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服装类专有名词
其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
依据服装的基本形态与造型结构进行分类,可归纳为体形型、样式型和混合型三种。
二、根据服装的穿着组合、用途、面料、制作工艺分类
(一)按穿着组合分类
大致有如下几种分类:
1.整件装 上下两部分相连的服装,如连衣裙等因上装与下装相连,服装整体形态感强。
2.套装 上衣与下装分开的衣着形式,有两件套、三件套、四件套。
3.外套 穿在衣服最外层,有大衣、风衣、雨衣、披风等。
4.背心 穿至上半身的无袖服装,通常短至腰、臀之间,为略贴身的造型。
5.裙 遮盖下半身用的服装,有一步裙、A字裙、圆台裙、裙裤等变化较多。
6.裤从腰部向下至臀部后分为裤腿的衣着形式,穿着行动方便。有长裤、短裤、中裤。
(二)按用途分类
分为内衣和外衣两大衣。内衣紧贴人体,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外衣则由于穿着场所不同,用途各异,品种类别很多。又可分为:社交服、日常服、职业服、运动服、室内服、舞台服等。
(三)按服装面料与工艺制作分类
中式服装、西式服装、刺绣服装、呢绒服装、丝绸服装棉布服装、毛皮服装、针织服装、羽绒服装等。
三、其他分类方式
除上述一些分类方式外,还有些服装是按性别、年龄、民族、特殊功用等方面的区别对服装进行分类。
(一)按性别分类
有男装、女装。
(二)按年龄分类
有婴儿服、儿童服、成人服。
(三)按民族分类
有我国民族服装和外国民族服装,如汉族服装、藏族服装、墨西哥服装、印第安服装等。
(四)按特殊功用分类
有耐热的消防服、高温作业服、不透水的潜水服、高空穿着的飞行服、宇航服、高山穿着的登山服等。
(五)按服装的厚薄和衬垫材料不同来分类
有单衣类、夹衣类、棉衣类、羽绒服、丝棉服等。
(六)按服装洗水效果来分类
有石磨洗、漂洗、普洗、砂洗、酵素洗、雪花洗服装等。
四、按HS编码的分类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协调制度(HS),它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协调制度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商品分类目录。HS编码,以六位码表示其分类代号,前两位码代表章次,第三、四位码为各该产品于该章的位置(按加工层次顺序排列),第一至第四位码为节(Heading),其后续接的第五、六位码称为目(Subheading),前面六位码各国均一致。第七位码以后各国根据本身需要制订的码数。服装属HS分类制的第十一类及第61、62章,第61章为针织或钩编制品,编号从6101.1000-6101.9000共120个,第62章为非针织或非钩编织服装及衣着附件。适用于除絮胎以外,任何纺织物的制成品。编号从6201.1100-6217.9000,共155个编码,分别是按款式、性别、年龄、原材料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如棉制男式羽绒大衣的HS编号为:6201.1210,棉制女式羽绒大衣的HS编码为6202.1210。服装HS编码分类中对成衣性别的规定有具体要求,即性别分男式、男童、女式、女童、婴儿;左门襟在右门襟之上归男性,反之归女性,中性成衣归女性类别。针、梭织成衣及衣着附件其编序依照产品特性由外套类至内衣类,针、梭织相互对应,再次则为其他产品。如6203.1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男式西服套装(为外衣),6207.1100为棉制男内裤(为内衣、编码在后),又如:6104.3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针织或钩编的女式上衣,与此相对应的6204.3100为羊毛或动物细毛制女式上衣。
五、根据针织服装的生产和加工特点分类
(一)毛针织服装分类
1.按原料成分分类
(1)纯毛类(包括毛类混纺类):可分为羊毛衫、羊绒衫、驼毛衫、羊仔毛(短毛)衫、兔羊毛混纺衫、驼羊毛混纺衫、牦牛毛羊毛混纺衫等。
(2)混纺类:可分为羊毛/腈纶、兔羊/腈纶、马海毛/腈纶、驼毛/腈纶、羊绒/锦 纶混纺衫、羊绒/蚕丝混纺衫等。
(3)纯化纤类(包括化纤混纺类):可分为弹力锦纶衫、弹力丙纶衫、弹力涤纶衫、腈纶膨体衫、腈纶/涤纶、粘纤/锦纶混纺衫等。
(4)交织类:可分为羊毛腈纶、兔毛腈纶、羊毛棉纱交织衫等。
2.按纺纱工艺分类
(1)精梳类:采用精梳工艺纺制的针织绒、细绒线、粗绒线织制的各种羊毛衫、粗细绒线衫等。
(2)粗梳类:采用粗梳工艺纺制的针织纱线织制的各种羊仔毛衫、羊绒衫、兔毛衫、驼毛衫、雪兰毛衫等。
(3)花色纱毛衫:采用花色针织绒(圈圈纱、结子纱自由纱、拉毛纱)织制的花 色毛衫。这类毛衫外观奇特、风格别致、有艺术感。
3.按编织机器类型分类
毛衫类织物一般为纬编织物,有圆机产品和横机产品两种。
(1)圆机产品:是指用圆型针织机先织成圆筒形坯布,然后再裁剪加工缝制成的毛衫。
(2)横机产品:是指用手摇横机编织成衣坯后,再经加工缝合制成的毛衫。也可指电脑横机织成坯布,经裁剪加工缝制成毛衫。
4.按坯布组织结构分类
一般分为单面、四平、鱼鳞、提花、扳花、挑花、绞花等多种。
5.按修饰花型分类
可分为印花、绣花、贴花、扎花、珠花、盘花、拉毛、缩绒、镶皮、浮雕等。
(1)印花毛衫:在毛衫上采用印花工艺印制花纹,以达到提高美化效果之目的,是毛衫中的新品种。印花格局有满身印花、前身印花、局部印花等,外观优美、艺术感染力强、装饰性好。
(2)绣花毛衫:在毛衫上通过手工或机械方式刺绣上各种花型图案。花型细腻纤巧,绚丽多彩,以女衫和童装为多。有本色绣毛衫、素色绣毛衫、彩绣毛衫、绒绣毛衫、丝绣毛衫、金银丝线绣毛衫等。
(3)拉毛毛衫:将已织成的毛衫衣片经拉毛工艺处理,使织品的表面拉出一层均匀稠密的绒毛。拉毛毛衫手感蓬松柔软,穿着轻盈保暖。
(4)缩绒毛衫:又称缩毛毛衫、粗纺羊毛衫,一般都需经过缩绒处理。经缩绒后毛衫质地紧密厚实、手感柔软、丰满,表面绒毛稠密细腻,穿着舒适保暖。
(5)浮雕毛衫:是毛衫中艺术性较强的新品种,是将水溶性防缩绒树脂在羊毛衫上印上图案,再将整体毛衫进行缩绒处理,印上防缩剂的花纹处不产生缩绒现象,织品表面就呈现出缩绒与不缩绒凹凸为浮雕般的花型,再以印花点缀浮雕,使花型有强烈的立 体感,花型优美雅致,给人以新颖醒目的感觉。
(二)棉针织服装分类
1.按面料的生产方式分类 针织服装面料按生产方式分为经编和纬编两大类。
2.按面料的组织结构分类 经编针织面料的单梳节经编基本组织有经平组织、经缎组织、经绒组织等。但在实际生产中,作为外衣或衬衫等一般多用双梳或多梳经编组织。双梳经编织物中用途较广的是经平绒组织、经平斜组织和经斜编链组织等。纬编针织面料的基本组织主要有纬平针组织(俗称"汗布")、罗纹组织(俗称:"弹力布")、双罗纹组织(又称双正面组织,俗称“棉毛布”)、双反面组织(也称"珍珠编")等。还有衬垫组织、集圈组织、毛圈组织、菠萝组织、纱罗组织、波纹组织、长毛绒组织、衬经衬纬组织等花色组织以及复合组织等。
B.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1、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2、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前唐,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还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3、辽金元时期服饰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有汉人的礼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4、明清时期服饰变化
明朝的服饰在唐朝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饰风格。因为明朝的政治思想达到了中国历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饰风格也变得束缚闭塞。
5、民国时期至近现代
直到鸦片战争后,世界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后,中国人的服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末时期在中国境内随处可见西洋服装和长袍马褂并存现象。自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结合的最有力的时代产物。
(2)手套在中国古代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汉服文化: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 欧洲人打战都用铁手套,为什么中国铠甲却缺乏手部防护
在人们的印象中,欧洲的板甲骑士有着完整的防护,从头到脚都覆盖着铁甲,就连手部都有着华丽的铁手套作为防护。比如下图中的意大利的哥特式铁手套。还刻有浮雕,非常的华丽。
近些年冷兵器格斗开始慢慢流行起来,只要是玩过兵器类格斗的朋友都会发现,手部是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而手指由于骨骼纤细,且神经密集,手部被击中更加疼痛且更容易受伤,甚至致残。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西欧有防护严密的铁手套,而中国古代却从未见过手部防护?难道中国古代的人就不怕被击中手部吗?
首先要说一点的是,古代中国人是有手套的。毕竟中国北方的冬天冷,行军打仗都会冻掉手指,所以冻伤膏都发明出来了,怎么会不戴副手套?
▲战国中期楚地持兵器时所戴皮手套
比如在1973年湖北江陵县藤店1号墓,就出土了一双皮手套。湖北省江陵县藤店公社社员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一座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墓葬。经研究,墓主生前的身份相当于大夫一级。当时与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乌书铭文铜剑等300余件随葬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双皮手套。
▲北朝时期的玫紫色地刺绣菱格纹手套
手套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也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所以御寒用的手套在中国是不缺的。在马王堆汉墓中,由于墓中所有的随葬品都登记在简册上,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知道汉代人称手套为“尉”。
但虽然有御寒用的手套,古代中国却的确没有战斗中用来防护的铁手套。事实上,除了欧洲,其他地区也都没有这种防护用的铁手套。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来看,出现这种防护的铁手套的西欧骑士才是非主流,是另类。之所以没有铁手套,不是因为其他地区的古人的手指砍掉了能再生,而是因为战争形态以及军制的不同。
▲唐代壁画中的士兵
我们先看一下战争形态,首先中国古代战争对弓箭非常重视。我们看看《新唐书?6?兵志》中的唐代士兵的装备记载:“人具弓一,矢三十”,??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看到了没?人手一把弓,30支箭。即便宿卫也要必备弓矢和横刀。
再看看明末《从征实录》中记载郑成功铁人军:“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郑成功的军队里,有的部队是所有人都拿弓箭,有的是四成配备弓箭。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远程武器的装备率是非常高的。玩过射箭的人就能明白,戴铁手套是没法射箭的。所以出于射箭需要,我国古代盔甲并没有出现铁护手。欧洲的着名的英格兰长弓手,也没有任何装备铁护手的记载。而欧洲的板甲骑士也没有骑射的记录。所以因为战争形态的不同,护具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中国顶盔掼甲的将军们都以能开几石弓来彰显勇武。而重步兵们,以宋代穿着步人甲的重步兵为例,大多使用长枪和重弩,手部的防护需求其实并不高。至于那些穿号衣的杂兵,谁会在乎他们手指会不会被砍掉?
而且,欧洲骑士早期的比武风气可能也有着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推动。毕竟只是比武,在比武中死去还能获得荣誉和赔偿,但没人希望在比试中掉几根手指致残,那代表以后生活可能都无着落。而且比武和战斗也是有区别的,比武的公平比试的环境下,双方实力接近,这就导致想要一下击中对手要害其实比较难以做到,而攻击对方手部则更方便打击,且能解除对方武装取得胜利又不伤及对方性命。所以在比武的环境下,比起战场上厮杀环境对于手部的攻击招式就更多。
而且这也跟欧洲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军队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州大陆的战场上,虽然意识形态已经从中世纪发展为文艺复兴时期,但是军制仍然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自备装备的军事贵族们充当骑兵。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骑士们自行准备,而不是国家统一招募、训练和装备。
即便是在后期的法国敕令骑兵团中,国王也只是给骑兵们支付薪饷,而士兵的装备需要按照“置装敕令”自行购买。这种情况就导致从中世纪延续而来的骑士阶层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自己掏钱保护自己的小命积极性还是很充足的。而到了17世纪,欧洲的军制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自备武器装备的雇佣兵团逐渐被常备军团所代替。常备军团的装备则由国家承担。别说昂贵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们能领到制式军服都算不错了,更不用说铁手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D. 中国古代对手套的称呼是什么
你好!
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E. 手套和袜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查阅手套的历史记载,它最早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荷马史诗,古希腊人进食时,同今日的印度或中东人一样,是吃抓饭的,不过他们用手抓饭之前,要戴上特制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历史上的用餐抓饭工具。
手套:手套是个很特别的东西,当初它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实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区保温必备之物,或是医疗防菌、工业防护用品。按材料分有棉纱、毛绒、皮革等;按式样分有长、短、单指、分指;有仅护手背而露十指的,也有全护十指的。有些精致的长手套或网眼手套,主要是用于礼仪和装饰。男女都戴用,清代时已流行根据古代资料考证,在中国夏朝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袜子。《韩非子》一书中有“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袜系解,因自结”的记载,是指周文王系袜子的带子散开了,自己手扎袜带的情节。可见在这个时期袜子已经在我国上层人士中出现,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两周时期,袜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的,富贵人家可穿丝质的袜子。袜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带,穿时用带束紧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时所着袜,则用红色。袜最精者用绢纱,并绣有花纹。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袜的习俗。在屋中,多跣足行于席上。不仅平日宴居如此,上殿朝会也是如此。能剑履上殿,则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曹操等少数人曾享受此种待遇。(下文有专章论及) 另外,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双绢夹袜,均采用整绢裁缝而制成,缝在脚面和后侧,底上无缝。袜面用的绢较细,袜里用的绢较粗。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袜带是素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