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把旗袍穿出品味
1.
花色上不要太过复杂太过五彩斑斓,旗袍本身就有包边滚边还有盘扣来进行点缀,实在不需要太多的颜色了;
2.
如果是花旗袍,盘扣就不要那种太花俏的盘扣,一字扣就可以。不然两相争辉,穿着者自身如何显示自己魅力?
3.
如果是净色旗袍,包边滚边上可以有些图案(参见上面一款银灰色的旗袍设计),这样的旗袍更显示其独有的味道。或者盘扣上可以匠心独运,做更别致的设计。
2. 清代的贵族妇女一般是怎么样的装束,衣服的颜色以什么为主
旗装是清代贵族妇女的主要服饰,其设计节省材料,制作简便,穿着方便,这一特点使其得以广泛流传。旗装的外形呈长方形,领口像马鞍一样覆盖住颊部,不强调腰身,衣服的正面和背面不露出,使用盘纽作为装饰,假袖有两到三幅,马蹄袖覆盖手部,通过镶滚工艺进行装饰,外加坎肩或马褂。这种装束造型完整、严谨,呈现出封闭的盒状体,给人以庄重、清高的印象,独树一帜,打破了传统的飘逸服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今,它已经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改进的旗袍更加突出修长和优雅,已经成为汉族服饰的代表,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温柔和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
旗袍有多种形式,包括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旗袍搭配的裙或裤常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进行装饰。衣物的边缘、领口和袖口通常用镶、滚、绣等工艺进行装饰。历史记载中,镶滚工艺的费用非常高,使用的材料多样,如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衣物的镶滚部分往往占据了很大比例。此外,还有将羊皮反穿在衣服外面,并在皮面上加镶滚的做法,以及各种云肩、冬夏不同的衣服等。
在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与男性相似,区别主要在于满族女性会穿耳洞、梳髻,未婚女性则垂发。满族女性不缠足,不穿裙子,衣外的坎肩与衣服齐平,里面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女性的肚兜。衣外的衣服又称为“乌龙”。
不同时期的旗装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穿着褐色袍子,外加绿色镶边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或包头巾。干隆年间,妇女穿着黄色衫,外加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着蓝色紫裙,袖口和衣服裙子镶有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部有镶滚云肩。同治年间,流行蓝色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端有绣纹,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时尚。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颜色以湖蓝、桃红为主。光绪末年,妇女衣服身长过膝,有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清末,流行假袖口,用料考究,装饰布局追求与旗袍相同,增加了华丽的效果。宣统至民国初年,妇女的衫裤更窄小,衣领增高,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的服装包括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而常服形式多样,变化和使用较为自由。
3. 请问现代旗袍的式样方面有什么讲究吗
累琅个让港咸话,曾项背奈记尼光嗒嗒
苏绣旗袍史谈
冷 坚
旗袍,原为满族人穿的长袍。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最初,这种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节分为单、夹、皮三种。其款式为:右衽大襟,直身式,圆领,下摆有直筒,左右开叉及四面开叉,镶石青色领袖边,长袖接马蹄形袖端。这种款式,是为满足满族人骑射生活需要而设计的。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下达剃发易服政令,逼迫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旗服饰。但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也由于满人骑射生活方式的改变,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妇女的旗袍变化尤为显着,马蹄袖被改去,袖口渐渐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领口、衣襟及袖端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甚至旗袍满身都绣有当时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图案,做工越来越细,旗袍也越来越俏丽。于是苏绣旗袍也应运而生了。
苏州是苏绣的发源地,也是丝绸的盛产地,刺绣、缂丝、织造等无不精美绝伦。因此从元代至正年间起,朝廷便在苏州建立织造局,将苏州作为织绣宫廷服饰的基地。之后,虽然朝代变更,但苏州织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却始终受到历代皇朝的重视,从明代到清代无一例外。清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苏州复建总织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织造局的旧址上增建机房、染作、绣作等房屋89间,称织造北府,苏州人俗称“北局”。(段本洛,张圻福着:《苏州手工业史》)织造府专门为朝廷制作上至皇太后,下至文武各级官员的服饰,并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经费非常惊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仅丝织、刺绣工料两项支出白银就达八万余两。运用苏绣技艺制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据1966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发现,清康熙皇帝第三个女儿荣宪公主墓内随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其中一件是吉服龙袍,二件是常服苏绣旗袍。这二件绣满精美图案的旗袍虽然陪葬二、三百年,却依然光彩熠熠,亮丽如新。其款式与现代的旗袍差别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纽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狭下宽的连衫裙。旗袍刺绣图案内容十分丰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两袖头绣花瓶、鸟、壶、宝鼎等;胸前绣宝鼎、烟壶、果盘,间有螃蟹;下缘绣爵、鼎、如意、宝剑等。后身下缘绣狮子、如意、鼎、书画等,一轴画上绣花卉,并用黑色丝线绣“夏日画”三字,另一轴画上则绣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并绣有书画收藏戳记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绣的是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竞相飞舞,其间以花卉、彩云点缀,下缘绣山水,山水间又绣有吉祥宝物。胸前及背后各有两只大蝶相向飞舞,形成直径26厘米的圆形图案。(王维堤着《衣冠古国》)这两件旗袍充分显示了荣宪公主的尊贵气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康熙女儿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
在民间,清代初期一般妇女的服饰都比较朴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较为繁褥了。道光朝以后,流行一种叫作氅衣的长便装。这种长可掩足的罩衣,形体宽大,圆领,大襟右衽,左右大开襟,袖宽而短,并镶接二层至三层不同颜色的衬袖,领襟、裙摆均镶有几道花边,左右腋下开裙上端以花边组成如意纹饰。氅衣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开始只是满族妇女穿着,后来各阶层妇女都纷纷仿效,广泛流行。更重要的是这种服饰对苏绣旗袍的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簪花舞蹈图》、《母子图》等作品中,见到当时闺阁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宽大,领、袖、襟、摆等处都镶绣着精美的如意花边图纹,十分华丽动人。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妇女的服饰更是追求新时离奇,旗袍款式多种多样,有琵琶襟、大襟、对襟等,在装饰工艺上,有绣花、印花或盘金间绣,镶滚之费更是成倍增长,有的旗袍的镶滚面积就占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谓不惜功本,至使江苏巡抚不得不颁布训俗条约,对苏州地区的风俗衣饰加以制约。至光绪、宣统年间,旗袍又有了变化:衣袖变小而短,上衣也缩短了一些,衣领却逐渐加高,但袖口的镶绣仍然较阔,第二道双重镶则缩小了些。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一些现存的清代民间苏绣旗袍绣片实物见到:当时的旗袍多以质地优良的各色软缎为面料,刺绣纹样一般以花卉,吉祥题材为主,色彩秀丽雅洁,绣面平薄细匀光亮,针法有套针,施针,擞和针、戳纱、盘金等,做工相当精细。
辛亥革命后,由于受到外来西洋服饰的影响,旗袍的腰身开始收紧,衣领从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时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优点,使女性的胸部,腰际曲线得到充分的显示,大襟的式样更为多样,如一字襟,双大襟、斜大襟等。进入40年代后,旗袍省去繁杂的装饰,因而显得简洁,轻便、适体,一年四季都可穿着,其款式有单、有夹、有棉;有长袖、短袖、无袖;有低领、高领、无领;还有硬领、软领、直角领、圆角领等;在用料上有绸缎、有棉绸、士林布等;有绣花的,也有无绣的。
新中国成立后,旗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穿着旗袍的中国妇女更能显示东方女子的庄重、秀美、典雅、娴静,就连东南亚各国乃至欧美等国家的妇女也爱上了旗袍。而精美秀丽的苏绣旗袍更受到各国妇女的喜爱。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苏绣旗袍开始出口海外。其面料为精选的优质软缎、素绉缎,刺绣图案亦丰富多样,如月季、牡丹、凤凰、梅、兰、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领口、袖边,所用针法有散套、施针、打籽等,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色彩雅洁。一些高档的苏绣旗袍还在刺绣图案上镶嵌五彩缤纷的珠子及闪闪发光的水钻,更使旗袍显得雍容华贵,华丽非凡。在款式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双开襟,还有弯襟。1989年,苏州刺绣厂设计绣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牌奖。这是一件以粉红色的软缎为面料绣制的超长旗袍,前身精绣了一只昂首而立的孔雀,其头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缘。孔雀色彩艳丽而不俗,羽毛丰富,层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至使观众无不称赞其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绣旗袍受到了崇尚时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将刺绣精美的旗袍作为婚礼及庆典上的礼服。可以相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苏绣旗袍,今后还会有更新的发展。
4. 中国国服是什么旗袍,还是汉服
中国国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装简洁、精炼、大方,中间一排中式绣花使其更加礼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块口袋巾,是借鉴西方元素显示贵宾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场合表明对对方的尊重。
与传统中山装不同,中国国服把惯常的明门襟改为暗门襟,衬托本人大方、沉稳气质。以中山装为基础的改良中式服装场合适应性好,既“上得厅堂”,也能作为便服。
只要在颜色上稍作变化即可,还可用新式面料体现时尚感,年轻人穿同样好看,老少皆宜,推广性好。中式服装比西装更有特点,在国际舞台展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符号和中国色彩,中国人看到也会感觉十分亲切。
(4)武警常服配什么颜色旗袍扩展阅读
自炎黄时期至清朝以前,汉服作为历史悠久的服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国服、礼服和常用服装,清军入关后被清朝统治者强行废除,从此汉服走向没落。 民国时期中山装一度被公认为中国的“国服”。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公布的《服装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
中山装虽然在建国后并未被明确定为国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中山装,大部分国家公务人员也将其作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许多名人仍习惯于选择以中山装亮相。
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设计的中山装主要着眼于政治考虑,略显简陋,还不能完全展示中华民族独有东方美学神韵,因而也就不能承担新时期国服的重任。
5. 在古代,官员穿的制服的颜色与官职有什么关系各种颜色的制服代表着什么样的官职
男子服饰
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
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
龙袍是皇帝的礼服。
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
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
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
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
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
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
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
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
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
3、女子服饰
命妇冠服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命妇(包括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姓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皇后之下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有的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区分等级。冠饰还有金约、耳环之类饰物。金约是戴在冠下用来约发的,上饰东珠、珍珠、珊瑚、绿松石等。服饰有朝挂、朝袍、朝裙、龙挂、龙袍、吉服挂、命妇蟒袍、彩帨、朝珠等。皇后朝挂,制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缘为饰。绣纹皆用龙,或正龙,或飞龙,下摆或用行龙,或用八宝平水及万福万寿等纹样。朝袍亦有三式,都用明黄色锦缎制作,上织龙纹。其它命妇与皇后的形制大体相似,只是颜色有明黄、金黄、香色、蓝色及石青色的区别。纹样有龙、正蟒、行蟒,以及五爪、四爪之分;数目有九团、八团、四团、二团、九蟒、八蟒、五蟒之异。
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袖口平大,长可掩足。贵族妇女用团龙、团蟒,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边。衣领较低,后渐加高。长袍初极宽大,后腰身渐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
汉族女服汉族妇女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也有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各式各样,颇为美观。清后期,又流行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篷,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6. 长袍、马褂与旗袍,与北京的流行服饰有什么关联吗
清末时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马褂则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颜色以黄为贵,俗称“黄马褂”。而一般平民多着蓝、紫、灰色。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京城市民的衣着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而旗袍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服饰被保存下来。今天在喜庆的礼仪,以及大型文化、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会看到旗袍的倩影。
7.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7)武警常服配什么颜色旗袍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8. 汉服常服和礼服有什么区别
旗袍是近代中国的新产物 诞生时间不久远 从一开始便受到女性的欢迎 其实 旗袍毕竟是迎合大多数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的 性感且苗条 可是 作为一种单纯追求时尚 追求美的服饰 或者是满族自己的服饰倒也罢了 最近这几年却频频代表中国特有的文化 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亮相于世界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想说上几句了
旗袍 众所周知 是满族妇女服饰的改良 可现在很多人却把它当成汉族的民族服饰甚至将其代表整个中华 这些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在各民族兴旺或发展的历代 像旗袍这样的服装自古就有或者产生过 第二种认为旗袍是汉民族服饰的观点就是清时期的满汉服饰的相融合的作品
在这里我想反驳一下 旗袍是满族民族的服饰是无可厚非的 首先 中国古代虽为多民族国家但汉文化还是占主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不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也是个爱好和平不好战的民族 由于生产节奏的需求以及气候特征的需要 产生了以宽衣大袖为主 缓慢休闲式的服饰特色 虽然有胡服骑射等那也仅仅限于军队 目的是为了便于打仗 贵族和广大人民老百姓还是以宽大 舒适的裙襦为主 以符合民族习惯的生活节奏 因此 自古以来占国家主体的服饰还是汉族服饰 汉族服饰根深蒂固的文化潜在意识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之所以把传统穿的东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 宽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它的记录 如两袖清风这样的成语 袖里藏书藏物之类的典故 汉族服饰也是没有像旗袍那样的扣子的 据说扣子这个东西起源于西方 功效等同于当时的‘领带’ 都是为了系住衣服的 古代汉族则不用扣子领带而用裙子上的腰带将衣服系住 因此便有了像“罗带轻分 裙带关系”这样的词汇
现在南方很多地区也将穿衣服叫“扎衣裳” 可见不是“系 扣 ”而是用绳子或带子扎绑 还有汉族服饰的领制从历代来看几乎都是呈”y”字形,一直没有变化,这在其他民族服饰中是不多见的,而且都较宽松不像旗袍那样的领子紧贴在脖子上 主要是由于满族长期在较寒冷的地区居住 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 因此 明以前历史上像旗袍这样的服饰并没有占主流
第二种观点认为旗袍是满汉融合的产物 不错 旗袍确实经过很大的变革和改良 也容进很多汉族服饰元素在里面 比如采用汉族的丝绸锦绣等华贵的面料 汉族的纹饰 刺绣技巧等等 但问题是旗袍的满族服饰的本质没有改变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别的 旗袍的两旁开旗 立领 盘襟 盘扣都是满族服饰的最重要特征 说是有汉族的服饰特色 就跟装潢的不能再中国的餐厅里面卖的还是卖当劳一样
其次 现在的中国除了服装 主流文化上还是汉族文化 汉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思想的民族 因此服饰里也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 比如受儒家 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 追求那种平和 不于世争 宽厚仁爱塑造了汉服的宽大 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天人合一 飘逸洒脱也体现在汉服的样式 感觉上 汉族女子更是深受礼教等道德的束缚与影响 以穿宽大随和的裙子为主 不可能像最初的满族妇女那样穿旗袍是为了骑马 因此 旗袍马褂的样式与中国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 也无法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
现在旗袍也并不是纯满族的东西 而是满族服饰与西方文明结合的产物 因此 露出大腿 穿着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会显得不伦不类 运用西方的剪裁方式显得性感苗条与晚礼服无甚差别 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 民族服装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并不是成天的与时俱进 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点 否则的话 西方人回去欣赏本国MM的晚礼服西装好了 还用的着成天看你的‘国粹’? 也许在他们眼里看来 以着如此性感大方服饰的民族怎么会是传说中的含蓄 典雅的东方/中国女性? 再加上短袖/无袖 露着大腿 几乎半赤的民族服装 会不会让他们以为中国人以前居住在类似非洲或热带地区的雨林里?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礼记》中那个记载服饰类型繁多 以庄重为主的民族会和眼前的这个民族是同一个民族
也许有人会说我守旧 管他这么多只要是美的服饰不就可以了吗?但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整体的素质 不管这个文化好也巴歹也罢 它毕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纯粹的东西 是这个国家/民族历史的缩影
其实 汉民族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 但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才能显的其胸襟广阔 拿来主义也要吸收好的 吸收伊优点 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但中国人觉得它轻巧美观逐渐的就发展成了扇画 中国人主动西方科技是为了使自己壮大 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是要优生劣汰的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汉族文明是灿烂先进的 有利于统一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 因此少数民族自身学习汉族很多习俗文化 同样 汉族也有其不足之处 同样也应该学习有些民族的热情奔放 坦诚 好客等品质 先进的方面融合其不先进的方面 只有这样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同样汉服相比于旗袍 更具有文化底蕴 更能展示中国古老的文明 也更能代表中国人的思想与面貌
现在旗袍受到人们青睐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人们不知道旗袍来自于满装 而是民族性格有了根本的改变 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同化 我们已经不再认为飘逸优雅为美 而是越暴露越美 我们的审美观已经有可根本的改变 说白了 我们已经被西方所同化 汉文化中华文化复兴绝不是仅仅汉服一件事 它需要连带支撑起太多的东西 只有等中国强大了 民族意识有了 文化才能复兴 我们才能真正做回我们自己 做回中国人来 而且 更重要的是受西方审美的影响 或者是 潜意识里透着西方就是性感大方的代表 这还是一种文化观念 并且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霸权侵略 现在国人已经迷失了自己 其实他们会发现 汉服也不逊色
.旗袍 一个没有文化内涵 它的暴露恰恰说明了那仅仅是赤露的文化 只有精神赤露的民族才会去当做珍宝.
民族文化心理的偏差
旗袍不仅和汉族传统文化向悖 连国服都算不上 试问那一个国家把*女审美意向去当作正统文化稀罕?说白了还是现代人们理解的偏差 他们未必没有什么民族精神 否则也不会这么渴望民族服装的出现 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才导致人们对传统理解的不到位 乃至偏差
说道*女装 谁都不会喜欢 但旗袍的问题只能说明他们认识不到那是*女装或者就是认为古代中国文化就是那样的 因为 他们没有参照物 与现代更轻浮的服装相比较之下 他们只能认为旗袍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保守含蓄的了 所以 看到有人总在说旗袍含蓄 旗袍最能表现中国女性美云云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看到或者发现更含蓄更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
再有就是明知传统而故为的 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偏差 和服比汉服更麻烦但却被日本人视为国宝 这就是对历史文化态度的问题 所以 抓问题要抓根源 走流行道路商业化只是图一时之快 治标而不治本 对文化的学习认识上不去 现代化汉服也只能是阵流行风 人们也只是外在披着层表皮 精神上还是没有衣服穿
观世界各国 把如此肤浅没有文化根基的服饰当作传统来珍惜的也只有文化意识处于扭曲混乱时代的中国!
满服与汉服的基本区别
满服与汉服区别最大的就是衣领的部分与穿着方式 清代服装无论一筒到底的宫装 还是民间女子略带有汉式风格的满服 还是后来的旗袍 他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改良变化的 既衣领都是大襟 就是立领+圆襟+右衽的新式样 呈横S形 衣服主要是通过挂系方式穿上的 满服有基本两大样式 既大襟与对襟 还有一种就是比较正宗满服的琵琶襟 这几种区别汉服的就是都有麻线扣暴露在外面
而汉服和满服一样 无论怎么改变 也是围绕一个不变的中心展开的 既交领 衣服主要是通过围合方式穿上的
而汉服与满服的基本区分也在此 他们二者最本质的地方式有区别的
所以 旗袍还是满服的改良
9. 旗袍在当代很多人都在穿,那么什么是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