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宝宝睡觉时盖多了又出汗,盖少了又着凉怎么办呢
生理性夜汗属正常 原因:要从汗液的排泻说起。汗液是由分布在皮肤的汗腺产生并排出的,受交感神经控制。出汗的多少与汗腺的发育情况和交感神经敏感性有关。婴幼儿的汗腺和神经系统发育都还不完善,同时,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微血管分布多,含水量大。这些生理特点就是婴幼儿夜间出汗的主要原因。 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白天运动量大,产生的热量多,机体没有能力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出汗散发出去,热量积聚在宝宝体内,宝宝晚间体温可达38℃左右。宝宝入睡后,产生的热量减少,交感神经敏感性减弱,身体便通过出汗散发多余热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夏天天气闷热,卧室通风不良,宝宝更容易出汗。这种出汗在医学上称“生理性出汗”,一般都发生在上半夜刚入睡时,深睡后汗液便逐渐消退。对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这只是宝宝生长过程中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对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出汗多的宝宝应适当减少白天、尤其是临睡前的活动量,不要给他们吃大量的热食和热饮料,被褥随季节增减,不要太厚。 病理性夜汗要警惕 原因:少数孩子夜间出汗是由于疾病所致,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佝偻病。患这种病的孩子,由于营养不足、缺少阳光照射等原因,体内缺乏维生素D,血钙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汗腺分泌增多。病儿吃奶或睡觉时头部多汗。此外,还有睡眠不安、烦燥、惊跳及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等。 急性或慢性感染也可引起小儿夜间出汗。下半夜出汗又称盗汗,是身体能量因感染消耗过大、天亮前血糖浓度降低引起的虚汗,如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盗汗。这种小儿常有与肺结核病人(家人或邻居等)密切接触史。除盗汗症状外,还有发热、消瘦、咳嗽等症状,化验血液,血沉值增大。 对策:发现孩子出汗,可用干毛巾及时擦干,或更换内衣,注意防止着凉感冒。平时经常洗澡。被褥或睡袋经常晒晒太阳,保持干燥,同时进行杀菌消毒。 对于疑为病理性出汗的孩子,应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佝偻病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感染性疾病应抗感染治疗。疾病治愈后,夜汗症状也就消失了。
② 冬季婴儿房开窗睡觉易着凉怎么办
睡觉:最好开一点窗通风 冬天天气寒冷,妈妈担心宝宝着凉,总会给宝宝盖得厚实而暖和。如果睡觉时盖得过暖和过紧,会令孩子觉得过热,这时就很容易踢被子。如果在白天玩得太累,或在临睡前很兴奋,入睡后大脑皮层还处于兴奋状态,也会使宝宝踢被子。 宝宝的免疫能力较差,经常踢被子会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导致生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因此,宝宝睡觉时,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不要给宝宝盖得过厚、过重,也不能穿得太多。宝宝睡觉时宜穿宽大柔软的单衣裤,可以给他做一件马夹式的长背心套上能免于宝宝踢被子时胸腹部受凉。 *也可让宝宝睡睡袋,既方便,又不会着凉。睡袋大小可随着月龄更换。 *选择柔软而保暖性好的棉质床垫和被子,临睡前可用热水袋把被窝捂热,宝宝睡觉时取掉,这样既使孩子感到暖和又不过分热。 *宝宝和大人睡一条被子,不仅会使他觉得空间狭小,而且很容易使宝宝觉得过热。应该让宝宝一个人睡一条被子。 *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再玩游戏,应让他安静下来。临睡前给宝宝喂母乳或牛奶,也有助于安抚他的情绪。 *天气再冷,也建议房间内开一点窗户,这样有利于空气流通,使宝宝更容易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