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代表的究竟是什么
旗袍代表了中国女性的优雅与温柔、美丽与娴静。它是中国民国时的国服,流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不仅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代表,经过时间沉淀,现在旗袍也已成为国际中东方女性服装中的经典扮相。它的身上承载着过去和未来,也衔接着生活和艺术。
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中国的古代妇女服饰,基本都是保守为主,在辛亥革命运动之后,上海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们无不年轻、时尚,是旗袍文化内涵传播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们的打扮。
旗袍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浓缩符号,表达着女性含蓄的美感和个性魅力。低调中有张扬,唯美中有亲和,表达着东方女性的神秘和温婉。旗袍的象征意义在于,东方女生含蓄地表达对美和性感的诠释,传统保守的设计细节中,张扬出更多的曲线美和优雅魅力。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旗袍,现在已经快成为国服了,很多女性越来越喜欢旗袍所表达的古雅魅力和线条美感。低调的张扬,高调的内敛。是旗袍所给予人的美感。符合中国女性骨架特点,让温柔,温婉,优雅,迷人集于一身,特别是这种贴合度很好的旗袍,一动一静之间,把女性的美和高级统统地表达了出来。
现在我们穿的旗袍大都是改良版的,更有利于我们行走和搭配。有略修身的款式,也有宽松版的样子,看个人的喜好。哪一种都有不同的气质美感,没有谁比谁更高。特别是它小立领的细节,手工盘扣的独特,以及侧开叉的迷人,不仅把女性的腰身线条妥妥地展现,还让女性行走之间的腿部线条微露,满满的欲露还休。
无论是旗袍上的印花还是它所表达的古色古香气质,都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和喜好。特别是女性出国的时候,不穿一件旗袍,仿佛都不完美一样。而旗袍这个单品,熟龄女性更能把优雅和迷人沉淀在骨子里,在气质中散发出来,形成迷人的气场。对旗袍的喜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对自己审美的自信,也是我们骨子里的血脉相承。它形成一种大气的格调感,也让女性从小女人的境界中跳脱出来,表现出大女主的逼格腔调来,把大气,迷人诠释得淋漓尽致。
②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2)旗袍什么年代穿扩展阅读: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③ 祺袍起源于什么时代
祺袍的起源:我国祺袍的渊源,乃来自于满族妇人所穿的“长袍”,其服装的特色一律是圆领、窄袖、窄衣身,这是八旗的服式也被用为清朝的服饰。当满清统治中国时期,ㄧ般旗人妇女穿长袍,汉族妇女则穿高领短袄与长裙,以示满汉妇女不同之区分。
④ 旗袍就是唐装么
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而唐装是清末的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
真正的唐装是汉服也就是汉民族传统服装的一部分。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着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着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装和旗袍没有任何关系。只是错误的叫法混淆了人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