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战时期大青山支队为什么三伏天还穿着皮衣
三伏天穿着皮衣是为了方便运输皮衣。
上级考虑到大青山区冬季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荒山野岭滴水成冰,在背阳的地方,1米多厚的积雪半年时间都融化不了,所以想法设法为大青山支队筹措、赶制了1400多件皮大衣。
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大青山支队)支队长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喆经过商量,决定由后者带领1营和骑兵3连回去接冬装。姚喆率部经过大小10余次战斗,挫败了日寇拦截企图,与负责运送皮衣的120师警备6团会合。
起初,这批冬装由碧扒100多头毛驴驮运,目标大行动慢,很难穿越敌人多道封锁线,于是姚喆决定让指战员每人穿1件皮大衣,剩下的再用毛驴驮运。当时正值盛夏,大伙除背负武器弹药、干粮背包外,还要裹一层厚重的皮外套,非常闷热。
姚喆以身作则,抓起一件皮大衣就穿到身上,官兵们见状无话可说,纷纷效仿。之后,又经过突破平绥铁路封锁线等战斗,姚好简喆最友慧裤终带领这支“三伏天穿皮衣”的奇兵,胜利抵达大青山腹地与李井泉指挥的主力会师。
㈡ 历史上的陈赓总穿着皮夹克
有些是国民党朋友送的,彭德怀也有一件皮大衣,好像就是卫立煌送的,陈庚当时在国民党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在中高级将领中名气很大,救过老蒋的命,搞件皮衣很方便的,当然,只是猜测。
㈢ 披皮是什么意思
“披皮”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思是“穿上皮衣”。在历史上,披皮是一种常见的装束形式,常用于过冬或征战时穿戴。在现代汉语中,“披皮”这一词已不再使用,但在一些历史小说和史书当中仍会出现。
披皮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应对天气寒冷而发明的一种保暖装备。最早的披皮是从猎物身上取下的毛皮和兽皮经过加工制成的。在历史上,许多军队也使用披皮作为士兵的战斗装备,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隐蔽效果。
如今,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了更加高效的保暖装备,披皮的地位也逐渐被取代。然而,披皮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依然被人们所欣赏和传承。一些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仍然可以看到披皮的出现。同时,在一些主题咖啡馆和主题酒店中,也可能会使用披皮作为装饰元素,以增添特殊的风格韵味。
㈣ 我为什么穿皮衣就觉得不透气不舒服了
皮衣和皮靴一样,属于机动部队的装备,不是运动装备。运动出汗多,就不合适。
运动和作战时,是帆布的解放鞋,或改良型牛皮+尼龙军靴,伞兵和严寒季节、阅兵时,才穿全皮的军靴。
皮衣和皮靴,适合阴雨天,开车、摩托车、坐车、寒冷季节、活动量相对少的。
温暖天,穿有夹层(夹一点点棉)的皮衣,篷松、吸湿、保暖。
单层的、绵羊皮的、无夹棉薄皮衣,也不是不能穿,它适合春秋天,但是,穿它的时候,衬衫和内衣、毛衣,最好是厚实篷松,或粗糙、透气的作为缓冲。
寒冷天,穿羽绒内胆最好,皮毛一体也可以。切忌穿单层的,反而会冷。
分析一下原理:
穿真皮、头层皮的鞋(虽然有毛孔)却不透气、感觉冷、出冷汗,但夹海棉的超纤皮运动鞋,反而透气、舒服、吸湿、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