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宫廷太监穿旗袍这句话怎么解释
扩展阅读
宽松旗袍裙子怎么搭配 2025-01-10 21:07:05
萨尔男士皮衣是什么档次 2025-01-10 20:52:36

宫廷太监穿旗袍这句话怎么解释

发布时间: 2022-01-27 10:03:44

‘壹’ 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见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里袅袅走来,沧桑而风情,会让你看到什么?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其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在美艳之下紧箍着情感,耐人寻味。这部电影一放之后,骤然兴起了一阵旗袍热,很多很多女子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毕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庄的,于是开叉又回归到膝盖处,袍身长及地面,行步间微露皮鞋的尖头和细高跟,于是那种妖娆那种微含的性感尽现其中。再后来,由于时局的不稳,再没了那种如风扶细柳的心情心境,于是旗袍的摆线又上提。而宽袍大袖,也不再适合要做事的女人,于是衣袖也变得纤细合体。旗袍变得贴身精炼,而女人们,成熟的体态和优雅而不失干练的风度,也写在了旗袍上。

‘贰’ 这句话怎么解释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诗人在花丛中走过,此花丛当代指女人堆也,世间到处都是女人堆嘛,作者在女人堆中走过头也不回,因为诗人心已死,忘不了亡妻,对其他女人都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人要修道,修道当然不能执着情事

‘叁’ 慈禧为何当众扒下珍妃旗袍

据《我的祖父小德张》中记载,有一次,光绪用府库里的珍珠和翡翠串起来,为珍妃做了一件光彩耀人的旗袍。珍妃穿着这件旗袍,和光绪在御花园里玩得正高兴。没想到慈禧却突然驾到,来不及换衣服的珍妃,只得和光绪给慈禧请安。

慈禧一看珍妃身上的珍珠旗袍,便怒不可遏地骂道:“好啊,我都舍不得拿这么多珍珠串成珠袍,你一个小小的妃子,竟然如此奢靡。你是想做皇后还是想怎么的?谁封你的?皇帝也太宠你了!”说完,也不顾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光绪和珍妃,径直叫随身侍候的太监崔玉贵,从珍妃身上扒下了珍珠旗袍。由此还不解恨,回宫后,又用涂上黄油漆的竹竿,打了珍妃30下。

慈禧之所以特别讨厌珍妃,还有一点,是因为她明里暗里支持光绪变法。慈禧本来就讨厌光绪变法,又讨厌珍妃,两件讨厌的事加在一起,所以,慈禧便多次对珍妃实施“褫衣廷杖”的重刑。1900年,由于慈禧纵容义和团,向西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

眼看北京不保,慈禧便携光绪等人出逃西安。当时珍妃已经被慈禧关了起来,光绪心里想着把珍妃从监狱里领出来,一起出逃。可是他还没开口呢,慈禧竟然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由,命崔玉贵把她从牢院里带出,投入井中溺死了。

‘肆’ 光绪用珍珠做旗袍送给珍慈禧知道后为何强行扯下

慈禧可以说是最出名的女人了,不过她出的可不是美名,而是留下了众多骂名。不管是她强行把持朝政却不作为,反而把国家经济花在自己身上,还是她为了苟且,把中国的大好领土割让给了外国,都足以让她背负千古骂名了。如果她把光绪帝过继到自己名下之后,正确教导,光绪帝说不定也不至于那么窝囊,不但掌握不住朝政,就连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原本他是非常喜爱珍妃的,可是在敌军进京以后,光绪帝却被慈禧带走,至于珍妃,竟被慈禧给溺死了。

珍妃在还没入宫为妃以前,住在广州,因为广州比较发达,汇聚了很多洋人,所以文化也比较开放。珍妃在这个地方,学习了很多西洋文化,对于从来没见过外面天空的光绪来说,可是极具吸引力的。她的思想和行动方面都比较新潮,穿着搭配更是时尚,而且她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尤其是可以双手同时书写。珍妃的性格特点,和她的阅历爱好,都是皇后和另外一名妃子完全无法相比的,所以她受宠也在情理之中。

‘伍’ 谁有宫廷打妃子杖责的描写

昭君受杖刑

2016年03月14日 F/F类, 全部评论关闭

君,名嫱,湖北秭归人,天生丽质,貌美无双。汉元帝贪恋女色,广选天下美女,昭君因秉性高洁,虽为良家子却不肯与毛延寿贿赂,因此画像被丑化,无缘得到皇帝宠幸。
深宫忧闷,昭君自学胡人乐器琵琶,一夜元帝夜不能寐,独自散心走入良家子住的殿庭,夜深人静,忽闻琵琶幽咽之声,哀婉动人,便让随身太监打探何人奏琴。去不多时,宫人禀报,乃王昭君,元帝大赞,急命安排昭君侍寝。
殊不知,后宫遍布得贵妃史娘娘的耳目,早把宠幸昭君一事报与史贵妃。这史贵妃名门之后,父兄皆是达官显贵,册封贵妃后更是全家鸡犬升天,作威作福,平日仗着皇帝宠爱对后宫其他嫔妃心狠手辣,表面宽厚人爱,实则带毒刻薄,哪个妃子被宠幸,便立刻寻其短处,动用家法惩处,后宫嫔妃人人自危,一不小心粉嫩的玉臀就被小太监棍杖伺候。
对皇上选美之事史贵妃本就极力反对,这下皇帝召幸良家子更是醋意大发。第二天一早,皇上早朝,史贵妃便命人将昭君带入自己寝宫。昭君入宫一年有余,听闻史娘娘素有手段,可昭君自幼清高正值,自然不会曲意迎逢。见了贵妃便按礼数下拜,这史贵妃一面只是吃茶,并不理会,偷眼观瞧昭君,只见清丽脱俗,身形婀娜丰满,虽衣着朴素却楚楚动人。半响,昭君以跪的两腿酥麻,仍不见贵妃答言,便知其有意为难自己。一时,贵妃终于命昭君起身,跪了半个时辰的昭君起身自然有所迟慢,贵妃大怒:“好个不识抬举的良家子!如此不把本宫放在眼中!不知道宫中规矩怎么伺候皇上?拉下去给我按规矩重责二十大板!”正要施刑,一旁心腹太监假意替昭君求情道:“贵妃莫要动怒,良家子不知礼数,娘娘慢慢教导就是,臣闻这王昭君善工琵琶,不如让她给娘娘奏上一曲,将功折罪如何?”说罢给史贵妃使了个眼色。贵妃会意,便说道:“本宫素来宽厚待人,就命你演奏琵琶一曲。来人,看过琵琶。”昭君一见,倔强的脾气也上来了,并不顺从,接过琵琶言道:“琵琶弦太长,无法演奏,王嫱实难从命!”贵妃一听,勃然大怒,心腹太监随即应和:“好个王嫱,如此不识抬举!娘娘,后宫有如此刁妇实在有辱娘娘圣明!”“来人,给我拖下去,重责40大板,狠狠打,与我揭她一层皮!”贵妃话音刚落,如狼似虎的太监便将昭君胳膊一左一右架住,哪知昭君一挣,“我自己走!”便随太监出了大殿。
大殿门口早已摆下刑具,这汉朝打板子不同寻常,没有刑凳,一个石台,受责之人半跪半站,俯身下去,吃板子的屁股刚好向上撅起。昭君被两名太监强按到刑具之上,双手分别被扣在两侧不得动弹,双脚被捆在一起,以免受刑时双腿乱动,双肩也被小太监死死按住。昭君起初挣扎,两名太监哪里容她乱动,捆绑完毕,其中一名太监解开昭君束腰,粗暴的扯下昭君的裙子和小衣,又将上衣撩起,此刻,昭君的娇臀完全暴露在刑杖之下,之间两股白皙,浑圆丰满,因为撅着更显上翘丰盈。此刻的昭君把心一横,等着板子落下,谁知半响没有动静,随即殿外一群女众陆续进来,在刑具两侧分列开来,原来是贵妃娘娘杀鸡儆猴,让全部良家子都来观看行刑,一来显示贵妃威严,二来给所有良家子一个下马威:看谁还敢勾引皇上!
这时,执事太监传话:“良家子王昭君不尊礼数,顶撞贵妃,念其初犯,重责四十廷杖,以儆效尤!来人,与我行刑!”话音刚落,大板便一左一右拍在昭君粉臀之上,“一、二、三……”报数太监阴阳怪气的喊着,昭君腰肢扭动,起初两板还能咬牙挺住,五板过后昭君便痛不可当,“啊……啊……唔……啊——”杖刑的太监都是史娘娘调教出的心腹,人称活阎王,丝毫没有怜香惜玉之心,何况昭君这样刚烈女子他们更是要好好收拾一番。板子抡起,呼呼带风,交替落于两股,一板下去臀丘上便是一道红痕,伴着昭君撕心裂肺的熬刑之声,回响在大殿周围。两旁的良家子纷纷低头不语,一个个面如死灰,都不住的去摸自己的屁股。“啊……啊……”“十九,二十!”“启禀娘娘,王嫱受刑过半,请娘娘严刑!”此刻的昭君疼痛难忍,停顿下来的间歇更使她通上加同,臀丘上已经完全红肿,有血丝渗出,头发散乱,丝毫不能动弹。史娘娘在殿内一面吃茶,一面听着昭君呼喊,甚是得意,命人将雕花椅摆出,款款不出大殿,朝着刑具上的王昭君轻蔑一笑:“王嫱,你可知罪?”一顿板子打的昭君傲气全无,她开始知道后宫的险恶和家法的厉害,她的清高与孤傲只能招来更重的责罚,“娘娘在上,奴婢顶撞娘娘,理应——理应——受责。”昭君强忍疼痛,又羞又愧,低头伏打。“早知礼数,何必招此责罚,今日赏给你这顿板子让你长个记性!与我加力打这贱婢!”说罢命太监继续行刑。两名太监稍事休整,又抡圆板子比前刻更用力打在两片红肿的屁股上,“啊……啊……娘娘饶命!”昭君两股已然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嘴里连连求饶哀告,“娘娘饶命——”“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昭君此刻已感觉不到屁股的存在,剧烈的疼痛早已盖过羞耻和自尊,捆绑解下,两旁太监架起昭君拖到史贵妃面前,昭君跪爬起来,向上施礼,“王嫱,本宫责罚你可有怨言?”“不敢,谢娘娘赏打,奴婢谢娘娘恩典,求娘娘饶过。”史贵妃心满意足,佯装仁厚的命宫女给昭君提上小衣和裙子系上腰带,鲜血立刻渗出,又命太监将昭君抬回良家子居住处。自此,昭君傲气全无,再也无心用才华和美貌在后宫争得一席之地,良家子也都知晓了这位贵妃娘娘的厉害。
昭君哪里知道,日后远嫁匈奴,更有难以忍受的责罚等着她。


‘陆’ 满园春色心中裁是怎么解释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整个园子都充满春天的风光景色,内心暗自裁留一片作美好的记忆。

‘柒’ 慈禧看见珍妃穿旗袍,为什么要扒她衣服,还用涂黄油漆的竹竿杖责她

因为慈禧讨厌珍妃,所以她不管做什么都是错误的,就连穿旗袍,都被慈禧找借口扒了,并且还要杖责她。珍妃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光绪帝有一后二妃,皇后是慈禧家里的人,就是隆裕皇后,大概是因为隆裕长得不好看,又是慈禧家里的人,所以光绪不喜欢她的,但珍妃则不一样。

珍妃穿着这件衣服和光绪在御花园中打闹,被慈禧撞见,慈禧大怒,找借口说:

“好啊,我都舍不得拿这么多珍珠串成珠袍,你一个小小的妃子,竟然如此奢靡。你是想做皇后还是想怎么的?谁封你的?皇帝也太宠你了!”

而后就命令太监将珍妃的衣服扒了,按在地上打了三十棍。这其实就是慈禧找了个借口想要整治珍妃而已,如果珍妃受慈禧的宠爱,别说这样一件衣服,就算是把整个国库放在身上,慈禧都不会责罚她的。

‘捌’ 谁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有什么内涵

出自 《庄子》的吧 。。。感觉 好像看过。
如果没记错,好像 是《大宗师》里的一段。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意思是 任何外在的财物得到就得到了,过来之后,不应为此而执迷。(这是不为物役)
事来则应,事过既忘.
发生了事情就去解决,解决之后,就应该遗忘过程中感受,不要过多的去后悔,惋惜等等。(这是不为事累)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处于很高的地位,也不会妄求更高的荣耀。处在很平凡的位置,也不会为此而困倦不已。(这是不为名扰)
把握当下,制心一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变.物物皆可为师
这几句是说 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处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迷惑困窘,役使万物的法方才是真正的处世方法。。。
就这么多了 希望有帮助~

‘玖’ 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意思是将登录成功的用户信息保问存到session中,方便使用,比如需要显示登录用户信息时答。

此处就是取用先前保存在session中的版教师信息,以Teacher对象实体的方式。
用setAttribute()才能getAttribute()到信权息。

‘拾’ 为什么要弄太监

可以找女的或者男的?为什么要用太监呢
古代的一些奴隶主和君王、贵族,为了使自己的妻妾们对他保持贞节,不准她们和一般男子接触,但后宫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阉人,即中国所称的太监。英文中的“太监”一词是由希腊语“守护床铺的人”而来的,由此也可知太监的作用。

关于太监起源的时代,无法准确确定,但据传是亚述的一位美丽贤妃所创,而东方则是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时期就开始了,这个时期大致都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说过,在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已有此风俗习惯,波斯人认为太监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同时对太监的忠诚大加赞扬。由于太监的广泛使用,需求量很大,古希腊人就诱骗或强迫一些长得清秀的男少年,将他们阉割后加以贩卖。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也就是圣经上所称的那披索及利吉亚的首都沙鲁德斯等地,将阉人高价卖给波斯人,所以沙鲁德斯以出产阉人而着名。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阉人都大量使用,从甲骨文考证,中国古代对阉人的使用在殷商时代已出现了。

阉割是十分残忍、危险和不人道的。古埃及的阉割手术都是由僧侣执行,阉割的死亡率达60%;但据传印度的阉割手术则较为进步,死亡率不高。古代使用阉人是为了对女性实行性压迫和性禁锢而以摧残一部分男性为手段,但是有时效果也适得其反,几乎在历代的皇宫之中,都有比平民百姓中严重得多的淫乱丑闻。例如在波斯,由太监监守的后宫,不仅重门紧锁,而且连面色白皙的太监都不准与后宫接触,能进入的只是那些特意挑选出来的又老又丑而又特别忠心的太监。但是,被监禁得比囚犯还严厉的妃妾们照样能把她们的情人藏在后官,性活动更加大胆。妃妾们能从囚笼般的后宫逃出来的记载也不绝于史。从着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可以曲折地看出阿拉伯各国的宫廷秽闻。在中国的史书上,对“宦寺宣淫”、“宦寺乱政”的记载也是很多的。
太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称很多,诸如中宦、宦官、宦者、内侍、内宦、阉人、中涓、内竖、中贵人等。

在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为帝王与后妃的奴仆,支撑着皇家宫殿那广厦高台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舒适优裕的生活条件。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生殖器。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

太监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变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动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只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太监,这个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或沉于地狱,或平步青云,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

紫禁城。游人如织,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的容颜,一声声惊异的叹息。中外游客争睹琼楼玉宇、雕栏玉砌。呼风唤雨的几条巨龙似乎要从九龙壁上飞下来,现代叶公们不停地拍照。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北中国惯有的灿烂的阳光,熙熙攘攘中,我却一口口地倒吸凉气,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冷――无论在巍峨雄伟的三大殿外,还是在曲径通幽的御花园里,我不停地打着寒战。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间,没有一间亮丽堂皇,光线被冷漠地隔在房间外,只有残余的几束从小小的雕花的窗眼偷渡进去。在这几束光中,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如昔日的霓裳舞曲。
没有参观者会注意这个小小的、破落的房间。我却注意到了。它位于西华门附近,官方的名字叫“净身房”,民间的名字叫“场子”。
谁也不知道,皇朝文明的“精髓”就藏在这间房子里。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在那被贾元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性欲、权力欲、贪欲。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既然自诩为“天子”,就得龟缩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那还了得!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十世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刘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之见。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们赞美太和殿的精美绝伦,其实,太和殿与净身房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一座纸扎的房子而已。在皇城中,净身房的地位远远比太和殿重要。对于万历这样的皇帝来说,在位数十年,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不过数次而已,有没有太和殿并不重要,没有净身房就了不得了――皇帝没有太监的服侍,就连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没办法维持。所以,净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净身房之上的,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监制基础上的。
阉割是一种古典之极。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只不过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皇帝将卵蛋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价值观可能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所估计的相同。狄德罗在评价法国波旁王朝时说:“在宫廷,‘狂欢的工具’从来与政治媲美。”那么犯了政治错误的司马迁一生岂非只好以失去“狂欢的工具”,悲苦耻辱而告终?不然,他完成了《史记》。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汉朝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一个诗意十足的名字,一个丑陋的蚕变作美丽的蝴蝶的地方。阉割是文化的死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阉割侵蚀着文化、吞咽着文化、改造着文化,当阉割内化为文化的本质的时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阉割的焦虑,而在特别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从被阉到自宫只有一步之遥,从身体的残疾到心灵的残疾也只有一步之遥。当“去势”成为奴隶们的义务时,那么口口声声说“连受之于父母的毛发也不应该损伤”的圣人们只好装作没看见。装在瓶子里的太监们的“命根子”是保证皇帝的妻妾们的贞操的“证件”;而大大小小的圣人们对“命根子”的沉默,则是保证皇帝们的权力畅通无阻的“证件”。
太监的数量,最鼎盛时期也不过10万,在天朝大国只算沧海一粟。然而,太监的灵魂却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天朝大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帝国需要充当“守护床铺的人”的太监,更需要一大批守护一整套纲常理论的太监。前者是显现的太监,后者是隐形的太监,亦即“知识太监”。如果说“刀子匠”们的阉割手术只能一个个地做,那么“知识太监”们则能按自己的模式批量生产成千上万的太监。那些状元们,学士们,道士们,和尚们,都是清一色的“知识太监”。
“太监化”是中国的知识者最大的特点。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确实是力量,知识如枪炮,关键枪炮口对准谁。中国温文尔雅的士人们枪炮口对准他们脚下如汪洋的人群。用文化为帝制大厦添砖加瓦,这神圣的工作他们干得津津有味。多劳者必多得,他们获得了如桃花般灿烂的封诰,例如张居正为“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史,赠上柱国”,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知识太监”建构了东方专制主义大厦的牢固根基。高蹈如李白,却汲汲于功业,自以为“我辈岂是蓬蒿人”,在玄宗眼里,他却是个连高力士也比不上的玩物。学术大师王国维,当过几天“南书房行走”,便被帝王师的身份压死在昆明湖底。当不当太监,与道德的优劣、人格的高低无关,一种体制的向心力、一种文化的惯性、并不是哪一个人所能抗拒的。艾森斯塔德在《知识分子――开创性、改革性及其冲击》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组织,因而他们的组织架构几乎等同国家官僚体系。在行政上,愈是接近权力核心,则用以反抗皇帝的自主的权力基础与资源就愈少。当教育愈趋专精时,教育的具体活动往往是朝政治――行政制度设计而行。”看来,从教育到行政的设置不过是“净身房”的延伸、变形与扩大。孜孜不倦地注释古书、考证典故,研究音韵、填写骈文,这一切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知识太监”们的拙劣的射精行为。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发财;做不了官便隐逸,隐逸是为了成名――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士人都以现存体制为价值参照系,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体制”的力量。
“知识太监”所创造的知识便只能是“太监知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无不是围绕皇权作向心运动,仅仅是有的轨道离中心近、有的略远些罢了,没有质的区别。无论学术内容怎么变,士人的终极理想仍未超越升官发财、为帝王师的模式。“史”的目的是“资治”,“文”的目的是“助兴”,两千年的人文传统是畸形的、单一的、片面的。所谓学富五车、德行高尚者,“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惘识,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学”。这种毫无用处的“学”,不是“太监知识”又是什么?
许多人都读过《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一个个被阉割的读书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不知是哀其不争好,还是怜其不幸好。龚自珍在《乙丙之际着议第五》中愤怒地谴责统治者对士人的无形杀戮:“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那时整个中国,就是一个病梅馆,就是一个畸人馆。
然而,龚自珍深味了外在暴力的阉割的可怕,而忽视了更为可怕的内在化的自我阉割。无数读书人羡慕的状元郎,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呢?我在《状元图考》中看到明朝状元丁士美所撰的谢恩表。由华美的文辞可想见其才情,由古雅的典故可想见其渊博。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呢?是以荒淫昏庸着称的明世宗,即嘉靖帝。状元郎却不管三七二十一,马屁拍得震天响,简直就像一只哈巴狗向它主人撒娇。如果说阉割阳具是太监入官的通行证,那么阉割精神则是士人入仕的通行证。《明史》中记载,丁士美为廪生时,年龄尚小。依据当时规定,凡为廪生者,官府皆每月供给廪米六斗。一些年龄较大的廪生欺丁年少,把他的廪米全部分掉。他依然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不乐意。《明史》据此称赞丁士美为人“缜密端重,以道义自持”。我弄不清楚他持的是什么样的“道义”――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的人,必不会保护他人的权利;一个以忍辱来获取令名的人,必不知人格尊严的可贵;一个对黑暗安之若素甚至与之共谋的人,必不会期望光明的到来。
“太监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太监人格”是没有感召力的。当“太监知识”被顶礼膜拜,“太监人格”内化为民族集体无意识时,就更可怕了――穿皮袍的人、穿丝绸的人、穿麻布的人以及没有东西可以穿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千差万别,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全是半人半鬼、半阴半阳、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已经入土的太监。自我阉割与被阉割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中国人只有这两种选择之一,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文豪大师。
没有纯粹的知识,便没有纯粹的知识者的人格。中国哲学玄之又玄,归结到一点都是自阉与自慰之术而已,无论是读《老子》还是《论语》,都让我觉得阴风惨惨、透体生凉。
记得父亲讲过一个小故事,文革开始的时候,父亲还是一名大学生。午膳时,十几个同学围着一张大桌子进餐。值日生端来一盘白菜汤,同学们都注意到汤里例外地漂着一片肥猪肉。尽管人人都直咽唾沫,但在瓢汤的当儿,大家都格外小心,提防着不要瓢上那片肉。一个同学一不留神,把猪肉片盛到自己的碗里了。就在他把肉片倒进碗里的一刹那,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两眼瞪着那块小肉片,脸色顿时苍白无人色。当天下午,团支部书记找他谈话,他痛心疾首地检讨了自己贪吃猪肉的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同学本来是班上的积极分子,党组织发展的对象,因为错瓢了一片肉,往后每次积极分子的活动都没了他的份。他自己则沉溺于贪吃猪肉的深刻内疚中,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性情大变。一个一片猪肉便可以改变一个人性格的环境,是过分控制的环境,按照弗洛姆在《当代人的困境》中的说法,这样的环境“削弱臣服者的独立性、人格的完整性,批判性的思想和创造生产性。这并不是说它不会供给人们种种娱乐与刺激,而是以限制人格发展的那些娱乐与刺激为限,它尽量少提供有助于人格发展的东西”。文革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疯狂的虐待行为?根本原因在于,精神的极度贫乏产生致命的无能感,而无能感却是虐待狂症发生的一个主要来源。丧失了性欲的太监便发展其攻击性的性欲,而丧失了精神愉悦的大众往往把恐怖的惩罚作为快乐。
整个民族的内倾性、自虐性的病态人格,主体性与独立精神的空缺,与千百年来以性压抑为根基的伦理机制紧紧相连。杰出的生理学家赖希认为,性压抑产生僵化的性格,导致病态的荣誉、义务和自制的观念,磨灭了人因经济压迫而产生的造反欲望。赖希研究的对象是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但他的理论同样适应于东方专制主义。就整个人类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机械发展过程,机械的生活观已经一代接一代地在人的生物系统中越来越根深蒂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职能实际上已按一种机械的方式改变。人在扼杀自己的生殖职能的过程中已在血浆上僵化了。”赖希的观点可以用一句粗俗的话来概括:生殖器就是自由的源泉,这一真理,中国的皇帝们再昏庸也明白,再不懂得治国也会抓住这一法宝。最后,层层积淀下来的中国文化便成为了一种强大的障碍,即“个人和社会中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力量的自发作用的障碍”。人人都太监化之后,也就没有人觉察到障碍的存融端。

※太监的起源※

太监也称宦官,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干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