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代后宫嫔妃服饰全套,包括护甲、旗头,按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的顺序排列,
1、清朝的后妃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根据她们不同的身份,“旗头”的装饰也不同。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
2、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4、朝珠: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内廷后妃穿在衬衣外面的日常服饰之一,也是后妃服饰中花纹最为华丽,做工最为繁缛,穿用最为频繁的服饰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为:直身,身长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圆领,捻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双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既方便拆换,又像是穿着多层讲究的内衣。氅衣在两侧腋下的开裾顶端都有用绦带、绣边盘饰的如意云头,形成左右对称的形式。
② 武则天的红裙子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长安城。
唐高宗李治来到距离皇宫并不远的皇家寺院感业寺,为去世的父亲李世民敬香。这一天,是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忌日,他必须来。
办完敬香这件正事,他还干了件私事。去见了一个人,准确地说,一个女人。
这位光头缁衣的女人一见到他就哭,说了好些“死鬼你怎么才来啊”之类的怨怼情话之后,还献上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叫《如意娘》。作者嘛,大家应该也猜到了,现在的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以后是唐高宗李治的大老婆,以前叫“武约”,进宫后叫“武媚”,未来叫“武曌”,史上叫“武则天”。
史上大名鼎鼎的人,虽然诗名一般,排不上号。
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叫她最有名的名字“武则天”算了,虽然她生前并不知道自己还叫这个名字。
武则天在《全唐诗》中一共有47首诗留存。公认的是,这一首《如意娘》,既是她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诗,也是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首诗。
因为,这首诗改变了她的命运。
整整一年前,李世民去世。武则天作为李世民生前的侍妾之一,同时也作为李治的庶母之一,按照唐朝皇室的制度,被迫来到感业寺出家。
当上尼姑,无疑是武则天一生,最深的低谷。
在这一段时期,如果没有意外,她作为死去皇帝的弃妇,作为皇权时代的一介弱女子,99%的可能性,是像过了季节的花朵一样,枯萎、凋落,“零落成泥碾作尘”,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尼姑期间的生活如何?史无明载。可以想象,自然是油灯共佛经一色,思念与眼泪齐飞。那是相当的寂寞。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身处低谷的武尼姑在思念谁?
就是她这次献诗的对象,从辈份上算是庶子的唐高宗李治。
“看朱成碧思纷纷”:首句是说,这一年来,我由于对你相思过度,以至魂不守舍,在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了绿色。从诗词看,这里的“看朱成碧”,似乎是唐宋时人常用的习语。李白曾有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如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
“憔悴支离为忆君”:因为思念你,我变得瘦弱不支、心力交瘁。还是紧扣一个相思之苦。
“不信比来长下泪”:第三句是一个假设,“如果你不相信我这一年来一直是以泪洗面的话”。
“开箱验取石榴裙”:第四句则是出示证据:那就请开箱看看我滴在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诗是好诗,但如果真要验取石榴裙,未必那裙上的泪痕竟然一年也没有干?也太夸张了。
可见,武则天这最后一句的真实意图,是提醒李治忆起她身穿石榴裙的美丽旧时光,颇有勾引之意。
诗意的含蓄的勾引,当然会成功。
会写诗,才能愉快地谈恋爱。古今皆然。
武则天这句诗的勾引,相当成功。
正是这首诗,再度燃起了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恋。
有证据表明,两人此次见面,武则天在献诗一首之后,还献了身。两人小别胜新婚,武则天就在佛门净地感业寺,光着脑袋和李治又滚了床单。有分教:
阇黎房里,翻为快活道场;感业寺中,反作极乐世界。
也难怪武则天,本就是被迫入的佛门,也难守这些个清规戒律。要不然,箱里还放着石榴裙干什么?
那么,我说他们在佛门净地滚床单的证据是什么?要有证据才行,否则岂不是凭空污人清白?
证据其实就在史书里面躲藏着,我们是可以找出来的。
证据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李弘的出生时间。查一查李弘的出生时间,再对比一下武则天的入宫时间,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武则天再次返回皇宫的时间,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五月二十六日之后。她重新入宫后不久,官儿也升了,当上了正二品的昭仪。
再看李弘的出生时间。
《资治通鉴》卷200有记录,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春,正月,辛未……立皇后子代王弘为皇太子,生四年矣。”《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弘薨,年二十四。综合起来,可以推出,李弘生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冬季。
说白一点,武则天是大着肚子,再次返回皇宫的。而返回皇宫后不久,就生下了李弘。
652年冬季生子,倒推十个月,就基本是651年了。这一年,武则天本人可还在感业寺,并未进宫。
所以,龙种是在感业寺种下的。说武则天是光着头,和李治滚的床单,一点也没冤枉她。
这首诗之后,武则天和李治旧情复炽。在后者的帮助下,武则天由感业寺再入皇宫,由昭仪而皇后,由皇后而天后,由天后而大周皇帝,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就是这首诗,抓住了李治的心。当然,还有那条石榴裙。
“裙”,原写作“帬”。最开始并非女性单独享用的衣服,而是男女共用的衣服。这是有道理的。苏格兰方格裙至今仍有男性在正式场合穿着,可见此言不虚。
“裙”的起源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了害羞观念,觉得应该遮蔽身体的隐私部位时,就找了一些东西将身体的隐私部位遮蔽起来,于是产生了围裙。围裙裙幅不大,面料质地多为兽皮和树叶。
“裙”到了先秦时期,被称为“衰”,往往穿在腰以下的部位,故也称“下裳”。
真正现在意义上的裙装出现在汉代。女性穿着裙子,上身搭配以孺袄等短衣款式,在进入汉代以后逐渐成为风尚。
到了唐朝,裙子成为了女性服装的标配之一。唐朝女装标配三件宝,裙、襦衫、帔。也就是说,她们下身穿裙子,上身穿襦衫和帔。
在史料中,这样的证据很多。
唐朝宰相、“牛李党争”的领袖牛僧孺,闲着没事搞创作,留下来一部传奇小说集《玄怪录》。虽然是传奇小说,但其中记录的服饰器物,仍然是有史料意义的。
牛僧孺《玄怪录》曾这样记录一位平民女性的穿着:“小童摔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三件宝出来了:裙、衫、帔。
有钱的女性也这么穿。唐人小说《许志翁传》记载益州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穿着“益都之盛服”——“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红地银泥帔子”。虽然装饰更为豪华,颜色更为丰富,但仍然是三件宝:裙、衫、帔。
虽然是三件宝,这里只说唐朝女人们的裙子。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长。
其长度与前代女性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裙裾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为了显示裙子的修长,女人们在穿裙子时,束腰很高,多将裙腰提到腋下,裙子的上限常常到达胸部,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有时在地下还拖曳一截。孟浩然就在《春情》诗中描述过这种长裙子,“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其实,哪里是“扫落梅”,简直就是在扫地。
唐朝的女人们穿这样的长裙子,上身呢,则往往罩以很薄的纱衣,且领口很低,完全就是现代低胸晚礼服的感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们在胸前挤出来的“大馒头”,颇有写实之效。所以唐朝诗人们很幸福,他们将女性们的此类美景扫入眼里,也写入了诗里。如“慢束罗裙半露胸”“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等等,总之,就是那看得见的一片白啊。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宽。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一般用六幅布帛制成,也有用七幅或八幅做的。按照当时步幅宽度计算的话,相当于3米以上的宽度,这就相当宽了。这样宽度的裙子,不仅会影响女人们的行动灵敏度,而且会造成布料上的极大浪费。
要知道,在唐朝,布匹是非常珍贵的物品,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当作货币使用。在一条裙子上浪费这么多布料,实在有点不上算。所以,女人们的裙子问题,曾经一度引起了官方干涉,受到了皇帝们的亲自关注。唐高宗李治就曾经指出:“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唐文宗李昂直接要求:“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过三寸”。
看看,看看,一条裙子,还惊动政府了。
按照李昂的要求,五幅的裙子,周长约合现在的2.65米,好象还是比较浪费布料。而且,上述的规定,唐朝的女人们,似乎并未认真执行。也是,谁这么无聊,看到一个女人穿着裙子,还非要人家脱下来,看看宽度是几幅,曳地是几寸?
凡是以执法为目的的脱人裙子,都是耍流氓。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贵。
唐朝贵妇的裙子,一般比较贵。因为,除了大量使用上等布料以外,还在裙子上面做各种装饰,包括花纹、金银、珍珠等等。
比如条纹裙,裙子上就有三五种颜色的竖条纹;比如“画裙”,就是在裙子布料上作画进行装饰;再比如晕裥裙,其色彩变化更多,布料颜色按照由深至浅、再由浅至深的色阶顺序排列,犹如浓色向两边扩散出晕影,故称“晕裥”。
还有更贵重的裙子,是在裙子上装饰金银。为了在裙子上装饰金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泥金泥银,即将金粉或银粉,加入粘合剂制成金泥、银泥,再涂刷在印花板上,最后拍印到织物上;另一种是蹙金蹙银,就是将捶打至极薄的金箔、银箔,切成细缕,再将其缠绕于涂有粘合剂的丝线上,制成捻金钱、捻银线,用这种金线和银线在织物上制作花纹,最后用针线进行固定。着名的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说的就是用金线做这种蹙金裙子。
也有在裙上镶嵌珍珠的,称为“真珠裙”。
唐朝最为名贵的一条裙子,叫作“百鸟毛裙”,属于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所有。而且,制作的创意,也来自于这位骄奢淫逸的安乐公主。传说她的这条裙子“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白鸟之状,并见裙中”。虽然有点吹牛,但裙子的色彩变幻莫测,可能是真的。
安乐公主这一创意不打紧,鸟儿们可遭了殃,史称“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鸟儿们虽然没有生命之忧,但毛都被拔光了,身上冷啊。
以上这些穿金戴银的裙子,那是有钱的女人们穿的。唐朝的农家女以及城市中的平民妇女,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这样穿裙子的。她们的穿着相对朴素天然,一般只穿着纻、麻、葛一类质地较粗的布料所做成的衫裙,而且往往也没有什么印染装饰。所以她们的裙子,一般都是布料本身的颜色,比如白色裙子,就像刘禹锡在《插田歌》中说的“农妇白纻裙”。当然,也可以用靛蓝将裙子染成青色,以至于“青衣”一词,长期成为年轻侍婢们的代名词。
唐朝女人们的裙子花。
她们的花裙子,一般有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几种主要的颜色。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代丝织物所做的色谱分析,发现唐朝女人们的裙子颜色非常丰富多彩,红色有银红、绛红、水红、猩红、绛紫等五色,绿色有碧绿、翠绿、湖绿等二十四色,黄色有鹅黄、金黄、菊黄、杏黄、土黄、茶褐等六色。
“蔓草见罗裙”“荷叶罗裙一色裁”,这是说绿裙,又叫“翠裙”“翡翠裙”。
“血色罗裙翻酒污”“裙红妒杀石榴花”“窣破罗裙红似火”,这是说红裙,也叫石榴裙。武则天的石榴裙,就是这种红裙子。
红裙是唐朝女人们的最爱。唐朝女人们偏爱这种鲜艳的带有强烈视觉刺激的色彩,表明她们不甘于平淡,想引起人的注意,成为男性目光甚至是社会的焦点,也体现出她们热情洋溢、积极主动的性格。
根据色彩学原理,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是积极的、扩张的、外向的暖调区域的颜色。而红色对人眼刺激效用最显着,最容易引人注目,同时也最能够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实验表明,看见红色,人的代谢速度会提高,并且红色还能引起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
我就说嘛,武则天为什么要李治“开箱验取石榴裙”呢?原来,她是想让李治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处省略1500字。
那么,唐人为什么要用“石榴裙”来命名红裙子?
第一种说法:红裙子系用石榴花提炼出来的染料染成。
石榴花中的确含有红色素,但从相关典籍的记载来看,以石榴花作为植物染料的染色技术,显然在我国古代并未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这表明此种染料一定存在着某些不足。
既然石榴花染不了红色,唐朝的工匠们是怎么整出来的红色呢?原来,他们是用红花、茜草等传统染料染成红色的,这才是当时染色行业缔造红色的主流手段。因此,唐代风靡一时的石榴裙其实主要是由红花、茜草等植物染料染成的。
红花,又名红蓝、黄蓝,属菊科植物,是唐朝主要的红色染料。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关内道、河南道、山南道、剑南道等地均已有红花种植。
第二种说法:这种红裙子上装饰有石榴花的花纹,以示吉祥。石榴和石榴花为什么是吉祥的图案?因为石榴的多子。古代多用裂开的石榴果实图案,来表示多子多孙的良好祝愿。
第三种说法:红裙子的裙形像石榴或石榴花。
综合三种说法,虽然唐朝并不是用石榴花来将裙子布料染红的,但红裙子之所以被称为石榴裙,主要是由于其颜色、形制上的相近,再加以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因此红裙子被诗人们、女人们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石榴裙。
很明显,进取型人格的武则天,在积极主动、热情洋溢、不拘礼法、崇尚自由、思想开放的性格驱使下,一定觉得红裙子最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最喜欢石榴裙。可以想象,在武则天的人生步步成功之时,她的衣箱里,肯定会多出很多条做工精制的石榴裙。
但是,我一直相信,武则天最爱穿的石榴裙,一定还是当年李治开箱验取的那一条。
③ 古代皇后嫁衣的都有什么款式
中国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bian)玄端——纯衣”、“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和人们较为熟知的“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发现脉络是这样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汉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红男绿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汉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时因为外交,所以日韩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礼古称“昏礼”,由于举行于黄昏而来,“婚”字乃后所造。透过《仪礼》士昏礼篇等文献记载,一个属于士阶层的婚礼可见一斑,基调庄严肃穆而全无现在的喜庆、热闹和喧闹。《仪礼》所述的整个过程其实包含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昏礼举行之日前,新夫家当以媒拜会新妇父亲。媒着玄端衣。婚礼当日,新夫着爵弁服迎娶新妇,新妇由姆(即教导新妇的年长妇女)陪同,并两名随嫁女子到达夫家,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𫄸色(浅红)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舄,即红色复底鞋。姆以黑色丝带和发笄束发,身着生丝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丝带和发笄束发,身着生丝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带黑
随嫁者亦为黑丝衣裳,披绣(披肩)有黑白相间的黼纹
新妇上车时由姆为其披上由黑色素纱罩衣以防风尘,此衣名“景”
昏礼中使者、侍者均着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黄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无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开的服装类型为宜。红色衣缘应仅施于裳下缘,而非全部衣缘
总的来说
新郎服饰是由爵弁,玄端礼服,缁衤也(我打不出来就分开打了)𫄸裳,白绢单衣,𫄸色的韩,赤色的舄组成的。
新娘的礼服在正婚时穿玄色纯衣𫄸袡礼服,拜见公婆时是宵衣。头戴“次”以“继”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在华夏礼仪中,昏礼祭礼等大礼场合,可以向上越一级,就是说,士正婚礼,可以假越大夫级别,用𫄸色帷裳(一般士级别不用𫄸色)
汉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礼,玄黑色和黄色的婚礼服,象征着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礼当日,新妇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同,惟服色有别,上衣下裳均为黑色,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色,亦为黑色。另外从阴阳五行思想考虑,由于黑色属阴,故而在裳下缘红色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看出来了,周制礼服就是三大类中的“爵弁玄端——纯衣𫄸袡”————周制礼服到这里就算完了,现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代是士假绛公服亲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称“从省服”,是指在一般场合穿着但又并非燕居家中所着的日常服装。公服具有一定的礼制功能例如在昏礼中穿着,但又不及朝服(又称“具服”)所服用的场合来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帻和簪导、绛纱中单、白裙衫、革带、方心、袜鞶囊、双佩和乌皮履等
女服“花钗青制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则从其夫之品服)”,头上的配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自汉代以来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属连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制”的观点。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有人认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则钿钗礼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观点认同沈从文先生的观点。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现在要讲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同。其中一项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艳丽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一般来说这是贵族所拥有的特权: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意为长尾山雉);三品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品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品九品绣缠校花纹
以下是各个朝代的穿法
在汉朝,姑娘们出嫁之时,身穿红色深衣,足着翘头履,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𫄸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与开放大胆的唐朝服饰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饰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唐朝时期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宋代婚服则是花钗大袖礼服。宋代婚服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妇从风可假凤冠霞帔,婚服大约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由于蒙古人崇尚骑射,因此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相对于“质孙服”,元代的贵族妇女们穿的服饰则显得麻烦许多,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头戴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饰没有多大差异,仍带有浓厚的蒙古服饰特点。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且对颜色方面还有讲究,贵妇多穿大红袖子的红袍,而一般的妇女只能穿浅淡的颜色,裙子虽宽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为凤冠霞帔,其上布满珠宝锦绣,雍容华美。新娘加红盖头,或垂丝穗遮面,或纸扇遮面,穿绣花鞋象征吉祥。女子以用丝、缎制造的褂(上装)裙(下裳)为主礼服。用白金线、黄金线及珠石等绣成代表龙凤呈祥的龙凤和鸳鸯图案。此礼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赐梁储贵的女儿丝线绣的龙凤褂裙为礼服。
清朝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同时,清朝也是在满人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现,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红色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下社会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男子反满要求恢复汉装,而辛亥革命以后女子反以穿旗袍为时尚。特别是到晚清末期,婚礼中新娘常常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红鞋绿袜一概不用,在往后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婚礼了。
④ 古代有哪些着名的裙子,它们都是如何制作的
裙子一直是女性非常青睐的服饰,尤其是夏天,大街上都是各色的裙子,有连衣裙、衬裙、短裙、裤裙、腰裙等等。当然还可以按照材料、长度、造型、裙摆等进行分类,我们经常说的长裙、短裙、超短裙其实就是按照长度来分的。
《唐宫燕》安乐公主剧照
这件裙子好是好,但是带了灾难,为了打造这两条裙子,唐中宗动用了官兵去岭南捕杀鸟类,许多鸟类因此灭绝,简直就是一场生态灾难。
三条裙子各有各的故事,百鸟裙无疑代价最大,而石榴裙最让人遐想,留仙裙引领时尚啊。
⑤ 欧洲古典裙子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蓬蓬起来
欧洲古典裙子一般分为两截,上面为束胸,下面则为你说的会蓬起来的下摆,会篷起来,是因为其内部结构是由一圈一圈类似钢架的结构支撑起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⑥ 古代衣服怎么做
古代衣服(汉服)制作方法——转自汉网论坛
襦裙简易裁法
(声明:用这种方法确实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确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经验的前辈对其中的错误能加以指正。)
这里贴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为合身型的交领短襦,宽度以人的胸围大小为基准,长度仅过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长度到臀部或超过臀部的,下摆需加宽而成圆弧形,就不是图(1)中的方形下摆了。当然也可以继续采用这种剪裁法,但宽度须以臀围大小为基准,这样当襦束在裙内后,上身就会有太多多余的布量),裙为围合式半截长裙。
一、襦的裁法
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1)所示),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后背正中。古画中常见人的衣服后背正中有一道明显的线,当是采用了这种裁剪方法;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是通过调整肩袖部斜度来满足前襟重叠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够,不需要另外再裁开来,但因为我不是很了解这种方法,也就不详说了。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01889.jpg[/img]
下面要介绍的是后中补量法(这是我经常用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法要更传统一些)。
步骤一:开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数据:胸围、肩袖长、背长、衣长、袖缘宽、领边宽、袖口止口、衣服下摆止口等。
胸围:指衣服的胸围而非人体的胸围。它等于人体的净胸围+衣服松量。把软尺水平状通过乳峰点的位置测得人体的净胸围(注意软尺要松紧适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决定,一般来说,松量4CM~6CM为紧身型(适合要求比较紧身的中衣或单穿的襦),8-10CM为合体型(可单穿或里面再加一两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宽松型,但这是对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里面准备做夹棉,还要在各型的基础上视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参考现代成人女子的净胸围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长:从脖子后隆起的那块颈椎(也称后颈点)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长里面还包含了袖缘的宽度。长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虑到汉服袖长回肘的说法,可以做得更长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则建议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为汉女服的讲究是不露手,现代虽然可放宽些标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观。现代参考尺寸(只到小臂与手掌的交界处):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长:从后颈点量到腰部最细处。现代参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长:可以直接量,是从后颈点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宽的地方(因为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长加,一般背长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缘宽:随个人喜好自定。至于是否要袖缘,一般来说,窄袖可无缘,大袖须有缘,中袖则有无缘自定。
领边宽:随个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宽窄比例要与人的脸型与身材配合,不可太夸张。如瘦小的人则不宜做太宽的领边。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缝份)是用于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缘,止口1CM即可,如果无袖缘,那么要留2~3CM。
下摆止口:2~3CM。
步骤二:开格,剪出一块方形的布料或纸样(图(2))。如果是比较不容易变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变形的布料如雪纺真丝之类,最好先做纸样。开格的大小为:长=1/4胸围+肩袖长-袖缘宽+袖口止口;宽=(衣长+下摆止口)×2
开格后在布料(纸样)上画出以下几条辅助线,辅助线的位置如图(2),说明如下:
肩袖线:是襦前后部分的中分线(或者说对折线)
1/4胸围线:这条线可确定后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围线:这条线确定衣服的宽度
背长线:确定腰的位置
胸围线:这条线通过胸部但并非通过乳峰点,可表示袖窿(袖子与衣身的交界线)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线的垂直距离为:净胸围/6+7CM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38607.jpg[/img]
步骤三:画出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后中线、领口线、左前襟线(图(3))。
衣身与袖子下方的线:如图所示。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处宜在胸围线与背长线之间,如果在胸围线之上,则袖窿过窄,如在背长线之下,则袖窿过宽。这条线决定袖子的形状,图中仅为示范,至于是窄袖还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类的,由个人选取的款式决定这条线的画法。须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后片的拼接。
后中线:后背正中的线。把图2中的辅助线变为实线即可。
领口线:画法如图。AB长度=后领横+(领边宽-N)+M,其中后领横=1/4颈围=净胸围/20+2.9CM;M为领边离脖子的宽度,M越大领口越大;N的大小为0CM~领缘的宽度,在M为0的前提下,它决定着领边的角度,理论上,当N为0时,领边刚好到颈侧,当N等于领边的宽度时,领边则立起来包住颈部。但是,AB长度<1/2大肩宽(大肩宽是左右肩峰点的长度,测量时要通过后颈点)。后领深=1/3后领横。
领口线与后中线的交界处须为直角,然后画圆顺的弧线经B点到C点。图中C点为胸围线到背长线间的左边线上的任一点,但最高不能超过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点,最低不宜低于背长线。B点到C点的弧线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处离BC的直线最好不要超过1~1.5CM。注意一整条线都要圆顺流畅。
左前襟线:在BC弧线上作垂直线到下摆线上,垂直线离最左边线的距离约为2~6CM(如果距离太大,两侧的衣缝会被拉得变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带来调节领口的大小与衣身的松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413799.jpg[/img]
步骤四:把布料(纸样)沿肩袖线对折,画出袖子下方与衣身的止口(1CM)(如图(4)),然后把袖子下方线与衣身线剪出来(图中阴影部分的外侧线)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527603.jpg[/img]
步骤五:剪出衣片。把对折的布料(纸样)打开,画出后中线、领口线与左前襟线的止口(1CM),然后沿止口线外侧剪开(如图(5)。图中箭头表示与布料边沿平行的经纱方向。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69242.jpg[/img]
步骤六:画出第二块衣片。把图(5)中的布料(纸样)反过来,覆在另一块布料上,照这块衣片的形状剪出第二块衣片。
步骤七:剪出领边与袖缘(图略)。领边的长=图(3)中领口线的长度×2,领边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袖缘的长=袖口长度+止口2CM,袖缘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裙由数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两侧有系带(如图(6)。裙片的数目不固定,因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数目越多,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汉代裙式仅四幅,唐代一般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现代的布幅宽,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如6、8、10、12片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716350.jpg[/img]
下面介绍裙片的裁法。这里介绍的裙片裁法为剪开法(借鉴现代裁剪法,非传统方法,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方便),须做纸样,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骤一:开剪前先掌握以下数据: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裙围、裙长。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需要哪一个数据视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应根据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围、下胸围、腰围的数据。
裙围:=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1.5~2倍+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数根据个人的行走习惯和布料的重量决定,走路时步伐越大,裙围的倍数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围的倍数则可略小些,但不能小于1.5倍,否则有会有走光的危险。褶量大小决定裙子褶裥的数量与大小,褶裥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这里不详述。但要注意褶的数量与大小要根据布料的厚薄与人的体型来决定,因为褶裥会增加裙上部的体积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体型比较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适量的褶裥(适量的褶裥可以起到掩饰体形的作用,不过若布料较硬并且裙下摆较大能形成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裥)。
裙长:由款式决定。但裙长下方须到脚踝处,若裙长过短,露出袜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观的。
步骤二:开格并剪好。开格大小如图(7)。开格后在纸样上画出垂直的辅助线,数量2、4条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线为准两边对称距离画辅助线(如图(8))。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23174.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39716.jpg[/img]
步骤三: 放摆(如图(9))。沿格中的辅助线剪开,最上方留一丝连着不要剪断,然后覆在另一张较大的纸上,用大头针之类定住中间的一片,把其余几片按相同的距离展开,展开的距离越大,裙片上方的弯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摆也就越大,同时下摆起的波浪度也越大。这里也要根据布料的厚度、硬度来决定摆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摆量就要适量,否则做出来裙下部的体积会过于庞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27182.jpg[/img]
步骤四: 沿上层放好的纸样外沿,在下层的纸上画出裙片的轮廓线(如图(10)。注意裙片上方与下方的弧线都要画得圆顺,同时四个角要保持直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52448.jpg[/img]
步骤五:画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两边都是1CM,下摆处为2~3CM,打好经纱方向线(如图(11)),剪出来(图(12)),裙片纸样的做法完成。一般来说裙片的经线方向是与地面垂直的,也有经纱方向与地面成斜角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形成比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于太容易变形的布料以及会破坏花纹的布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671.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944.jpg[/img]
步骤六:用纸样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数。裁完后注意再用纸样对照一下,因为裙片的边是斜线,容易拉长变形,所以需要再对照一下原样,把因拉伸而长出来的部份剪掉。
步骤七:裁出裙腰。裙腰长度=裙围-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宽度自定。注意当裙腰的宽度增加到一定量时,裙腰也可像宽腰带一样,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采用比襦和裙片颜色略浅的布料)。但裙腰的宽度不宜大于腰与人体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间的距离(除非特别设计的款式)。
完成。
参考资料: http://www.shitouji.org/archiver/?tid-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