑力超强的裙撑技术出现了。1856年,一种名为克里诺林的新式裙撑取得了专利权。这种裙撑同样用金属材料制成,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有多个灵活的金属钢圈绑在骨架上纵横相交组成的,相对而言较为方便灵活,且价格比较便宜,一时之间大为风行。而且,有了这种新技术支撑,裙撑可以越做越大,现存记录的最大裙撑宽5米多。这样的裙子根本没办法一个人穿,需要有很多人帮忙。
穿着这样夸张的裙撑,不仅在生活中非常不便,甚至有很多安全隐患。当时新闻中经常出现贵族少女因为裙子而葬身火海的事件。裙子太过庞大,不利于控制,布料是易燃物,裙撑下的空间又有利于空气流通,所以一旦起火,非常危险。甚至,因为大裙子堵住出口,还出现过整个会堂里的人全都无法逃脱的惨剧。1858年,一位波士顿姑娘因离壁炉太近导致裙子起火,几分钟后就被烧死。1861年,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的裙摆打翻了照明灯而引发了火灾,她和八个舞伴都在火灾中去世。
正是因为裙撑极不方便又具危险性,社会上反对声越来越强,裙撑的热度渐渐退去。到了20世纪,裙撑基本上从女性的常服中消失了,只是在礼服中还会出现。
延伸阅读
为穿裙而战的苏格兰男人
提起男人穿裙子,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苏格兰男人与格子裙。苏格兰人至今仍然穿着古老的基尔特格子裙民族服饰。苏格兰格子裙和苏格兰风笛就如同名片,向世人讲述着苏格兰悠远的历史岁月。
基尔特是古斯堪的那维亚语,意思是折起来包裹身体的衣服。最初的基尔特只是一段大约有1.5米宽、6米长,未经剪裁的布料,穿的时候折叠着裹在上身,腰间用皮带固定。这种装束非常适合高地的气候和地形。下半身类似于短裙,比裤子舒服,行动自如;上半身可做斗篷御寒,打开腰带就是毯子。
在电影《勇敢的心》里,我们看到华莱士率领一群穿着格纹连衣裙的苏格兰男人英勇战斗,他们穿的正是基尔特。
现在的格子裙应该算是基尔特的改良版。1715年,英国政府开始允许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北上淘金,在苏格兰北部开了一家木炭画加工厂。连身的基尔特不方便工人砍树,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原来的服装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这种穿着很快流行开来。
苏格兰人之所以能很快接受,是因为约在100年前,他们的军队就已经做了相同的改良。历史记载,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开始以苏格兰短裙为军队制服了。
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颁布了着名的“禁裙令”,规定除了加入英国军队的苏格兰士兵之外,其他苏格兰人只能以英格兰装束为标准,禁止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即基尔特格子裙,违反者初犯会被处以六个月监禁,再犯将判处七年流放。“禁裙令”引发了苏格兰人的强烈不满,他们为此抗争了30多年,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传统才得以延续。到了今天,苏格兰基尔特格子裙已经成了代表苏格兰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每到传统节日聚会庆典,就会出现男人们穿着格子裙的场面。
此后,英格兰人也慢慢放下了对格子裙的偏见。现在每逢英国有什么重要公众活动,苏格兰格子裙都会隆重登场。
现在穿着苏格兰裙的礼仪已经非常讲究。一套正式的苏格兰裙及配饰包括:长度及膝的方格呢裙、背心和花呢夹克、长筒针织厚袜、皮带、帽子、毛皮带、匕首。有时肩上还会斜披一条花格呢毯,用别针在左肩处固定。
苏格兰裙的格子在外人看来都差不多,但其实这些格子是十分讲究的,不同的颜色、格子间宽窄粗细的搭配变化,代表着不同的家族、群落、地区、学校、社团、企业等等,仿佛是一张穿在身上的身份证。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穿的格子图案,则被称为“贵族格”。用不同的格子来区分不同地区,在苏格兰也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1700年左右,在苏格兰行医的一位医生第一次写道,苏格兰的格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一地域的人穿着相同的格子服装。外来人可以通过苏格兰人身上的格子来辨别他来自于哪个地区。苏格兰高地部落之间的战争曾经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
有此一说
裙子长短反映经济形势?
19世纪20年代,宾州大学华盛顿商学院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这就是着名的“裙长理论”。
果真是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吗?在美国,这种对应关系似乎真的存在过。在1900年,美国股市低迷,那时候女士的裙子也非常长,显得死板而无趣。1930年的大萧条也伴随着长裙的流行。最神奇的事发生在1987年,本来当年的流行款式是超短裙,但是当10月来到的时候,短裙忽然不流行了,而当年秋天正是美国股市迎来巨幅下跌的时候。
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裙长理论”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有人按照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泛的范围统计了裙子流行趋势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很差,这表明经济衰退和较长的裙子之间根本没有必然关联。虽然“裙长理论”有正向案例,但同样可以举出反向案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裙长理论”不成立,毕竟丝袜已不属于昂贵消费品,现代人裙子的长短,不是靠经济来衡量,而是要看个人喜好和心情。
⑵ 爱尔兰人忌讳什么颜色喜欢什么颜色
爱尔兰人喜欢绿色,因为爱尔兰传统的荷兰紫云英(爱尔兰国花)是绿色的。忌讳用红蓝白组合。
由于爱尔兰人喜欢绿色,当地人也喜欢戴绿帽子,特别是3月17日,爱尔兰国庆节这一天,大家更要戴绿帽子。帽子形状不尽相同,有礼帽状、高筒状,也有的干脆戴一个绿色假发状的帽子。
爱尔兰女性传统服饰是毛织斗篷加披肩。斗篷用缎带系在前面,形成一个蝴蝶结。女性的裙子以麻布为主,多为绿色。女青年结婚时,一定会置办一件红色厚实的斗篷,以象征吉祥,而扎在头上的围巾,向脑后打结。
(2)爱尔兰穿什么裙子好看扩展阅读:
爱尔兰国旗由绿、白、橙3色组成。绿色代表生命和力量,也是爱尔兰多数人信奉的天主教的代表色,白色象征希望,橙色代表新教派。这3色配合,即希望天主教徒和新教派之间兄弟般的团结。
“三叶草”是其国花,佳节庆典,人们爱在胸前佩戴一束“三叶草”。爱尔兰人崇拜和喜爱竖琴图案,其国徽图案就是竖琴。忌讳“13”“星期五”。他们认为交叉式握手,或同时与几个人交叉式谈话,都是失礼行为。
若看见单只喜鹊,会认为有倒霉的事临头;若同时见到两只喜鹊,则预示有喜事临门。他们重视隐私,不过问别人的去向、工资、年龄以及婚姻状况。避免谈论政治,特别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关系。
⑶ 欧洲男性都开始穿裙子了,这竟是在示威,他们为什么穿
请别忘记在孤悬欧洲大陆外的英伦三岛,上面的爱尔兰人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穿短裙的风俗,连某位在位60年的太子都穿过爱尔兰短裙。
⑷ 爱尔兰男士裙子和苏格兰男士裙子的区别
爱尔兰民族服饰男性传统服装是短裙,以爱尔兰传统手工的布为材料,和英格兰等地的区分就是爱尔兰是以格子为主,女性则是麻布裙子为主,爱尔兰男人也穿绿色或者橙色(国旗色)的短裙,这个传统当然是跟苏格兰人学的.苏格兰人视苏格兰短裙为“正装”在婚礼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的场合才穿。直到现在,苏格兰的军队还把苏格兰短裙当成制服。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也一直在流传,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才需要穿内裤。据传300年前,在苏格兰高地的一次保卫战中,苏格兰部队的一个军官突然下令,让士兵脱掉苏格兰短裙和内裤,只穿着衬衫向对方进攻。对方的士兵见此情况,以为他们的敌人都疯了,便调头而逃。从此,“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的说法便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