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如何给老人买寿衣,都需要买什么
大家,如何给老人买寿衣,都需要买什么
所谓的全套寿衣都包含什么?寿衣店购买寿衣的注意事项
扒一扒殡葬行业的那些事。提起殡葬行业,大家的脑海中就会出现“暴利”二字,看到街边的寿衣店,会不会觉得阴森森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行业的暴利,从哪里来。
我们先从寿衣店说起,有别人其他传统门店,寿衣店的客流量肯定会很少(除非出现重大事故),那么老板也需要赚钱,加上门面的开销,一个月下来也不少吧,这些肯定要分摊到一个月卖出的一套甚至几套衣服里面去,造成了寿衣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可以参考家具行业,而大家只看到一套衣服的“暴利”,而忽略了其他的开销。
八件套全套寿衣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一件全套的寿衣都包含什么?寿衣和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一样,里面会是衬衣,外面又有外衣。区别就是你会去逛商场分开来买,而寿衣一则店面本来就少,二来你也不会喜欢寿衣店的氛围,又或者怕粘上所谓的晦气,所以寿衣店里面的老板,图个省事也就全套一起卖,其实怎么来卖,怎么搭配就全看寿衣店老板的心情了,标注的五件套、七件套、八件套、九件套寿衣都是里面多配了一件衣服罢了,至于是好是坏,反正你们也不会懂。
七彩福寿团棉衣
有了外衣和衬衣,中间就会有棉衣,这个就要说到地域的区别了,有些地方不要棉衣,全部都是单衣服,一套衬衣,一套外衣,再搭配一个夹衣就是所谓的五件套寿衣,包括外衣、夹衣、衬衣、外裤、衬裤。棉衣一般有两件套和三件套,两件套寿衣棉衣包括:棉衣、棉裤。三件套寿衣棉衣包括:大棉袄、小棉袄、棉裤,这样搭配外衣和衬衣就是所谓的七件套寿衣,包括:外衣、大棉袄、小棉袄、衬衣、外裤、棉裤、衬裤。或者:外衣、棉袄、夹衣、衬衣、外裤、棉裤、衬裤。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小棉袄。大家不要认为五件套寿衣就是差的,这么说吧你去名牌店里挑一套衣服,另一个人去地摊挑十件衣服,谁的好,谁的坏。好的衣服,面料要贵,做工要贵,衣服的成本就要高很多。所以买寿衣也要看面料和做工。不要听店老板所谓的七件套、八件套、九件套把你们绕进去,贵的价格拿到差的寿衣。
前面五件套、七件套寿衣说完了那么所谓的八件套、九件套寿衣大家也都明白了,有些需要棉袍、有些需要披风、有些需要旗袍又或者大衣,风衣之类的穿外面。里面加个衬衣、加个夹衣。不要把这些想的太恐怖,其实和我们穿的衣服真没什么区别。
㈡ 人死为什么不能穿日常衣服
人赤裸裸的来,一尘不染的去。人死为什么不能穿日常衣服?大家都知道,日常衣服是随身之物,虽然穿得舒服贴身,但难免会留下污渍,再贴身也是穿过的衣服。是不是应了哪句话:"穷人无二件"。这不是寒碜人吗?对于死者来说,虽有遗憾,外人也不知道。但对干孝子贤孙来说,脸面上就有点挂不住了,难免会有些闲言碎语。人来到这个世上,最后离去连体面的衣服都没有,又怎么能风风光光的离去。
人是衣服马是鞍,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衣服也是人的脸面,人生在世,衣服穿得体面一些,也是一种气派。人死后换上一套新,也是这个意思。让死去的人寒酸的闭上眼睛,心里是不是留下很多遗憾。人生在世三大新不能缺,即人出世必须是全身新,新婚大喜必须改头换面,另外就是人离去让死者体体面面离去,灰头土脸的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也不要怪孤魂野鬼狗眼看人低。家财万贯人家看不见,衣服能体现出你的风光。
有些老人总认为新衣服没有日常穿的衣服贴身,就是嘴犟,让儿女们左右为难。其实,日常衣服也可以在七祭日烧给死者,这样也挺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日常衣服随身而去,就是死者容易眷恋凡尘,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念想,这样,对子孙后代牵肠挂肚,怎么能走得安心,死得安息。风俗习惯也是一种寓意,信者则有,不信者则无。对死者的衣服有诸多讲究,还是按照当地风俗办,让死去的人风风光光而去,让子女们心里踏实一些。
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特别是看到那些岁数比较大的死者,身上穿的衣服,都不是日常的穿戴,这是怎么回事?这些死者为什么不能穿日常的衣服?
死者穿的衣服,人们叫做寿衣,而死者穿寿衣,是有很多讲究的。
寿衣由谁来穿?如果是女人死亡,寿衣一般都是女儿、儿媳妇或者是其他女人来打理。如果是男性,则由儿子或者是专门穿寿衣的人来穿上。
一般死者穿的寿衣,基本上都不是普通的衣服,要有专门的式样、颜色和布料。对于颜色和款式,大家可以看到,寿衣基本都是色彩艳丽、款式复古肥大。
对于穿寿衣的数量,不同年龄段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不到50岁,属于英年早逝,寿衣不能穿多了,一般都是穿3件。而岁数大的死者,则可以多穿,表示多寿多富。
当然,寿衣的档次也根据死者的不同而不同,最高档次是丝绸材质,也可以根据家庭具体情况来定制。
死人的用品,什么都要求是单数,寿衣也一样,都是穿单不穿双,不能穿成双数。大多数地区都是“五领三腰”,意思就是里外共5件上衣,3条裤子。
对于寿衣的年份,也有讲究,很多人的寿衣,都是提前做好了放着,一般都是在闰年的时候,就将寿衣做好了。当然,现在都是在寿衣店买的寿衣,自己家人会做的可能已经没有了。
现在农村里死了人都是由专卖殡葬用品的店家供应寿衣寿裤的,并负责给死者穿衣服。店家还出租冰棺材和桌子、凳子等一应物品,大大方便了丧家。
以前的寿衣寿裤都是老人做大寿时请裁缝师傅量身定做的,一般由出嫁的女儿经办。平底布鞋是由女儿亲自做的,底上扎出一架梯子,寓意让死者能登天上极乐世界。
死者平时的衣服可在喊过“五七”后烧给死者,有破的不烧,说是后代要出乞丐的。
我不信这一套的,死者死了其实只要穿平时穿的衣服好了,那些伟人死了也都只穿中山装,更不用说打仗牺牲的战士了。
奶奶去世时,小姑连夜从外地往回赶,可还是错过了给奶奶穿寿衣的时间。为此,小姑懊恼自责了很久,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事她仍免不了一番唏嘘,我也从长辈们的言谈中了解到为什么小姑会如此在意这件事…
我读初三那年奶奶去世了,脑海中的记忆依旧很深刻是农忙刚结束,那些锄头、镰刀还没来得及收进杂物间时奶奶就走了。感觉奶奶快不行的时候,我爸就提前给在外地工作的小姑打了电话,让她买张最早的票赶回来看奶奶最后一眼,老人快不行了。
可奶奶没能等到小姑回来,刚坐上火车没多久小姑就接到消息说奶奶走了。“ 那一刻大脑是空白的,哭不出来,也没有任何情绪,整个人就像突然被放空了,魔怔了好久才缓过来 。”小姑事后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这样跟我说到。
那时的农村实行的还是土葬,人在去世之后按照习俗要在家里停留三天,然后才会入土安葬 。当时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秋老虎”的余威还没散去,中午太阳晒到头顶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身上被灼的有些刺疼。
要给奶奶穿寿衣了,可作为女儿的小姑还没回来,长辈们说等不了她回来了,儿媳穿寿衣也一样。于是, 本该由我妈和小姑共同为奶奶擦洗身体、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现在变成了我妈和另一个专门懂这些禁忌的女长者来共同完成 。也因为这,小姑心里一直有遗憾:能为自己母亲在人世间做的最后一件事都没能赶上…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个习俗:家中去世的长者,如果是男性,就由儿子、女婿等男性来为他们擦洗身体、换上寿衣;如果是女性,这些工作就由女儿、儿媳来做。用老一辈人的说法是,让子女再为父母尽最后一次孝,这样去到“那边”也不至于遭人嘲笑,受人冷落。
我妈给奶奶穿寿衣时,我趴在窗户边上偷偷往里看了一眼,鲜艳的寿衣映衬着毫无血色的身躯,让人感到害怕。事后我问我妈害不害怕,她摇摇头:“躺在那儿就像睡着了一样,回想你奶奶活着时对我们的好哪还管害不害怕。”
之后,我爸跟几个长辈就把奶奶生前穿的旧衣服、破旧的木箱子、盖的被子等东西全找了出来,在院子外面点了一堆火,这些东西也被一起扔进了火堆。
近些年,随着丧葬文化的发展,农村的丧葬习俗也从以前的土葬逐步实行起了火葬,但很多的传统习俗仍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丧葬仪式期间所有亲属穿丧服、哭丧、圆坟等等,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人去世后为什么不能穿日常衣服,而必须要换上颜色鲜艳的寿衣,穿寿衣还有哪些讲究。
首先来说说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穿寿衣,而不能穿日常衣服。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让逝者在世间的最后一程尽量走的体面。 据说这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习俗,想让人走的体面,去到“那边”时也不至于穿得太寒碜遭人笑话。传统的丧葬习俗认为“逝者为大”,不管生前的家庭条件如何,去世后都希望来生能过的比现在好。换上一身崭新的寿衣,也寓意着在另一个世界时能是个全新的开始。
二、考虑到实际情况,穿寿衣是为了避免某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因为民间有人在去世后要在家里停尸三天的习俗,如果是冬天气温低遗体停放在家里不会出现腐烂有异味的情况,可如果是夏天温度高时就不好说了。特别是在以前冰棺还没普及时,夏天的高温很容易让遗体腐烂变质,而且腐烂后的遗体不光味道难闻,还会流出一些不明液体。如果是穿着日常的衣服,这些衣服吸水效果差,不能很好地阻止液体流出棺材。而 寿衣都采用的是棉料,不仅摸着柔软,吸水吸汗的效果也很好,可以有效防止液体流出棺外,也间接避免了其他前来祭拜的人可能感染细菌的风险 。
三、对逝者的尊重。 为逝者擦洗身体、换上新的寿衣,甚至还有专门的遗体美容师为逝者整理好妆容,也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去世,离开这个世界终归是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如果就让他们穿着生前发旧、破烂的衣服告别,心里的那种遗憾和愧疚恐怕余生都无法弥补。 体面的离开这个世界,不光是对逝者的尊重,也稍微弥补了亲人心中的遗憾和不舍,尽最大能力让逝者走的体面。
以上几点就是人去世后要穿寿衣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穿寿衣有哪些讲究和禁忌。
一、寿衣的面料是绢或棉,不可以使用锻料。 科学的角度来讲是因为棉料的吸水性很好,如果遗体在家中停放时间较长会出现流尸水的情况,所以不光棺材底部会铺有草木灰或石灰,穿着吸水性强的棉料寿衣可以缓解甚至避免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说法, 就是缎子谐音“断子”,这在老百姓看来是不吉利的。 老一辈的人时时处处都会为下一辈着想,这种可能会影响晚辈将来运势的东西还是不用为好。
二、寿衣的数量只能是单数,不能是双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老百姓对这些俗语深信不疑。所以即便是穿寿衣,也是只能穿单数,一定不能是双数。三件、五件、七件等等,而且上身的衣服要比下身多,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内脏都在上半身,如果出现腐烂变质的话上半身流尸水的情况要严重一些。为了不让家属看到这些画面,上半身的衣服穿厚一些可以更好起到吸水的作用。
三、寿衣的颜色要鲜艳,内里的颜色要是红色。 这一点就带有浓浓的乡土情结了,因为中国人都喜欢红色,红色意味着吉祥、喜庆、充满希望,寿衣的颜色鲜艳也寓意着来生会过的更好。
除了以上几点,寿衣的制作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是提前制作好(除了因为意外去世的这种),而且会选择在闰年制作,因为闰年比平年会多一天,人们认为这样就能延长亲人的寿命。
总结: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亲人的离开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痛,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我们能做的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逝者走的安心、走的体面。 尊重丧葬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会去辩证地看待这种 社会 现象,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理解这其中蕴含的文化理念。
我不懂什么说道
人死了谁给规定的不能穿日常衣服,穿日常衣服有什么不好,有啥说道?我看穿日常生活挺好。一,尊重此人生前生活习惯。他活着喜欢穿什么,死了随他心意,仍穿什么,只是要洗干净,我看就行。二,不用另买衣服。活着时无论单棉都会有几套衣服,不穿着走,也是一把火烧了。死人的衣服不能卖,谁买的旧衣服要知道是死人的,心里格应。有旧衣服,实际也不怎么旧,七八成新。有现成的衣服不穿着走也是浪费,买新的用不了三天也是一把火烧了变成灰。三,我对所谓寿衣抱抵触态度。我们已是21世纪的人,死了非要穿上古怪的衣服,我坚决不穿。儿女要硬给穿所谓寿衣,就是对我的不孝。同时所说寿衣价格不菲,有买寿衣的钱省下来干啥不好。四,我对死后穿什么衣服,我作主。我不听从别人摆布,我10年前写下的留言,已对死后做了安排,并寄信给《老年日报》,《老年日报》摘要发表了我的去信。
我死后,就穿65式军装。我1962年6月24日参军,1972年10月8日转业。1965年取消军衔,就穿65式军装直到我转业离开心爱的部队。转业带回1身65式军装,舍不得穿,一直挂在我大衣柜里。我的一生平平淡淡,平平凡凡,但10余年军旅生涯,是我引为骄傲和自豪的 历史 。回顾我这叚 历史 ,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干,还有在部队结婚。虽然是芝麻粒的小干部,分配到企业,在企业退休。中央02年82号,03年29号文件,专门对企业军转干发了文件。国家人社部每年调整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文件时,都提到企业军转干实行倾斜政策。为此,我感到欣慰。在部队穿着65式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两面红旗挂两边,同时正值年轻,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保卫祖国的壮丽事业,我不后悔。死后穿着65式军装,我心无遗憾。
这个我以前回答过,我爸就是穿的现在的衣服,虽然也准备了那种老的衣服,但是没穿,放在棺木里了。
怎么不能穿日常的衣服,可以穿。但要注意,不穿双数的衣服,以免坏事成双。
谁说 不能穿日常衣服。都是无凭无据 的臆想。 最大的得益者 应该是卖寿衣的店家。其他的都是演员。一句话 活着好一点 比什么都强
当然是不可以的,因为传统习俗有老人的专用寿衣,不论什么情况下,过世的老人都要穿戴传统的寿衣鞋帽,传说中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见老祖宗吧,在我们这有专门的寿衣店,或者经营殡葬用品的店铺也有出售,寿衣的价格丰俭由人,从几百块到几千块。
我们的规矩寿衣由出嫁的女儿们负责买,三年一闰的闰月里就可以办寿衣,在传统习俗中办寿衣是件好事,意思就是为父母添福寿。或者根本还没有准备好,可以在父母弥留之际赶紧买一套。
寿衣的款式就是清代的风格,男人装长袍马褂共七件,头戴毡帽脚穿黑色平底鞋,女人装裙装也是七件,头插纯银发髻和钗子,女装平底鞋。这种清代打扮的寿衣一点也不好看,还有点吓人的感觉,现在的女装有些人改为旗袍。
穿戴寿衣的规矩,老人去世后,家里人只能为老人穿上打底衣服,待丧事举行时再正式请专人(穿衣服师傅)穿上完整寿衣,穿戴毕,等时辰到进行入殓(装进棺材)仪式。
其实人死不能穿日常衣服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一种传统习俗 还有就是给人一种对死者的尊敬以及家人的最后一次义务和眷恋
㈢ 很多农村老人会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孝衣,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
这个没有什么说法,但是,这里面有农村的一种丧葬习俗。
老人去世,需要换寿衣,那么,谁来换?
这个各地习惯应该不一样,黑嫂在这里只说我们这边的。
在我们这边,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换衣服,而是通知本家本户的人,大家都来后,给老人押第一道纸,也叫“押魂”。
每个村里都有这样一个庙,有人去世,家里后辈就哭着到这个庙前烧一道纸,等于是把去世老人的魂押在了庙里,或者说存放在了庙里。
压完第一道纸后,村里人也都知道谁家老人去世了,一些中年妇女就来了,她们经常干这个,都是差不多五十多的妇女。
这里就出现题主的问题了:换寿衣。
有这些老人,一辈子倔强,自尊心也强,他们不想在去世后让人看见自己的身体,于是就会自己还没咽气前,或者自己换上,或者让子女帮忙换上。
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别人看到了。
当然了,大多数自己是换不了的,老人去世前大多糊涂或者恐惧,他们没能力也没那个心情去换衣服,多由这些妇女来完成。
其实,人死如灯灭,为老人换寿衣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没有人笑话,更没有人说胡话。
最后,等到停灵结束,到了要出殡发丧那一天,临出殡前,还得去庙里,这叫“起魂”,意思是把押在庙里的老人魂再请回来,随着老人尸体一起入土为安。
殡葬风俗非常严肃和繁复,而且不容出差错,都是有经验的人来操持这种事。
一代人老了后,年轻一代还得出现这样的操持人,送走一代,再来一代。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村庄由此延续,村民由此传承。
这种风俗,现在已经很少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人老了都要提前做好棺材,准备好寿衣。有些老人在快去世的时候还要自己穿上寿衣。
提前做好棺材,人过六十,儿女们一般都好提前为老人做好棺材。俗话说”六十望棺”,本意是当时人的寿命比较短,人到六十,离死就不远了。而在农村的风俗中,也有为儿女后代”望官””望财”的含义。为什么要提前做好呢?这是三个原因,一是农村人朴实节俭,认为只有自己做的既结实,花钱又少。二是精工细做,当时都是手工操作,做一个棺材需要好几天时间。临时做怕来不及。三是,做好以后老人亲自看到,心里感到满意踏实,反而能多活些时间。当时农村好的棺材,多数由柏木制做。板材厚度3寸以上,做好以后只上底漆,待使用时再刷红漆。
提前做好寿衣,人过七十就要提前做好寿衣。一般都是里里外外一茬新,从内衣,上衣,裤子,鞋袜,帽子,袍子,那时侯外衣一般都用绸缎,缎子上衣,湖绸袍子。寿衣农村也是自己做,很少去寿衣店买,家里的妇女们好几个人也要做好几天。提前做好寿衣,也是为了老人高兴踏实,多活几年。当然也怕来不及。
王老汉60岁儿子们就准备了上好的柏木棺材。老汉心里很满意,放在自家的南屋里,每年夏天老汉都要在棺材顶上睡几天。过了七十,儿女们又为老汉准备好了寿衣,比当新郎时穿得还好。老汉把寿衣包好放在衣柜的最上层,每年都要检查好次,又怕受潮又怕鼠咬。王老汉过完84岁生日,觉得身体大不如前。这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跟他们说,我这些天老是梦见死去的亲人,还有梦中你妈妈也常来叫我,恐怕活不了几天了。果然,苐三天晚上,王老汉穿好寿衣,安安静静地死去了。
问:很多农村老人会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孝衣,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
老人快去世时自己穿寿衣的很少见,但也有。大多是老人快故去时儿子和儿媳给穿上的。
农村人的习俗是,如果是寿终正寝的老人,决不能让他背着炕走,一定要尽量让他死在床板上,死在床板上才是真正的修来的好。
那就是在老人快咽气前,堂屋里就有人给搭好床板,里房的炕上儿子和儿媳给老把寿衣穿上,然后把老人抬到床板上安顿稳当,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就是寿终正寝。
老人没断气前身体是软的,穿衣服好穿,也好抬,老人故去后身体逐渐僵硬,再穿寿衣就不好穿了。
给老人搭的床板有的是两扇门板,没有门板的也可以捆七个秫秸把,两条板凳一搭,头南脚北蹬后房檐,盖上蒙帘被,脸用黄纸盖上,就可以放声嚎哭了。
说老人自己穿上寿衣,那是在大年三十晚上,七八十岁的老人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把提前做好的寿衣穿在身上,坐在房山炕尾的烟囱根处,等着新旧年交替,老人们认为,只有三十晚上穿上寿衣坐在烟囱根处,才能通达望乡台,这身寿衣才属于自己,否则到了阴间阎王见到的还是平常的装束,寿衣根本没带过去。
我姥姥去世时已经84岁了,她在70多岁的时候,就张罗着给自己做好了寿衣。农村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她可能是为自己七十三岁的坎儿做准备吧。她做寿衣所用布料棉花,都是自己她亲自置办的,所有的寿衣,都是她本人亲手缝制的。寿衣做好以后,就一直存放在她自己的一个箱子里,别人根本见不到。
我姥爷去世的早,我对姥爷的印象一点都没有,但是我姥姥的音容相貌我始终都没忘。我姥姥七十三岁平安度过了,可是七十四岁的时候,却得了偏瘫,在床上足足度过了十年。
她隔壁的邻居是她的表姐妹,她们老两口独自生活,我记事的时候,老头也是瘫痪在床的,都是由老太太自己侍候的。一年冬天,老太太忽然去世了。她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呢,中午的时候,老太太的儿子过来看她们,才发现老太太已经去世多时了。由于老头瘫痪,一动不能动,只能眼看着老太太去世了,他想喊人,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冬天都关紧了门窗,谁能听得到啊!
姥姥听说以后,自然是大哭一场。她说,她的表妹昨天过来和她唠嗑的时候,她就觉得有些不对,她表妹说话有些和平常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不好了,可是却没想到会这么快,而且还死在了炕上,活着已经够遭罪的了,死后还得背着炕,这是上辈子造了多大孽啊!
姥姥自从她表妹死后,精神也变得很低迷,食欲很差。吃的少身体自然就越来越弱,以前自己还能翻身,也能坐起来。后来就全靠别人侍候了。她的屋里也渐渐的多了一种怪怪的味道,我也慢慢的不喜欢去她的屋里了。可是每次母亲带我过去,都逼着我在姥姥的屋里呆一会,我只是停留一会儿后,就想方设法的逃去舅舅的屋里,去和表哥表姐们玩了。
姥姥84岁了。有一天我母亲在我放学的时候,就接上我去了姥姥家。这天姥姥家的人很多,舅舅和大姨家的人都在,我们家的人也都来了。但是气氛上也没看出有什么异常,我们这些孩子聚在一起,都是特别兴奋,很快的就疯狂的玩在一起了。
晚饭是在姥姥的屋里吃的,据说是姥姥要求的。姥姥的炕上地下都放上了桌子,一大家子就挤在姥姥的屋里吃了一顿饭。舅母给姥姥做了一大碗疙瘩汤,姥姥却一口没吃,只是邪靠在卷起来的行李上,看着我们吃。舅妈见姥姥实在不吃,就把疙瘩汤分给了我们几个孩子,那疙瘩汤真挺好吃,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
晚饭后,我们这些孩子都跑出去玩了,一直到九点钟左右了,我母亲还没叫我回家去,每天这个时候,我们可都早就回去了。我都有些困了,刚想去叫母亲回家,忽然听见姥姥的屋里传来一片哭声,还夹杂着妈妈、妈妈的叫喊声。我们这些孩子都楞了一下,随后就赶紧跑了过去。
我们跑到姥姥的屋里,看见姥姥已经躺在地上的一个门板上了。她全身穿着青衣青裤,头戴青布帽,脚穿青布鞋,闭着眼睛,嘴微张着,已经过世了。大人们见我们这些孩子突然挤进来,急忙把我们赶了出去。我们站在院子里,看着大人们急匆匆的忙这忙那,女人们都哭哭啼啼的,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会儿倒是都老实了。
过了一会,舅妈过来把我们领回她家的屋里,让我们赶紧睡觉,今天谁都不能回家睡觉了,由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我们这些孩子也老实了许多,都默不作声的躺在那儿,很快的,我就进入了梦乡。
天还没有大亮,我们就被喊了起来,母亲们过来给我们戴上了孝布,让我们来到院子里,原来姥姥已经入殓了。院子里已经摆放了一口紫红色的棺材,棺材前面摆着供品,一个泥盆里正烧着纸,母亲们把我们领到棺材面前,让我们跪在棺材前磕了几个头后,又把我们领到了一边。不久,就有很多人一起把棺材抬走了,随后又响起一片女人的哭声。
后来听说,那天早上,舅妈发现姥姥醒来时就好像添病了,神智有些不清,嘴里胡言乱语的,她说的什么也听不明白。她让舅舅去请了村里的大夫过来。大夫过来看了看,就告诉舅舅准备后事吧,老太太可能要走了。给姥姥喝了点药之后,到了下午,姥姥似乎清醒了过来,这才让大家在她的屋里吃了顿饭,她也借机看看所有的人。
晚饭以后,她让舅妈把自己的寿衣拿出来,放在了她的身边。九点的时候,她的呼吸变得紊乱了,她指着自己的寿衣,意思就是让大家帮她把寿衣穿上。由于穿衣服折腾了一下,穿好寿衣以后,姥姥已经是出气多进气少了,大家只好把她抬到地上那块事先准备好的门板上,放上去后刚把衣服理顺,姥姥就咽气了。
老人在去世前自己能穿上寿衣的很少见,但是,在去世前让儿女帮着穿上寿衣的很多,据说如果不能在咽气以前穿上寿衣,以后再穿上的就带不走了,就只能光着身子上路了。有的老人在去世前可能会有预感,所以会要求子女帮着把寿衣穿上。据说,人死的时候,也不能死在炕上,死在炕上,就得背着炕走,就得始终被炕压着,永远都翻不了身。当然,这只是传说,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活着的人,自然是不得而知了。
很多农村老人在快去世的时候,会自己穿上寿衣,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呢?其实这种文化由来已久,不但会让子孙们帮忙穿上寿衣,甚至还要提前几年置办自己的寿衣,棺木等。
喜葬比如我们在莫言《丰乳肥臀》当中,母亲穿上了她婆婆在60岁大寿的时候缝制好的寿衣,她母亲还别出心裁,在双乳处挖了两个圆洞,让孩子们吃奶方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寿衣是死后才穿的,可是很多地方有“喜葬”的传统,也就是说,人过60之后就是“喜葬”,要和结婚的时候一样热闹,敲锣打鼓,宴请宾客,给老人穿上,这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的寿衣。
寿衣由来寿衣分为帽子、衣裤、鞋袜,至少有3套,套数一般要求单数,不能是双数,因为双数意味着成双成对,还要带走一人。山东地区对于寿衣特别讲究,目前很多老人驾崩的时候,穿上9件套,上5下4。也有5件套的,上3,下2,如果岁数不到是不能享受这种待遇的,所以在寿衣上要减半。
寿衣的由来据说是清军入关时期流行开来的,清军入关之后不但要求蓄辫子,而且还要求穿清朝的衣服。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包含死者,于是很多人在临终之时会穿上前朝的衣冠,这一风俗也得以保留下来。
这些寿衣非常讲究,要求用棉线织成的布,还要求从被褥到内衣,还有袍子,鞋袜等都要子女亲自做,这样才能凸显孝顺。可是近些年,人们都逐渐喜欢购买成衣,不再亲自做。寿衣基本上按照明朝官服来定制的,多以青色为主,也有用红布做的,寓意为子孙红火。因为人们相信,老人的魂魄留在祠堂,能够保佑子孙。此外寿衣不能用纽扣,只能用小布带,寓意为传宗接代,后继有人。
所以从这一套礼仪来看,古时候人们对于寿衣是非常看重的,老人希望自己能够风风光光地去到另外一个世界,不希望毫无颜面、赤溜溜地见到自己的祖宗。即使在民国末年,兵荒马乱的时期,很多家庭也会省吃俭用,为老人准备一套寿衣,还有棺木等。
厚葬文化近些年很多南方地区盛行厚葬,不但在棺木上更加奢靡,在寿衣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穿上了古代皇帝才穿的15件衣服,寓意为九五之尊,而且还要缝制上蛟龙。
如此精心的准备,是子女的心愿,也是老人的夙愿,所以很多老人在60岁之后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寿衣,陵墓等,而且时不时会拿出来穿一下,在棺木当中躺一下,试一下是否合身。除非家道中落,或者遇到灾年,人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寿衣、棺木等进行典当的,寿衣、棺木等寄托着老人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
死后世界的憧憬我们中国人对于死亡是非常忌讳的,不会在公开场合进行谈论,尤其是建国之后,除“四旧”,打到了牛鬼蛇神,同时也消灭了我们对于宗教的敬畏。所以在城市当中,这些经过无产阶级无神论教育的新一代人,对于未来世界没有任何寄托,同时也是临终之际也是绝望的。
而我们农村当中,“厚葬”不但会荫及子孙,而且让老人对来世,对死后的世界有很好的憧憬。
在很多南方地区,比如湖南、湖北等,很多地区甚至还有寿衣展,人们在结合明朝衣冠的时候,还加入了现代 时尚 艺术,除了不能用纽扣,奇数这些规则不变之外,很多寿衣还融入了中山装、旗袍等元素,看上去不像离去,更像是重生。
所以这也就不奇怪,很多老人对于死亡不但没有恐惧,甚至还有期待。有些地方老人会让自己的子孙穿上自己的寿衣,以躲过子孙的“灾年”,让孩子能够健 健康 康地成长。所以寿衣在他们看来,不但没有恐惧,甚至是家族当中的镇宅之宝。因此很多农村老人,在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穿上寿衣,也就不奇怪了。
生老病死,这是人生规迹,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老百姓,谁都无法改变[晕]!
农村里只要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比较讲究的妇女活到这岁数都为自已做好寿衣。我们这里俗称寿衣是"装裹衣"和"送老衣"。认为自已做的合身,自已挑选的布料和颜色自已待见,做工仔细穿起来舒服。
如果老人久病在床病情日益加重,病入膏肓汤水不进,有的儿女就帮助老人把寿衣穿上。民间传说这是"冲一冲″晦气!启盼病人回光返照、弃死回生。提前穿上寿衣,是告诉老人衣服给他穿好了让他安心,老人如有知觉、知道自已没有赤裸裸的离开人间,撒手人寰走的舒心。再者这时候身体柔软不僵硬穿寿衣好穿,穿的舒展。这也是为什么快去世时穿上寿衣的目的。
但是老人没有嚥气就提前穿上寿衣,这样的例子只占少数,多数人是断气死亡后,一方面通知管事的人到场,另一方面找有经验的人或者家人给故人穿寿衣。穿寿衣有讲究,讲穿单不穿双,穿四件六件寿衣,对家人不吉利,男女一般都穿五件和七件。(内衣,布衫,夹袄,棉长袍)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头戴帽子;女者穿红裙大褂棉袄,男女都穿袜子和鞋,内外衣裳均无纽扣。穿好后给亡者嘴里放枚铜钱叫"噙口钱″,说再转人世说话稳重,一言九鼎。脸上盖上白纸,就可以抬到辅有黄底白边褥子的灵床上,用麻绳梱住双脚盖好蒙头,贡桌上点上长明灯、燃上三根通天香、摆好四个鲜水果盘,四个摆有喂狗饼的盘子,中间弄一口大碗装满炉渣灰,插上七棵打狗棒,白事就可以往下进行了。且记!亡者要头西脚东摆放尸体。
农村人讲话"死者为大",为了办好白事老祖宗留下了很多讲究和规矩,但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一切都是快节奏,所以必须要破旧立新 、吐故纳新,以环保、文明、节俭为中心来操办白事!不管以前有什么讲究说法,老人生前多尽孝,反对死后瞎胡闹!尊老爱幼人人爱,和谐 社会 渡小康。
我的想法代表你吗,列位师友?欢迎交流!
人之将死,苟延残喘之后,有一段时间会非常清楚,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这时,病人就会让人给他把寿衣穿上,然后照着镜子摆弄一番,然后阖然辞世。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应该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吧。
人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为了衣着整齐的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会感到自己穿上衣服才放心。如果在断气后让别人草草给穿上,弄的前后左右不大妥贴,到了另一个世界,会被人笑话的。
另外,农村还有一个说法,寿衣要在人断气前穿上,如果断气前没有穿上衣服,这就是人的魂魄光着屁股走了。赤身裸体去到西天极乐世界,那可就丢了大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死的时间长了,胳膊腿不能打弯了,衣服就不好穿了,有时要把衣服剪破才能穿上,好好的衣服,怎忍心让他们给铰坏呢。
鉴于以上的原因,老人都愿意在生前就把寿衣穿上,这样才会放心的离去。
李大爷是我老家的邻居,很喜欢跟人开玩笑,平时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几年前他患上了肺癌,到了晚期,在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后,知道了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家人也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寿衣。
李大爷也是一个开明的人,在快去世的前几天,他把自己的寿衣穿在身上,要家人扶着从上街到下街转了一圈,搞得大家又稀奇又害怕。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来都没有人穿着寿衣在大街上行走过,今天他来让大家见识一下穿着寿衣的大活人。
像李大爷这样,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寿衣,我想他的心里应该是很里悲凉的;这里面既有他对生命快走到尽头时的无可无奈何,也有人在临近死亡时,对人世的留恋心情吧。
这还能有什么说法,很多农村老人是因为不想过多的麻烦子女们,所以才自己知道自己快不行的时候提前穿上了寿衣!也有可能老人和媳妇之间关系不怎么好的,所以想着死后不想让她们帮着穿,有些关系不好的媳妇不一样能给过世的婆婆穿寿衣。
有些人老人过世之后子女根本就不给他们穿寿衣,只是换了身干净的衣服,甚至连衣服都不换,用毛巾擦拭逝世老人的脸和颈部就可以了!而几乎所有的老人逝世之后都希望穿上寿衣,再不济也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可是有些子女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有些老人自己准备了寿衣,在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嘱咐子女或者老伴(老伴未过世的)帮忙穿上,甚至自己珍着还能动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穿上了寿衣!
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老人(老伴已离世),由于和媳妇之间的关系不太好,她没有女儿,有一次她生了病,觉得自己快不行,所以珍着自己还能动作就自己穿上了寿衣。没想到的是她过了一段时间好了起来了,之前她的儿子们也带她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了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大病之类的,但是病也是挺严重的,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可是儿子没有多少钱给她治疗,所以只住了一天就出院了。老人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之类的(怀疑儿子瞒着不让她知道),想着自己必死无疑了,所以就提前为自己穿上了寿衣。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朋友,农村老人在去世后会有很多的丧葬仪式,每个地方都不同,每个村子都有他自己的习俗,家中人会请来司仪,让老人穿上寿衣,一切流程走完之后会将老人下葬,虽然其中村庄的仪式非常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点老人们都是要穿寿衣的,这是为什么呢?
据悉,在给去世的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不过说来,寿衣可不是单单穿上那么简单,怎么穿,穿几件都是有讲究的。说来,寿衣的数量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表达尊敬。现代人们生活好了,觉得寿衣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在古代寿衣还是很贵重的,很多普通的百姓都买不起,而子女为老人买寿衣穿,其实就是为了让老人走的体面一点,这不仅是一种尊敬更被认为是一种孝顺。
综上所述,人死后穿寿衣、办葬礼,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逝者的敬意。其实,在农村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习俗,不管是否科学,但都是人们对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长辈们的尊敬。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