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同名族有不同的特色服饰,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服饰。
旗袍本是满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在入关前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最早的满族服装设计要利于骑射。
典型的满族男性服装由一整块环绕全身的直筒型布料制成,衣袍下摆剪裁为四片。衣袍还包括圆领(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数枚纽扣(buttons)以及一条腰带(waist band)。女性服装基本与男装类似,但袍服的下摆只剪裁为两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长衫的长度大大缩短,下摆从脚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线收紧了,同时位于大腿两侧的开衩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个时期的旗袍,变得更加凸现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旗袍不再是传统的满洲服饰, 它彻底改良为一种凸显女性窈窕曲线的服饰,设计多样,材质各异,色彩缤纷。
(1)旗袍是什么族的民族服饰扩展阅读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盘花扣的编制,镶滚边的精作,都是中国服饰的独特创举。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这种绳结就已经出现,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民间手工艺,延传至今,在服饰上的应用,凝结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盘花扣是利用中国结的编制工艺手段,以大自然为题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积上,进行了精工再造,发展出很多的图案和花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旗袍的用料多为锦、缎、绉、绸,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传统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特色,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更体现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现的含蓄婉约的儒家思想
服饰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并在现在也持续着这种影响。
儒家礼教讲究含蓄、中庸,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含蓄之中,流闪着几丝只有在线装小说、绣像插图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气质,因而连带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种恬淡的靓丽。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整体造型风格既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在这里,旗袍所表现的服饰文化特色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经久地流行。
3、旗袍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现了生动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细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大量采用的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表达了丰富的现象和意境;同时旗袍的端庄、大气,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有助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以伦理道德自律、维持礼仪之邦的精神。
现在的旗袍已经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而且被作为一种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寄托着民族服饰上的一种家园情结,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
❷ 旗袍起源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
1. 旗袍的起源与我国满族的服装有关。这种服装最初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元素。
2. 旗袍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被称为“旗装”或“旗袍”。这种服装的特点是宽松的袖口和下摆,以及精致的刺绣和图案。
3. 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逐渐从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演变成一种时尚的服装。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在上海和香港等大都市变得非常流行。
4. 旗袍的设计和制作非常讲究,通常采用丝绸、缎子等高档面料,并配以精致的刺绣和图案。旗袍的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常常装饰有花边和流苏。
5. 旗袍不仅在中国流行,还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许多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都推出过以旗袍为灵感的服装系列。
6. 旗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女性优雅和魅力的象征。在各种正式场合和节日活动中,旗袍常常被作为传统服装来穿着。
❸ 旗袍来源于哪个民族的服装
旗袍来源于满族的服装。旗袍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旗袍其他情况简介。
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 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❹ 旗袍是起源于我国的那个少数民族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满人。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在当时受周边民族影响颇大。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之衣装习俗。而满人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在而后的女真服饰基础上,借鉴了蒙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❺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由来吗
旗袍最初本是我国满族妇女的土着服装。因为满族又称旗人,所以叫旗袍。后来,汉族的妇女也开始穿起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成为我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清末满族妇女的旗袍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现代的“旗袍”,是由清代满族旗袍演变而来的。
旗袍最早并非妇女的专宠,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样,仅有单、皮、夹之分。早期的旗袍是一种四开衩长袍,基本款式是圆领、窄袖、宽大、直身型、左衽衣摆四周开衩,有扣襻、束腰带。它的形成,与满族居住于寒冷地区并进行射猎活动有关。满族入关后,男女旗袍稍有区别,男子旗袍袖口狭窄,呈“马蹄形”,俗称“马袖”(又称“箭头袖”),衣上长下短,两侧开衩,腰束布带,便于骑射。女子旗袍袖口平而较大,衣长可掩足,领口较低,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和牙子,满语称“陶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骑射的荒疏,男子旗袍逐渐废弃,女子旗袍却不断发展,成为女子服饰的专有名词了。身着旗袍的满族妇女,梳“旗头”,穿“旗鞋”,走起路来显得分外挺拔秀丽、婀娜多姿。
旗袍自出现以后,款式数次变化。清统一全国后,随着满汉民族生活习惯的日益融合,旗袍也为汉族妇女接纳采用,并不断革新。辛亥革命以后,旗袍变化更大。裁制时更注意适合女性体型,讲究线条美。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旗袍渐趋普及,成为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起初,流行高领,炎炎夏季,薄如蝉翼的旗袍,领子高耸及耳,渐而又流行低领。袖子变化也较大,由长于手腕改为短至露肘。30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长至曳地,两边的衩开得很高,腿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美。
现在,旗袍成了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❻ 旗袍起源与哪个民族
满族。
旗袍改自满族妇女服装(旗服)。不同于沿袭了4000多年的汉服服制,清朝三百余年的中国女装以旗服为主流。
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6)旗袍是什么族的民族服饰扩展阅读: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