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无菌手套的戴法_戴无菌手套
戴无菌手套
(1)开包正确(1分);
防止包内侧清洁面的污染。
(2)取手套正确(2分);
从手套包内取出手套,捏住手套反折处。
(3)第一只手套戴法正确(2分);
右手对准手套五指插入戴好,并将右手四个手指插入另一手套反折处。乱祥族
(4)第二只手套戴法正确(2分);
左手顺势戴好手套,两手分别把反折部翻至手术衣袖口上。
(5)戴好手套后双手位置姿势正确(1分)。
双手、前臂置手胸前向上,不能接触胸腹部,防止污染。
十六、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一)适用范围
任何一种洗手方法,都不能完全消灭皮肤深处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手术过程中逐渐移行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故洗手之后必须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
(二)准备工作
1.在穿无菌手术衣与戴无菌手套前,手术人员必须洗手,并经消毒液泡手和晾干。
2.无菌手术衣包事先由巡回护士打开,无菌手套亦由巡回护士备好。
(三)操作方法
1.穿无菌手术衣方法
(1)从已打开的无菌衣包内取出无菌手术衣一件,在手术间内找一较空旷的地方穿衣。先认准衣领,用双手提起衣领的两角,充分抖开手术衣,注意勿将手术衣的外面对着自己。
(2)看准袖筒的入口,将衣服轻轻抛起,双手迅速同时伸入袖筒内,两臂向前平举伸直,此时由巡回护士在后面拉宴巧紧衣带,双手即可伸出袖口。
(3)双手在身前交叉提起腰带,由巡回护士在背后接过腰带并协助系好腰带和后面的衣带。
2.戴无菌手套方法
(1)穿好手术衣后,取出手套包(或盒)内的无菌滑石粉小纸包,将滑石粉撒在手心,然后均匀地抹在手指、手掌和手背上,再取无菌手套一副。
(2)取手套时只能捏住手套口的翻折部,不能用手接触手套外面。
(3)对好两只手套,使两只手套的拇指对向前方并靠拢。右手提起手套,左手插入手套内,并使各手指尽量深地插入相应指筒末端。再将已戴手套的左手指插入右侧手套口翻折部之下,将右侧手套拿稳,然后再将右手插入右侧手套内,最后将手套套口翻折部翻转包盖于手术衣的袖口上。
(4)用消毒外用生理盐哗弊水洗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四)注意事项
1.戴干无菌手套时应先穿衣后戴手套。
2.戴湿无菌手套时应先戴手套后穿衣。
‘贰’ 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标准是什么
三级防护标准
1、一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2、二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级防护标准: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面罩,或将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具或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标准预防措施
1、手套: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受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将手上的细菌传染给病人。
2、洗手:当接触到可能被污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应在取下手罩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洗手消毒剂。
3、口罩、护目镜、口罩:戴口罩、护目镜还可以减少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口腔、鼻黏膜上。
4、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媒介,也就是说,可以防止被病人或环境污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两个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叁’ 如何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 医用一次性手套佩戴注意事项
一次性医用手套是医疗工作者的重要防护装备,通过佩戴它,可以有效防止病菌的传播,确保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正确的佩戴方法不仅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还能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减少家人接触病菌的机会。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手套的状态不同,操作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干燥的手套,首先在手上涂抹少量滑石粉或医用淀粉,方便戴手套。接着,用一只手握住手套反折部分的内侧,取出双手套。然后,一只手先插入左侧手套,确保手套完全覆盖手部,再将另一只手伸入右侧手套反折部分的外侧,戴好手套后,将手套反折部分拉到袖口之上,确保不露出手腕。佩戴完毕后,用无菌盐水清洗掉手套上的滑石粉,再进行操作。
对于湿手套,首先对手部进行消毒,然后从盛有湿手套的盆中取出手套,让手套内部充满水。左手先插入左侧手套,确保手套完全覆盖手部,再将右手伸入反折部分的外侧,戴好手套后,抬起右手,让积水顺着手腕流出。同样地,左手伸入右侧手套反折部分的外侧,戴好手套后,抬起右手,让积水顺着手腕流出。佩戴完毕后,将手套反折部分拉到袖口之上,确保不露出手腕。
当需要佩戴双层手套时,可以增加防护效果。在特定的操作中,如化疗和骨髓穿刺术,需要佩戴双层手套,以便将一只手套套在另一只手套上。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手套的使用不能替代洗手,在佩戴手套前后,务必要洗手并用酒精消毒。在使用手套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非干净的物品或表面,如果手套破损或穿孔,应及时更换。护理或诊疗操作时,一个以上患者不应佩戴同一副手套。如果从患者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医用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因为重复使用手套会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导致手套磨损和穿孔。使用完手套后,应从手腕处开始逐步脱下手套,避免接触手套外部。使用完毕的手套应当在特定垃圾桶中废弃,避免污染其他地方和其他垃圾。
‘肆’ 医务人员防护分为几级
一、级别防护
(一)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发热门(急)诊、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
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须进行手卫生。
3.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二级防护:
适用于:
1.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人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 科收治病人的隔离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
2.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用 后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3.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防护要求:
1.进入隔离留观室及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穿戴一次性 工作帽、护目镜(屏)、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2.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 防卸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鼻腔黏膜及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三)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
1.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 医用防护口罩 (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 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2.达到二级防护的所有要求。
二、不同岗位人员的防护要求
注意事项:
1.检验人员在给病人采样时一般可选择戴双层手套;消毒人 员在进行消毒时应使用橡胶手套,必要时穿长筒胶鞋。戴手套前 应检查手套是否有破损。
2.戴口罩时应注意检查其佩戴时的严密性。N95 口罩使用6~8 小时应更换。
3.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时可无需戴戴护目 镜或防护面屏和医用防护口罩(N95)。
4.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5.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6.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伍’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注意哪些方面
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⑵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⑶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
1、实验室安全性的认识:
⑴、对设备和实验室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⑵、检查安全标准操作规程,这些规程应适用于现有的条件,并与其它的规则和操作过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发生和新的危险出现,均要定期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减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针头、刀片、玻璃制品、载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实验室使用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复训),所有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个人保健
⑴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应进入医院生物安全P2级实验室。
⑶进入P2实验室者,要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触物传染
性危险大,可戴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
⑷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脱去隔离衣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⑹应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触膜面部。
⑺在有危险化学品溅出或爆炸可能时,应配戴安全眼镜和面罩,如把样品管移出液氮时。
⑻严禁在HIV和相关实验室用嘴吸取液体。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喝、吸烟。
5、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⑴在处理紧急事件中要包括设备管理员、实验室主任、调查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设备安全员。
⑵要依据实验室应用的生物材料种类通知警察、消防员和其他紧急事件处理者,以帮助他们制定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案。
⑶实验室紧急处理要考虑到包括炸弹威胁、严重气候状况(飓风、洪水)、地震、停电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灾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洁或作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学消毒
① 次氯酸钠:如含氯消毒剂包括84消毒剂、优氯净等。 ② 醇类:如乙醇
③ 醛类: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剂:
废弃缸:用10%(v/v)次氯酸钠(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工作台/离心机/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喷撒或使用10%次氯酸钠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单一生物安全柜或整个实验室.
⑶高压蒸汽消毒
7、感染性样品的接收和发放 ⑴潜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应该有合适的包装并有醒目的标记。
②应该送到合适的实验室,不能在收发地点和仓库等地点打开。 ③未标记的包裹应作为潜在感染源处理。
④包裹必须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打开:在处理感染源方面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应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⑵潜在性感染材料的发放
①必须送到预定的接受站的地点,并清楚地标记为感染性的。 ②必须放在密闭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险罐中,罐里含有足够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装的体积不得超过50ml。
⑤所有发放的第三类微生物病原体必须有记录。 8、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⑴紧急处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②皮肤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外科用药)。
③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
口,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④眼睛溅入液体:眼睛溅入液体,立即用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⑤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⑥重大事故是指严重损伤或暴露,应有主管领导和专家到场并提供指导。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损伤及泼溅
发生泼溅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易污染物质;如果怀疑有严重事故,应按较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员,防止污染扩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员再进入;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例如铅围裙、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2、控制原发射线:例如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缩小曝射病;透视前暗适应,间断透视缩减曝光时间等。
3、减少散射线:例如加强X线管消散措施,按标准设计机房,扩大散射线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强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体检档案。 5、佩带防护计量仪,定期检测放射辐射剂量。
6、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