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 中国旗袍的发明者是谁
旗袍发明者是“黑娘娘”
现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旗袍其实是满族人的发明。传说当时满族有一
个皇帝到东北来考察民情,在临走的时候,当地人告诉他,当地东北方向
有一个女人“骑龙抱凤”,可以选为娘娘。皇帝就向着东北方向前行,后
来在路上恰巧看到一个长得脸黑俊俏的姑娘,当时她正好是左手抱着一只
鸡,右手正好拎着一块豆腐,看见皇帝来了,她就蹦到一座土墙上躲了起
来。皇帝就把她认为是传说中的娘娘,后来就召进了宫,并封为黑娘娘。
进宫以后,她看到女人们山河地理裙做得又长又肥,迈步的时候脚蹬
鞋踩,于是她就给剪开了。形成了后来的旗袍,变成了更合体的服装。旗
袍也显示了中国妇女独特的风格。目前旗袍在世界上受到各个国家妇女的
欢迎。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面套上一件长到肚脐的对襟短褂。
3. 如何用废旧物品做旗袍
使用废旧物品制作旗袍是一种既环保又富有创意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能减少废物的产生。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手工加工,这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美术水平,还能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旗袍。
在废旧物品制作旗袍时,可以寻找不同材质的废品进行搭配,比如旧磁带和碎布料。这些材料经过巧妙设计和加工,可以变成绸缎、缎子绸等高品质的布料。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刺绣、剪纸等工艺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精美。
制作过程中的手工加工,不仅是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些加工,我们可以制作出既环保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旗袍。这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时尚需求,还能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此外,废旧物品制作旗袍的过程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材料中找到灵感,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材料处理和手工技巧的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耐心和细心。
总之,使用废旧物品制作旗袍不仅是一种环保行为,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艺术活动。它能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美术水平,还能发挥我们的创意和想象力,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旗袍。
4. 旗袍有省无省是什么意思
旗袍中有省的意思是肩部、领口、胸部、腰部等等位置都使用了一种叫做【省】的塑形的手法,而所谓省就是利用缝纫技术将主要部位的尺寸收紧,这样领口和肩部会变窄、胸围和腰围会收紧,穿起来就会塑形效果更好,展现出来的身材就会更好看更苗条。无省简单说就是没有使用任何塑形的手法,就是最传统的剪裁,再用传统的手法制作出来的旗袍。
旗袍有省无省是什么意思
1、省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旗袍里面有无省的意思,只要知道省的含义就可以了,在服装行业里,省是现代工艺的产物,它是将中式剪裁和西式结构结合,让衣服的主要部位比如领口、肩部、胸围、腰部等等得到塑形的一种手段。
2、有省是什么意思
有省就是使用了这些塑形的手段,而旗袍有省最大的特征就是腰部会有收腰、领口和肩部会收窄,同时胸部胸围更紧凑等等,穿这样的旗袍会有很好的塑形效果,身材就会显得更苗条更好看,也更有女人的曲线美。
3、无省是什么意思
无省就是没有使用任何塑形手段的旗袍,简单说就是最传统的剪裁,一般腰部没有收腰设计,剪裁比较简单,塑形效果不是很好,现在大部分的旗袍都会加入有省的设计,原因在于它的好处非常多,且难度并不大。
旗袍有省无省哪种好看
从外观上来说大部分人更喜欢有省的,因此选有省的也要更多一些,但每个人审美不一样,也有人更喜欢无省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个人,如果想要穿着形体更美,那么建议选有省的,否则就选无省的即可。
旗袍有省可以改无省吗
不能。如果旗袍已经做成有省的,那么它一般就没办法改成无省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旗袍是无省的,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它改成有省,所以反过来是可以的,但从有省不能变成无省。
5. 如何将用ps将原有的衣服换成旗袍
1.打开人物和衣料图片。
2.把衣料复制(或拖)到人物图片上,调整好位置。
3.在人物层用选取工具选择衣服区域。
4.保留选区,在人物层,对衣服区域进行
图象/调整/去色。
5.保留选区,再进入图象/调整/亮度/对比度
亮度选100%,对比度选50。这样就把深色衣服变成白色的了!(这是个关键。目的是把衣服变白,并尽量保留衣服上的褶皱阴影。)
6.保留选区,选择衣料层,反选,删除不需要的部分。将衣料层图层模式设为“正片叠底”。这样衣服基本换好了:
感觉衣服还有点不够鲜亮。还可再处理一下
7.反选选区(选中衣服),进入图象/调整/色相/饱和度
将饱和度调整到50%--60%之间(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来调)。
6. 旗袍的制作过程
传统旗袍的缝制工艺设计
一、旗袍简介
旗袍量体方法
旗袍长度标准:
种类
衣长
袖长
长袖旗袍礼服
齐脚踝骨
腕骨
短袖旗袍便服
齐膝或膝下10~15cm
肘上5~10 cm
中袖旗袍
肘腕之间
旗袍围度加放法(cm)
种类
胸围
腰围
臀围
领围
可体型旗袍
5
3
6
2
松身型旗袍
6~8
5~7
8~10
2
直筒型旗袍
10
2
旗袍用料表:
幅宽
用料
74
2个衣长+1个袖长+10
90
2个衣长+12
二、旗袍款式造型变化
造型方法的区别
古代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装饰工艺设计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
古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精细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一) 旗袍衣边装饰手法及工艺处理
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是旗袍装饰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
1、 单色镶边
2、 单色滚边(方角滚边工艺处理图示)
3、 滚嵌滚(方角嵌滚工艺处理图示)
4、 嵌边(圆角嵌边工艺处理图示)
5、 混合滚(嵌镶滚)
6、 三色镶边
二) 旗袍的花钮装饰
旗袍花钮具有其它服装上钮扣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钮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装饰品,花钮设于旗袍领部、襟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采用的图案,多为古色古乡的龙、凤、孔雀、福、绿、寿、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装饰
绣花、手绘也是旗袍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它是我国传统的绣花工艺及国画艺术,用国汇点缀国服,可谓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各种质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装饰,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显示高贵、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项
一)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二)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三)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五、旗袍的缝制工艺
一)款式简介
二)衣片归拔
1、 前衣片归拔——把前片从中心线处折叠,正面相对,摆平置于烫床上,把侧缝中腰处拔开,臀部归直,使衣片的曲线与人体型曲线相符。
2、 后衣处归拔——把后衣正面相对在中心线处折叠,放在案扳上,把侧腰中腰处拔开,后中腰处归缩,侧缝臀部的凸势进行归缩处理,余量推到臀部,再把后袖笼略归一下,把凸势推向背处,推出肩胛凸势。
3、 衣袖片归拔——把袖片按正面对折,由侧缝向袖中归烫,把凸势推向手臂处。
三)贴牵条
牵条的作用:牵条起牵制作用,防止拉伸变形。对于一些轻薄面料,牵条还起着减少缝口起皱的作用。
牵条的用途:服装中凡是容易拉伸变形的部位都应敷上牵条,如袋口、驳口线、领口线、袖窿、门襟止口等。敷牵条时,一般要略拉紧一点敷上,特别是易拉伸的部位。
1、 侧缝贴牵条
衣片归拔后,为了保证侧缝曲线的稳定性,需在前后衣片侧缝沿缝份粘贴直纱牵条。
2、 襟边贴牵条
旗袍圆襟、方襟、直襟三种大襟粘牵条的制作工艺:
1)圆襟
首先裁好1~1.2cm宽的直纹牵条,然后将牵条粘于大襟边的缝份上,当粘贴到下半弯处时,将牵条稍拉紧使大襟边容缩约1cm,烫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会走样,容缩后的大襟完成后效果较贴体。如图1所示。
2)方襟
将已裁剪好的直纹牵条粘于大襟边缝份处,粘至转角位剪断牵条。然后再继续粘贴弯曲的部分,并在下半部份容缩1cm,再把长出的1cm牵条剪齐。如图2所示。
注意:牵条粘贴至弯曲部位时需剪若干个剪口,以便转弯处粘贴平服。
3)直襟
牵条粘贴至大襟1/3处开始拉紧牵条容缩大襟边约1cm。
http://bbs.51fashion.com/dispbbs.asp?boardid=4&ID=59975&replyID=456972&skin=1
7. 旗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为是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30年代后期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
*旗袍*顾名思义是由清朝时期女性所穿着的服饰演变而来,19世纪中叶,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华洋杂居受西风影响更甚,旗袍便是当时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式服装裁剪方法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蕴含着中国文化、花鸟、图绘、手工刺绣,可谓是艺术的结合产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听到旗袍,都会令人联想起高贵典雅、温柔婉约的中国女性特质。并且在世界服装时尚潮流不断的创新变换当中,旗袍依然有其独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来,旗袍服饰在时装世界的舞台上,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化特质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