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孩子老得猩红热为什么
猩红热是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变为咽峡部及扁桃体等局部产生炎症变化,由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头痛、呕吐,全身弥漫的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重症可见心、肾及关节病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较高,易感者多为儿童,尤以2~8岁为多。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名“烂喉丹痧”、“疫痧”、“喉痧”、“阳毒”等。 病原体: 乙型甲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红疹毒素,是本病致病菌株。此类菌株有不同类型。因其抗原不同,无交叉免疫,因此患过本病者,再感染新株时,有再患猩红热的可能。该菌产生多种酶及外毒素,疾病早期易从鼻咽分泌物中分离该菌。该菌在体外生活力不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60℃30分钟、碘酊和在0.5%石炭酸和0.2%升汞中15分钟,可以灭活。 现代医学病理: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带菌的分泌物通过飞沫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感染后可引起炎症反应、毒素反应和变态反应。 当人体对菌毒的免疫力低下,或毒素力强时,细菌可由局部经管腔或经淋巴管进入邻近组织,产生扁桃体周围脓肿、鼻旁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在少数情况下细胞可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及迁延性化腔病灶,严重时产生发热等全身症状及皮疹。 细菌产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可引起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红疹毒素可引起真皮层炎性渗出,上皮细胞增生,表皮角化加速。在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形成丘状鸡皮疹。恢复期,表皮坏死角化层脱落,形成特征性脱皮。粘膜充血,有时呈点状出血,形成粘膜内疹。肝脾淋巴结等间质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细胞脂肪变性。心脏可有混浊及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心肾滑膜组织等非化脓性炎症。 肾组织呈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关节滑膜呈炎症改变,心、肾、关节的病损形成同免疫反应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外感温热疫毒是引起猩红热发病的主要原因,气候寒温失调,人体正气亏虚则是本病的诱发原因。猩红热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肺胃受邪。热重毒甚,一旦侵入人体,旋即化热化火。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毒火上冲咽喉,则发生红肿热痛,化腐成脓,所谓“热盛则肿,毒盛则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温热疫毒蕴结于肺胃,外窜肌肤,发为丹痧,密布肌表,宛如锦文。 本病循卫气营血途径传变,初起多见肺卫表证,但为时较短。疫毒由表入里,化燥为火,充斥气分营分,可出现气营两燔之重证。或正气素亏者,则邪毒内陷厥阴,使心火内炽,肝风内动,风火相煽,出现高热、神昏、惊厥之证。血热甚者,可致血热妄行,而出现皮疹紫红或瘀点,甚至出现内闭外脱的凶险局面。疾病后期,热耗阴津,肺胃阴伤,由实转虚,以及热毒伤心,流注关节,或损伤肺、脾、胃、肾水液代谢功能,则发生种种变证。 临床表现: 潜伏为1-6天,通常为2-3天。 典型病例表现分三期。 前驱期:起病急骤,从发热到出疹数小时到达4小时,高热39℃以上,畏寒或战栗、头痛、呕吐、咽痛(吞咽更剧)、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或有点状脓性渗出,甚至渗出物融合成片。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舌苔白,舌尖及边缘发红,舌刺肿大呈杨梅舌。软颚处有细小密集红疹或细小出血点的粘膜疹。 发疹期:起病12~48小时内,全身皮肤呈弥漫性鲜红色,压之褪色,其上散发针尖大小红色疹,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形成红色帕氏线(Pastia征),皮肤有瘙痒感,两颊潮红,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时间依病情轻重而异,2天或1周左右,此期中毒症状也较重。 恢复期:体温下降,一般状况良好,皮疹消退后脱皮,轻则糠屑样,重者见片状,手掌脚底呈手套和袜套状脱皮,脱皮可持续2~4周,无色素沉着。 特殊类型: 轻型:热度不高,咽部稍红,出疹少而色淡,皮肤脱屑后才回顾性诊断为猩红热。 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发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伴有嗜睡、谵妄、呕吐、昏迷、惊厥等。皮疹呈片状红斑,且伴有出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才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 脓毒型:咽炎严重,多见化脓或坏死改变。 目前中毒型、脓毒型已少见。 外科型:从局部伤口侵入形成局部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皮肤创伤、烧伤或产道感染。其特点是皮疹首先在伤口周围出现,再波及全身,无咽部炎症,预后良好。 诊断: 1. 流行病学:有与猩红热、咽峡炎及扁桃体炎患者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12×109/L,中性粒细胞>75%。 鉴别诊断: 1.麻疹:起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口腔粘膜可见柯氏斑。皮疹在第4病日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为暗红色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皮疹特别多。 2.白喉:本病的咽峡炎比猩红热患者轻,但假膜较坚韧且不易剥离。 3.急性扁桃体炎:体温较高而中毒症状较轻,其咽部炎症与猩红热的咽峡炎很难区别,但不出现全身性皮疹可鉴别。 4.药疹:有用药史,皮疹有时可呈多样化表现,既有猩红热样皮疹,同时也有荨麻疹样疹。皮疹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也不象猩红热那样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瘙痒较剧。无杨莓舌,无咽峡炎症状。 5.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展快,中毒症状重,也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但患者多有皮肤感染及创伤。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7天,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以碱性硼酸溶液或温水漱口。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重症者及时更换体位,防止褥疮。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80万单位,每日三次,疗程一般为三日。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为20~4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也可用SMZ?/FONT>TMP成人4片/天,分2次口服。对严重中毒患者,则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200~400万单位/天,可由静脉滴入,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并酌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每日100~200毫克,静脉点滴,连3~5天。 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积极扩容、纠酸,给以血管活性药物等,按抗休克原则处理。如并发风湿病,可给予抗风湿治疗,阿斯匹林3~5克/天,分3~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邪在肺卫型: 症状:突然起病,发热,头痛,怕冷,咽红肿痛,甚则溃烂,恶心呕吐,皮疹稀少,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咽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20克,连翘20克,射干10克,桔梗10克,马勃10克,生甘草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15克,荆芥10克,赤芍9克,大青叶3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2. 邪入气营 症状:高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咽喉极度充血,扁桃体红肿并有白色渗出物,皮疹猩红弥漫,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莓,舌苔黄糙,继之剥脱,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大青叶、鲜生地各30克,石膏2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黄芩10克,淡竹叶9克,玄参15克,桔梗5克,生甘草4.5克,黄连3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3. 邪毒内陷 症状:高热,烦躁,昏迷,谵语,抽搐,皮疹呈紫红色或伴有瘀点,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镇惊熄风。 方药:清营汤加减。 广犀角10克,鲜生地30克,紫草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丹皮、赤芍各9克,黄连3克,竹叶卷心9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4. 余毒未尽 症状:发热,心悸,胸闷,神乏,多汗,
2. 猩红热是什么意思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咽及扁桃体显着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
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
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二)鉴别诊断
1. 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 奎宁、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颠茄、阿托晶等药都有引起猩红热样弥漫性皮疹的可能。但这类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药和接
触过敏原的病史。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败血症,可发生与猩红热同样的皮疹,但皮疹持续时间短暂,无脱皮,且常有局部或迁延性病灶,细菌培养结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治 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
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
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二、西医治疗
(一)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二)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3. 什么叫猩红热
基本病症
猩红热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 猩红热
性传染病,以发烧,咽疼,全身皮疹为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儿童发病较高,多发生在托幼及小学校集体生活的地方,其传染 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通过呼吸道而传播细菌,病情轻重不等,潜伏期1-7天,大多数2-4天,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有头痛,呕吐,其后有舌乳突肿胀,先是白色舌,而后舌苔变黄,粗糙,有红刺,同时后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大约在发病后24小时有皮疹出现,全身均可是红色栗粒样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无正常皮肤,在皮肤皱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线状,口唇周围不出皮疹而显苍白,形成一个围绕口周的苍白圈,一般2天达高峰,发后慢慢消退,2-4天退净,体温逐渐下降,疹退后7天左右开始脱皮屑,轻者呈糠屑样脱落物,重者见大片脱皮。
编辑本段病原学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 猩红热
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编辑本段症状与类型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 猩红热
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一)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 猩红热
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粘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二)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着,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此期体温消退,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三)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达80%以上,核左移,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窦勒氏(Dohle)小体,嗜酸粒细胞初期不见,恢复期增多。 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般分为以下4个类型: (一)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病人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二)脓毒型 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旁窦炎、乳突炎、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少数患者皮疹为出血或紫癜。还可引起败血症。 (三)中毒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高热、剧吐、头痛、出血性皮疹,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重型病例只见咽部轻微充血,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四)外科型及产科型 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编辑本段并发症
(一)化脓性并发症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细菌直接侵袭附近 猩红热
组织器官所引起。常见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颈部软组织炎、蜂窝织炎、肺炎等。由于早期应用抗菌疗法,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二)中毒性并发症 由细菌各种生物因子引起,多见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变多为一过性,且预后良好。 (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一般见于恢复期,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炎时一般病性轻,多能自愈,很少转为慢性。 诊断 (一)接触史 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者,有助于诊断。 (二)临床表现 骤起发热、咽峡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苍白、杨莓舌、帕氏线、恢复期脱皮等,为猩红热的特点。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达10~20×109/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红疹毒素试验早期为阳性。咽试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一)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4病日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发疹。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二)内疹 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三)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咽峡炎、杨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五)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本病好发于4岁以下乳幼儿,病理特征为血管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烧起病,热程约1~2周;眼结膜充血,舌似猩红热之草莓,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颈、颌下、腹股沟),不化脓,不粘连;手指及指(趾)末端对称性水肿;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见于躯干部,表现猩红热样,不痒或轻度瘙痒,红疹消退后有糠状或膜状脱屑。该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变,消化道病变,泌尿系病变等。化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细胞增高、有时血小板增加,血沉增快。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 蝉蜕
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 双花
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中药处方(一)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猩红热方剂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4. (1)邪侵肺胃: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咽喉疼痛红肿,肌肤丹痧隐约可见,舌质红苔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2)毒在气营: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的白点,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淤点。见疹后1-2日舌苔黄燥,舌质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无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3)疹后阴饬:丹痧布齐后1-2日,开始皮肤脱屑,此时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但留有低热,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叶10克。 5.简易方药 (1)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2)紫草、车前草各15~30g。水煎,连服7日。用于毒炽气营证,也可用于预防。 6.中成药 (1)三黄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2)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7.外治疗法 (1)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叶、薄荷叶各适量。煎汤漱口,每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2)玉钥匙散或锡类散,吹喉。每日 2~3次。用于咽喉肿痛。 (3)金不换散或珠黄散,吹喉。每日2~3次。用于咽喉糜烂化脓。
西医治疗
(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 (3)心肌炎、休克等严重症状的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编辑本段食疗与饮食宜忌
(1)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2)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 (3)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 (4)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5)如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 可食食物:肉类、贝壳类、鱼类、禽类和蛋类。其中肝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乳维生素B12含量颇高。 猩红热食疗方五汁饮:梨、荸荠、藕、麦冬、芦根组成,可经常饮用。? 罗汉果饮:罗汉果切成片泡茶饮。? 绿豆薄荷汤:取绿豆50克,加水适量,煮熟后,取汤汁500毫升,加入薄荷3克,煮沸1~2分钟,经常饮服。 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将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经常口含服用,可减轻喉痛。 生拌白萝卜:白萝卜切块加白糖,可佐餐食用。有清热、通气、开胃作用。 (1)忌发物 发物是指容易助火生痰之品,食入发物会使体温升高,皮疹加剧,病情加重,这类食物有狗肉、羊肉、雀肉、公鸡肉、黑鱼、鲫鱼、海鳗、虾、蟹、香菜、南瓜等。 (2)忌辛辣之物 辛辣之物也助火,并直接刺激咽喉部扁桃体疼痛加剧,这类食物有辣椒、辣酱、辣油、芥末、榨菜、咖喱、生姜、大葱、五香粉等。 (3)忌过甜过咸的食物 过甜的食物多食后会助长机体温热,并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如巧克力、糖球、水果糖、奶糖、过甜的糖水、未经稀释的蜂蜜等;过咸的食品如咸鱼、咸菜、腌肉、龙头烤等,这类食品能刺激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4)忌刺激神经系统的食物 浓茶、咖啡、酒都能刺激神经系统使之兴奋,猩红热病人由于高热,神经系统必须保持安静,食入上述食品后,会使兴奋性增高,使病儿变得烦躁不安。 (5)忌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猩红热的患儿咽部充血红肿,吞咽不利,又因高热,往往消化不佳,故忌食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这类食物包括竹笋、毛笋、韭菜、豆芽、蒜苗、菠萝、洋葱、雪里红、蕹菜、红薯、芋艿等。 (6)忌冷饮 患儿高热,应补充水分,但宜饮用温凉之水,忌饮各类冰冻饮料,如冰淇淋、冰砖、冰冻橘子水、冰冻雪碧、冰棒、雪糕以及冰冻白开水。冷饮食入后虽可使人一时快乐,但有碍胃之弊,导致食欲减退,消化失常。 (7)忌热性水果 龙眼肉、荔子、大枣、葡萄干、橘子等性味偏温,食后极易生火,在高热期间忌食。 (8)忌油炸、烤炙之品 凡经油炸的食品,如炸猪排、炸牛排、麻球、麻花、油条、烤鸭、烤羊肉、烤鱼片等都属忌食之物,一为煎炸烤炙之品外皮坚硬,对咽喉不利;二为烧烤之物易生火,易导致发热加重。 (9)药物禁忌 猩红热属链球菌感染,极易并发胃炎,故使用抗生素时应选择对肾脏刺激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此外,红霉素口服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氯霉素、合霉素会使粒细胞减少,使用时必须注意。
编辑本段疗养与护理
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肾、关节的负担减少合并症。 2)饮食:嗓子痛时,应吃些稀饭、少油的食物,如粥、面汤、蛋汤、牛奶、碎菜等。要多喝水,有利于排除细菌毒素。 3)口腔保洁:因细菌多集中在咽部,口腔保洁很重要。年龄大的患儿,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用温盐水漱嗓子。年龄小的患儿.可以用镊子挟纱布或药棉蘸温盐水擦拭口腔。 4)皮肤的护理:出疹时患儿皮肤瘙痒,不但影响患儿休息,如果抓破,还会引起皮肤感染。要将患儿的指甲剪短,用温水擦洗皮肤,帮助止痒。注意出疹时勿用肥皂。脱皮时不要用力搓或撕剥,以免皮肤损伤感染。 5)观察病情;注意发现并发症的象征。出疹期要注意患儿有无心慌、气短、脉搏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心肌炎。 发病1周左右,注意患儿如发热不退、颈部或颌下淋巴肿痛,可能并发化脓性淋巴结炎;耳内可能并发化脓性中耳炎。 发病2周左右,注意患儿有无关节肿痛的现象。这是关节炎的象征,如不及早治疗,还可能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发病3周左右,注意患儿有无茶色尿,有无浮肿、腰痛现象,这是肾炎的象征。发现以上可疑并发症的象征,应立即去医院诊断、治疗,防止病情发展。 2、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l)隔离 1)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 7天。 2)患儿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炎症痊愈。 (2)消毒 l)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次,每次 15分钟。 2)患儿的疾、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 3)日常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 4)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3、托幼园所及小学的班级内发现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送医院或回家隔离治疗患儿所在的班级应做一次彻底扫除。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室内应充分通风换气。 对保教人员及其他幼儿要加强晨、午检,注意观察有无咽炎、扁桃体炎等嗓子痛的可疑患者.发现后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4.易感者的预防 1O岁以下的儿童都是易感者。因为乙型A组链球菌的型别多(有46个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患一种型号的猩红热,可产生该型的免疫力,但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其他型的猩红热,所以认为儿童仍是普遍易感者。 (1)托幼机构要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早期发现可疑者。 (2)流行季节,虽然天气很冷,室内也要做到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钟。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3)带菌者治疗:托幼园所的职工中如有经常患咽炎、扁桃体炎的可疑带菌者,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者要用抗生素治疗,连续用药7天,一般咽拭培养可转阴,个别不能转阴者,可进行扁桃体摘除。
4. 猩红热是什么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而人,侵犯肺胃,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人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又可导致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者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明显,会影响到食欲。咽喉及扁桃体显着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头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
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二)其他类型
1.轻型 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
2.中毒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
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危险性很高。
3.外科型 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
[编辑本段]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2.确诊病例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4和第1或第2或第3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确诊病例中的第5或第6或第7或第8项。
(二)鉴别诊断
1. 药物疹或其他过敏性皮疹 奎宁、苯巴比妥、酚肽、安替比林、颠茄、阿托晶等药都有引起猩红热样弥漫性皮疹的可能。但这类疾病缺乏全身症状,而且多有最近服药和接
触过敏原的病史。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咽炎和败血症,可发生与猩红热同样的皮疹,但皮疹持续时间短暂,无脱皮,且常有局部或迁延性病灶,细菌培养结果不同。
3. 其他出疹性疾病
[编辑本段]治 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
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2.毒在气营
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
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
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
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
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
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
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二、西医治疗
(一)抗生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二)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编辑本段]感冒与猩红热如何鉴别?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因为猩红热与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见病,早期症状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红热发病后,咽部明显红肿疼痛,一昼夜内出现典型皮疹,舌鲜红无苔如杨梅,均与感冒有明显不同,可资鉴别。
[编辑本段]猩红热孩子要预防哪些并发症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为发热、咽痛、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特征。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故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1.化脓性并发症 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
2.中毒性心肌炎 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常会侵犯到心脏,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
3.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
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对"猩红热"病的认识与防治
在中国"猩红热"病流行大约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近代则是该病流行最猖獗的时期,医籍史书曾对它有过详细记载.如今,猩红热已属于一种可治、较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在20世纪前半叶,人们一提起"猩红热",便会谈虎变色.此病以其病情危重、致死率高而成为当时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我国中医界人士曾奋起迎战,从面对该病不知所措到逐步认识疾病的本质,继而在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曾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近代疾病防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编辑本段]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 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5. 猩红热有什么症状 什么发病机理
传染性疾病,最好隔离一个礼拜。 去医院开一些抗生素累的药,比如阿莫西林或者头孢,但是阿莫西林效果比较好。 要注意观察小孩有没有发烧,超过38.5 要赶快送医院输液,不然会转化成心肌炎或者肾炎。 症状嘛就是小疙瘩,痒。 孩子要静养,这期间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多休息,多喝水,表吃鸡蛋,羊肉,牛肉,海鲜之类...的发物。 一个礼拜去医院验尿,验血,看白细胞。没事的话基本就没事了。
6. 猩红热特有的特征
猩红热特有的特征?过去猩红热发生的比较频繁,因为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以及生存条件都没有现在的好,所以诱发猩红热的因素也比较多,现在猩红热发生的并不是那么多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猩红热的特征。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有可能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患上某些疾病,比如猩红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要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解,我们多了解这种疾病的特征,当这种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快判断出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