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清朝为什么要戴白色手套
扩展阅读
蓝色鱼尾裙子配什么上衣 2024-12-14 17:44:07
为什么特制手套能玩手机 2024-12-14 17:16:59

清朝为什么要戴白色手套

发布时间: 2024-12-14 14:47:49

㈠ 为什么国庆受阅官兵都戴白手套,穿靴子

如果按照部队相关规定,如果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为确保整个队伍的整齐划一,整个部队要着装统一,不能有的戴手套,而有的不戴。比如在大阅兵或分列式中,可以统一戴白手套。而在单兵执勤时,比如在天安门站岗的武警战士,也可以戴部队配发的手套。同样适用的还有棉帽。在寒冷地区如果我们的战士不戴手套、棉帽早就被冻坏了。
可能是传统。

㈡ 请问清朝古装戏中宫中女子在冬天用的貌似手套的东西叫什么

早年间,在东北、河北、北京,一些人在冬天戴着用棉花“絮”的“棉手闷子”或者叫做“棉手捂子”。也有用“羔羊皮”做的,特别暖和。
女子们戴“套袖”。一般用水獭皮、紫貂皮、丝绵缎子做,十分华贵。双手伸在里面,暖和。里面还有“钱包”。

㈢ 请问清朝古装戏中宫中女子在冬天用的貌似手套的东西叫什么

早年间,在东北、河北、北京,一些人在冬天戴着用棉花“絮”的“棉手闷子”或者叫做“棉手捂子”。也有用“羔羊皮”做的,特别暖和。
女子们戴“套袖”。一般用水獭皮、紫貂皮、丝绵缎子做,十分华贵。双手伸在里面,暖和。里面还有“钱包”。

㈣ 清朝大臣跪拜之前为什么要先拍打袖子

清朝官员的朝服带有箭袖,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满语称之为“哇哈”)。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专家推测寓意有以下几种:
1:面圣不能不洁,表示除去灰尘
2:表示自己两袖清风
3:表示没有暗藏没有兵器,袖子很干净
4:愿意效力犬马之劳,表示忠诚,唯皇上马首是瞻

㈤ 戴着手指套会很不方便,为何清朝嫔妃还要戴呢

清朝皇族女人有蓄甲的习惯,通俗的讲就是喜欢留长指甲,长长的指甲在那个时候也是一种美的体现。不管是因为“福祉”与“福指”谐音,还是因为身体发福受之父母的原因,反正那时候就有留长指的潮流,也许是审美观在作怪吧!当然普通人需要劳作是不蓄甲的,蓄甲只有整日养尊处优的人享受。

指甲长了行动就会不方便,长长的指甲也容易受到损伤,那么指甲套这个衍生品就有了用武之地。就好像现在大屏触摸手机兴起之后,由于大屏幕容易划伤损伤,手机膜、手机套这类衍生品就火了,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基本作用都是保护不受损害。

清朝的指套甲用料也非常奢华,像银质的基本上都是上不了台面,高级的大多都是纯金镶嵌各种珍贵宝石,外表也精雕细琢成各种精美图案。那时候女人的手往桌子上一放,从指甲套上也能体现出其尊贵的地位,也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吧!

清代的护指是套在手指上专门保护长指甲的长套子,是满清贵族女人专用的一种饰品。慈禧太后便经常套着三个镶满宝石的金护指。如今护指早已销声匿迹,不过,我们偶尔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那么几个女戏子装屁的手指上发现还套着这个破玩意儿。

㈥ 从清朝至今婚纱照的演变[组图]


从清朝至今婚纱照的演变[组图]
此图是清末民初极具历史价值的一张照片,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结婚时的情景
2.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3.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
4.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5.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6.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8.90年代____化装技术可真没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9.本世纪——现在流行个性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