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套类别 » 天藏师为什么不带手套
扩展阅读
CUCH女装怎么样 2024-10-24 06:17:36
女装小车什么的牌子最好 2024-10-24 06:13:22

天藏师为什么不带手套

发布时间: 2022-02-14 10:00:51

Ⅰ 西藏自助游攻略

西藏自助游攻略:准备厚衣服、预防高原反应、带防晒霜、规划好路线。

1、西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4°C-12.1°C,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月平均气温6月或7月最高,1月最低,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在15°C以上,气温日较差冬季大、夏季小。建议带点后衣服。

2、西藏取钱其实还是很方便的,但建议最好使用邮政储蓄,最方便的一家银行,其他比如建行、农行、中国银行也有,只是有的小地方可能没有他们的网点,有的县城上这些银行又常常关门,但一般有提款机,其他比如光大、交通这些西藏都没有的。

(1)天藏师为什么不带手套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西藏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高原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35%--40%。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到西藏一定要注意言行,要注意民族团结,要尊敬佛像,不能用手摸,另外藏族人的头也是不能摸的,这是禁忌。

2、到西藏可以入宿家庭旅馆之类的,有藏式风味,又不贵,很舒服。人身安全方面不需要担心,西藏很安全,街上很多武警巡逻,完全不需要担心。

Ⅱ 历史最惊人的传统陋习有哪些

1、缠足
在大约一千年之前,缠足是中国在年轻女性中实行的一种习俗。此项风俗始于十世纪,终于二十世纪早期。中国人的缠足文化是指,大约在女孩儿六岁或是更早时,将她们的脚用布条缠紧,这样做她们的脚就不会按照正常情况长大:然后,为了重新塑型,他们将脚打碎变得严重畸形。一般缠足的脚不会超过4—6英寸(约10——15厘米)。这就是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女性残障(无行走能力)的重要原因。步骤是:第一,把两只脚都浸泡在混有药草和动物血液的温水里。这种混合药剂使得肌肉松弛易塑。随后将她们的指甲剥去以防止术后的内部感染。以上步骤都是为接下来真正的缠足作准备。现在进入塑造“优美线条”。准备丝质或棉质绷带,大约长10英尺、宽2英寸。也把它浸泡在先前准备的混合药剂里。把每没一只打碎的脚趾用湿绷带缠好,这些湿绷带在变干过程中不断束紧,然后逐渐收紧至脚跟。制作鞋子时,为了更适合于缠足而大幅度缩减鞋子大小。
2、木乃伊化
sokushinbutsu是指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自行死去的佛教徒和僧人,这种特殊死亡方式我们称为木乃伊化。据报道,这种习俗几乎只发生在日本北部的yamagata市。人们在那里发现大约有16-24具木乃伊。僧人们在三年里维持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只吃坚果和种子。他们严刻的执行这种对身体“疗程‘,以此减少身上的脂肪。过了这样的三年后,他们开始只吃一些树皮和树跟,喝一些漆树产生的毒汁(一般用涂有漆的碗来盛放)。此过程还是要持续三年。这种饮食方式使得他们容易呕吐,身体内的液体迅速流失;并且能够杀死身体里的蛆,使他们死后的尸体不易腐败。最后,为了能够让躯体一直保持莲花状,即将木乃伊化的僧人会进入一个与身体大小相近的墓穴中。僧人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只通过通气管与铃声。每天他摇响铃铛来让外界知道他还活着。如果某天铃声停止了,外面的人就会移除通气管并将墓封死。
3、太监
太监就是割去生殖器的男性:因为特定的社会职责,产生了特指割去生殖器的男性的专有名词——太监。此后作为一个常见的名词,成为了许多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在古代中国阉割生殖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刑罚方式(起始于隋朝),也是一种得到侍奉帝王这个职位的方法。在明代末期皇宫内约有70,000个太监。这种职位的价值在于:处于一定地位的太监可以得到巨大的权利——甚至高于帝王——但是自行阉割是违法的。在 1912年侍奉帝王的人——太监,这个职业停止了。而其数量骤降至470人。在青春期左右阉割的太监需要十分重视。他们不仅需要进行多种文化的训练和并且还要保持他们独特的嗓音。这些孩子与一般的孩子一样有天生的顽皮和尖细的嗓音,但适应性极好。这就是我们所知的太监。不幸的是,太监的择选都是有年龄限制的。这些男孩必须是在没有性别意识时阉割的。而且要保证阉割手术后他们的声音依然要优美清脆。
4、殉葬
殉葬是印度一种葬礼习俗。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并且认为殉葬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在葬礼仪式中,死去丈夫的寡妇为了向其丈夫贡献自己而跳入焚烧丈夫的火堆中自杀。人们猜测殉葬的做法是殉葬者心甘情愿的,根据现有的资料证实她们大多数人都是十分自愿的。在一些社会中人们期望寡妇能够陪葬。某种程度上殉葬是一种强迫制度。社会给她们施加压力,期望她们去殉葬。在现代社会就此已经展开激烈辩论。经常出现的状况是。寡妇在失去丈夫后对生命失去的期望,尤其是她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不管怎样,同样也有不同意寡妇殉葬的例子,他们作出积极努力防止此类死亡。
5、决斗
15世纪至 20世纪,决斗出现在西方社会。决斗就是在达成协议的两个人之间进行搏斗。按照双方明确或默认的规定,各自配备致命武器,并且是为了荣誉而战。他们会找一些信任的人作为见证人(也有时私下搏斗的)。但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决斗一般由想要决斗的一方发出(挑战者),他多半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他的侮辱。决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对手而是得到承认的“满足感”等等。他们自愿冒险也要为恢复自己的荣誉而战。决斗者会在搏斗时使用剑类武器,但是从18世纪开始,人们改用枪只。为了制作这种最终武器贵族们精心的搜罗手工制作人。这类犯罪发生后,不管这事是真是假,这名罪犯都会为了得到“满足感”而开一场庆祝会。有人会向他作出些侮辱的手势,比如把手套丢在他面前,用此来暗语“弃甲被服”。
6、切腹
切腹是武士道的重要精髓。这是作为一名勇士的守则;切腹一般用在以防勇士落入敌手或是减少耻辱的一种方式。武士也会听从与他们的领袖(封建统治者)执行切腹。因此随后,也出现了一些受辱的武士甘愿切腹也不愿死在一般人手下的情况。至此,切腹也在那些并非世袭武士(没有人命令和期望他们切腹)中流行,成为了主要恢复或维护自己荣誉的做法。但那些女性武士只可以根据许可来执行。武士沐浴后,穿上白色袍子。吃一顿最喜欢的食物。这些都做完后,把他的文书放在碟子上。身着传统服装的日本切腹人,会将他的配刀放在身前。有时在坐处垫上特殊的布。并且在死前他会准备好遗书。让他所选的助手(介错人 ——帮助他进行下一步程序的人)站在其后,切腹人要打开他的和服(衣服),拿起他的武士刀(刀)直接切入腹部,刀口从左至右。随后介错人进行下一步“介错 “程序,一刀将切腹人斩首。(在一瞬间肉体痛苦中替其斩首)
7、活人祭祀
活人祭祀的方法是用来祭祀神灵或其他神物。人们通常用杀死人类来乞求超自然力量和权利。这种习俗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中,并且在多个文化领域中发扬,如因杀人仪式而恶名昭彰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一些人将这两种文明视为这种恐怖习俗的本源。人们认为受害人的死亡仪式是为了取悦神灵、安抚灵魂的方法。受害人的选取范围从囚犯到婴孩到纯洁的处女,他们遭受着悲惨的命运——焚烧、斩首、活埋。经历了数年,活人祭祀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变得不常见。如今这种祭祀已经非常稀少。大多数的宗教谴责这种行为,当代法律也将其定位违法行为。尽管如此,在如今还是会看见这种习俗,特别是仍然信奉传统文化的不发达地区。
8、纳妾制度
妾是一个由妇女和少女组成的社会阶层。她们与社会地位高的男人组成类似婚姻的关系。典型是,男人有一位正式的妻子和一位或者更多的妾。妾拥有来自于男人给予的一定权利。他们的子女公开承认为男人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的地位低于正式的妻子(妻子们)历史上,女人做妾经常是自愿的(由少女或其家人安排)。作妾可以给妇女的将来带来经济保障。而有时妾也会遭到强迫、奴役,成为性奴隶关系中的一员(多半为女性)
9、艺妓
正统的艺妓已经被现代社会系统所代替。曾经艺妓数量数不胜数。在1900年,艺妓数量超过25,000人。到了1930年早期艺妓数量为80,000人。大多数艺妓都在京都,京都是日本古代首府。如今,艺妓数量不到10,000人。在东京,还留有100多名艺妓。但事实上艺妓已经非常的稀少了。现代艺妓不是来自于贫穷的家庭。她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去了艺妓学校。在现代成为艺妓完全是自愿的。而且那些不是幼年成为艺妓的女性也可以做艺妓。无论如何,艺妓的训练与过去是一样的严格。年轻的女孩们一定要担起责任努力学习日本传统舞蹈、演唱、音乐等众多技艺。传统艺妓不需要提供肉体服务,虽然有些现代艺妓会这样做。
10、藏族天葬传统
天葬都安排在早晨进行。据说神鸟啄食尸体,如果全部吃净,就表明死者生前没有罪恶,灵魂能够升天;如果没吃干净,就意味着死者身前有罪过,灵魂也就难以升天了。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天葬都要赶早进行,免得“天鸟”吃了别的东西,把尸体剩下。按照传统的风俗,为表示对亲人的悼念,人死了以后,先由家属给死者脱光衣服,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如同母体中成形的胎儿,用白色藏布(氆氇)裹起来,再用绳子拢住,在家里停放三天,第四天早晨就抬出去天葬。 掌司天葬的过去称“巫师”,现在称作“天葬师”。天葬的仪式开始了:天葬师点燃“桑”烟,引来鹰鹫,接着用长刀去其肌肉,先从背部开刀,逐渐分解,将肉割碎、将骨砸碎,混以糌粑(青稞面)抛洒给鹰鹫,据说,这样,连一点血腥味也不留在地上,才意味死者整个身躯升入天堂。 按照藏族风俗,如果同时天葬的有男有女,就先葬男的,后葬女的。这倒不是男人的特权,主要是女尸的肉比男尸的肉容易吞食,不致造成过剩。

Ⅲ 雨崩村徒步攻略

雨崩徒步全攻略:
当你将终点设为雨崩,你必须知道,这不是野炊,亦没有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浪漫。这可以是一次涤荡心灵的艰苦旅程,可以是轻微的户外自虐线路。他什么都可以是,因为他就是天堂。
雨崩徒步常规来讲需要6天,大概设置线路为本线路为童话雨崩单身俱乐部线路。


D1:早6:45在大水车集合,7:00出发 → 近观长江第一湾 → 金沙江沿途田园风光 → 穿越原始森林 → 白马雪山垭口(4292米)→ 飞来寺(住观景酒店或同等标准住宿)

早上从大水车出发,行驶50公里,途经长江第一湾,欣赏“三江并流”的罕见奇观;欣赏完毕后离开兵家必争之地的石鼓镇,沿途饱览金沙江田园风光。可见盛夏的丽江山高水长,阳光照耀下的田园美景沁人心醉。一路穿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到达云南海拔最高的路段白马雪山垭口(海拔4292)饱览巍峨云岭,当晚到达以清幽别致闻名的飞来寺(海拔3400),入住观景酒店用膳。


D2:飞来寺早上观看“日照金山”美景—西当 → 雨崩(住普间);徒步大概6小时

早晨七点起来,拍摄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奇观,飞来寺观景台是拍摄梅里雪山最佳的位置,从这里你将领略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世界最美的雪山之一,神圣的梅里十三峰。看完日照金山奇景,驱车2小时抵达西当村,开始徒步进雨崩,经过5小时左右徒步,抵达世外桃源——雨崩村 宿雨崩上村。
从西当到那宗垭口,12公里的路程海拔从2608米上升到3720米,非强驴大概需要3小时,非驴需要4-5个小时,这段路虽不险不陡却一路上坡,开始会觉得很累,有个办法可以数垃圾筐上去,从70开始,中间有两个休息站,第一个休息站是27号垃圾筐,第二个则是14号,第二个休息站就是出镜率非常高的泡面天堂了,这里的老板很热情淳朴。不要怪10元一桶的泡面贵,他们都是自己背上来的。到达那宗垭口就能远眺雪山了,想到即将面对的都是下坡,就觉得浑身轻松,但这6公里的下坡却不是那么好走的。一路会比较急坡,山路比较滑,加之前面的12公里爬坡,腿会比较吃力。注意保护膝盖,以及小心崴脚,这两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D3:雨崩 →大本营 → 冰湖 → 雨崩(住普间);往返8小时左右

清晨用完早餐后, 从住宿地出发,经高海拔原始森林及杜鹃丛林,徒步将近2小时后翻过海拔3900米的上那宗拉丫口,之前有一个休息站,有冰爽的红牛卖哦,12一罐。直至雨崩河河底,再穿过一片原始松树林后就到达的笑农大本营(海拔3800米),笑农大本营现在要加收30元每人了,需要自带午餐,大本营现在荒无人烟;稍作休整后就向海拔4100米的冰湖进发;大约下午二点钟的时候开始返回,于黄昏六点钟左右返抵雨崩上村。非驴朋友一般此行要8-10个小时。全程22公里。

D4:雨崩 →神瀑(往返4小时) → 雨崩—西当(徒步6小时)——坐车返回飞来寺(住观景酒店或同等标准住宿)

清晨用完早餐后,从徒步者之家穿过,一路急坡下去,经下雨崩村徒步前往神瀑(海拔3950米),西当至神瀑距离8公里,无急坡,强度稍微低一些,最难走的是眼见神瀑那一段。神瀑是朝圣必拜的圣地,可以准备个容器接点神瀑的神水,如果勇敢,下去转三圈神瀑吧,给自己一番洗礼,转完神瀑三天不可沐浴。
神瀑回来大概下午1点了。客栈吃午饭,整理行李,6天的行程需要在这个下午返回西当村再乘车到飞来寺。返回雨崩村徒步前往西当(6-7个小时),经澜沧江大桥到达飞来寺。到达飞来寺的时间基本已经夜里10点过了。饥肠辘辘,可以吃顿饱饭了。第二天的行程很轻松,基本在晕车。
D5:飞来寺 →白马雪山 → 远观纳帕依拉草原 →香格里拉(住独克宗古城)

在飞来寺观景房里观梅里雪山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日照金山奇景,经德钦县城和梅里十三迎宾塔到达白马雪山丫口(4294米),观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峰和皇冠峰。远观纳帕海和依拉草原后经到达香格里拉独克宗月光古城,晚上逛独克宗月光古城,游玩龟山公园及世界最大转经筒。
D6:香格里拉→小中甸牧场→ 中虎跳峡(徒步往返3小时山路) → 返回丽江,结束愉快旅途。

吃完早点经小中甸牧场到达虎跳峡,徒步虎跳峡精华的一段中虎跳峡(往返3小时左右山路),游玩虎跳峡后,拍照留影。返回丽江,结束此次香格里拉梅里之旅。

Ⅳ 雪狼突击队是什么组织如题 谢谢了

雪狼突击队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守护神 2006年4月27日,北京奥运安保实战培训启动仪式在北京警察学院隆重举行,标志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安保培训工作全面进入实战培训阶段。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北京奥运安保知识竞赛、队列礼仪与安保装备、培训图片展、实战科目等四部分,共计九个项目的演示。其中首次公开亮相的武警特勤大队“雪狼突击队”和北京特警进行的实战科目演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武警“雪狼突击队”的冠名更给这支承担奥运安保重任的武装特警突击队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首次公开亮相 据《北京日报》报道,“雪狼突击队”组建于2002年12月,此前从未公开露面。这支队伍隶属于北京武警部队,和公安特警队伍一样,他们也将参加执行奥运安保的反恐防暴任务,如反劫持、反爆炸、反袭击等特殊作战任务。“雪狼突击队”的每名队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严格训练、装备精良、技能高超的武装特警。参加战术动作表演的24名突击队员都身着防弹背心,头戴防弹头盔、护目镜,腿带护膝,手持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大腿枪套内带92式9毫米手枪。这套装具和香港特警“飞虎队”使用的尼龙多用途作战背心、尼龙手枪套和弹匣套、美国特种部队护膝、高质防火手套、LEVEL防弹衣基本相同。欧美各国的反恐特种、特警部队大都使用这样的作战防护装具和轻武器,参加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安保工作的希腊反恐特种行动部队当年亮相时,也使用的是同类型的装具和武器。 为保证在今后的反恐防暴作战中出奇制胜,“雪狼突击队”没有展示反恐作战的高技术装备和表演模拟反恐作战的具体科目。在启动仪式上他们只进行了战术动作表演,24名队员在10分钟内进行持枪、队列、手势信号等精彩表演。单是专业的持枪射击动作就引起观众的一片叫好,他们按照匪徒袭击的不同方向,分别采取站、跪、卧、仰,快步前进接侧身等各种射击姿势,以达到“一枪制敌”效果。尤其是“后倒射击”,令人们意想不到,当口令发出后,24名队员齐刷刷地从立姿迅速将后背摔在水泥地上,而他们的眼神和手中95式自动步枪的枪口却始终对着前方。据介绍,这是在面对威胁时的最有效防护和打击的动作,需要艰苦的训练后才能熟练运用。 “雪狼”寓意耐人寻味 “雪狼突击队”武装特警的右臂上都缀着一枚威武的“雪狼”臂章,臂章不仅是军、警的饰物,也是特种、特警部队体制、实力的体现。“雪狼突击队”臂章色彩鲜明,对比性强,构图充分体现了突击队反恐防暴的职能和特色,比武警部队统一制作绣有利剑和橄榄枝的特警臂章更具个性化。许多收藏军、警服饰、臂章的军迷都特别钟爱“雪狼突击队”这枚新颖、独特的臂章。“雪狼”盾形臂章为蓝底黄边,上下绣有“雪狼突击队”的汉字和英文,中间绣着一个张嘴长嗥的雪狼正面头像,狼头下面绣有两支交叉的95式自动步枪,狼头两边为橄榄枝。臂章上的图形使人联想到,要想获得社会的和平,必须依靠像“雪狼突击队”这样的精锐反恐特警队打击、震慑恐怖分子。臂章中央沾满雪花的狼头实为罕见,它的寓意引起读者的猜想。人们不禁要问,这支精锐的武警突击队为什么以“雪狼”命名呢?有人说该突击队以“雪狼”命名,就是要求每名武装特警能像狼一样机敏,在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环境中生存、作战。 的确,纵观各国战功卓着、令恐怖分子闻风丧胆的特警、特种部队,大多以勇猛、机警的动物命名或被社会以这样的绰号赞誉。如美国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命名为“海豹突击队”,印度国家安全卫队命名为“黑猫突击队”,法国国家特警队被誉为“黑豹突击队”,德国边防警察第九大队被誉为“德意志積架”,原以色列101特种部队被誉为“中东飞虎”。在各国反恐特种、特警部队中也不乏以狼命名的突击队,如美国海军的“狼牙反潜直升机中队”,俄罗斯空降兵1999年6月10日在科索沃战争中,超越美军、英军,以神速抢占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令世界瞩目。俄罗斯空降兵第45团的部队就以“飞狼”命名。 与各国相同,在我国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机动部队特别任务连被誉为“飞虎队”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种部队也大都以猛兽、猛禽命名。如沈阳军区的“东北虎”特种部队,成都军区的“西南猎鹰”特种部队,南京军区的“飞龙”特种部队,兰州军区的“夜老虎”特种部队,济南军区的“雄鹰”特种部队等。和设计精美的“雪狼突击队”臂章相同,香港特区警察“飞虎队”的盾形队标中央绘有一只展翅的飞虎,沈阳军区“东北虎”特种部队的盾形臂章中央绣着一个凶猛的东北虎头,南京军区“飞龙”特种部队的椭圆形臂章中央绣着一条从大海中跃起的猛龙,兰州军区“夜老虎”特种部队的盾形臂章中央绘着一个瞪大双眼的虎头,济南军区“雄鹰”特种部队的盾形臂章中央绣着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如今,在我国特种、特警部队中,又增添了一支机警“雪狼突击队”。 反恐特种、特警部队,俗称“精锐部队”、“强力部队”、“决胜部队”等。在应对国际上重大爆炸、劫持人质、生物化学等恐怖袭击事件时,反恐特种部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取得的胜利,对恐怖组织形成了震慑。反恐特种部队一般编制规模小而精悍,拥有高科技、高性能的特种装备,训练难度极高,队员技能高超。在反恐作战中,他们具有勇猛顽强、坚忍不拔和关键时刻勇于牺牲的精神。因此,特种、特警部队在他们佩戴的臂章上绣上猛虎、雄鹰、雪狼的头像,就代表这支部队所倡导的战斗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的许多民族都以狼作为图腾崇拜。蒙古族以苍狼为图腾,狼是蒙古这个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对蒙古铁骑的驯养和对草原的保护,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和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以及狼嗥、狼食、狼烟、狼旗等都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意义。狼是群居动物,现代人认为,狼群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统一策略,甚至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在反恐作战中,这种精神是绝对最让对手恐惧的,其力量也是最强大的。如果一支突击队具备了这种精神,那它就将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从雪狼臂章上,我们能看到反恐武装特警的必备素质,如坚韧、顽强、忍耐、战斗、牺牲等等。而“雪狼突击队”的“雪”字除了寓意北方雪原外,还告诉我们,雪狼要在高寒的艰苦环境中耐受漫长的冬季。俄罗斯空降兵第234团以“雪豹”命名,俄罗斯陆军“北极狼”部队的命名,都是勇于接受北半球严寒挑战的象征。

Ⅳ 有哪位大虾知道西藏那边的天葬为什么要把死者遗产给天葬师··导游都说天葬师很富有

我是来自西藏的,天葬之后老鹰会把逝者的肉体全部吃掉,一起带上天,如果逝者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珠宝摘下,那么就意味着对神灵不敬,升不了天。老鹰不会吃他的肉体。

Ⅵ 满族风俗习惯

1.礼节习俗: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2.婚嫁习俗: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

3.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Ⅶ 帮我介绍一下鄂伦春族的起源和历史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历史】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只是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清廷对于鄂伦春族的统治,迭有变迁。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每年清廷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管辖系统上,其中3路划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管辖,l路划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鄂伦春族名义上分别置于伪黑龙江省和兴安北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1945年8月获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社会经济】

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被称为“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当时氏族组织虽仍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已不是氏族,而是“乌力楞”。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孙的一些小家庭。“乌力楞”的家族长称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17世纪中叶以后,清廷对鄂伦春族的管辖制度更趋严密,鄂伦春与满、汉等族的经济交流也得到了发展,铁质工具、枪支的输入,以及狩猎产品同农牧手工产品交换的发展,逐步在鄂伦春族社会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除猎场、森林、河流仍属于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由公有演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原来孕育在“乌力楞”内部的个体家庭的崛起,终于导致了“乌力楞”由血缘组织演变成为地缘组织,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的社会已进至毗邻公社阶段。

鄂伦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地势在海拔500—1500米之间,正是高寒山区,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兴安岭栖息着鹿、狍、犴、虎、豹、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生长着各种鱼类。这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天然猎场,为狩猎的鄂伦春人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建国前,鄂伦春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社会内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还没有形成社会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关于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的记载。狩猎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时妇女也随同出猎。狩猎工具有枪支、马匹和猎犬。主要采取集体狩猎方式,但已不是以“乌力楞”为单位,而是根据自愿临时组织起一个或几个“阿那格”分头进行。所获猎物在“阿那格”内平均分配,但兽肉的分配则是一直保持在“乌力楞’’内平分。同一“乌力楞”内未参加出猎的鳏寡孤独,一般比猎手分得要多。外来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个体狩猎虽已出现,但为数极少。狩猎所获是鄂伦春族衣食的主要来源。捕鱼多用“挡集子”方法集体进行;也有的乘桦皮船叉鱼;用网捕鱼是从别的民族中传入的。捕鱼大都由男子负责,采集则多由妇女承担。捕获的鱼类,采集的野菜、野果,是鄂伦春族食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如一时食用不完,即把它晒干贮存起来,以备猎获物缺少时食用。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多由妇女制作。对在不同季节打猎所得的兽皮,她们按其性能和部位,缝制成适宜于不同季节穿用的服装;将从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成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器皿。妇女们在这些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最能反映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子还用手工制作骨器、木器和铁器。

近代以来,农业在部分地区的鄂伦春人中有了萌芽。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后一段时期,政府强制推行“弃猎归农”政策,鄂伦春地区的农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从事农业非鄂伦春人所习惯,加之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严重摧残,到1939年,鄂伦春地区的农业已被破坏净尽。

各个部分鄂伦春族之间由于从事着大体相同的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换关系,交换多与其他民族进行。开始是偶然的,以后逐渐成为经常的,并由此打开了鄂伦春社会自然经济的大门,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鄂伦春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民族压迫,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鄂伦春族人口锐减,到1945年8月获得解放的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1千余人,境遇悲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于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和多处民族乡。国家给予鄂伦春以特殊照顾,拨出大批资金,于1953年开始建筑新房,逐步实现了定居。现在绿树成荫的新村里幢幢整齐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学校、商店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兴安岭上出现了电灯通明的新城镇。狩猎的土枪已换成步枪和半自动步枪。相继兴建了养鹿、养猪、养牛、养蜂场。每年向国家提供上千两鹿茸。农田耕作已使用多种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成倍增长。以往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现在筑起公路,通了汽车,铁路也通向鄂伦春的一些新城镇。过去连文字都没有的鄂伦春族人民,如今已普及了中学教育,不少青年上了大学;有了电影队、文艺队、俱乐部、广播站,本族丰富的民间歌舞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旧社会鄂伦春族地区无医无药,开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患妇女病的竟达妇女总数的80%以上,而今天乡有卫生院,大队有卫生所,村有卫生员,天花、伤寒等传染病已绝迹,人口成倍增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伦春族人民的各项生产迅速发展,收入大为增加,生活显着改善。他们不仅大力发展农、牧、副业等生产,而且肩负护林防火的重任,护卫大小兴安岭森林的安全,为保障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出供应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服饰】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文化艺术】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人主要的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采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古老的族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神话《伦吉善和阿伊吉伦》、《白衣仙姑》、《吴达内的故事》等,涉及鄂伦春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及对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业迹的描述和歌颂。鄂伦春族的“扎恩达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调即兴编词歌唱,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为丰富。颜语、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成,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建筑】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礼仪】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

【天文历法】

过去鄂伦春人的历法十分原始、简单。他们辨别方位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星辰(北斗星)的位置、山脉的走向以及河流的流向。记月的方法是以月亮的圆缺为标准。从月出到月圆到月落,循环12次即为一年。记日的方法是:在一根绳子上穿30个小木棍,从正月初一开始,一天拔一根,30根为一月,重复12次为一年。对四季的划分主要以气候的循环为依据。“额鲁开依”,冰雪融化,即为春天;“昭内”,是青草长出来的季节,即为夏天;“保缘”,草木枯黄,即为秋天;“托”,是落雪的季节,即为冬天。

鄂伦春人经过长期观察,积累了一些气象方面的经验。他们认识到了有日环和月环的月分雨雪大;冬天刮南风预示要降雪;云彩发黄要大旱;春芦鱼胆膨胀,河水要上涨等。

Ⅷ 第一次去西藏需要注意什么

1、欲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壮者较适应低氧环境。凡孕妇及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较严重高血压(高血压2期),严重贫血等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正在患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的人不能入臧。

3、初入藏时应注意休息。特别是入臧的第一天,应该避免任何的体力劳动。要知道,我们原来可是生活在海拔近2000米的地区,平原地区的人就更难适应了)。如果第二天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可适当地进行活动,若出现不适,仍应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治疗。这一点异常重要,可是有血的教训哦!

4、旅游线路应安排适当,除了日程不能太紧外(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应),还应注意旅游的地区海拔应呈阶梯上升,使身体逐步适应。例如,应先安排拉萨然后再游览日喀则等地。

5、初入藏时应多吃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食物。禁止饮酒。避免大量饮水。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6、应随身备有一些常用的药物例如:抗菌素,以防治呼吸道感染;止喘药物,如:喘乐宁气雾剂,可以在出现喘息时使用;扩张肺血管的药物,如:巯甲丙脯酸,可以吃12.5毫克/次,2次/天;激素,如:强地松,可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