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领子高低怎么量
扩展阅读
做童装批发哪里进货 2025-04-22 21:48:20
上皮衣用什么 2025-04-22 21:43:57

旗袍领子高低怎么量

发布时间: 2025-03-10 00:23:39

Ⅰ 旗袍主题,每周一更 ——旗袍的领子

旗袍的领子

市面上常有人以为:旗袍是小众服装,适合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穿旗袍是不好看的;

其实上有这样的观念是由于对旗袍了解的不够。

一种服装类型,如果它的适应人群很窄,是不可能被指定为国服的。再者,近现代的服装设计和制造业高度发达,每一种服装款式都有了千姿百态的样式。

这几年学习和从事私人形象管理,让我突破了前些年一直经营女包店铺时候的眼界和思维局限,使我对人和对物的都有了更宽泛的接纳度。

我一直相信,读书做事,都可以触类旁通:正如我研究旗袍,对包包的设计,也有很大程度的帮助。

我们借由了解和欣赏旗袍,大概也可以对人生许多方面有所启发。

旗袍作为举世皆知的中国传统服饰之一,它的风格基调是东方的。

虽然今日的旗袍经过各种改良和创意设计,已形成了更多的风格;

但和西方现代服装相比,旗袍的线条简约流畅,气质端庄,轻描淡写的带出了东方女性的柔美,低调的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

旗袍的价值观内涵,也与现代中国女性“寻求解放和自由”的这一发展思潮非常符合。旗袍样式的简约多变和穿搭便利,也符合时下女性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展现,更愿意投入学习和投身事业的主流人生观。

旗袍的各种美,不论是华丽的,还是素简的;不论是妩媚的,还是静雅的;不论是老成稳重的,还是活泼清丽的,都多少具有一种含蓄内敛气韵,总透着几分宁静。

但人靠衣装,衣随身裁。人有不同的面相和身材,旗袍有不同的版型和设计。

只有恰好彼此合适,才能穿出最好的效果,做到:人美好,衣得当。

今天首先来和大家一起看看,旗袍的各种领子形态,都带来怎样的不同魅力。

旗袍经典的9种领形如图所示

其中,存在的时间较久有

1 元宝领和2 凤仙领,留存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也挺多,但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了,多见于影视作品或者表演场合;

3 上海领

上海领是现在最常见的,也是大家心目中标准的旗袍领形。

上海领线条柔和,高矮适中,端庄优雅,是适合大部分人的一种领形;

当然具体到每一件的设计上,还是会有不同,

区别主要在

1) 领子的高低:

一般来说,天鹅颈、脖子较长的可以选高的领子。如果脖子较短,可以选矮一点的领子

2 )领子材质的软硬和厚度

硬挺的领子更有气势和气场,相对会有正式感,也显得更加古典

软柔的领子,更有亲和力,温柔,低调

相对来说,更高更挺的领子也更端庄、华丽、正式、干练;矮而软的领子,更柔和、朴素、自然、日常。

3 )领子滚边和盘扣的搭配产生的不同风格

滚边最常见的是单滚,还有双滚,比较少见的还有三滚;不加滚边也是比较常见的。

没有滚边的设计通常更有现代感,显得简约、素雅、大气。但一些相对保守的旗袍爱好者可能觉得它过于朴素,失了韵味。

装饰有滚边的款式更有古典韵味。单滚和双滚都可以通过质感和颜色的碰撞,产生层次美感,市面上见到的以这两种为主。三滚,显得比较华丽庄重,不够日常,所以三滚的款式相对也较少。

4)盘扣:

       盘扣的种类和风格说起来也很多,后续会作为一个专题,此处略过。

除了上海领独领风骚,其他几种领形的制作和穿着都显得少得多;

和上海领的日常不同,它们常常出现在一些个性化的设计上 。

4  高领

高领比起上海领,更显得中规中矩,且更加严谨、稳重。适合搭配较厚的 硬挺的面料,打造成熟典雅,低调的贵气风格。

因为高领没有开口,面部下方是一整个完整的圆环形领,所以对方脸和圆脸不太友好,容易显得脸部比例又大又呆板,所以市面上高领的旗袍也不多见。但对于尖脸和长菱形脸型的女士,这两种脸型欠缺稳重感,如果想要凸显权威感和气场的话,高领是个好选择。

5  方领

网络上刘诗诗和妈妈的照片,流传甚广;刘妈妈穿的就是一件典型的方领旗袍;

方领和高领有点类似,风格比其他领形都更严谨端庄,适合妈妈们,凸显稳重成熟之美。与高领不同的是,方领有领前的开缝,开缝让领形成为小V字,对脸型有更好的修饰作用。比起高领,对方圆形的脸更友好。 

6  低领

低领的设计,多数同时搭配宽松的版型和较柔软的面料。整体适合年轻、休闲、自然舒适的风格。

7 波浪领

波浪领明显的曲线和层叠感,给旗袍带来更多妩媚和浪漫,适合外表娇艳、如万人迷一般具有浓浓的女性魅力的女士,更好的展示个人与生俱来的风情之美。

8 水滴领

9  v字领

除此之外,还有等一些小众领型。也有不少优秀设计师有创新和颠覆的各种尝试。也都各有特色 

Ⅱ 旗袍开衩在左和在右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没什么特殊含义,看个人喜好,大多数是两侧都开衩的

Ⅲ 旗袍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怎样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旗袍

30-40岁的美人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浑身上下散发着优雅,高贵,温婉,成熟的气息!选择旗袍会比较沉稳,大多选择传统旗袍,优雅大气!

蕾丝的很好看,但是会显胖,丝绸的纯色很显老气,印花无论是对对布料还是对身材的要求都更为严格,身段气质必须优雅苗条,因为胖了,就把花撑大了。所以还是穿棉麻素色格纹的吧。小清新,既文艺又休闲,还修饰身材。长度膝上5厘米,小洋装风格的旗袍,最好有雪纺材质的拼接,既有格纹的文艺休闲,又有雪纺的轻柔浪漫,这样的服装,搭配一头俏丽的短发会靓丽些。

Ⅳ 清朝女人的服装,为何看上去臃肿肥宽,丝毫没有美感

其实,我觉得清朝女人的服装,为何看上去臃肿肥宽,丝毫没有美感?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在清代的时候,清代的满族女子从发饰,旗袍以及鞋子上都是很有特点的。比如:满族女子的袍,一般来说都是长袍,可以掩盖自己的足部。袖口往往是平的,而且很大,十分有特点。衣服的袖口,衣襟等等都有各种颜色的边缘,领口也是很有特点的,分为高低两种。没有领子的则用围巾缠绕起来。袍身往往初较宽大,后渐趋狭窄。在袍子的外面通常会有坎肩或者马褂来搭配。其中的饰品通常会用各种颜色的边缘来搭配。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旗袍的起源。

总之,我认为清朝女子的服装还是比较好看的,至于臃肿的说法,应该是个人审美的问题吧。

Ⅳ 旗袍礼仪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旗袍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旗袍礼仪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咐轿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衡橘肆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伍基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Ⅵ 中国女人穿旗袍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清代的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这一风尚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尤为盛行。妇女的服饰则呈现出满汉并存的景象,满族妇女以长袍为常服,而汉族妇女则依旧流行上衣下裙的装束。到了清代中期,满族和汉族的妇女开始互相效仿对方的服饰,到了后期,满族妇女更是一度效仿起汉族的装束,甚至有史书记载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与此同时,汉族妇女也开始仿效满族的服饰,这一风尚在当时的达官贵妇中颇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代妇女的服饰样式和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层出不穷。1840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开始受到影响,许多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由于华洋杂居,西方文化的风潮率先影响了当地的服饰。

旗袍,作为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服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它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服饰的样式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多是在千家万户中,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旗袍在中国风靡了20多年,其款式经历了多次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低等,彻底摆脱了旧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裹臂的传统。旗袍的流行,使得女性的体态和曲线得以充分展示,正符合当时的风尚,也为女性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青布旗袍尤其受到当时女学生的喜爱,一时之间,风靡全国,几乎成为了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引领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人,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旗袍的发展。比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推动了旗袍的发展。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为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论是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还是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为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女子所效仿穿着。

Ⅶ 旗袍的历史演变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

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