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手部皮肤破损的带什么手套
扩展阅读
獒犬为什么戴手套 2025-02-02 09:44:37
皮带烘干机有什么好处 2025-02-02 09:24:03

手部皮肤破损的带什么手套

发布时间: 2023-10-24 10:07:10

㈠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是否正确

医务人员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征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3、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开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诊疗活动时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应当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1、个人防护用品通用准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3)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4)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所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使用后仔细弃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资源有限无法获得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则使用可再利用的装备(如布料的隔离衣或防护服),每次用完后正确消毒。在摘脱及抛弃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后,总是立即执行手卫生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个人防护用品应该包括保护躯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装置。

(1)一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从事一般性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患者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患者病房从事诊疗活动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3)三级防护:适用于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区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卫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2)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

(3)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4)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洗手方法: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手消毒剂: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针对某些对乙醇不敏感的肠道病毒感染时,应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项: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面部防护

进行有可能造成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飞溅或喷出的操作时,应佩戴面部防护装置,包括外科口罩和护眼装置(面罩,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能会有分泌物喷出,应佩戴护眼装置。注意普通的眼镜不能用于防止液体溅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护。

5、安全注射与防针被刺

操作结束后处理针头、手术刀和其他锐器或设备时防止被刺伤或者划伤,锐器放置在硬质材料的锐器盒中,容器应放置在靠近操作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㈡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带什么手套

双层乳胶碰手差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是有很多细菌的,所以是要带双层乳胶手套薯返,为了更好的防护,医务人员笑皮是指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和承认,取得相应资格及执业证书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㈢ 如何防护锐器伤

《北京市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2017年)》中对护理工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就是职业防护,并明确指出:“护士配制化疗药、锐器处理、为隔离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防护措施到位;发生意外伤害后,职业健康监护措施到位”。

可以看到,“防护措施以及在发生锐器伤意外之后如何处置”是职业防护的重点评价内容,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标准》重点回答这些问题。




Q1:锐器伤有什么样的危害?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从而导致有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由于护士最基本且最常见的临床护理工作就包括有各种注射、输液等操作,因此锐器伤是临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也是导致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性因素。目前已经被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如HBV、HCV、HIV等。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护理实习生,刚刚接触一线工作,对很多工作并不熟练,容易发生锐器伤,且对锐器伤的认识程度也较为薄弱,因此在科室管理中,对新入科室的护理人员更应多加培训。



Q2:如何避免锐器伤?

有调查显示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主要有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技术生疏,职业防护做的不充分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1)首要牢固地树立防护意识,从思想上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提高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将每个针头都当做是感染针头对待。在科室培训时,注重自我防护的相关知识和上报流程的培训,并印发相关的防护宣传手册,定期进行考核;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或者主班护士检查和监督病房工作时,多加强调;多注意病房护士是否按照安全手法进行操作,如有危险操作,应进行案例分析与讲评。

2)同时,从技术上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对于不熟练临床工作的护士,任何操作都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考核通过之后再进行独立操作;不要将针头面对自己或他人;抽吸药液时,严格使用无菌针头,抽吸后必须单手操作带上针帽,用过的针头禁止回套针帽;正确使用锐器盒,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且注意锐器盒的不能超过总体积的3/4;必须戴手套:进行任何接触血液体液(如抽血、穿刺)的操作应戴手套,在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Q3:发生意外怎么办?

发生意外者保持镇静不慌乱,尽快按步骤采取安全处理措施;

若戴有手套,立即按规范脱去手套(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废物容器内)。

处理伤口:伤口远端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冲洗,并在自来水下反复冲洗数分钟,以75%乙醇或碘伏局部浸泡5分钟。(如果是特殊科室,应注意对特定病毒的预防措施)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上报负责人、预防保健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评估锐器伤,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查并做出必要处理,如,血清HBsAg、HIV等检查。如若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在4小时内最迟不能超过24小时内必须进行预防用药;若是乙肝:立即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另侧同部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按0、1、6个月免疫接种程序注射3次,注意接种剂量按首剂加倍。

㈣ 手指脱皮干裂怎么保养

手老是干燥蜕皮,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主核颤历要考虑为清洗过度或护理不当,病理性因素则包括干性湿疹、手癣等疾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排除生理性因素后明确具体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1、清洗过度:如果平时有经常洗手的习惯,如每天洗很多次,并在洗手时使用刺激性的洗手液,有可能会导致手部皮肤水分流失,从而引起皮肤干燥以及脱皮,出现手老是干燥起皮的情况;
2、护理不当:如果在冬天天气较干燥的季节,洗完手后没有及时涂抹护手霜,也可能会导致手部皮肤水分流失,从而出现手老是干燥起皮的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引起皲裂,导致出现疼痛。
二、病理改搜性因素:
1、干性湿疹:干性湿疹通常是由于皮肤老化、洗浴次数过多等因素,导致皮肤表面过度失水或油脂减少所引起的,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干燥、脱皮的现象,导致手老是干燥起皮的情况,并且还会伴有瘙痒,严重时还会引起皮肤出血;
2、手癣: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所引起的,其会导致手指或者是手指缝等部位出现脱皮的现象,导致手老是干燥起皮的情况,还会引起瘙痒。如果洞培病情较严重,甚至会引起糜烂或者是渗液等问题。

㈤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如下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污物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当可能接触血液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应戴手套。

(3)当诊疗、护理活动结束或不同患者之间,或怀疑手套破损时,取下手套并洗手。

(4)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5、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监测要求: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一只手涂抹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用灭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投入10ml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

手卫生效果的要求:洗手、卫生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5cfu/cm2。

㈥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需要佩戴双层乳胶手套,使用红霉素眼药膏。因为医护人员的手每天都需要经过多次的消毒,会有被针头,刀等尖锐的医疗用具割到导致手部皮肤发生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