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是由哪个民族的服饰演变过来的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
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⑵ 古代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
古典旗装的设计风格以直线为主,衣身宽松,两侧开叉,衣裳的胸腰围度与整体尺寸相近。旗袍的典型特点通常包括:右侧开襟或半开襟的样式,立领配以盘扣,裙摆侧开衩,采用单片衣料,整体采用平面裁剪,且衣身与袖子相连。开衩是旗袍的众多特点之一,并非唯一或必备元素。
民国时期的旗袍,其与西方服饰审美相符的特点并非偶然出现。当时,上海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都市,最有可能诞生如今难以寻觅的民国旗袍。虽然上海起源的具体证据不足,但我们仍可认为,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代表。若再进一步推测,现代旗袍,即狭义上的旗袍,可能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旗袍一词所引起的联想或形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分别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到了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裁剪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设计,腰部更加合体,并融入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和袖长也显着缩短,腰身更为合体。
⑶ 古代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⑷ 旗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第一,旗袍。
旗袍在最近的这些年,逐渐的演变成了国服,1984年的时候是指定的女性外交人员的礼服,而1990年的时候,我国举行的各种国际大型会议都使用旗袍作为礼仪服装。2014年被选为了中国国母出席其他国家时,与其他国家的各领导人夫人会面时穿的礼服。
⑸ 旗袍的特点 旗袍有什么特征
1、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2、古代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3、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⑹ 旗袍是汉服吗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看一下汉服的定义:“汉服,作为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是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通过不断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它随着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来源中国知网,《汉服论》, 李晰。简而言之,汉服是随着汉民族历史演化而演化的汉民族的服饰。好,接下来来看看旗袍。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最主要的服饰形式三种,“弃服”、“深衣”和“袍”。旗袍可以说是袍服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旗袍的本意为旗人之袍。所谓旗人,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户分为八旗,满族人均在旗,称“旗人”。他们所穿的袍服便成为旗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要求八旗命妇,一律着旗装长袍,不得效仿汉人着裙衫。因此,清代满族妇女的主要服饰就是满族的旗袍。虽然这样,但是经200余年,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清代的旗袍在造型与装饰手法上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旗袍的款式变化:领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且形似元宝;袖口平而宽大。并一改清初之简朴风格,极尽奢华,领口、袖口、襟侧等处处镶边,并以多镶为美。其次,刺绣极为盛兴,精美华丽,总面积甚至达到了70%。但其造型外观,仍采用平直线条,衣身宽松,只是在下摆左右两侧出现了开衩。到了辛亥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西风东渐,此时旗袍产生了更多的变化。首先,长度缩短到小腿,后来又缩到膝盖。袖子也变紧,变短。受欧美服饰和西方裁缝的影响,旗袍开始收腰身。到30年代旗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宣传画、电影等娱乐业的发展和国外衣料的大量涌入推动了旗袍的普及和发展。上海成了旧中国的服装中心。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从1930年到1931年首先是袖子趋向于贴身,然后整体款式向苗条线形发展。1937年以后,一改20年代衣长至膝下的款式,恢复了衣长至足、吸腰、矮领,袖子发展成短袖。到80、90年代的改良旗袍,又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高潮,虽然出现了“制服旗袍”这样一个奇怪而应时而生的产物。到现在,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可以看到,旗袍的发展一直与汉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整个的旗袍演变史也能看到汉民族的历史。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个人认为旗袍属于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