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裙子有什么别名,优美点的
裙,俗称裙子,为覆盖腰身以下,筒形或圆锥形的衣服。与裤不同,衬裙并不开叉,双腿不用分别穿套(然而,有人把在胯下分开的马裤套进裙子)。许多文化中,基于线条搭配审美观念,以至后来普遍男性认为穿裙对行动和工作不甚方便,裙因此常被视为女性的衣着,但也有例外。例如苏格兰裙(kilt)被视为苏格兰的传统男性衣着,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时尚。
比如中国古代 就把裙子这一类似的衣物称作是“霓裳”
B. 裙子文言文
1. 古文中“裙”的意思
裙
古为下裳,男女同用,今专指妇女的裙子。拦世我国妇女穿裙,历史悠久。两汉以来,妇女穿裙,就有文字记载。西汉时流行简扮肢一种折叠成许多褶纹的“留仙裙”。晋代时兴绛红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唐朝妇女一般穿红色裙子,白居易有“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之句;元朝后期,妇女兴素淡色的裙子;明代又流行百褶长裙,以红色为主;清代的裙子,名目繁多,曹雪芹《红楼梦》提到有大红灰鼠皮裙、葱黄绫子棉裙、翡翠撒花洋皱裙等;现代裙式样款式更为繁多。裙长短的区别,会带来感觉上的变化。如:短裙能使人感到轻松活泼,长裙使人产生文静、稳重。以裙的式样而论,环口喇叭裙可短些,因坐下来时环口裙会自然下垂,能盖住大腿。而紧身裙要长些,坐下来,裙子会往上缩。
2. 译古文舞裙香暖金风,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愁君
牛峤 (850?~920?) 五代词人。
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今甘肃)人。
唐文宗宰相牛僧孺之孙。僖宗乾符五年(878)进士,历官 拾遗、补阙、尚书郎。
王建以节度使镇蜀,召授为判官。 哀帝天□四年(907),王建称帝,拜给事中。
牛峤博学能文,以歌诗着名当时,自称慕李贺长歌, 作诗常加仿效。 善制小令,其词莹艳缛丽,如〔女冠子〕 “锦江烟水”、〔应天长〕“玉楼春望晴烟灭”、〔菩 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等,内容与风格均与温庭筠 相近。
也有少数作品如〔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江城子〕“□□飞起郡城东”等,具有清俊之致。 牛 峤又是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
他的〔梦江南〕二首“衔 泥燕”、“红绣被”,一咏燕,一咏鸳鸯,对后世咏物 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词存32首,收于《花间集》、《唐五代词》。
事迹 见《十国春秋·前蜀》 牛峤——《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牛峤——《菩萨蛮》 【内容】: 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
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 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
柳花飞处莺声急,晴街春色香车立。 金凤小帘开,脸波和恨来。
今宵求梦想,难到青楼上。 赢得一场愁,鸳衾谁并头。
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楼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 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
画屏重叠巫阳翠,楚神尚有行云意。 朝暮几般心,向他情谩深。
风流今古隔,虚作瞿塘客。 山月照山花,梦回灯影斜。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 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门前行乐客缺尘,白马嘶春色。 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 香阁掩芙蓉,画屏山几重。
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 啼粉?鹇抟拢世珊稳展椤?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
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
须作一生拌,尽君今日欢。 【作者】: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今甘肃西部)人,唐宰相牛僧孺之孙。
唐僖宗乾符元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王建立后蜀,牛峤任判官、给事中等职,故后人又称“牛给事”。
牛峤博学有文才,诗学李贺,尤其以词闻于世,原有《歌诗集》三卷,不传。 【注释】: 玉郎:对男子的爱称。
翠:青绿色曰翠。指眉修饰得很美。
【赏析】 落花满径,柳絮随风,呢喃双燕,惊扰残梦。这恼人的春色,撩人愁思。
这首词描景写人,细腻柔和,宛转多姿,表现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张惠言《张惠言词选》:牛峤《菩萨蛮》词,章法绝妙。
“惊残梦”一句以下,纯 是梦境,章法似《西洲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晚唐五代之际,神州云扰,忧时之彦,陆沉其间,既谠论之不客,藉俳语以自晦,其心良苦。
此词哀思绮恨,殆与温飞卿《菩萨蛮》词略同。乃感士之不遇,兼怀君国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首句形容服饰之盛,次句言燕语梦。以下言梦醒凝望,柳花乱飞,遂忆及远人未归。
换头,言勉强梳洗,愁终难释。“何处”两句,更念及远人所在之处,愈增相思;相思无已,故倍觉春昼之长。
写来声情顿挫,自臻妙境。 陈廷焯《大雅集》卷一:温丽芊绵,飞卿流亚。
栩庄《栩庄漫记》:全词流丽动人。 。
3. 裙子有哪些四字词语
【霓裳羽衣】:
霓裳羽衣指下着霓裳,上着羽衣,形容女子装束美丽,姿态悠飏。古代裳指下裙,霓为青赤色彩虹,霓裳则是指下着青赤若虹之裙。传说杨贵妃常以霓裳羽衣舞娱玄宗,舞姿曼妙。
【花枝招展】:
比喻女孩子穿着艳丽,或事物姿态优美、艳丽,像花枝那样迎风招展的样子。
【布裙荆钗】:
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形容旧时贫家女子服饰俭朴。
【锦衣绣袄】: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指华丽的衣服。
【衣香鬓影】:
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
4. 第七条白裙子 阅读答案
第七条白裙子
和婉同宿舍的六个女生都来自城市。不用说,婉来自乡下。进入初夏的一天,同室的雅文从街上买回一条洁白的连衣裙。几个女孩子一下围过去,又捏又揉,争着试穿,赞叹之声不绝。最后,大家商定,她们宿舍的每个人都买一条这样的裙子。想想看,七个清纯漂亮的大一女生,身着一色的白裙在校园里鱼贯而行,怕是要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呢!她们征求婉的意见,婉从书上抬起眼睛,极不自然地笑笑,未置可否。两周后宿舍里便有了六条那样白裙子。只有婉出入还是那身土里土气的衣服。她们催婉快些往家写信要钱。写,还是不写?婉心里非常矛盾。她清楚家里的情况,父母能供她上大学已是债台高筑。180元一条的裙子也许算不上高档,而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一想到父母疲惫的身影,婉怎么也不忍再开口向他们要钱。可婉真的很想拥有一条那样的白裙子,上天赐给她娇美的容颜和亭亭的身材,只要稍作打扮,她马上就能脱颖而出。
信还没来得及发出,却收到了家里的信。父亲说,为了能让婉念完大学,打算让她弟弟辍学,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婉将刚写好的信撕得粉碎,然后重写了一封,告诉父亲无论如何要让小弟继续上学,她这儿花不了多少钱,况且期未能拿到奖学金。
信"咚"的一声进了邮筒,关于一条白裙子的梦想也"咚"的一声沉入海底。
那晚婉失眠了。上铺的雅文睡梦中翻了个身,她的白裙子飘然滑落下来。婉轻轻捡起来,那柔软的布料丝一般爽滑,她把它贴在脸上摩挲着。她突然想穿上它试试,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她也会满足的。这种欲望驱使着她悄悄起床,将那条裙子罩在了身上。她对着月光左看右看,心里不胜惊喜又万分紧张,想在屋里走动走动,又怕惊醒了她们,于是蹑手蹑脚出了寝室。
校园里寂静无人,月华如水倾泻在草坪上,月季花羞涩地打着朵儿。婉穿过红漆长廊,又绕着花坛转了一圈,荷叶边的裙裾在她脚下飞扬。今夜,婉是月宫里出巡的嫦娥。 婉想,她该回去了,她不敢奢望太多的幸福,只这一会儿就够了。婉提着裙裾轻轻上楼,又轻轻开门……
突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这么晚了你……"雅文的话只说了一半。所有的人都已醒来,傻子一样看着婉。婉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接着便是一片空白。雅文反应快,伸手拉灭了电灯,她们又都不声不响地睡下了。屋里恢复了死一般的寂静,婉呆立中央,两眼一闭,那一刻知道了什么叫入地无缝。好一阵子,婉才走到床边,很平静地脱下裙子,叠好放在雅文枕边,之后她钻进被子,蒙上头,这才任泪水恣意流淌。
第二天,雅文她们像是商量好似的,都把白裙子悄悄藏匿了起来,换上了平时穿的衣服.那以后,原本就孤独的婉更加形单影只。她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低着头来去匆匆,白天泡在图书馆里,晚上熄灯以后才偷偷溜回宿舍,一整天也难说上一句话,对任何人都抱着一种敌对情绪,总感到她们都在嘲笑自己。婉想:也许我不该到这里来,我就像花园里拱出的一株玉米,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浑身上下透着自卑自怜。婉甚至想到过退学。不过,有一点令婉很感动:这段时间以来,宿舍里谁也没有再穿过一次白裙子。
一个多月后的那个星期天,雅文她们都到街上玩去了,婉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呆了一整天。晚上她独坐在花坛旁边,双手捧腮,任思绪与月光一起流淌。这一天是她19岁的生日。回去的时候宿舍里已没了灯光,想必她们都睡下了。悄悄开门进屋,突然一道火光点亮了一支红烛,六个身着一色白裙的女孩围坐在桌旁,望着婉眯眯地笑。桌子上摆着一小盒精致的蛋糕。雅文走过来,将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递给她说:"生日快乐!" 婉愣了好一阵子,然后用颤抖的手解开红丝带,打开,是一条和她们身上一模一样的白裙子。
原来这一个多月里,她们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两个到食堂打扫卫生,三个到校门口的餐馆打杂,雅文则找了一份家教。这样辛苦一个月,居然挣到了三百多块。婉能说什么呢?她什么也说不出口。一切的苦恼都不过是她的自卑罢了。婉将那条白裙子捂在脸上,任泪水把它浸湿……
宿舍里有了第七条白裙子,校园里也从此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以后,她们七个一起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一起到校外挣一些微薄的收入。大学四年,除了那件白裙子,婉的确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她再也没有因此而自卑过。她曾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参加过学校的演讲比赛,并取得了名次;也曾穿着母亲手工做的布鞋和系里最潇洒俊朗的男生跳过舞。从来没有谁因为她的衣衫而忽略了她的美。
5. 形容女子丑态的古文
头挽一窝丝,鸦鬓浓铺煤黑;脸堆三寸粉,桃吞阔抹指红。乌丛丛两道浓眉,光溜溜一双怪眼,耳坠珠镶,手圈金镯。穿一领鱼肚白生绢衫儿,胸前突挂两枚壮乳;系一条出炉银软纱裙子,脚下横拖一对划船。柳眉倒竖,犹如罗刹下西天;星眼圆睁,却是夜叉离北海。
脸似荔枝生就,眼如圆眼妆成。脚如山药带毛根,手像建州笋。头若有须芋艿,耳如带壳风菱。口如吐蚨荩如唇,鼻涕还如海粉。
头发蓬松紧合眼,插着一条针和线。颈上黑漆厚三分,脚下蒲鞋长尺半。哑喉咙,歪嘴脸,披一条,挂一片,浑身饿虱如牵钻。破布衫,油里染,裤脚长,裙腰短,走向人前头便颤。远看好似三寸钉,近看好似黑桴炭。年纪足有六十多,从来不见男人面。
面皮靛样,抹上粉犹是乌青。嘴唇铁般,涂尽脂还同深紫。稀稀疏疏,两边蝉翼鬓,半黑半黄;歪歪踹踹,双只牵蒲脚,不男不女。圆睁星眼,扫帚星天半高悬;倒竖柳眉,水杨柳堤边斜挂。更有一腔如斗胆,再饶一片破锣声。人人尽道鸠盘茶,个个皆称鬼子母。
。。。。
C. 古代服装的称呼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2、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4、“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5、“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6、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7、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3)裙子在古代又可以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D. 裤子和裙子统称什么
裤子和裙子统称为衣服。衣服指的是裤子、上衣、裙子等服饰,衣服的本意是指防寒保暖、护身的介质。在现代社会衣服成为人体的装饰物品,更多是象征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准、消费层次和社会地位身份的参考品,但同时也起到了原始不变的基本功能,只是质地上的区别而已。
衣服:
古代御寒之衣有裘、袍、茧等。裘是皮衣,毛朝外。《说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兽毛外露,不好看,贵族在朝拜、祭礼或待客时要罩上一件衣服,称为裼衣。裼衣根据不同身份,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形制和颜色。
E. 古代服装称谓
以汉服为例,古代服装称谓有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
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干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绛纱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F.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褶裥裙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
留仙裙
据文献汉人刘歆所着《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
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无缘裙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
间色裙
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着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
石榴裙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染的黄色最为高贵(此处郁金,所指应为中药里姜科郁金,而非现代所说的郁金香花);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褶裥长裙
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
马尾裙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
弹墨裙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着为多。
百裥裙
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
朝裙
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着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
(6)裙子在古代又可以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裙子从形态、长度、制作、着装和用途等各个角度被加以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按腰围分:低腰裙、无腰裙、带腰裙、宽腰裙、高腰裙、连衣裙
按形状分:紧身裙、圆首裙、钟型裙、包裙、半紧身裙、暗裥裙、三角襟裙、软襟裙、裤裙、抽折裙、箱型折裙、百折裙、罗伞折裙、圆形喇叭裙、鱼尾裙、塔裙、散裥裙、漩裙(蜗牛裙)
G. 古代女子衣服名称
古代女子衣服名称:襦裙套装、胡服、无缘裙、半袖裙襦、亵衣。
1、襦裙套装
宋代女性的裤子,穿在裙子里面,作为夹裤、衬裤,形制多用开裆。黄升墓也出土了一种开裆裤,是系于裙内的裤子,贴身而穿。下有收口,上有分裆,两袴脚也不是左右分离不连属的,而是由袴腰连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