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展现了东方含蓄美,你怎么看你见过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
如果说西装是现代外交礼仪中的正式服装,那么旗袍就是能展现我们女性魅力的服装。
就是放到现在,旗袍展现的魅力依然让人着迷。尤其是近年来复古风的流行更是引起大家对旗袍的喜爱。旗袍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更是展现了东方的含蓄美。我们来看看旗袍是如何展现这种含蓄美的。
旗袍大概起源于上世纪20年,当时的人们活在各种文化不断碰撞冲击的时代,民国时期的女子也追求独立、解放。他们开始摒弃上衣下裳的穿衣方式,效仿男士穿长袍。随着下方文化的侵袭,传统的衣服吸收了外国服饰,历经20年,旗袍开始趋向于展现女性的腰线,还吸收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元素。至此,旗袍基本形成了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古人形容美人时会用“领如蝤蛴”来形容她的脖子。因此,脖子对女性来说是展现自己魅力的地方。但是恰恰我们的旗袍常常有着力挺的领子,再在脖子前方开一个倒V。这样的设计,将女性挺直的脖颈包裹起来,但又通过前方的倒V来展现脖颈的皮肤。旗袍通常采用绸缎、棉质等布料用裁缝精湛的技艺通过剪裁、缝制等手段将不同的布料和自的体型、皮肤完美匹配起来。
因此,即使美好的脖颈被包裹起来,但是挺直的线条只会显得更加迷人。
Ⅱ 穿旗袍的忌讳
穿旗袍的忌讳
穿旗袍的忌讳,旗袍最能体现形体美的服装,所以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女性想要将旗袍穿得好看,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翘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观的。下面来看看穿旗袍的忌讳。
穿旗袍的忌讳1
一、穿旗袍最忌什么
1、穿旗袍要选择无痕内裤
因为旗袍是修身剪裁的,且面料偏薄,所以一定要选择无痕内指乎搜裤。
2、穿旗袍不能太胖或者太瘦
因为太瘦显得太骨感,太胖旗袍会将身材缺点暴露无遗。
3、穿旗袍要淡妆
脸部适当淡妆修饰更能凸现穿着旗袍的美丽,所谓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突出自己面容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美。
4、手臂太粗,切忌穿短袖或无袖款旗袍
旗袍最能体现体型美的服装,所以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过紧行动不便,而过于宽松又难以显现女性的形体美。
5、注意行为举止
穿旗袍活动要谨慎,迈步不要过大,落座适当遮掩。
二、穿旗袍有什么注意事项
1、制成棉旗袍的面料易皱,且皱后不容易整理,所以女子想要穿棉旗袍一定要注意不能将棉旗袍折叠放置,或者不能将棉旗袍不置于晾衣架就存放,这样会使棉旗袍轻松变皱。
2、棉旗袍易缩水。棉纤维吸湿力强的负作用,纯棉织物缩水率是2%到5%,所以棉质旗袍在女性想要清洗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宜浸泡,用冷水洗涤;下水即洗,第一次洗涤最好在冷水中加一勺食盐。而且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干洗店进行清洗,因为这样干洗完的旗袍会整洁干净,给人很舒适的感觉。
3、棉旗袍易变形。棉纤维多孔及大缝隙的负唯历作用,至整体面料较轻薄,衣物易变形。如果加厚,又显得笨重。所以女性想要将棉旗袍穿好,一定要记得穿棉旗袍要单穿,以轻薄为主,不要再里层或外层穿的太厚,否则你穿的旗袍会变形,进而失去旗袍原有的美感,女子穿上后也会给女性的气质减分。
4、棉旗袍易粘毛。纤维的多孔结构对毛发的吸附力强于其他面料,很难彻除。所以女性在存放穿棉旗袍时不能和其他服饰混放,再者就是女性选择穿棉旗袍一定要注意里层的内衣以蕾丝、丝绸、真丝面料为主,否则其他面料的内衣也会脱毛,会粘到棉旗袍上,让旗袍失去本有的美感。
穿旗袍的忌讳2
旗袍的正确穿法
①穿旗袍体型不能太瘦
现在的人追求以瘦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减肥,但是过度减肥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从审美角度讲,太骨感的身材不适合穿旗袍,穿旗袍就应该稍微圆润一点的身材。古人云:锦袍炫丽仪态娇,圆臀玉腿细柔腰。穿旗袍,还需点肉肉哦!
②穿旗袍不适宜留短发
中性短发与体现女性柔美的旗袍显得格格不入,穿旗袍不仅要留长发,而且还要在长发的基础上,再根据头发的长短、厚薄、年龄、形象和身份设计发型,使旗袍与发型的搭配相得益彰。
③穿旗袍要淡妆,不适合浓妆
脸部适当淡妆修饰更能凸现穿着旗袍的美丽,所谓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突出自己面容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美。妆色清淡典雅,自然协调,只是对面容轻微修饰与润色就好。
④穿旗袍搭配合适的饰品
着装的搭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一定要记住 ,旗袍的饰品搭配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当你身穿一件有特色的旗袍时,主角永远是旗袍本身, 其余的配饰也只能是绿叶,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缀作用,否则会失去旗袍的韵味。
如手提包尽量选小包包,颜色最好要取旗袍中的一种单色;鞋子可穿白或黑 纯色细高跟的船鞋,不要露出脚指头;项链、手镯、耳环(坠)、胸针、披肩等也要根据旗袍所定,注意整体的“配套、和谐”。有时配饰少反而能突出旗袍的`美丽。
⑤手臂太粗,切记穿短袖或无袖旗袍
旗袍最能体现形体美的服装,所以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过紧行动不便,而过于宽松又难以显现女性的形体美。穿旗袍时要特别观察自己顷神“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必须检查领子、衣身、袖子、纽扣等细节之处是否一丝不苟,不然就会失去旗袍的独特魅力。
⑥ 旗袍选择款式、花色要年龄相符
年龄大些的,面料颜色稍深些,款式适当宽松一些,以体现庄重华贵;中年女性宜选择色彩明快、富丽高雅的面料,以体现典雅大方;年轻女性则选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活泼俊俏的款式,以体现青春活力。
⑦ 穿旗袍要特别注意行为举止姿态
女性穿将旗袍穿得好看,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翘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观的,这与穿旗袍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
穿旗袍的忌讳3
穿旗袍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 根据身材与肤色来挑选
每个人的身材不同,在肤色方面也有差异,所以挑选旗袍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材和肤色来选择哦。身高160到170之间的女性,是穿旗袍的最好身高了。如果你身材比较好,那么一定要挑选修身旗袍,才能把你的优点展现出来哦。如果你肩膀肥厚手臂粗,建议选择有袖子的旗袍款式。腿粗的女性,则选择过膝款,如果是脖子短,则建议选择短款旗袍,从视觉上能起到协调效果。
根据肤色来挑选旗袍也很重要,当然,肤色白皙的女性选择范围就很广了,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而如果肤色偏黄,建议选择粉红或浅黄色等暖色调的旗袍,也可以选择经典的红色或黑色,也会非常显气质哦!如果肤色比较黄,建议选择浅蓝色,棕色或深蓝色的旗袍为宜。如果皮肤比较黑,建议挑选浅灰色,白色或者浅红色的旗袍。
二 看自身气质
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有些女性身材高挑又苗条,整体给人一种优雅大方的气质。这一类女性最好挑选修身款的古典风旗袍哦,能把你的气质更好呈现出来。而有些女性并不是特别高挑甚至还有些胖,气质并不是特别好。这一类女性建议可选择有些微微宽松的旗袍款式,或者,也可以选择A字裙款的旗袍裙哦~小tips:身高155以下的女生如果想要穿旗袍裙,建议选择短款,例如A字连衣旗袍短裙,最好别选择长度超过膝盖的旗袍哦!
三 看场合穿旗袍
我们穿衣要看场合,穿旗袍也同样哦。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要穿长款旗袍了,并不合适。日常生活中可以穿膝盖位置的改良版旗袍裙,也不要穿图案过于复杂的款式哦,这种只适合特殊场合。其次,年龄比较大的女性则可以穿过膝的长款旗袍,也可以穿着出席重要场合。而比较年轻的女性,平常则最适合穿短款以及膝盖款旗袍了。
四 发型,耳环,鞋子的搭配
穿上旗袍后的发型,耳环以及鞋子的搭配也很重要。如果你不太懂得搭配,那么不戴耳环也是可以的。穿旗袍的最佳发型是低盘发,这是最优雅最大气的盘发发型了,与旗袍真的非常搭哦。也可以选择披发或扎个丸子头,也会非常好看。而在鞋子方面,最好搭配高跟鞋了,千万别搭小白鞋,看起来有些许怪怪的。穿旗袍也千万别搭凉鞋,真的会很丑!最好搭配全包式的高跟鞋或平底单鞋,半包头的鞋子也最好避免!
五 行为举止很重要
穿上旗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优雅,但也要大方得体。穿上旗袍后就不要表现得太粗鲁啦!尽量安静一些~
Ⅲ 古代女人旗袍走姿
古代女人不穿旗袍
古代这个词的定义,起码是1911年满清覆灭以前了,而旗袍,是在1911年满清覆灭后才发明的。
旗袍真正的发明原因实际上并不那么光彩。1911年民国建立,满清八旗没有了铁杆庄稼(固定的每月下发的生活补助)。
没有任何劳动技能的满清八旗子弟迅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谋生,八旗女子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家改装成窑子,开门接客。
但是,旗人女子普遍并不像满清辫子戏里面那么漂亮,大多数旗人女子的相貌实际上很一般。为了招徕客人,旗人女子们于是设计制造出了旗袍。
旗袍确实是伟大的时装发明,穿上旗袍再加上一双高跟鞋,能够轻易的将普通女子装扮成美女,美女装扮的国色天香---------于是,旗人的窑姐们成功的招徕了生意。
不过,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丢脸的事情,事实上,胸罩、三角蕾丝裤、女用高跟鞋、晚礼服这些现代主流服装,全部来自于19世纪欧美高级妓院的发明。
最后,在中国历史方面,古代、近代、现代的分别如下:
1840年以后一般被称为近代(国际历史上则大多以法国大革命为分界线);
1911年以后一般被称为现代;
1949年以后一般被称为当代;
而古代一词,起码是指1840年以前。
而1911年后才发明并推广的旗袍,肯定在古代没有女人穿着的。
Ⅳ 古人如何给服装着色
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作者: 楚歆慕 2008-1-29 17:2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纺织印染(转自中国风格在线)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