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演变的意义
旗袍,这一中国服饰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在汉代曾被作为朝服,而袍服则自汉代起成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并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的式样历代有变制,如汉代的深衣制袍、唐代的圆领裥袍、明代的直身袍,均是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中,袍服通常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等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清代的袍服因历时较长且较稳定,故可视为典型服饰。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入关后,强制实行服制改革,传统服饰几被禁止穿戴,只有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保留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贰’ 为什么旗袍两边要开那么大一个口子呢
旗袍改于满族妇女服饰“旗服”,是中西。旗袍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开来,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奢华的社交生活并追赶时髦,带领着旗袍的流行风尚。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旗袍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但却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中国特色的服装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内外交困,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叁’ 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旗袍,这衣服的出现既有时间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现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前的,按我们国家的历史算是够晚的了,若就因此说它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就会对汉服、唐服,不公了。因为它们出现的时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统治者本身不是汉族人,他们是除了元朝时期的统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备广泛性,因为从古至今汉族人口都是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没排过第二的。最后,虽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旗袍还是大多数人的常用服装,但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它的来源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才出现的这一事实。它是满族人为了既满足他们的审美观感,又能体现他们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贵,还有当时的统治需要——为了能和汉族人和平共处,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才有了旗袍的诞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头老百姓能买得起的,因为旗袍普遍都是价格不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