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是什么族出的
扩展阅读
淘宝女装要怎么选款 2025-04-28 20:36:12
什么地方皮衣上色 2025-04-28 20:25:20

旗袍是什么族出的

发布时间: 2025-04-28 17:47:17

A. 有国服之称的旗袍是从什么妇女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有国服之称的旗袍是从(满族妇女)的服装演变来的。

旗袍一开始是八旗妇女日常经常穿的长袍,是后世旗袍的前身。在嘉庆年间,满族女子经常仿效汉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汉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满族的装束。满汉两族女子的服饰逐渐交融,使两个种族之间的服装差别日益减小,这就逐渐开始了旗袍的演变。在洋务运动的口号之下,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于是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

西式的审美也对女子的服装产生了一些影响,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审美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式服装旗袍。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下,封建王朝被孙中山推翻,西式服装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欢迎。辛亥革命打破了百姓思想禁锢的阀门,逐渐放弃了封建王朝中的苛刻礼教,打破了服装上的种种限制。旗袍也逐渐从贵族女子走向平民百姓,新式旗袍逐渐形成。

具体介绍

改革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开阔,上海掀起了一阵女权运动,人们希望能够打破生活上的陈规陋习,在服装打扮上也得到了很多体现。旗袍最开始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在女子的身上,后来马甲逐渐成为有效的样式,这也就是旗袍的雏形。上海女子主要是旗袍流行的主要带动者,当时女学生受到了文化的冲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带动了社会名流穿旗袍。

旗袍是中国的象征,是一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代表。清朝的旗袍并不开衩,后来在旗袍缩短袖子的时候也开始慢慢开衩。传统的旗袍是一条直线,还有着非常高的硬领。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开始逐渐收缩,女性的曲线逐渐被展露出来,后来成了无领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现是人们的思想不断开化的一种表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可以很好的展现女性的美。

B. 最早做旗袍的人是谁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穿的一种长袍,因为满族被称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被称为旗袍。起初,旗袍不分男女老少,款式统一,仅按季节分为单、夹、皮三种。旗袍的样式包括右衽大襟、直身式、圆领、直筒下摆、左右开叉或四面开叉,领边、袖端镶有石青色边,袖口为马蹄形。

旗袍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满族人骑射生活的需要。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易服政令,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并改穿满族服饰。然而,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满族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旗袍的款式和面料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女性旗袍方面,马蹄袖被去除,袖口逐渐变宽,从窄至8寸至1尺不等。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全身都绣满了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旗袍的做工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讲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逐渐从满族服饰演变成了一种流行服饰。苏州的刺绣技艺与旗袍的结合,催生了苏绣旗袍。苏绣旗袍以其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设计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瑰宝。苏绣旗袍不仅保留了旗袍的传统风格,还融入了苏绣的细腻和雅致,成为了中国女性优雅与魅力的象征。

苏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每一件苏绣旗袍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从选料、裁剪到刺绣,每一步都需精心处理。刺绣图案多以花卉、鸟兽、吉祥纹样为主,色彩丰富且搭配和谐。苏绣旗袍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绣旗袍不仅在女性中流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女性的优雅与魅力。在现代社会,苏绣旗袍成为了女性出席重要场合或传统节日时的首选服饰,无论是婚礼、宴会还是节日庆典,都能展现出女性的高贵气质与独特魅力。

苏绣旗袍不仅仅是一件服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女性的智慧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苏绣旗袍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服饰文化,也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C. 旗袍的来源

旗袍,一种充满民族风情的女性服饰,源自满族妇女的长袍。由于满族人称自己为“旗人”,因此这种服装被称为“旗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旗袍经历了从满族到汉族的演变过程。在清朝初期,满族女性主要穿着长袍,而汉族女性则习惯于上衣下裙的搭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服饰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清朝中期,满族和汉族开始互相效仿对方的服饰风格。这种融合趋势在清代后期变得更加明显,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现象。这意味着,满族女性开始效仿汉族的服饰,剪裁更短、更贴身的旗袍,而汉族女性也开始模仿满族的宫袍,并将其裁剪得更短。

这种服饰变迁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的变化。随着清朝后期的开放与融合,汉族与满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服饰风格也逐渐趋于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旗袍不仅成为了满族女性的代表服饰,也成为汉族女性的一种选择。这种服饰上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旗袍的演变不仅体现在服饰长度上的变化,还体现在款式和设计上的创新。清代后期,旗袍的设计逐渐趋向简洁和优雅。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服装的外观上,还体现在服装的裁剪和装饰上。剪裁更紧身的旗袍,使得女性的身体曲线更加突出,而精美的刺绣和装饰则为旗袍增添了一份精致感。这种设计上的创新,使得旗袍成为了当时女性时尚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女性服饰。这种服装不仅承载着满汉文化的交融,还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审美与时尚追求。旗袍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服饰风格的变化,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 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1、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2、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E. 旗袍的由来是什么

旗袍的起源:旗袍,这种充满民族特色的女性服装,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满族女性的长袍。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这种服装便被称作“旗袍”。在清朝时期,汉族和满族女性的服饰各有特色。起初,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而汉族女性则仍然保持着上衣下裙的装束。到了清朝中期,满汉两族的服饰开始出现相互借鉴的现象;清朝末期,满族女性模仿汉族服饰的风气更为盛行,汉族女性也开始穿着满族的长袍。
旗袍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风格的影响,旗袍经过改良后开始在广大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在汉族女性吸收了西方服装元素后,经过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旗袍的款式多样,包括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和双襟等多种领型;领口有高领、低领和无领之分;袖口有长袖、短袖和无袖等样式;开叉有高开叉和低开叉;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和单旗袍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改良后的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中,流行的袍服一般设计较为紧窄合体,以便于骑射等活动。这种服装多采用左衽和窄袖,且较为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用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例如,唐代的胡服就曾经风行一时。在辽、金、元和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成为主流服饰。尤其是清朝,由于历时较长且较为稳定,袍服成为了典型的服饰。
清朝的服制改革: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率领军队入关,定都北京,并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稳固,清朝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剃发易服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传统的汉族服饰几乎被禁止穿戴,而满族的服饰开始在汉族中流行。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穿着袍服,袍服的种类繁多,包括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
辛亥革命后的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传统的礼教和风化观念也被丢弃,服饰开始走向平民化和国际化。旗袍因此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发展成融合中西元素的新款式。1911年后,上海成为时尚的中心,旗袍在上海女性中开始流行。旗袍的款式逐渐简化,色彩更加淡雅,更加注重展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为有袖的旗袍,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上海的女学生成为旗袍流行的引领者,她们的形象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象,成为时尚的先导。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其基本款式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