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标准是什么
三级防护标准
1、一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2、二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级防护标准: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面罩,或将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具或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标准预防措施
1、手套: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受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将手上的细菌传染给病人。
2、洗手:当接触到可能被污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应在取下手罩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洗手消毒剂。
3、口罩、护目镜、口罩:戴口罩、护目镜还可以减少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口腔、鼻黏膜上。
4、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媒介,也就是说,可以防止被病人或环境污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两个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❷ 乙类乙管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
以下是乙类乙管医护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一)医用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⒉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三)医用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3)操作者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一幅手套只用于一个患者的一项操作。
3.应正确戴脱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四)隔离衣与医用防护服的使用
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染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浆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浆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物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防水围裙受到明显污染、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七)帽子的使用
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应戴帽子。
2.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❸ 医生在给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时,需要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医生在给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时,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防护要做到选用手套,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护目镜。特殊情况下还必须佩戴防护面罩才可以。传染病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这些都有可能危害医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医生在给传染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必须做好防护。
在术后处理传染病患者做手术所需要的器械和材料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才行。这些也都是潜在的传染源,一定不要让实习生去接触,一定要让经验丰富的医生去处理这些。
❹ 医护人员一二三级防护标准
医护人员一二三级防护标准是有一级防护标准、二级防护标准和三级防护标准,具体如下:
1、一级防护标准,指的是日常工作防护,医护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等;
2、二级防护标准,指的是常见传染病防护,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级防护标准,指的是烈性传染病防护,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防护措施注意事项有哪些
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2、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靴套、护目镜、面罩等;
3、遵循呼吸道卫生,患者佩戴外科口罩、距离超过1米、纸巾或肘部衣袖遮口鼻、手卫生;
4、诊疗器械消毒及保证物品安全,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5、安全注射,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医疗废物规范处置。
❺ 医务人员进入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执行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应选用哪些防护用品
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规定,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
❻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如下: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污物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4、手套的使用
(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当可能接触血液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应戴手套。
(3)当诊疗、护理活动结束或不同患者之间,或怀疑手套破损时,取下手套并洗手。
(4)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5、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监测要求: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一只手涂抹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用灭菌剪刀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投入10ml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
手卫生效果的要求:洗手、卫生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10cfu/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卫生标准≤5cfu/cm2。
❼ 医务人员在进行哪些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擦手,操作时戴口罩和手套
规范洗手操作 用流水规范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擦手。强化洗手制度落实,反复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督促和教育医务人员加强洗手。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每张床边放置手消毒液和手套,以便医务人员交叉接触、诊疗、护理患者,防止病原的种植和传播。 洗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去除手部的绝大多数细菌,对保持手部清洁,保证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中普通百姓,对正确的洗手方法,了解的很少。为使大家更好的讲究手卫生,现在简要介绍一下规范的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洗净手掌。 ②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洗净手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洗净指缝。 ④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洗净指背。 ⑤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洗净大拇指。 ⑥将一手五指掌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洗净指尖。 当然,在六步洗手法前,要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在六步洗手法后,要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后关闭,最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把手擦干。
❽ 医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工作中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自己手上有伤口或皮损时,则应戴上手套。脱手套后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直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缝合创口时,要特别小心被意外创伤。
有可能发生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口罩等,必要时穿隔离衣。
使用后的锐器(针头、刀片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任何地方物体表面污染到血液或体液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严格按照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进行紧急处理:
(1) 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对伤口的局部挤压。(3) 伤口冲洗后用0.5%碘伏或碘酒进行局部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对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发生职业暴露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登记。
院感科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尽快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由被暴露人直接向专家讲叙暴露的具体细节,由专家根据其暴露的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