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穿防护服的正确顺序
穿防护用品流程:
1、用物准备:准备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屏、鞋套、靴套、手套及穿衣镜,选择合适型号,检查有效期及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2、手卫生:按照国家《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手卫生。取适量皂液或手消毒剂均匀涂抹双手按规范揉搓。
3、戴医用防护口罩:检查有效期及外包装密闭性,打开口罩。
(1)检查口罩有无破损,系带是否牢固。
(2)口罩罩住口鼻及下巴,贴合面部佩戴好头带(先拉下方系带再拉上方系带),调校至舒适位置。
(3)塑鼻夹,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4)检查口罩密合性,双手捂住口罩快速呼气或吸气,应感觉口罩略微鼓起或塌陷。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重新塑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系带及塑鼻夹,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4、戴帽子:将帽子由额前置于脑后,罩于头部,避免头发外露。
5、戴内层手套:检查有效期及外包装密闭性,打开手套包装,检查手套是否漏气,佩戴手套。
6、穿防护服:选择合适型号防护服,查看有效期及密闭性,打开防护服检查有无破损。
(1)将拉链拉至底端,防护服不能触及地面。
(2)先穿下衣,再穿上衣,戴帽子(防护服帽子要完全盖住一次性帽子)。拉上拉链密封拉链口,注意防护服的颈部不能遮挡医用防护口罩。
7、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佩戴前检查有无破损,系带是否牢固,将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至于眼部和头部合适部位,调节舒适度,并检查有无戴牢。
8、戴外层手套:查外包装及密闭性,打开包装。检查手套是否漏气,佩戴手套。戴手套时把防护服袖口完全包裹。
9、穿内层鞋套,穿靴套。整理至防护服裤筒内,穿靴套。
10、手卫生。
11、检查穿戴完整性:活动下蹲检查防护服的延展性。
其他细节提醒
1、根据风险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2、个人防护用品宜4小时一换。
3、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的个人防护用品。
4、护目镜如需重复使用需规范消毒。
5、不可使用塑料手套代替橡胶手套,使用双层手套的,内层手套与外层手套应为不同颜色。
6、不可使用布制等织物口罩代替医用外科口罩/N95或KN95级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7、穿着个人防护用品工作间隙,不可勾肩搭背或聚集,玩手机等。
8、确需使用手机、PDA的,应使用密封袋包装。
9、如需用餐、上厕所,需脱卸个人防护用品。
10、用餐完毕、上完厕所,穿戴新的个人防护用品方可返岗工作。
11、除就餐、喝水外,在工作场所保持有效佩戴口罩状态。
㈡ 为什么中国人说戴帽子、戴手套、戴眼镜,而不说穿帽子、穿手套、穿眼睛
头部及上肢末端多用戴。下肢及脚多用穿。但衣服上下均为穿,饰物均为戴。习惯用法而已。
㈢ 儿童毛衣成衣后怎样在毛衣上绣花
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初 ,农村儿童多着手工缝制的衣裤。城镇儿童则多穿针织品成衣。八十年代后儿童衣着明显变化,八六年到九五年变化更大,而且城乡差距逐步变小。城里儿童多是穿拼图式和带拼音字母,数字,动物图案等智利开发型以及仿运动服式的服装。内外衣服布料的种类多,质量好。棉,纱,人造革,混纺,仿真皮的衣服样式也都比较新颖。春天多穿牛仔裙裤等质地较厚布料服装;夏季多是着针织套装和质地较薄的套裙;秋天穿茄克衫和运动服的较多;冬季各类羽绒服和太空服比较流行。改变了过去一服穿多季为一季穿多服。农村乡镇所在地的儿童服装和县城的差别不大,村屯的儿童还有手工缝制的,多数儿童穿色泽艳丽,易洗耐磨的化纤,混纺服装。城乡儿童春夏多戴儿童大沿帽,儿童礼帽和针织套帽。城镇条件好的一般穿球鞋和灯心绒毡底棉鞋。农村和城镇条件差的家庭一般是手工做的布夹鞋和棉鞋。八十年代末儿童的帽子样式多为各式各样的花帽。鞋为旅游鞋为多。 解放后到六六年,学生一般着学生装,裙装,列宁装。七十年代学生服装比较单调,一般为篮灰绿学生装、军装、中山装。八十年代学生装多为制服、茄克、裙装、针织套装和运动服。八十年代末城镇学生开始穿校服。小学夏季男生着白的确良海衫半袖上衣,天蓝色裤衩。女生着白的确良海衫上衣,下一天蓝色百褶裙。中学生多为蓝色或绿色的运动服服。九十年代初开始校服均为篮绿红色运动服。人才春夏秋小学生穿牛仔服,喇叭裤,茄克衫,运动服,羊毛衫等。中学生穿夹克衫,西服,T恤衫,运动服,牛仔服。女学生春夏穿裙装的甚多。中小学生穿布鞋,皮鞋,凉鞋,旅游鞋等。冬学生着羽绒服,太空服,皮夹卡等。九五年后,学生着装的品种变化不大,档次,样式变化很大。九十年代末,高档套裙西服,饱暖内衣,高级超薄羽绒服也进了中小学校的校园。穿棉鞋,胶鞋,球鞋,棉皮鞋,皮靴的少了。多种多样的登山鞋,旅游鞋比较普遍。戴毛线织帽,夹皮帽,耳包,皮棉手套。女学生扎纱巾。 农村村社小学一般穿家做制春夏秋穿学生服,衬衣,线衣线裤,也有穿茄克衫,牛仔服,运动服的。女学生多着裙装。穿布鞋,胶鞋,人造革或塑料凉鞋。冬内穿毛衣,皮背心,棉坎肩等。外着对襟棉袄,棉裤。富裕家庭的也有穿羽绒服,太空服,皮夹卡的。穿棉布鞋,棉胶鞋,戴耳包,棉帽,棉手闷,手套。女生戴围巾和套帽。 青年服装代表了时代的潮流。 建国后至1985年城镇青年穿中山装,列宁服,制服,茄克衫和棉皮呢大衣,方军服、棉外罩等。八十年代后,又增加了针织套装、运动服、牛仔服、羽绒服、羊毛衫、西服等。女青年穿裙装的较多。 1986-1990年,西服占主导地位,中山装制服,列宁服明显减少。春,城镇流行风雨衣。呢、皮、针织裙兴起,与女式风衣配套。夏天流行涤纶乔其纱尼龙绸之类纱料衬衫。有蝙蝠衫过膝毛裙;有长于臂下的大外套;有上衣,裹裙加马架的三件套装;女式绣花、印花、条格花的旗袍和黑、咖啡、深蓝色女体形裤。同时还流行双面绸、彩旗绸、美丽绉等多种绸缎纱类短裙一度兴起。春秋流行款式新颖、衣袋新奇、过肩有点缀、色彩多种、小西服领的茄克衫。有旗袍式的连衣裙与马甲、胸花、披肩的针织、毛料、布料的套装。秋多穿运动服,茄克衫,T恤衫,西服以及粗线针织毛衣外罩。女青年流行体形裤。冬季穿羽绒服,皮茄克,晴纶仿军棉衣棉裤。1990年春与北京举办亚运会有关,县城穿运动服,牛仔裤和茄克衫的偏多。夏,女式套装同连衣裙,短裙,宽松外套相结合。同时还流行高弹长筒袜。冬流行茄克式羽绒服和县服装厂生产的列宁服式半截呢子大衣。 1991-1995年春夏,县城内男女青年流行文化衫,印有中文,英文和汉字书写的流行词语的圆领衫,T恤衫。秋运动服比较普及。茄克衫,女式的套装,短裙,长裙西服和制服也占较大比例。冬,男女青年的羽绒服,登山服的比例明显上升。女青年穿皮大衣的比较多。但穿棉袄,棉裤,棉大衣的比例也不小。 1996年-2000年,城镇青年穿衣服种类繁多,样式新颖。春,秋以精纺细毛衫,毛衫穿西服,茄克和运动服为主。夏,女式的服装以连衣裙,旗袍,短裙和各类花衫为主。男以半袖衬衫、T恤衫和半袖背心为主。97年男女各式的背心和T恤衫都印有香港回归的字样。这段期间每年夏季都流行一种时髦的颜色。冬,各种各样的饱暖内衣成为多数青年人过冬的主要内衣并代替了棉衣。男青年穿大半截登山服和羽绒服的比较多。也有穿皮夹克,棉大衣的。女青年多是戴帽子的高档
㈣ 为什么说穿袜子戴手套,而不说穿手套,这有什么由来吗
先从物品属性来判断。凡是用“穿”的,一般都是在人的身体上停留时间较长的,穿上与取下的频率不是很高,穿上就是一整天的东西。比如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而与之相反的动作则是“脱”。用“戴”的,一般都是戴上与取下的频率较高,随时可以戴上,也随时可以取下的东西,比如戴帽子,戴手套,戴项链等,与之相反的动作则是“摘”。
再从二者动做上的不同来判断。“穿”一般强调的是往里“伸”的动作,而“戴”则强调的是往上“套”的动作
㈤ 电动车手套怎么绑不漏风
一般电动车手套上边都有两根绳子,绑的时候可以先桐陪在车把绕一圈再使劲绑住。如果不计美观的情况下可以再用胶带缠两圈,这样就不透风了。
最好还是要保证手部活动方便。骑行电动自行车一定要保证手脚灵活,并注意控制车速、多留意周围路况。头部必须要链轮州佩戴安全头盔,手部保暖时棚蔽,尽量别把手套套在车把手上,上身防风御寒应正常穿衣,千万勿将衣服反穿,膝盖脚部最好使用护膝。
不要用挡风被。由于戴帽子、口罩,穿着厚重会导致自身的观察力大打折扣,通过路口时,一定要观察仔细,确保安全再通过。另外,要避免骑快车,因为冬季温度低,地面摩擦系数降低,刹车距离要比夏天长,高速行驶,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因为惯性太大导致车辆的失控从而发生危险。
㈥ 戴口罩帽子手套的顺序
戴口罩,帽子,手套的顺序应该是先戴口罩,然后戴帽子,最后再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