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大年初一穿新衣服呢
1. 为什么过年要穿新衣服?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新年穿新衣象征着辞旧迎新,寓意着新年的新气象和美好开始。因此,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穿上新衣服,代表着对新年的庆祝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 春节穿新衣的含义有哪些?
- 庆祝:在过去,由于生活条件有限,人们平时很少购买新衣服。春节则成为了一年一度奢侈一下、享受辛勤劳动成果的时刻。
- 辟邪:穿新衣还具有驱邪降吉祥的寓意。不论贫富,新年时穿上新衣,都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 新气象:新年穿新衣,从形象到心态,都是丢弃过去的不好,迎接新的好运和机遇。
3. 春节穿新衣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适量穿衣:冬季需要适当的衣物层数和厚度。例如,羽绒服和羊毛衣物能够提供适宜的保暖环境,而皮衣则能有效阻隔内外空气对流,保持温暖。
- 控制室内温度:过高的室内温度会导致人体适应困难,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适宜的室内温度不仅让人感觉舒适,还有助于保持健康。
- 避免衣领过紧:紧绷的衣领会压迫颈部血管,减少脑部和眼部的血液供应,影响视力和颈椎健康。
- 儿童适量穿衣:给小孩穿衣不宜过多,过多衣物可能会导致儿童不适。特别是避免穿着化纤衣物,因为它们容易产生静电,加剧皮肤干燥。
② 论语乡党全篇翻译,谢谢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⑵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裏、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 ⑵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祥的样子。
【注释】⑴訚——音银,yín。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⑵,襜⑶如也。趋进⑷,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注释】⑴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 ⑵前后——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齐之貌。 ⑷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10.4 入公门,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⑸,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䙓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注释】⑴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所有“□□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不用动词结构。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 ⑵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人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人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摄齐——齐音咨,zī,衣裳缝了边的下䙓;摄,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并,bǐ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 ⑸趋进——有些本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所有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 居处部、人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 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礼⑷,有容色⑸。
私觌⑹,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⑴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 ⑵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所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 ⑷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后,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种礼物罗列满庭。 ⑸有容色——仪礼 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 ⑹觌——音狄,dí,相见。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⑴,红紫不以为亵服⑵。
当暑,袗𫄨绤⑶,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⑷。
亵裘长⑸,短右袂⑹。
必有寝衣⑺,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杀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译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麽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⑴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这裏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 ⑵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⑶袗𫄨绤——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𫄨音痴,chī,细葛布;绤音隙,xì,粗葛布。 ⑷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裏“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亵裘长——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有人认为衣袖一长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会如此,于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可信。 ⑺寝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馀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馀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 ⑾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种解释:(甲)每月初一(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于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可信。今从程树德论语集释之说。
10.7 齐,必有明衣,布⑴。
齐必变食⑵,居必迁坐⑶。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释】⑴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 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馀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 ⑵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甲)庄子 人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来解释“变食”。(乙)周礼 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馀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 ⑶迁坐——等于说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于“燕寝”;斋戒之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于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馀。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⑴,鱼馁而肉败⑵,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⑸。
唯酒无量,不及乱⑹。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喫。食物颜色难看,不喫。气味难闻,不喫。烹调不当,不喫。不到该当喫食时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喫。
席上肉虽然多,喫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释】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经久而腐臭。 ⑵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⑶不时——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 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 散不足篇裏便称为“不时之物”。但在汉朝,也只有“太官园”和其他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极为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术,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 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 ⑸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 ⑹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 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 祭于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译文】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释】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来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喫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释】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⑴席——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墨子 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 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10.13 乡人饮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
【注释】⑴乡人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 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所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 乡人傩⑴,朝服而立于阼阶⑵。
【译文】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⑴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还有雇请巫师以驱逐疫鬼的迷信,叫做“冲傩”,可能是这种风俗的残馀。 ⑵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 问⑴人于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译文】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释】⑴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 ⑵拜——拱手并弯腰。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⑴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喫饭,[不喫菜。]
【注释】⑴荐——进奉。这裏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为祭祀。
10.19 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释】⑴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自以为是全国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上下),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后,仍有一节垂下来。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庙,每事问⑴。
【注释】⑴见八佾篇。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⑴。”
【译文】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⑴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裏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⑴。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释】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负版⑵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⑶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108 论 语 译 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
【注释】⑴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裏作动词用,用手伏轼的意思。 ⑵版——国家图籍。 ⑶迅雷风烈——就是“迅雷烈风”的意思。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释】⑴共——同“拱”。 ⑵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 ⑶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③ 大年初一,怎么穿才适合
其实穿着方面我觉得可以随意,小时候喜欢穿新衣,爸妈会提前买好过年的衣服,在初一那天凌晨五点把我从床上揪起来,睡眼惺忪换上新衣服,走街串巷去拜年。
过年的几天总是吃肉的好时候,年前年后许多天吃肉像是一种仪式,这顿有鱼下顿就有鸡,而你哪怕每次说着不要不要老夫不能再吃了,嘴巴还是会很诚实地塞进各种腊肉腊肠,红烧排骨,炖鱼,炖鸡。
新年还是请珍重啊,珍惜你现在的体重,毕竟胖上去可就瘦不下来了!
开个玩笑,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年年有余!
④ 谁知道民风民俗
德昂族“泼水节”
■ 节日时段
公历4 月中旬左右
■ 节日来源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 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他们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他们居住的是圆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赏月时,还要摆出瓜果和月饼等食物,一边赏月一边吃。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国月饼的品种很多,各地的制法也不相同。月饼馅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月饼上面还各种花纹和字样,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中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后来,重阳节登高爬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
插茱萸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
⑤ 大年初一,穿什么衣服
当然是大年初一穿新衣啦,预示着新年新气象!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财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拜年的习俗: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