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儿童服饰大全:六一儿童节,古风宝宝大作战!
古代儿童服饰大全:六一儿童节,古风宝宝大作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孩子们都会穿新衣来庆祝,那么古代儿童所穿衣服除了与大人衣服相似的 衣服外,又有哪些独特的童装,烂柯人君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宋 苏汉臣 冬日婴戏图
一、帽子
古代的婴儿多戴“虎头帽”,唐代的壁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物件,据学者考证,虎头帽是模仿佛教中护法天王头戴虎头帽的形象,用来镇邪祛恶,从而保证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时至今日,戴虎头帽这一传统在中华大地上依然十分流行。
风帽,这种帽子因为设计的特别像观音头上的装饰物,所以,又名观音兜。 这种帽子最早出现于汉代,至明清时期,这种帽子一直风行于儿童之间。风帽里面也可以加棉或者加动物皮毛,用作冬天戴。
到辽金元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也建立了统治,少数民族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汉族的穿衣习惯,我们从传世图像中山仔神可以清楚看到许多儿童这一时期也开始带皮帽、貂帽,这种皮帽一般是丝绸或布所制作,但是在周围会加上一圈毛边,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元 佚名 同胞一气图
古代儿童颈部有一个经常用的东西,称为“围涎”,在唐代敦煌壁画“化生童子”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物品,围涎一般为圆形或者方形,戴在脖子上,后部开口可以系住,它的实际用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围帕,儿童多口水、吃饭容易粘在衣服上,用这一东西可以有效防止。围涎一般以六片或者八片布块缝制而成。大家都知道。“六”谐音“禄”,象征着人们升官的心愿;“八”谐音“发”,象征着人们发财的心愿。每一片的形状也是多式多样的,“寿桃”形的即是长命百岁的寓意,“瓜”形的寄托着家庭想象瓜类一样多子(籽)多福的美好期盼。
敦煌壁画,隐约还能看到右侧儿童颈间的围涎
在给儿童做装饰品或者衣服上绣纹彩时,我们还经常能看到这些形象。老虎,一般是代表着祛除灾祸,镇压邪魅的作用。鲤鱼,“鲤鱼跃龙门”、“连年有余”、“多财多福”都是古代家长的美好祝愿。莲花,一是取莲花纯洁、逗亏圣洁之性,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此外,就是“连(莲)生贵子”之意了。还有的,就是麒麟、福绿寿三星、二十四孝等神话历史等相关的形象,每一样背后都有深厚的寓意。
二、上衣
从秦到清,有一种衣服十分流行,称为“裲[liǎng]裆”,跟我们的背心差不多,兵马俑中的武士俑便着这种衣服。裲裆一般是前胸与后背各一块布片,冬天穿可以在两块布中间缝上棉花。在肩部与腰部用布片或者丝线连接起来,这种衣服是男女老幼皆穿的,在影视剧,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一件衣服。到清代,马甲开始流行,民间又称“坎肩”,也是清代男女老戚祥幼都喜欢穿的衣服。
裲裆铠
此外,我们对于古代小孩一个衣服很熟悉,即肚兜。儿童肚兜形象最早见于唐代的瓷器上面,肚兜主要的用处是用来保护小孩的肚子不受凉风影响,它在脖子处设计一个绳子来固定,腰部也用布带或者丝绳来固定。在夏季,肚兜可以直接外穿,我们经常所见童子戏水、童子采莲的古代儿童形象往往都是只着一件肚兜。
宋 李嵩 端阳戏婴图
古代还流行百家衣这一衣服,古代由于医疗卫生条件不好,且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僧人的袈裟一般是拼凑许多碎布块做成的衣服,称百衲衣),为了保佑儿童健康成长,古代的家长便问诸家来讨求布块,为儿童做成特定的百家衣。
右下孩童穿的百家衣
三、裤子
中国古人一般着装为“上衣下裳”,儿童也不例外,但是受胡风影响,裤子这一衣服在汉地也慢慢流行开,古代儿童的裤子一般包括:长裤、短裤、开裆裤。其中最有特色的开裆裤。
早在汉代,便出现一种裤子叫“穹裤”,后世根据胡服改造后,称之为“背带裙”,这种衣服的构成是长长的背带加一长裙,从服装的实用功能角度讲,两条长背带可以防止长裙脱落,对于身体塑形没完成的儿童,这一衣服可以防止裙子脱落,且腰部也不必系腰带,对于儿童身体的发育也没有影响与限制。这一衣服从汉至明,在妇女中间也十分流行。
隋朝背带裙
汉晋时期,有幸流传至今的壁画显示这一时期的儿童穿着一种叫“犊鼻裈”的裤子,这是一种三角裤。这种裤子一直沿用到清代,江南人十分喜爱它,称之为“牛头库”,因为这种裤子十分方便江南人在水田里劳动,一方面贴身穿着行动方便,另一方又可以遮羞。但这一裤子穿着者大多为下层劳动人民。
开裆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因为汉族自古以来习惯传长袍大褂,所以对于袍子里面的衣服要求比较随意。尤其开裆裤对于缺乏自理能力的对于幼童来说,也是极其方便的。
四、鞋子、其他装饰品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儿童鞋子的图像,大多为布鞋。中国古人是穿鞋 *** 靴,靴子被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衣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不许着靴”。但是到了明朝晚期,穿靴子的风气已经十分流行,也出现了许多儿童穿的靴子,靴子一般为软底,鞋面上绣有花纹。
此外,古代儿童也有一些特殊的装饰品与用具,例如长命锁。
《百子图》中的布鞋和长命锁
长命锁,从清代开始,有了给儿童佩带长命锁的习俗,一般为玉制或者金、银制,用来压抑邪秽,祈求长寿。这一习俗最早来自于满族,满族有个传统,在孩子刚出生时,一般都会向亲戚家索要线来织成锁状的装饰物,线用蓝、白、红、黄等颜色,将线聚成一根粗线做成圈状,然后在线头处打一个结,此处缝三块丝绸布,俗称“百家索”,在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时候,举行挂索仪式。“索”与“锁”谐音,所以到后来,慢慢演变成为挂长命锁的习俗,但不变的是“祈求健康长寿”的祝福。
②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别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装饰比如头巾啊,谢谢
清朝服饰概述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当代拍摄的电影《桃花扇》,就是当时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民族思绪的写照,在清朝时,此剧一度着重于男女主角的爱情描写,刻意减弱民族冲突。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强制促使而产生的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产物。当然无可否认,有压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人们依旧使用异服的手段以区别于清朝。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着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后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
③ 儿童古代裙子怎么画
儿童古代裙子画法如下:埋卜庆
1、首先要画出裙子的基本轮廓线条,弯握裙子是齐胸样式,上衣外衫是短袖款式,内衫的长袖补充画出来。
2、接着补充完整裙子的轮廓后,画出裙子上的束胸和束带,并画出一些裙子的褶皱线条。
3、将裙子内衫露出的长袖还有束带也涂成红颜色,下身长裙则涂上青绿色。
它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因其通风散热性能好,穿着方便,行动自如,美观,样式变化多端诸多优点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日常生活中以女性穿着较为多见,但依然有男款设计。
按裙腰在腰节线的位置区分,有中腰裙、低腰裙、高腰裙;按裙长区分,有长裙(裙摆至胫中以下)、中裙(裙摆至膝以下、胫中以上)、短裙(裙摆至膝以上)和超短裙(裙摆仅及大腿中部);按裙体外形轮廓弊唤区分,大致可分为统裙、斜裙、缠绕裙三大类。
④ 你了解古代衣裙吗华服重现,3款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连衣裙之美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是个人的事,却又从来都不是。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服饰,直接成为“华夏”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妆容,往往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文化的表现。
我特别喜欢穿长裙,特别是带有复古元素设计的长裙,我都是无法抗拒的。总认为只有复古连衣裙才能体现女性的端庄柔美。喜爱之至,以至于选择看古装剧的时候,剧中服饰是我判断该剧是否值得继续追的标准。
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带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连衣裙演变的美。
中国最早的服饰,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款式,叫“衣裳”。上衣下装,周正庄重,雍容典雅,这是传统中国的主流审美观。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服装,名叫“深衣”,其实就是将上衣及下装合并一起,如同连身服,但是它在裁剪时,依旧先裁出上衣和下裳来,缝制时再将上下相连。古人这么费事,相传是对衣裳的继承,也就是遵从祖制。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连衣裙,它体现了汉服的端庄大气。
旗袍式袍子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喜欢复古元素,那么,为自己选一身优雅旗袍吧!
⑤ 什么是娃娃裙,夏天的“娃娃裙”有多美呢
娃娃裙也就是蓬蓬裙是欧洲古代贵妇穿的那一类的裙子,里面一般是有金属或者是很多层内衬撑起来的;夏天的娃娃裙是非常美丽的,给人一种清新又古典的感觉。
⑥ 古代的裙子怎么画
古代的裙子画法如下:
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设计和美感,充满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古代漂亮独特的服装吗?下面我们就来还有一个漂亮的古代服饰的简笔画吧。
1、首先把古装裙的上半身画出来,叠加的层次感要画一下,特别是肩部弯曲的部分要画得匀称。
上面就是漂亮古代裙子简笔画的绘画教程了,我们才对古代裙子进行绘画时,重点画出裙子独特的造型,难点是对裙子上花纹和飘带的刻画,这样画出来的古代裙子简笔画既好看又生动。
⑦ 古人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为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性感
现代人夏天一般都会穿各种各样凉爽的衣服。例如短袖、裙子等等。而一向穿衣比较保守的古人在夏天他们穿得一点也不保守,甚至还可以说得上有点性感。古人夏天的时候,有些人会穿一些由薄纱制作而成的衣服,有些人会穿素纱禅衣。
三、总结古人夏天穿衣依然是能够根据实际天气来制作一些凉爽的衣服。他们在夏天的时候也会让自己穿得十分舒适。
⑧ 中国古代服装是什么样子
【历史流变】
华梅着《服饰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无衣即无文化,中国人不制作服饰,即无中国文化。”诚然,人类尚在原始时期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会剥下动物的皮毛,以及剥离树皮、编织草叶作为御寒物穿着。这时候的“服饰”,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更无“图腾”、“花纹”、“用色”的差别,只存在炎热与寒冷地区的材料差别。
当陕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现了纺轮,当江苏的草鞋山出现了葛布,浙江的钱山漾出现了蚕丝纺织品,而这些远古布料出现花纹与染色上的差别,显现出相同的技艺(代代相传)以及不同的纹饰偏好,那些如兽皮、草叶等最原始的“御寒服饰”便已被中国先民舍弃,中国原始文明物质文化就此开始产生萌芽,并独立发展、传承。
【商周时期】
商朝时服饰在冠帽、式样、颜色、纹饰中已产生了等级差别,“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观念已成型。但由于资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裤),贵族有长袍,其他服制等级详细则不知。不过出土的商朝织物中,黑红白黄四色皆有,红黑居多。
交领、对襟、圆领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现,圆领不同于后世圆领袍,可以理解为贯头衫,在布料上剪一个圆洞套头的穿法并不独特。取一块布料,两边相交于胸前,也是远古最简单的穿法。但是运用裁剪做出领子、斜襟,并且重视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说明中国在服饰文化上已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以及意念。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兼收六国车旗服御”,重整了战国以来混乱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们只能由兵马俑一窥当时士兵、武官的着装。秦兵多着短直裾袍,搭配长裤,穿方头鞋,束发包头,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长。
而汉朝“承秦后,多因其旧”,在西汉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礼》的发现,《礼记》的编写,使得汉朝在礼制上又比战国、秦朝更加完善。华夏衣冠服制,可以说是始闹晌于黄帝,奠定于商周,发展于战国,大成于汉朝。汉族之族名,也始于汉朝。
汉朝所定《礼记》,以及重现的《周礼》,在往后数千年,各朝各代《舆服志》所记虽有所增减、流变,但大抵还是在汉所制定的范围内。往后汉族服饰经千年自然演变,明朝与汉朝差别显然,但《礼记》、《周礼》以及另一本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礼服制度,如丧服、深衣、玄端、冕服、袆衣……等等,式样大抵还是一脉相承的。是以历朝历代汉族(汉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个样式,只在色彩与纹章运用上略有差别。
【隋唐时代】
隋朝一统,至唐朝,华夏服制衣冠制度总算重归“汉制”,但是由于混乱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礼服,其余平民常服、时世装已与汉朝相去甚远。在头衣上,出现幞头,最初只是软布包头,往后渐渐发展成帽式,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乌纱帽,并有软脚、展脚等各种式样。
原用于西部遮风沙所用的幕离、帏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采用,用作出行时遮蔽路人视线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据记载,明朝时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头纱蒙面的习惯。
圆领袍也在这时由西域传来的胡服,逐渐改制为汉服中的一种主要服饰。圆领袍不是贯头衫,而是恪守交领右衽,只不过是圆领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现,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摆只到膝盖,再续接布料至脚背,又加衣衣缘,以象征上衣下裳缝合一体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学子穿着。
【宋元时期】
宋朝商业发展迅速,市井文化繁荣,市民可反过来影响贵族潮流。在宋朝,大礼服依然不变,后妃之翟衣、凤冠也发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经过五代十国后,确定为幞头、圆领袍,一直影响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饰对比唐朝,又不一样。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搭配开衩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以及茄孙偶尔的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典范了,以至于好几座女子宋墓无一件交领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长裤(裙)。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要便是禁止辽元以来遗留的胡语、胡姓、胡服,力主恢复汉族衣冠制度。诏“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资料液纳锋缺乏,考据限制等因素,最终也只恢复到宋制,并有了自己的发展。
礼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过于官服,有了补子制度。后期皇帝冠服创新出圆领袍式的衮服。
男装依然是圆领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传统款式,新式样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时流传下来的曳撒袍。
明朝出现具有特色的护领,即衣服领子上再镶一层异色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洗。
【清民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向汉丨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断送了华夏衣冠自黄帝始,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皇帝至官员纷纷异变,连厌恶“被发左衽”的孔子的后人也未能逃过。从新石器时代便磨制使用的发簪,没了。交领右衽的主要特征,没了。延续几千年的礼服、冠冕,都没了。汉族的服饰在这两百多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有“十从十不从”保留了一些,但亦不过是风中烛火,随着清末气数散尽,民国一味西化,所剩无几。
清朝妇女、儿童、优伶、僧道、死者等还可以穿着汉服。如今至清朝留下来的传世汉装实物,戏装、童装、道袍僧袍占大多数,女装虽说有保留,但多数还是随着男装异化,变成结合厂字领、盘扣等等满汉结合的产物。作为“和尚衣”“毛衫”“土棉袄”“婴儿服”保留下来的汉服童装,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汉丨人民族情绪高涨,海外许多留日学生对和服一见倾心,国内每光复一城,都有人穿着“戏服”、“古装”迎接士兵。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恢复汉服的方案,但是孙中山当时力推西化,并未接纳这个意见,之后战争连连,虽说间或有复辟帝制闹剧、汉式学位服等与汉服相关的事件出现,但经过了内战、**、文革等一些系列动荡混乱后,清末遗留的最后的汉服记忆,也几乎从汉丨人的脑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齐聚一堂,汉族不是穿着中西结合的旗袍,便是穿着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网友们习惯在网络社区探讨各类问题。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是说出了可以开启被误会、冷落已久的华夏文化宝盒的密码,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个问题中,经过一阵子网络探讨、争论,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起汉服走上了街,向媒体与世人宣告汉族服饰回归了。
汉服回归,至今已七年,或者说已近十年,眼看着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网、天汉网、网络汉服吧,以及各地汉服网站,各地汉服组织纷纷兴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被考证、寻回的汉服款式越来越多,亦有不同于以往的款式创新。如成都、上海,广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着汉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