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民风民俗]
旗袍起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穿的一种长袍。这种长袍没有明显的男女分别,现在英语中仍把旗袍音译为"长衫"(cheongsam)。为了起到保暖作用,这种服装有一种较高和很紧的衣领。旗袍继承了长袍衣的特征,但这种衣领不仅仅为了御寒,更多的是为了美观。
Chipau stems from a kind of long robe worn by both men and women of the nor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China. To keep warm, the collar of the costume was made high and tight-fitting. Chipau has incorporated this feature, not just for preventing coldness but for beauty.
旗袍的衣领多呈弧形左右对称,夸张地表现女性颈部柔软、纤细的特点。同时与妇女的唇、颚相映成趣,在相互呼应中描绘女性的性感。
The collar of chipau generally takes the shape of a semicircle, its right and left sides being symmetrical, flattering the soft and slender neck of a woman. Also, against the woman's lips and chin, it brings out her sex appeal.
旗袍的胸襟很普通,它是松弛而又紧绷的。更确切地说,旗袍的胸襟是恰到好处地笼在女性的胸部。旗袍的胸襟设计是单纯而流畅的杰作,简洁的前胸大襟上全无装饰,一带而过。旗袍在交代妇女隆起的胸部时采用了避实就虚的设计手法,把整个女性身体视为一个联系性很强的整体,通过腰肢纤细的设计而突现胸部的丰腴;通过背的平展而夸前胸的波型。
The front of chipau is rather ordinary, loose and tight. To be more exact, its bust girth is appropriate. The design of the front of chipau is simple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decoration. To display the protruding breast of a woman, the designers make the waist girth appear as thin as possible to represent the high breast indirectly; by means of the flat back of chipau they highlight the wavy shape of the breast.
旗袍的袖型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无袖,与"笼酥胸、罩蜂腰"的旗袍封闭特征相反,无袖旗袍将妇女的"玉臂","藕腕"袒露于外,一方面不乏服装的凉爽,另一方面也蕴含了设计者巨大的创想力。还有直袖、半袖、喇叭袖、双层袖等等类型。
Chipaus may have a variety of sleeves. Consider chipau without sleeves first. Quite 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chipau with a protrusive front and tiny waist, sleeveless, chipau exposes a woman's slender arms, making her feel comfortably cool, on the other hand, showing the ingenuity of the designer. For example, there are long-length sleeves, elbow-length sleeves, cornet sleeves, double sleeves, etc.
旗袍的袖口变化最多,其各类型范例不胜枚举。旗袍的袖口与女性的手部与腕部相连接,旨在渲染女性手的柔软娇嫩与其能够表达丰富感情的阴柔美感。
The cuffs of chipau are so varied that they are too numerous to mention one by one. The cuffs set off women's hands and wrists, to reveal the delicacy of their hand and their feminine beauty expressive of rich sentiment.
旗袍多有两个高大的开衩,一来是为了行动方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女性修长的双腿。双开衩的旗袍非比短裙,它并不是明晃晃地把女性双腿全部暴露在外,而是在走动中,时隐时现的表现女性的腿部。旗袍对于腿部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审美想象最复杂,最活跃的部分。
Chipau generally has two big openings at either side of the hem for convenient movement and display of the slender legs of women. Unlike a short-length skirt, the openings of chipau expose a woman's legs indistinctly when she walks. Chipau can express the elegance of a woman's legs vividly and involve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active aesthetic imagination.
2. 旗袍的起源是什么
旗袍始于清代,旗人妇女习惯穿长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
旗袍是清宫历代沿袭的服装。旗袍原是宽身窄袖低领直筒式,两侧或四面开衩,便于马上活动。最初的旗袍袍长一般不过脚,但是姑娘出嫁时穿的旗袍衣长过脚,贵族女子和宫廷里的嫔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长也过脚。
旗袍的特点
旗袍的特点是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3. 有什么之称的旗袍是从满族妇女的服装演变来的
旗袍有“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之称。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的样式起源,在学术界争论很多,主要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 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着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有些人质疑旗袍是满族服饰
4. 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1、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2、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5. 旗袍和旗服的区别是什么呢
旗袍是我国一种含有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汉族女性服装。
旗袍,又称褀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民国时期。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其实是中国传统的汉族服装,在不断吸收西洋文化的同时,进行不断改进,然后定形的。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旗服,又被称为旗装。是我国满族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其一般特征为: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
那么旗袍和旗服的区别是什么呢?
清朝旗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宽松肥大,就是说,旗服里面可以穿很厚的衣服保暖,这个更加适合东北或者蒙古地区的低温天气。
旗袍是属于民国时期开始的 时尚 服装,然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旗袍更加修身,不像旗服那样宽大。
旗服是满族男女通用的服装。而旗袍只有女性穿着。
那么清朝的时候,汉族女性一般穿什么款式的服装呢?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有时带一些小花样;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
在清朝的时候,汉族女性和满族女性从穿戴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那么旗袍是不是来自于旗服呢?恐怕大多数学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两个风格的服装,差异较大。但是也不排除旗袍被发明的时候,多多少少借鉴过旗服文化。
6. 清朝时期穿长袍、短褂、留长辨是什么意思
满族长袍,又称旗装、旗衫、长衫或大褂,是满族的传统服饰。这种长袍的特点包括圆领、右大襟、以盘扣系结,通常袖子较窄,男女老幼都会穿着。男装的袖子末端常挽起,方便暖手和行礼时掸下,这种袖子称为马蹄袖。在寒冷的冬季,男性可能会系上腰带,或在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长袍、马褂和马甲是满族人的主要服装。马褂是一种在春秋和冬季由有身份的富裕男性穿着的服饰。它通常为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至腰部,袖子稍短。清朝时期,满族男子在夏季常戴凉帽,冬季则戴皮制的马虎帽。
旗装,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由袍、袄挂、马等组成。旗袍最初以无袖的长马形式出现。满族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服饰产生了显着影响。长袍和马褂在近代演变为旗袍和唐装,被视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褂子,后来成为日常罩在袍子外面的服装。它的身、袖较短,春夏季可制成单、纱、夹褂,秋冬季可为皮、棉褂。马褂常和旗袍搭配穿用,清初时仅限于八旗士兵穿着,至康雍年间已盛行于满族男子中,成为日常服饰。皇帝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使其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
满族服饰的民俗主要由于环境形成。由于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他们需要穿着长袍来保暖,同时又需要骑马,因此发展出了下摆开衩的长袍。男性穿着的称为马褂,女性则称为旗袍。这种长袍在满族入关前,男女老少都会穿着,用以遮挡风沙和烈日。入关后,满族人的生活逐渐汉化,服饰也有所变化,男性的主要服装变为长袍、马褂和长裤,而女性的主要服装仍是宽腰身直筒式的长袍,这便是现代意义上旗袍的起源。
满族男子喜欢穿着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而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戴耳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饰与汉族服饰趋于一致,但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