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怎么用彩纸裁出旗袍
扩展阅读
洗睡衣发黄怎么办 2024-12-29 13:48:14
皮带扣环的腰带怎么系 2024-12-29 13:46:02
怎么辨别整条皮带 2024-12-29 13:32:18

怎么用彩纸裁出旗袍

发布时间: 2024-12-28 23:46:23

Ⅰ 急求!!!大班手工活动制作“小旗袍”的教案啊!!!谁有或者会写啊!发一篇给我吧!第一次写这样的教...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看下吧
制作唐装(手工)

活动目标

1. 尝试有绘画的方法设计自己喜欢的唐装式样。

2. 复习团花的基本剪发,尝试将制作的团花合理的装饰在唐装的适当位置。

3. 学习与同伴商量、分工、合作,有序地使用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 唐装或唐装图片若干,折剪团花的步骤图(剪“教学材料”)。

2. 较大的色卡纸、各色圆形的彩纸(大小不同)、剪刀、糨糊等。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有团花图案的唐装或唐装图片,引导幼儿回顾唐装的特点。

◆ 教师:唐装有哪些样式?男式的唐装是什么样的?女式的唐装有哪些样式?唐装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什么样的?(团花图案)像什么?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

2. 师幼共同讨论设计唐装的方法。

◆ 讨论绘画唐装的方法。

教师:我们也来设计和装饰一件好看的唐装吧!你想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唐装呢?用什么颜色的纸?在设计唐装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领子怎么画?扣子怎么画?唐装需要画多大才适合后面的装饰呢?

◆ 师幼讨论用团花装饰唐装的方法。

教师:用什么图案装饰我们已经裁剪好的唐装呢?你知道这种团花图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如果我们用剪纸的方法来制作团花,你会怎样折叠纸张?

3. 教师出示折剪团花的步骤图,引导幼儿学习折剪团花的方法。

◆ 教师:你能看懂这些图吗?用圆形的纸怎么折?可以怎么剪?团花的花纹剪成什么样会比较好看?(有疏有密)

◆ 教师小结:尖角处的镂空剪显示中心点(即纸张的中心处)纹样的变化,两长边的镂空剪显示中间(从中心点至纸张边缘的部分)纹样的变化,多层(8层)短边(即纸张的4条边)的镂空剪法显示边缘的变化,团花剪去的花纹应该有大有小。

◆ 师幼共同讨论如何将剪好的团花贴在唐装上。

教师:你会把剪好的团花装饰在服饰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大的团花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小的团花贴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抹糨糊才不会弄坏剪好的团花?

4. 幼儿与同伴一起设计装饰唐装,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 教师鼓励幼儿共同讨论,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意,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唐装。

◆ 教师提醒幼儿在剪贴前先分工后剪贴团花,注意细致有耐心,并考虑与唐装底色的搭配。

◆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

5. 展示幼儿设计和装饰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 教师:你喜欢哪件唐装?谁的唐装装饰得好看?

Ⅱ 汉朝关于汉服的诗句

1.有关描写汉服的诗句

【名称由来】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2.求古代诗歌里对汉服描写的句子,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丽 人 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这首词写歌女思念她的恋人.注意那个"梅妆" 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即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这首词用立春日特有物景和风俗,抒发时不待我的感慨,并通过象征隐喻,寄托故国之思。

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 两重心字罗衣: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𫄨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衣:外衣 裹:内衣 𫄨(吃):细葛布 绤(系):粗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𫄨,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 借华丽衣饰讽刺卫宣公夫人(原为他儿媳)姜宣荒淫无耻。 副:用假发编成的髻,上缀珠玉 笄:簪 珈:玉饰 象服:镶嵌珠宝绣满彩色花纹的华丽礼服 翟:绣长尾野鸡图案的礼服 鬒:乌发如云 髢:假发 瑱:玉耳饰 揥:搔头簪子 展:象服内的红色绉纱礼服 绁袢:贴身内衣 羽林郎 汉辛延年 胡姬年十五。

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

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

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

两鬟千万余。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着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着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长裙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 白居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 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 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不知道唐代妇女是否真这样打扮,这明显是不懂化妆只知道往脸上倾泻化妆品 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

3.汉服古风诗歌散文

我找的是描写汉服的古诗词,不知道可不可以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丽 人 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这首词写歌女思念她的恋人.注意那个"梅妆" 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即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这首词用立春日特有物景和风俗,抒发时不待我的感慨,并通过象征隐喻,寄托故国之思。

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 两重心字罗衣: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𫄨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衣:外衣 裹:内衣 𫄨(吃):细葛布 绤(系):粗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𫄨,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4.秋天汉服美女描写诗句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钱。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鞒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5.跪求介绍汉服关于汉服及其发展史的古人的名着.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6.关于汉服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现代,华夏民族所着的、具有华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民族和国家概念没有明确的古代,一般作 为与中华文明周边地区的“胡服”相对的词使用。汉服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纪中叶)以前,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体系。

如果以服装体系而言,汉服是上溯炎黄,下至明朝,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1] 目录 [隐藏] * 1 历史和发展 * 2 名称由来 * 3 特点与样式 o 3.1 历代基本样式 + 3.1.1 春秋战国时期 + 3.1.2 秦汉时期 +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3.1.4 隋唐五代时期 + 3.1.5 宋元时期 + 3.1.6 明朝 + 3.1.7 配饰 * 4 各种汉服 * 5 汉服与文化 o 5.1 汉服和易经 o 5.2 汉服和舞蹈 o 5.3 汉服和诗歌 * 6 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o 6.1 中国北魏鲜卑族改穿汉服 o 6.2 日本的和服 o 6.3 朝鲜的韩服 o 6.4 越南的越服 o 6.5 琉球的琉装 * 7 参考文献 * 8 相关条目 * 9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和发展 身着汉服的轩辕黄帝(山东济宁东汉武梁祠的石刻像)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2]。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

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

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

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3]“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

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

[4] 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灭亡后,满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留发不留头”,推行了血腥残暴的政策(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

为此遭到中国各地民众的反抗,使暂时平稳下来的中国到处狼烟四起,发生了江阴大屠杀等一系列屠杀行为,超过千万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并因而实行了极其野蛮的剃发易服(史称“剃发令”,“剃发”也作“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对此多数汉族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反抗,他们以各种方式试图阻止清朝政府的民族压迫,例如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清朝统治期间爆发的多次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身着汉族风格的衣服,并要求其统治区的人们恢复汉族式样的衣服,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久,虽然农民军衣服也已经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头巾衣服等还是恢复了明显的汉族风格。太平天国的一部分将领拒绝清朝式样的战服,宁愿穿戏服作战。

又例如明郑东宁王朝国王郑经也曾以拒绝剃发易服令作为投降的政治条件之一,这种反抗抗争在清朝政府执政时期此起彼落,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后,强令民众剪去辫子时,方才彻底结束满族历经250余年以上的殖民文化,不过惨遭满。

Ⅲ 旗袍怎么画

工具/原料:记号笔,彩纸、A4纸。

Ⅳ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

环保时装秀可以宣传环保理念,用绿色的理念把环保形象化,让人们知道,环保无处不在,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环保走秀5分钟 主持词 串词,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点击获取更多“环保”相关内容↓↓↓

★★ 环保时装秀串词主持词 ★★

★★ 低碳环保主持词开场白 ★★

★★ 安全环保工作会主持词 ★★

★★ 环保主题主持词5篇 ★★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1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来自二年级三班的“我环保我美丽”时装队

第一组展示的是郭悦同学用胶带把废塑料袋粘起来的连衣裙,用塑料瓶装饰成美丽的小花,走在她身边的孙雨菲是用旧报纸折成的百褶裙跟纸扇,在后背开着一朵美丽的扇花。她用一条旧丝带在头上和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展现出少年 儿童 纯真的天性。

第二组是由栗润杰同学展示的用旧锡纸跟布条裁剪并缝合起来的小套裙。猜一猜刘畅同学漂亮的小裙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对,就是用有着白色污染之称塑料袋,它对地球妈妈的伤害可大了。不过,瞧她的小裙子与用 广告 纸剪成的上装搭配起来,庄重而活泼,怎么样,很不错吧。

第三组由王思仪和王诗麒同学用宣传广告纸折成美丽的扇子跟小裙,她们踏着欢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第四组的孙瑶小美女把旧条幅做成旗袍,用自己的头花和废纸做了装饰,展示出了她的美丽和聪明。单雯婷同学利用旧报纸做成了帽子,宽大的帽沿大方洒脱又保护儿童细嫩的皮肤,吊带上衣短裙用旧纸杯做成,样式简洁,造型靓丽,体现了儿童的动感美,透露了环保的时尚理念。

第五组是阳光帅气的宋翔宇用环保购物袋做的小坎肩以及树叶做成的装饰,服装新颖又环保。李扬用废布料和报纸做的坎肩,用鲜艳的卡纸做了一个特别环保宣传装饰。

多么神奇啊!垃圾废品居然可以变成如此时尚新潮的服饰!在这场环保时装秀我们提倡的我环保我美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感谢同学们对我们的支持!二年级三班全体同学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2

这里没有宽广的T型舞台,但能够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惊喜,这里没有专业的模特 ,但能够带给你另一番高超的表演水准,这里没有华丽的服饰,但足以触动你的每一个视觉神经,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四年级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环保时装秀节目!

动感的music将会拨动你的心弦,爵士的乐曲将会high出你的激情 她们用纤维展示韩国元素,她们用步伐展现异国风情

这么华丽的裙子,你们见过吗?它们是由喜糖的包装袋缝制而成,快快行动吧

收集它们,也为自己亲手制作这美妙绝伦的裙子吧!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这是一个释放美丽的舞台

黑白格子的休闲装尽显男儿的本色,美丽的红裙子展示了巾国的风采

蛋糕 盒精制而成的时尚遮阳帽,能够挡住那火辣辣的阳光,但挡不住你们火一样的热情

迎面走来的这一对男女,身着纤维袋制作的灯笼裤,用优雅的动作和温馨的气氛,

带给了我们我们另一种感动,他们是活泼的精灵,他们是激情人生的象征 送走了我们可爱的精灵,我们迎来了搞笑的大使

他用废弃的扑克做成了一条别具韵味的裙子,个性明显,寓意深刻

炎炎夏日已来到,亲爱的朋友,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用我们多姿多彩的纸扇,为你驱走暑热,带来一片清凉

这是一支特殊的流行服饰表演队,这是一场豪华的精神宴会

他们的服装里只有环保,他们的服装里只有绿色

保鲜膜纸筒与奶片盒子合成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台下所有观众专注的眼神

亲爱的同学们,你看见我了吗?

他用硬纸盒制做了机器人服饰,他的身上没有着装打扮,他的心里没有白色污染,

勤俭节约是他的特性,关注环保是他的宗旨,硬纸盒而成的衣服,虽然滑稽可笑,但内涵丰富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时刻,这是一个让人激情澎湃的火种

全世界的眼光都在这里凝聚,共同关注环保的激情燃烧

这是一对普通的朋友,他们头戴糖果纸精制而成的小头饰

虽然他们很普通,但他们不平凡

轻盈的步伐尽显女人的多姿,阳光的气质造就男人的魅力

时间因你而停止,脚步因你而停驻

冷静是她长期磨练的结果,沉着是她付出过后的心态

滑板车是她生活的全部,为了心目中的梦想,他曾努力地拼搏

这是强者中的较量,这是勇者中的比拼,掌声是你们对他的最好鼓励 举起你的双手为他加油,说出你的 口号 为他呐喊

好男儿志在四方,报纸西装闪亮登场,

童真在他们指尖挥动,激情在他们心中燃烧

看,餐桌布制成的裙子,多么飘逸,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仙境一般。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3

青青的河畔,是白鹭起飞的地方;炎炎的夏日,是花木恣意的地方;幸福街小学,是幸福绽放的地方。

像一方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绿洲,幸福街小学迎来送往,每年有近300位新生带着梦想踏进校园在这里幸福成长,同时又有近300名学生走出校园从这里幸福起飞。

薪火相传。幸福街小学始建于,现有教职工105人,学生2065人,学前班220人。二十年来,在学片各单位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让人人成为幸福的成功者”的办学理念,以艺术 教育 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走动管理、名师带动、经典诵读、艺术教育、快乐周四”五大特色,走出了一条自主参与、内涵发展的兴校之路,成为山东省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潍坊市特色学校、潍坊市国学教育特色学校,少先大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幸福街小学幸福之名,名在底蕴丰厚、吸古纳新;名在名师荟萃,科研;名在特色彰显,英才辈出;名在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与个性共存;名在办学科学规范,成绩卓而不凡!

为了倡导环保理念,为了让我们的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幸福街小学的师生们精心准备了这场主题为“盛世花开”的时装秀,他们自主设计,大胆构思,让废旧物品在双双巧手中变成绚丽多彩的精美服饰。下面请欣赏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献上的20__夏季环保时装发布会!

一号作品——橙色浪漫

这组作品由包装鲜花丢弃的包装纸制作而成,流火七月,裙装自然是小精灵们的选择,甜甜的笑容加上甜美的裙装,温婉可人。模特后背上的大蝴蝶结作为装饰,显得简单、漂亮、可爱。

二号作品——纸杯交响曲

这组作品由一次性小号纸杯制作,黄花绿叶的小杯,显得清新靓丽,小模特穿上这款用一次性纸杯串起的超短裙,有如串串珠帘,随着身体的摆动,摇曳多姿,特别可爱。

三号作品——丝丝心动

这组作品由我们学生用来装饰教室剩下的彩龙做成,你看,模特的一招一式,气质都如此洒脱、张扬,体现了幸福街小学学生的个性之美,相信你们,将来一定是璀璨的明星!

四号作品——可爱水果

看到这组作品,马上能激起人的活力。橙——黄色还能让人联想起橙子、橘、柚、柑、桃、杏和枇杷的美味,更表达着可亲、可爱、健康、茁壮、活泼,象征着明朗、阳光、希望、激情。橙——黄色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令人欢欣鼓舞的颜色。

五号作品——黑白红经典搭配

黑,是夜,是神秘,是深沉;首先上场的是我们的小帅哥,你看他身着今年最时尚的黑色套装,脖子上系的是今年最流行装饰带,红:亮丽的红,是热情、是奔放、是性感、是娇艳,接着上场的是靓丽的小美女,你们看得出这组服装是由废弃的红塑料布和黑色垃圾袋精心裁剪、制作而成的吗?

六号作品——紫色诱惑

现在出场的是一位美丽的花仙子。她的服装是由包装鲜花丢弃的包装纸,红、黄、绿即时贴作为点缀,看她缀满五彩亮片的衣裙,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赏心悦目。旁边的这款时尚的带有些许野性的服饰,是由旧披肩和鲜花包装纸制作而成,充分展示出模特的个性、张扬。

七号作品——野性之美

狂野,质朴,远古时代的原始美令人遐想,现在为您展示的这组服装,正是时尚与原始的结合,用废旧塑料树叶裁剪而成的裹身裙和男模的上衣,没有刻意的雕饰和特别的点缀,就用其本来的粗糙感和陈旧感,将人类的最原始的野性气质焕发出来。

八号作品——窄摆晚装

现在是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女正款款向我们走来,紫色的鱼尾式礼裙,穿出了美人鱼的 传说 ,鲜花般的脸在紫色花盆里荡漾地笑着,裙上边的小花,每一处都恰到好处,非常的完美。蓝色的迷朦、蓝色的纯净,脖、腰间的花设计,画龙点睛,点亮夏天的浪漫。

本组裙装,由皱纹纸制作,裙边皱褶由同学们捻搓而成。

九号作品——魅力无限

本套白色拖地晚礼由一次性餐桌台布制作而成,上面的花由废旧白纸壳纸做成。拖地长裙,轻展少女朦胧的幻梦,一袭华衣、留一串婀娜步履,扬尽云雾般的漂渺心绪。最可爱的是你,那惹人怜爱、娇柔动人的小女孩,让人不舍、让人心动。一切只为幸福的那一刻,浪漫的心情数不尽的浓情蜜意,换起裙摆转转圈,幸福就在转身间。

十号作品——新娘嫁衣

白色一次性餐桌台布和洗澡球做成了新娘出嫁的礼服,高贵典雅。白色桌布上 编织 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精巧别致.穿一件与众不同的婚纱吧!给婚礼下一个最美的注释,简洁的线条,时尚感款式,加上典雅的造型,轻轻穿出白嫁纱的轻盈美丽。没有璀璨的钻戒,没有贵重的珠宝,但婚纱里亮丽的身影,依然洋溢着喜悦和甜蜜,“哦,嫁给我吧,亲爱的新娘,我会把这份独特美丽永久珍藏。”

十一号作品——盛世花开

花一样的心情,花一样的笑脸,花一样的幸福......没有人不喜欢花,就如没人不想幸福。幸福就像花儿一样,不是说开就开的,它需要我们播种、浇灌。在你付出之后,在一个你不经意的清晨,你会突然发现,花儿开放得如此娇艳,如此的绚烂。

十二号作品——祝你旺旺

亲爱的朋友们,祝你手气旺旺,人气旺旺!身体旺旺,健康旺旺,运气旺旺,财势旺旺,钱财旺旺。

主持人:低碳服装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 方法 ,其中包括选用总碳排放量低的服装,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及增加服装利用率减小服装消耗总量的方法等。幸福街小学的师生自行设计、制作的环保时装作品,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宣传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请问老师,你们是怎样做的?

老师:为了倡导低碳环保理念,为了让我们的天更蓝,云更白,水更清,我们幸福街小学的师生们精心准备了这场主题为“盛世花开”的时装秀,我们自主设计,大胆构思,让废旧物品在双双巧手中变成绚丽多彩的精美服饰。

主持人:那么,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老师:生活中我们用剩的废旧材料很多,如何发挥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呢?我们通过利用彩纸、包装纸、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桌布、即时贴、一次性纸杯、废旧衣物、树叶、洗澡球等进行服装设计制作,感受服装造型的形式美感。不同的环保作品,凝聚的是老师与孩子共同的智慧,提升的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环保理念。

主持人:通过环保时装制作、表演,学生们有什么样的提高呢?

老师:通过环保时装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和巧妙利用身边各种废旧资源的能力;另外,通过环保时装表演,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表演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主持人:这两件环保时装真漂亮,请你给我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好吗?

老师:这件时装取名“盛世花开”,灵感来源于“幸福就像花儿一样”没有人不喜欢花,就如没人不想幸福。幸福就像花儿一样,不是说开就开的,它需要我们播种、浇灌。在你付出之后,在一个你不经意的清晨,你会突然发现,花儿开放得如此娇艳,如此的绚烂。这件时装取名“魅力无限”。我们温馨提示:晚礼完全可以是环保时装。本套白色拖地晚礼由一次性餐桌台布制作而成,上面的花由废旧白纸壳纸做成。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4

一、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小朋友: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我们小班级的亲子活动。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感谢家长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 我型我秀 ” 亲子环保时装秀。

这次活动是 通过孩子与家长用 胶 袋 、纸袋为主, 其它 各种 材料 作装饰 制作 孩子 T 台秀服装。从而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表演能力、创新意识、环保意识, 让孩子们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 , 做环保小卫士要从自己做起 , 从身边做起 , 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二、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和小朋友也动手制作服装,下面有请我们非常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为我们展示环保时装秀。(大家掌声欢迎)。

——幼儿表演时,主持人依次介绍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介绍幼儿的表演动态。

1、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 1 号和 2 号小朋友,看我们 1 号的双胞兄弟,他们穿的这套服装是利用装牛奶的纸袋做成的,经过一些装饰就变成了一套可爱有型的小西装。 2 号的服装呢是利用一些很普通的胶袋加上精美的装饰就变成一套美丽的裙子,穿出了现代的风格。

2、 看,一条短裙配上一件吊带衫,更显出了小朋友们的活力。金光闪闪的上衣配上一条利用一个袋子加上装饰点缀制成的短裙,显得更精神。

3、 一个普通的袋子加上一些不同颜色袋子的装饰就变成了一条美丽的晚礼服。

4、 看,我们的小朋友多棒,穿着美丽的时装,精神抖擞,向前迈步。

5、 哇,今年也流行小马甲配上一条休闲裤,很潮流哦。

6、 哇,这些也不错哦,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三、亲子一起制作环保时装。(配音乐)

—— 刚才的环保时装秀不仅给了大家视觉上的美,更激发了大家的创意和灵感,为引导孩子体验 “ 低碳生活 ” 的环保理念,让家长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与孩子合作制作环保时装,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那么接下来请我们的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创作心目中最美的服装。! ——创作 要求:服装材料使用废旧物品,色彩和谐、造型优美,体现环保;具有创新,体现家庭特色,亲子共同参与。

介绍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同时像家长说明把用完的材料放到我们所指定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养成环保。

——请各位家长看我手上的托盘,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剪刀、戒刀、双面胶等工具,还有我们在周围准备了一些空纸箱,为了让孩子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请家长们做好榜样,把用剩的材料放到纸箱内,把工具放回原位,保持地面清洁。我们的制作时间为 40 分钟。

四、展示环保时装。

各位家长、孩子们,你们的时装都做好了吗?接下来的时间是走秀,每组亲子都进行了分组,请看看你们的号码,号码为 1 的是第一组,号码为 2 的是第二组,我们一组一组地进行走秀。请各位亲子组合有秩序地排好队伍进行走秀。

—— 10 对亲子为一组走秀,这样一组一组地走。(大四、大三班的老师负责协调家长们排队进行走秀)

——每走一组要定型,我们为大家照相留念。

五、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就快要结束了,通过本次环保时装秀活动,使孩子们树立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用性,并进一步向幼儿、家长、社会提倡了绿色环保理念。再次感谢我们的家长参与本次活动。

环保走秀5分钟主持词串词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朝气蓬勃的一年级一班代表队。

首先出场是孙思敏同学,粉色的包装纸与废旧的卡纸搭配,做成的小抹胸,一条丝带从胳膊间绕过,多么的休闲。裙子的制作仅用了软包装纸,银纸,又用一条松紧带固定,简洁明快,体现儿童的活泼可爱。配以蝴蝶结的粉色头饰,自然的垂落。一款亮丽的裙装展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走向我们的是刘汝佳同学,塑料袋制成的小抹胸,桔黄色的整体点缀上一把素色的小扇子,让人感觉清凉舒适,下缀红色亮片,更显活力。废旧报纸折叠成百褶裙,正面左上面配以一把皇冠形红色小扇,大方又不失俏皮。瞧!一款清凉的夏日装束,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

第三位向我们走来的是孟珂晴同学,她用闲置不用的报纸,折成了裙子的下摆,并把旧的光盘缝在裙身上,走动起来闪闪的;用彩带做成六朵蓝色的拉花,点缀在裙子的前后,给这一款服装赋予了活力;腰间的花边鲜艳无比,不错吧。

看,刘雨莹同学身上穿的小掉带裙,借用漂亮贝贝服装的包装袋,在妈妈的精心剪裁下,用红色方便袋做成蝴蝶结,用透明胶固定在胸前。多么的富有创意,把小女孩的可爱、活泼,淋漓体现。

陈涵文的妈妈,心灵手巧,在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款服装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上衣是用废旧塑料袋经过重新整合做成的吊袋装,前面配了小花,后面做成了大大的蝴蝶结作为装饰,显得简单漂亮,可爱。报废的小伞做成的裙子,涵文自己用纸片剪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做了装饰,五彩斑斓。

最后出场的是吴冰倩同学,用环保购物袋做得小坎肩和超短裙,粉白搭配,新颖又环保。

多么的神奇,废旧的物品,孩子们给它寓于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新,使它绚丽的重登舞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更唤起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快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请记住一年级一班模特代表队的“清凉夏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Ⅳ 民风民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800字的

“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

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800字的民风民俗作文

1.找民风民俗的资料 最好是你感兴趣的 其中一个就行2.抓住它的特色特点。

3.写特色 ,写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选择写这个民风民俗。

结构嘛~开头可以直接点明是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什么民族的民风民俗,或者用设问的,说一说那个民俗的特点,问问大家知不知道这个民俗?然后介绍给大家。

中间自然是要详细介绍这个民风民俗咯~最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这样写一件事就可以讲完这个民俗了。

说清楚民俗的时间,地点,民族,主要做什么,你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嘛)然后再加上你的感受,是否喜欢,为什么会喜欢,或者加一句欢迎大家来体验结尾就一句话好了呗,(这就是某某民俗某某节日)跟开头呼应更好。

洛阳的习俗作文800字左右

过年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一种习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见的,没错,就是贴春联和窗花。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最好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关键字:习俗过年 习俗过年 习俗 过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

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

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中国的春节习俗,真是令人向往。

(

洛阳的习俗作文800字左右

洛阳尔雅风俗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

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作文800字,只写一个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

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

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

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

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

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

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

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

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

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

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2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

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

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 *** 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

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

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

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

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

拯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作文800字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

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 *** 中觉醒。

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

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

过年的风俗的作文800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

土家族风俗作文8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

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

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

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

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

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

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

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

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

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

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

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

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

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

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

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

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

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

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

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

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

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

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

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

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

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

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

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民风民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Ⅵ 满族的礼仪与服饰资料。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足,所着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编辑本段]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着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着,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着名的词家纳兰性德着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干隆中期,曹雪芹着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着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着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着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着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着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干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着,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干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干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着。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着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剪纸:十二生肖 满族剪纸艺术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编辑本段]舞蹈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干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