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奇迹暖暖联盟7-3小满的新作死活过不了,搭了旗袍了呀!
属性:华丽、可爱、优雅、清纯、清凉;
技能推荐:暖暖的微笑、免疫挑剔、真爱之吻、迷人飞吻;
TAG:旗袍
发型:艾丽莎(94374夏沫海歌)>花月谣(93976幻/迷)>深秋晚霞(87929店·金币)
连衣裙:山枝桠(802843重构)>上海滩(668517迷/幻/缥缈/4-5公/3-1公)>上海烟云梦(666839进)
外套:花月徭(38487幻/迷)>柔暖(36394店·金币)
袜子-袜套:舞娘足饰(51380店·金币)>戏重樱(49418赠送)>轻絮(46983流光/兑·琉璃)
袜子-袜子:妖精密语·珍稀(55600进)>浩瀚星河(54471流光/兑·琉璃)>花月熎(54113幻/迷)
鞋子:清溪履(75500夏沫海歌)>古堡迷失·珍稀(74971进)>冰蝶之舞(72788实名认证)
妆容:蜜桃甜心(19304店·金币)>人鱼幻梦(18995夏沫海歌)>温暖恋梦(18533梦恋奇迹)
萤光之灵:夜芙海棠(39908梦境:绫罗4-13)>猫说·时光(38332梦境:奥兰多3-10)>森之灵镜(36238梦境:克洛里斯3-11)
饰品:
头饰·发饰:韵花枝(16216设)>蔷薇礼帽(15784赠送·过关)>百华(14853店·钻石)
头饰·头纱:花昔少女·珍稀(15331进)>玫瑰少女(15331定)>晨露少女(14827定)
头饰·发卡:草莓糕点·珍稀(14189进)>草莓糕点·华丽(13001进)>洗沙(11484店·金币)
头饰·耳朵:心月狐耳(6885满天繁星)
耳饰:白天鹅耳钻(14199设)>雀灵(13105迷/幻)>竹节骨(13071幻/迷)>穗耳环·粉(119793-支1少)
颈饰·围巾:魅惑颈圈·奇迹(13167定)>飘渺花语(13071流光/兑·琉璃)>公路丝带(938413-2少)
颈饰·项链:花月瑶(15331幻/迷)>彩蝶恋花(15036实名认证)>粉结颈饰(14853充值·VIP礼包)
手饰·右:蝶舞飘零·粉蝶(14994定)>百合手环(14908设)>藤萝链(14101梦恋奇迹)
手饰·左:坠萦牵梦(13167流光/兑·琉璃)>海上珠链·珍稀(12872进)>月桂手环(11366店·金币)
手饰·双:粉结手套(15369充值·VIP礼包)>冰蓝之触(15196实名认证)>信使手套·珍稀(15100进)
手持·右:少女的妄想·晨露(15674定)>草莓竹篮·抹茶(15363定)>芬芳馥郁(14853进)
手持·左:童话捧花(14071设)>桂枝香(14040中秋节)>复古小勺·梦(13888定)
腰饰:梦礼纱(14526联盟·梦幻)>烟云锦(13720赠送)>蒸汽腰带(13687兑·仙履)
特殊·面饰:复古单镜(13613兑·仙履)>墨瞳(11765幻)>极光幻镜(11202重构)>近视眼镜(9202店·金币/迷)
特殊·胸饰:守护阳光(12910充值·一元购)>鹤膝竹(12824幻/迷)>水纱少灵(1282412-支1公)
特殊·纹身:红颊(11452设)>曼殊沙华(6184兑·仙履)>萌熊眼罩(3135赠送)>丛林印记(2299设)
特殊·翅膀:天使翅膀(11202昼夜/兑·时光)>瀚空之翼(10660夏沫海歌)>细嗅蔷薇(9822设)
特殊·尾巴:白喵尾(10368迷)>暖棕喵尾(10218定)>黑白喵尾(9676联盟·梦幻)>金福猴尾(8515店·金币)
特殊·前景:蝴蝶舞(15674成就)>花月媱(14741幻/迷)>梦之翼(14558设)
特殊·后景:二月歌(14015设)>月明千里(13366中秋节)>烟烛台(13334幻/迷)
特殊·顶饰:提线枷锁(10660进)>残破枷锁(5546设)
特殊·地面:海空之吻(14558夏沫海歌)>鹊桥相会(13064缘梦七夕)>提琴幽语(12824设)
特殊·皮肤:提线木偶(8347进)>残破木偶(5546设)
② 除了中国旗袍和日本和服还有没有其他民族的特色服装
多了去了。。咱们哪个少数民族都有特色服装!
③ 传统穿戴习俗服饰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
中国服饰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大约两万年前,在现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居民已经佩戴饰品。那里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黄绿色的砾石、兽牙、海蚶壳、鱼骨、刻出沟槽的骨管。这些物品都穿有精致的孔眼。孔眼里还残留着赤铁矿粉的痕迹。专家推断这是悬挂在身上的饰品。
当时的人们佩戴饰品,不只是为了美,更有趋吉避邪的目的。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设立于夏商时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制。王室公卿为显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此,服装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使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大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流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因为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为方便,因而很快就流行开来。
秦汉服饰
在秦始皇时代,建立了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这一时期,连体的宽袖深衣、袍服最为流行。在秦汉服饰的演变中,曲裾深衣被直裾檐榆所代替。裾也称“极”,指的是衣服后部的下摆,裾实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领与襟相连,因而称极为裾。由于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时必须绕至背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采用,与内衣的演变有直接关系。
在深衣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下体多着有围裳,故裤子不会显露;深衣将衣裳连为一体以后,便给下摆的处理带来了问题:如果在两边开衩,必然会露出罩衣;如不开衩,又将影响行走,由于这个原因,便出现了曲裾相掩的方法。
汉代的朝服采用深衣制,基本样式是长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别来表示等级,红为上,青绿次之。袍服的样式基本采用交领,两襟上叠压,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制作得比较宽大,形成圆筒;袖口部分则明显收缩,方便活动。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常见的装束。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最大。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汉族贵族的服饰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样式。当时出现的服装新款如:上穿齐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裤的裤褶服;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的柄裆;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绣花帽,穿了浅青色半袖衫接见臣下,被舆论斥之为“服妖”。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乱到稳定,经济文化昌盛,服饰的发展无论从衣料还是样式,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独树一帜。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贵妇内着大袖口裙衣,肩披帔风或翻领小袖。唐代襦衫的领形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翻领,甚至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即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思想的开放。
唐代裙子纹饰十分精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长裙,在裙腰的右侧系上拴着一条帔帛,帔帛的另一端从右肩绕过后背,搭着左臂下垂。
帔帛的披戴方式有数种变化。唐代妇女的发饰丰富多样,各有专名。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制成。
宋元服饰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延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宋朝男装大体上沿袭了唐代特点,普通百姓多穿高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便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缀”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着漂亮的花边。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着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服样式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较为紧窄,下裳部分较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闲居,一般多穿窄袖长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则在长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如此习惯。袍服的形制除辽金时期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款式,通常以纻丝织棉为之,交领、窄袖,下长过膝,腰部以下形制宽大,并折有细裥,如裙子样式。另以彩丝捻成细丝,横缀于腰,既用做裳饰,又用作束腰,俗谓“腰线”。
此式不分贵贱,均可穿着,极为适合骑马。
明代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下诏: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
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明代男子服装,一改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样式,以宽博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体在宋元基础上演变而来,其中以直缀、道袍、曳、褶子、直身、阳明衣、程子衣等为多用。
明代民间妇女只准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红,不得用大红、鸦青、黄色。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纽扣的样式。在明代以前,妇女衫子样式一直宽松博大为主。到了明代,则出现了紧身之衫,衣身制作得非常狭窄,而袖也做得极小,穿时紧裹在身上。这种利用紧窄的样式和轻薄的衣料展现女子的妩媚身姿,已成为部分妇女的癖好。明末流行水田衣。它反其他服装的制作思路,用各色零碎布拼缀成衣。因整件服装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宛如水田,因此得名。明代妇女更为大胆的装束,是将贴身内衣外露。当时的贴身内衣,被称为“主腰”,其作用相当于抹胸。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穿绣有小金花的云样鞋,配上色彩鲜艳的衣裙,行动起来犹如水波荡漾。
清代及近现代服饰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
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补服的特征。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如马蹄,因满族人喜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
清代绅士男子所穿便服,除长袍、长褂外,还有小褂,通常采用对襟、窄袖,下长至膝。劳力农夫一般不着袍褂,而穿短袄、短衫。袍褂之后,加一件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装束。清代男子下体多穿裤,除长裤外,还有套裤。套裤也是一种胫衣(系给小腿保暖的护套)。清代时期的女衫,以宽博为主,衣长盖臂,袖宽过尺,衣领、衣襟及袖端多镶嵌有较窄的花边。干隆年间流行大袖宽衫,花边比先前宽阔。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服的长度却明显增加,几欲及膝。
1840年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融合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都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商业兴旺,洋货如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衣饰穿着有所变化。外国衣料因廉价大受欢迎,而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滚、镶、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西方缝纫流行起来。西服成了一些达官贵人的“休闲装”。值得一提的是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的旗袍,在吸收了西洋服装样式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定性。
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旗袍一直盛行。这期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改换了面貌,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显示了女性曲线美。当时,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学生、工人、达官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传到国外,为别国女子仿效。
部分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彝族
服饰、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饰种类丰富,色彩纷呈,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彝族男子就头梳尖髻身披毡子,千百年来彝族服装仍保留着民族特点。男女身披擦尔瓦羊皮披毡。擦尔瓦白天当做衣服,晚上当做棉被,下雨当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织成,长到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往往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着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叫做“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环,男子只戴左耳,女子双耳均戴,男子以无须为美,闲暇时会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女子以颈长为美。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均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着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丰富的花边,特别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着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进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藏族服饰
藏装,藏语叫“曲巴”。藏装品种繁多,可分为长袖高领衬衣,宽腰粗布衬裤,长袖皮袍、布袍,无袖袍,长坎肩、短坎肩,围裙,腰带,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无扣。藏装的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一衣多用。
藏袍长过身高,左襟大,右襟小,无领。着装十分讲究,先穿上衬衣和衬裤,然后将袍底提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脚面),再用腰带扎紧,前面要平整,后而折皱要有序。
腰带扎好后放下衣领,将提起的部分垂悬于腰部,形成一个宽大的囊袋,可以随身携物乃至放婴孩。穿好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则将双袖横扎于腰际,裸露双臂,露出高领衬衣。接着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种饰物。
康巴服饰农区和牧区有所区别,重要反映在服装用料和头饰上。旧时农区主要以氆氇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哗叽的;牧区普遍使用耐寒的绵羊或山羊皮,普遍为皮朝外毛在内的板皮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康巴藏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衣料质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除劳作时穿习惯的氆氇袍外,平时一般都穿锦花袍、绸花袍、绣花缎袍、提花皮面袍等。另外,农牧区藏装均有镶边的习惯,一般镶上黑色平绒、毛呢或彩色氆氇,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边等处镶上水獭皮、虎、豹皮等动物皮毛。
藏帽的式样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氇帽、毡帽等。毡帽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以白色毡为主要原料,帽顶尖高,帽沿很小,现代只是用红缎、金花缎等加以装饰,基本形状仍然是古老毡帽。牧区喜欢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成,年轻人戴着显得潇洒。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用毛毡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即精神又美观。
藏靴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分为松巴鞋和嘎洛鞋。从外观上看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族的佩饰主要有用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的头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
头饰包括头戴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耳饰,包括耳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品;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腰带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的火镰、腰包、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品;手饰包括各类戒指和手镯,手镯有金、银、玉、海螺等。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沿袭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普遍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连为一体。
满族男子喜穿长袍马褂,戴圆顶帽,下穿套裤。男子的旗装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四面开衩,束带。袖口是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束腰有紧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带一束即可。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多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马甲。
女旗袍长到脚面,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绣成一组图案,在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至十几道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长袍逐渐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宽腰身直筒式向紧身合体的曲线、流线型样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好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
女子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还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苗族服饰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种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延续,是一种无字的史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苗族妇女的服饰有百多种款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女子服装特别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配一条红色的腰带,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优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着大襟短衣,下穿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束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非常和谐。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鲜艳,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服饰用料以居住地生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制成。
苗族男子的服装则相对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颜色大多为蓝、黑色,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戴两种头巾帽:一种是盛装时戴的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垂至腿部。另一种是农闲、休息时戴的小花帽。年轻姑娘极少有戴装饰品的习惯,但是结婚后的妇女则戴装饰。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且花样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几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蒙古族服
饰蒙古族服饰以宽袍阔带着称,其色彩鲜艳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较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特别复杂而绚丽多彩的。不仅各地样式不同,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差异。总的来说,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较肥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和健美,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搭配。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又能在骑马持缰时保持腰肋骨的垂直稳定,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往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时既方便,又显得精悍利落。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普遍用厚布或帆布制作,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作,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勒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妇女们平常一般多罩头巾。头巾有丈余长,颜色五彩缤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把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结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风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首饰大体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壮族服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颁布在广西和云南、广东、贵族、湖南等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着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样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成,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对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为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肥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平常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较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分。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颜色多为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隐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制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时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品,各地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