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一路格桑花旗袍是什么队伍
扩展阅读
睡衣上衣怎么搭配裤子 2025-01-15 23:30:55
什么牌子小童装好 2025-01-15 23:25:10

一路格桑花旗袍是什么队伍

发布时间: 2024-09-11 03:46:19

Ⅰ 民族服装的分类介绍

“汉服”又叫华夏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正朔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解释了“华夏”的意义和内涵。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文明礼仪的一部分。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只能算是中国服装,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更多的是特定时代和历史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更具有特殊时装概念。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一般不用扣子或隐扣(后期少数形制露扣),主要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此外辅助使用布扣(称“纽襻” 区别于北方民族后期发展的“一字扣”、“盘扣”)。汉服的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由于简洁美观且属于古已有之的样式为妇女喜爱的穿着(另外男子也穿着,称“男子衣裳(襦裙)”)。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出行戴帷帽、幕蓠的。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通过民族文化打压的方式,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穿满服或满化服饰。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满族服饰主要分四部分: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装与马褂
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汉服主要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两部分衣和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 后期发展习惯加一假翻折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装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装服饰文化
西藏妇女身段苗条、腰肢柔软、面貌姣好,而且她们非常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雅鲁藏布江边的农村少女,外着黑氆氇无袖长袍,内穿红、白或绿色衬衫,腰系鲜艳如虹的氆氇围裙,脚踏花纹美丽的“松巴”靴,乌黑的头发掺进五色丝线扎成大辫盘在头顶,朴素清新,温柔和善,犹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饰具有草原的气息,质感极强的光皮藏袍,裹着健硕的身躯;皮袍镶嵌黑、红、绿色宽边;腰间挂各种银质或铜质工具,例如奶钩、针套、火镰、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们同时也是和腰身相配称的装饰品。牧女爱将头发梳成无数细辫披在身后,发披缀满珊瑚、贝壳、松石和银币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绿,盛装牧女三五成群,长裙曳地,款款而行,满身佩饰发出悦耳的声音。
拉萨妇女的装束又有独特的风韵,她们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带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裸。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珊瑚、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从小戴在手上,据说死后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挂蜜蜡珠,胸前悬挂银盒,内装护身佛,或者种种圣物。这些装束,我们从今天节日庆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够看到;藏戏和歌剧舞台上也时有出现。
不过,拉萨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无论服装,还是装饰品,都朝着简便、适用、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方面发展,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展现出多种新款式。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错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着青色右开襟衣,下着裙,长及脚躁,以黑布绑腿,未婚女子挽发鬃,并将发鬃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着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自等色花纹,纹路多成花状,江水状,据传说,这些服饰花纹都是苗族过去居住地方的象征,如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条纹代表团埂,花点代表谷穗;下着绍稻花裙,长至膝,系围腰,扎白布腰带,腰后接绣花巾一幅,腔裹花纹绑腿,挽发于顶,盘成髻,婚后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后用青黑布巾将发鬃缠成乎顶大盘状,顶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妇女,又有用深色线缠发,并将之娩成上小下大、长约半尺的“角”状。麻栗坡县一带的“白苗”,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宽约三寸黑布镶围,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有白衣露出,下着黑布长裙,头缠高约一尺高巾,其巾分两层,额部以白巾缠成交****状,白巾上又缠黑巾数围,黑白分明。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上着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经榴花裙,长至膝,以宽约五六寸、长约一丈之青黑布缠头,胸有方块花胸巾,系围腰,裹白布绑腿,凡领边、袖口、围腰,皆以五色丝线镶绣。屏边等地,“黑苗”着黑布花边裙;“花苗”着麻布花裙;“青水苗”着青色布裙;“绿苗”着青、蓝布衣;“青苗”衣服、头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银饰,文山一带“白苗”颈套大银圈;花苗耳坠大银环;有的胸前悬银牌,戴圆圈、方镯、戒指,行走时银饰琅铛,桶裙摇晃,极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着对襟衣或斜襟齐膝长衣,下着宽边大裤,腰束丝带,以青黑帕缠头,顶部有发露出,十分朴实。 朝鲜服 ,韩国叫한복(韩服),朝鲜叫조선옷(朝鲜服)是一种传统的朝鲜族服装,受汉服襦裙影响较大。朝鲜服的特色是设计简单和衣服上并没有口袋。
朝鲜服按不同的场合而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礼和特定场合。典礼服饰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时穿着,例如婴儿满月、婚礼和葬礼。
李氏朝鲜时代,后妃、公主、翁主,以及贵族妇女进宫时,会穿着称为“堂衣”的朝鲜服,上衣的前襟和后襟长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时会穿着称为“周衣”的长外套,女性有时会用周衣遮盖头部。
朝鲜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朝鲜民族的传统服装。朝鲜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士朝鲜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一袭朝鲜服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结合。
朝鲜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不足,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较高,较瘦的人看上去则较丰满,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朝鲜国民是已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节庆日,或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朝鲜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朝鲜传统服装-朝鲜服女装由短上衣和宽松裙子组成,显得十分优雅,男装由上衣和裤子组成.作为白衣民族,朝鲜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朝鲜服是能按服装的颜色和衣料演出各种感觉的衣服。一般来说,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为古典。
女子朝鲜服的情况是:传统的色彩安排是红色裙子淡淡的浅绿色或白色、蓝色短上衣,蓝色裙子则配红色或白色、黄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浅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红色或玉色短上衣.。

Ⅱ 心如莲花香,一路自芬芳——南泥湾花海徜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再次响起,几回回梦回延安,回了延安直奔南泥湾~

二十多年前,我在延安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时间骑行南泥湾,一路风尘、一身臭汗夹裹一生回忆…

二十多年前的我。

终于再次踏上南泥湾这片土地。刚下了高速,没走几步路,路边的花海引人驻足。

这是一片大花美人蕉,大花美人蕉,又名红艳蕉、兰蕉、矮美人等,是一种大型的花朵。此地的美人蕉花分两色,在并不明朗的天空下分外亮丽,让人感受到它强烈的存在意志。依照佛教的说法,美人蕉是由佛祖脚趾所流出的血变成的,因此也被叫作“昙华”。

红花艳丽多姿,远观如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绿叶枝上点红妆,恰似片片红霞舞。美蕉花似海,芬芳入心间。带雨红妆湿,迎风翠袖翻。欲知心不卷,迟暮独无言。

黄花远看娇艳无比,近观清新雅致,花瓣如蝶般翩翩舞动,团团簇簇若娇颜。若诗、若画、若词、若歌……赏心悦目。偶有清风徐来,传来的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此刻的我,仿佛也是一朵盛开着的美人蕉,兴奋,喜悦,轻松…

另一侧是一片百日草(菊)花海,百日草是我们寄托对朋友相思之情的花卉。从六月到九月,花朵陆续开放,长期保持鲜艳的色彩,象征友谊天长地久。

有趣的是百日草第一朵花开在顶端,然后侧枝顶端开花比第一朵开的更高,所以又得名“步步高升”。所以,百日草全种的花语是:步步高升!

玫红色花下有一个含苞骨朵,花苞如墨笔轻描,层层包裹着将要绽放的花朵…

玫粉色百日草的花语:持续的爱。百日草第一枝花是单生于枝端,非常硕大美艳。后来,侧枝会继续开花,而且会比第一枝花要高。侧枝上的花朵不断开放,象征着持续不断的爱。

橘黄色的百日草花语是“每日的问候”。每天看一次百日菊就会给人鼓舞,激发能量,在每日的问候中保持愉悦心情。

看完百日草,沿着一条砂石路继续向山脚走去,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山沟,前方豁然开朗,又是一片秋英花海…

秋英 (波斯菊),原产于南美,据说是由传教士引入,由于花色艳丽,深受人们喜爱,又被称之为格桑花。 秋英花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大波斯菊公主,波斯菊国王的小女儿,被下了恶毒诅咒,一生孤独,没有人能够解开。波斯菊公主一个人在城堡里度过了很久很久,每天日升月落,总是她一个人,寂寞总在无时无刻地侵蚀着她的心。她常常在夜里坐在花园里的秋千上独自哭泣。最后的最后,过了好久好久,一个来自远方的骑士路过公主的城堡,看到大波斯菊公主一个人,这是一场华丽的遇见。骑士和波斯菊公主一见钟情,两个人相爱了。幸福的摩天轮降临,大波斯菊公主的诅咒被解开了。骑士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秋英有紫红、粉红和白色等颜色,点缀于满地新绿之间,煞是好看。微风拂过,美丽的花海随风摇曳,簇簇鲜艳的花朵,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伴散着阵阵幽香,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美仑美奂。

在花丛中偶然发现几株狼尾草,在微风里安静地摇曳。我在那片狼尾巴草面前停留了很久,在透过云层的阳光照射下的、摇曳着的狼尾巴草,也是如此优美动人,如此风情万种,无限妖娆。袅袅婷婷古姑妞,形如狼尾性情柔。纤姿百草临风妒,俯仰齐肩矮半头。

流连于三片花海,那种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所谓美景前的放空,说的应该就是这种状态吧!

缓步向车上走去,路边有一个小泉眼,不知是谁,在泉眼这里放置了七八条小鲫鱼…

水渠边生着几株水蓼,水蓼全草都可以入药,功能消肿解毒、利尿、止痢。古代为常用调味剂。水映蓝天云影淡,风吹红蓼露珠圆。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前行不到一公里,公路左侧又见一片醉蝶花,高高的枝头上,醉蝶花开的如痴如醉!

身姿窈窕羞玉环,云鬓点翠月光寒,容颜多彩惹人羡,唯此娇媚醉蝶仙。醉蝶花花梗长而壮实,总状花序形成一个丰茂的花球,色彩红白相映,浓淡适宜,尤其是其长爪的花瓣,长长的雄蕊伸出花冠之外,形似蜘蛛,又如龙须,颇为有趣。据说,醉蝶花开放的时候,花瓣慢慢张开,长爪由弯曲到从花朵里弹出,其过程如同电影快镜头慢放一般。

醉蝶花盛开时丰满的花球,在多彩的醉蝶花海里,朵朵小花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妖娆。

这迷人的醉蝶花原产热带美洲,全球热带至温带栽培以供观赏,还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

路旁偶然发现一棵野西瓜苗,洁白的小花也在静悄悄的开放。这应该是往年的游人于路边随手丢弃的西瓜籽,经过一年长出来的小瓜苗。

走过醉蝶花海,前方不远处,道路右侧又是一座马鞭草庄园,马鞭草与薰衣草的区别就在于,薰衣草的花为紫色,气味清香,而马鞭草花是蓝紫色,无香。

那一片片高高的、直直的、绿绿的、带有毛毛小刺的马鞭草,顶上开满了一朵朵、一簇簇蓝紫色花朵,形成一片蓝紫色花海,令人陶醉。

从马鞭草的字面意思上看,仿佛它只是一株野花,但是它的 历史 与文化都非常的深厚。马鞭草在基督教中是非常神圣的花,而且常常用它来装饰祭坛,可见其神圣的等级有多高。在欧洲,花甚至是整株植物都被看作是既神圣又珍贵的植物,常常出现在宗教的各种仪式上。

在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人生病都是遭到了坏人的诅咒,所以都把马鞭草插在床头,以消除此诅咒。在神话故事中,此花则可以克制吸血鬼。马鞭草的花语是无邪、期待、纯真、正义等。

这个盛夏,我徜徉在南泥湾马鞭草花田里,如梦幻中的普罗旺斯,沉浸在紫色海洋的童话世界里。

庄园中有一块鼠尾草田,鼠尾草原产于欧洲的南部与地中海沿岸地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穗状的花朵就像根老鼠的小尾巴,蓝色的小花十分可爱。

关于鼠尾草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圣母玛利亚带着新生的耶稣躲避野蛮残忍、专杀孩童的屠夫国王希律。路过一个村庄,即将被希律的士兵追上,玛利亚抱着耶稣却无处躲藏。慌乱之际玛利亚求助于身旁盛开的玫瑰:玫瑰呀,请将你的花瓣全部盛开,把我们藏起来吧,玫瑰恶狠狠的拒绝了她。玛利亚乞求一旁的丁香:丁香,可爱的丁香,请展开你的身躯,藏起来这个可怜的母亲和孩子吧。丁香摇头,让她去找那株鼠尾草。玛利亚来到鼠尾草面前:啊,鼠尾草呀鼠尾草,请展开你的枝叶将这奄奄一息的无辜婴儿和半死的母亲藏起来吧。即刻,鼠尾草迅速长出茂盛的枝叶,将地面严严实实地覆盖住,柔软的叶子撑起一个遮蓬,完全将母子藏了起来。

士兵们路过,什么都没发现,玛利亚怀中的婴儿在鼠尾草柔软的枝叶抚摸下露出了微笑。玛利亚抱着耶稣从点缀着花朵的碧绿枝叶中走出。“鼠尾草啊,多谢了,我为你的善行而祈祷,从此每个人都会记住你的。”从此玫瑰长出了刺,丁香发出了臭味,鼠尾草却具有许多功效。

庄园里有人在兜售莲蓬,紫色的莲蓬中镶着如碧玉般的莲子,剥开,露出乳白色的莲子,吃在嘴里苦苦的。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庄园出口是一片向日葵田,太阳从阴霾的天空逐渐露出一角,千万朵向日葵同时仰起头,面向太阳,一起吹响了冲锋号。这也是一片花海,这更是一幅壮丽的图画。

徜徉好久,从庄园出来,继续前行,转过几个弯,迎面看见南泥湾地标建筑

南泥湾稻香门

公路右侧的南泥湾湿地公园。2014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批准建设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当中是一条小溪,小溪两边是各种景观石和人工雕塑,充满了诗情画意。

溪水边种满了凤尾丝兰,可惜我来的时间不对,凤尾丝兰没到开花时节。伫立溪边,撷着兰花草,悠悠寸草心,浓浓思念情,点点相思忆,幽幽兰心曲。于兰花缕缕馨香中,让我的心灵驿站常驻芬芳,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小溪左侧,孩子们在玩气泡球,气泡球原本是一项极限运动,现在发展成了一项儿童 游戏 。小孩固定在球中,随着气泡球的滚动,球中的小孩颠颠倒倒,其乐无穷。

青青草坪上有一条弯弯的木栈道,漫步其上,恍惚中,时光停滞,岁月静好。

天空厚重的云朵下,飘荡着几只风筝,它们颤颤悠悠,向着蓝天,向着白云,向着未来展翅飞翔。

草地上发现一只十星瓢虫,又称十星瓤虫叶蝉、十星叶蝉或金花虫。属于鞘翅目,叶蝉科。典型的害虫…

公园当中有一条小溪,孩子们蹬着小艇在溪水中欢快地嬉闹,欢声笑语响彻整个公园。

小溪中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石桥下,孩子们如精灵一般,在溪中汀步上跳来跳去,偶有孩子不小心落入水中,溅起一地水花,抛出一片欢笑…

在小桥流水旁边,几位身着旗袍的美女,身姿窈窕,或戴一顶礼帽,或撑一把油纸伞,在青青的草地上翩翩走过,那盈盈秋波,凝眸一望便是千年。恍惚之中,似身处江南水乡~

另一边,身着民族服饰的西北汉子牵着两匹骡马行走在溪边小道,两个小孩按辔徐行。这一刻,西部与东部,黄土与水榭,民俗与 时尚 ,在南泥湾湿地公园的这一方天地里,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时至今日,有人对陕北的印象还是出行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长路交通骑骡马,沟通随口信天游,出门遍地黄土沙。殊不知,陕北各地的现代气息也很浓,骡马出行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所以,这两个小孩是不是外地游客还不一定呢!

溪边草坡上,游人如织,有的摄影留念,有的小坐休憩。还有一位男士在草坪上引吭高歌,仔细一看原来是开直播的。

沿着山脚坐满了游人,或小憩,或拍照。草坪上,一群中年妇女在跳锅庄舞,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位男士在中间拍摄视频,现如今南抖音北快手非常流行,难不成也是在拍视频发快手?

溪水尽头,有几亩水稻田。陕北常见的作物是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 玉米,按说水稻绝不会出现在这里,这一切都得益于三五九旅的大生产运动,靠一把锄头一支枪,将士们把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从王震旅长到每个普通战士,他们在南泥湾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改天换地的奇迹,也播撒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种子。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在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

公园的行道树是栾树,栾树在春天嫩枝一般为红色,到了夏天长满黄色的花朵,入秋之后叶子的颜色变黄,结出的果实为紫红色,像一盏盏高挑的小灯笼,非常好看。

水稻田中的麻石汀步,通向不远处的延安炮兵学校。时间关系,没去炮兵学校参观学习。

湿地公园的尽头,巨大的党徽矗立在广场上,

站在南泥湾炽热鲜红、熠熠生辉的党徽下,不由得思绪翻滚:回想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回想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党徽耀日月,红旗亮春秋。烟花别样红,辉煌映潮头。

党徽广场对面,“团缘聚爱,情动七夕”,延安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行业单身青年联谊活动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恰好进入了牵手环节…

早上从家里出发,沿途一路芬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七个钟头了,早就饥肠辘辘了,顺着公路向镇上进发。

时不时为路旁的花海停留,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画家的油画作品。

春天的温柔,是花朵带来的,清明节后,梅花悄落,迎春不久,撒下种子,期待一片花园,夏末初秋,它能开满整个花园穷极想象的色彩,它就是——大丽花!

大丽花,别名大理花、天竺牡丹、东洋菊,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将它尊为国花。大丽花具有层层厚重的花瓣,直接就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寓意着大方、富贵和大喜之兆。红色的大丽花更是富丽堂皇、绚丽多彩,在各大婚庆场所或者为长辈祝寿可以选择此花,寓意着长长久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其一的花语便是大吉大利。

大丽花的花色各种各样,有红有黄有橙有紫有白的,多彩多姿,变化不定,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进而便引申出其二的花语——背叛。

离镇上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正在开发的别墅区,别墅附近,绿树成荫。别墅与公路中间,种植着大片园林花卉。

有人打理的园林花卉好似上帝的调色板一般,色彩分明,铺天盖地,令人震撼。

终于到了南泥湾镇,这里的地方特色饮食是延安香菇面,趁着店家上菜的间隙,出门看看。

南泥湾镇一侧靠山,另一侧是一片水地,田地里刚刚插好秧的水稻。手把青秧插满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听人说,南泥湾镇东部还有一片荷花池。吃过中饭,稍事休息,沿着公路走了大概三四公里,眼前是好大一片池塘。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样的一幅水墨画,泅洇着池水粼粼的波光,氤氲的水气,从喧闹的午后,到沉寂的晨昏,也许一日各有不同,风情万种,只是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错过了。

倘有菏在池,倘有荷在心,何患得失红尘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白荷带雨,皎洁无暇,盛开的白荷花如一位冷艳绝俗的美人,卓立水中,独撑玉碗,傲然而立~

田田的莲叶间,一枝荷花挺出水面,婷婷玉立,娇嫩雅致的花朵透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仿佛是一位笑颊粲然的舞蹈着的少女!那微微上弯的红红的花瓣儿,那黄得可爱的蕊儿,丝毫不会比牡丹差!但却比牡丹朴实得多!荷叶现在变成了荷花的褶裙,在微风的吹拂下有了“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干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的诗情画意。

这一朵粉荷垂露,盈盈欲滴,在冰肌玉骨的娟秀里,读懂岁月匆匆的碾转、聚与散。让如烟的往事,在轮回间,沉淀,在荷的一朵禅意间,浮生花开,月静日长,最终,岁月生香。

看,那朵美丽的粉红色的荷花,从水中钻出来,微笑着,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个小姑娘一样,娇羞欲语;不远处,那朵白色的荷花正在怒放,嫩蕊摇黄,如一只硕大的玉碗承接着日月精华;还有周遭沉浸在美梦中的花骨朵,青青如玉般的莲蓬头,都好似饱胀地快要破裂一样,构成一副绝美的图画。

池塘里还有一片梭鱼草,叶色翠绿,花色迷人,串串紫花在翠绿叶片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情趣。

赏完荷花,想去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参观。结果到了展览馆附近才发现,展览馆正在搞基建,不对外开放。放张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看~

只能顺势去游客中心走走。

游客中心广场的南泥湾大生产雕塑群像

门前的水池,鹅卵石铺底,漏出水面的石条上镶着“初心不改、精神铸魂、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卓越执着、创新协作、知行合一、求是求真”。

从游客中心出来,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开始往回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超级满足,没想到南泥湾现在的景色这么美,稻田翻绿浪,荷花十里香,菊妍正芬芳。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这变化是真真正正的翻天覆地。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生活就是这样,持一份好心态、拥一份好心情,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做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心若有梦、处处花开;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微信搜索公众号并关注“永远的行者张巍”,更多作品将持续奉上!

Ⅲ 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

这是康巴服饰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口当闹;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一、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 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藏族服装服饰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与生存功利目的和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服饰的形成,主要是先民们为了能在广阔的空间活动时,用来抵御严寒,遮隔日晒雨淋和风沙袭击的。这就是藏族服饰缘起的实用功利。功利目的先于审美意识,而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往往又是实用对象,或者是生产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猎获的动物。如磨制石器、骨角器、衣物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 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 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笄有5 件,均为骨质,等身细长,通体磨光,剖面呈圆形,上端雕成重叠的蘑菇状。磺有6 件,分石磺和骨磺两类。环有5 件,均系大理石制成,其剖面不甚固定,有扁平椭圆形、圆形、三棱形之分,均仅残存一段。珠有10 颗,质料有大理石、硬玉、粘土岩、骨等。形状多样,有圆形、扁圆形、管形、葡萄形等,但其上均有一穿孔。分为圆珠、管珠和葡萄珠三类。项饰有两串,每串出土时均集中在一处,有长方形珠和管状珠两种。长方形珠系粘土岩制成,管状珠系鸟类腿骨片制成。镯一件,由两个半圆骨筒组成,一个半圆形骨筒上有六孔,另一个骨筒上残存二孔。贝饰10 件,均系贝,上有穿孔。牌饰10 件,系用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骨片制成。其上有穿孔,或刻有横槽,或刻有花纹。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和骨针。在一件陶罐的底部发现了织物的印痕,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就有经、纬线各8 根,在青海乐都柳弯的半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同类的遗物出土。可见在石器时代,藏族远古先民已能编织纺织物并已穿上了缝制的衣服。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3 千年左右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有十分相似之处,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辫子松散披肩(今藏族地区仍有此发型) ,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 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欢、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 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应是当地民族的服饰习俗,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了。 据史载:“东女国, (康巴一带) 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辫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形象都穿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康巴汉子服饰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一件彩陶靴,通高1116 厘米,底长1413 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并普遍穿用的长统靴子,并有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的一种以矿质赭石色(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 涂擦面部,以起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美饰面容,并兼具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妇女的头发梳很高且尖凸,称为“堆髻”,后世妇女发型中的“卜殊”同此发型也有渊源关系。 康巴乡城服饰
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许多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优势,这就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东女部,今昌都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一般男子技发,妇女编辫,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党项,是一个纯游牧民族,服饰习俗中头戴乌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藏东康巴牧区藏族服饰类似。此外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花,戴金花冠,女发型为辫发披后,饰有珠贝、珊瑚,这一类服饰与今康巴藏族妇女服饰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远古服装服饰表现特征应是今天藏族,尤其是东部康巴地区藏族服饰的最初母型。 二、康巴服饰的类型
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其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最显着的特征。而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衬与和谐,其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动物材质自然美所形成的质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饰充赢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和钟灵神韵。
康巴服饰中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
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琥珀(密腊) 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木雅地区服饰,妇女以顶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 公分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男着原生白皮板羊皮袍,头戴整条狐狸帽为特点。
嘉绒地区服饰,则以女头顶披绣花头帕,是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戴于头上,额前伸出约数公分,脑后下披至后颈,宽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外披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腰系丝织或绸质彩色花腰带,男戴金丝帽,足穿彩靴为凤彩。嘉绒地区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俗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扎宽大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织成的无领服等。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呢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呢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栽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闻名遐迩的康巴汉子的服饰,则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为典型,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潇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之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着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 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 —150 根, 安多的则可少至70 —80 根) ,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 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着标志。
康南稻城姑娘服饰
康巴特有着装,此类着装是康巴地区特有的以实用为主的服装样式,其材料多为原生兽皮板或手工家织毛织品。质地厚实,色彩简洁,款式新韵独特,具有自然、质朴、厚重的视觉效果而别具一格。
褂,有多质地和款式,皮褂,劳动护身兼防风寒用。以整张兽皮制成,男女均穿。各地型制略有区别。大致有长皮褂:前开襟、圆领、塔肩、无袖、宽腰、摆齐膝、肩摆沿成自然毛边。男性多以熊、岩驴等厚型皮板作料,妇女多以羚羊、山羊等软皮板作料。长毪毡褂:基本形制同皮褂,不同之处是长袖。质地以综黑色毪子或薄毡为料,领袖襟摆均滚红边。亦有盛装用褂,款式不同之处是高领、无袖、统腰,以上等彩花氆氇细毪子、藏片等为料,色彩绚丽,多见于康南农区。
披风,防风寒雨雪用,质地有毡披、毪披之别。毡披:前开襟、平领。无袖敞腰。展开后呈半圆形。摆齐膝以下,领口有系带,沿肩饰黑色云纹布制花边。原白羊毛毡为底料,常见于牧区。毪披:以四方形毪子为基本形体,无领无袖,上角近领处嵌以领花、系带,下边近摆处垂有长穗,以染色细毪子为料,常见于农区。
裙,主要有两种型制。百折裙:折皱平整有序、折皱约有五十至六十不等,多则达108 道之吉祥数,长齐脚背,以各色彩花氆氇或锦缎拼缝,亦有黑色绵布、平绒等为面料的,为康南农区特有盛装。围裙:多见于嘉绒生活女装,形制为四方形裙面、前后腰各一幅,后幅大于前幅,长齐脚踝,配织花腰带,裙角有丝线绣纹,质料多为卡其、平绒等软薄型,以黑色为多,庄重大方。 三、康巴服装佩饰
服装佩饰是服饰文化中的华彩部份。如同大海中的浪涛,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藏族的服装佩饰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这与藏族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艰苦的物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牧民们十分重视着装的佩饰,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徒。一个比较富有的牧女,着装佩饰的价值往往超过万元,以至十多万元,个别富裕者甚至达到百余万元,这是一家数代人经过艰辛积累的全部财富。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日子,牧民们都喜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传所有的装饰品佩戴出来。这既是对财富的炫耀,又是一种精神美的展示。
由于藏族人笃信佛教,因而装饰品的造型和图案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味。名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珊瑚项链、象牙圈、密蜡宝石、金护身盒,右旋海螺等,从中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神灵的祈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这种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体的服饰艺术,是藏族服装佩饰工艺的一大显着特色。
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佩饰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如昌都的金银佩器、甘孜白玉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佩饰等。从金银制品的造型变化,单元图案组织的巧妙,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无不显示出康巴地区能工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体现出了康巴服装佩饰工艺的璀灿。由于康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汉往来的枢纽地带,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康巴服装佩饰工艺品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兼收并蓄了汉族工艺品的长处,风采独具。这些金银制品不仅制作巧妙,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日月造型、“朗久旺丹”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fa轮、胜利幢、宝瓶、金鱼) 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图案,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逐渐成为藏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喜闻乐见的服装佩饰纹样。 康巴服饰的佩饰丰富多彩,门类齐全,款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康巴嘉绒姑娘服饰
发式:男子发饰有披肩式长发、自然式卷发、普通式短发等。其中犹以英雄结式盘发为康巴男子独有发型。此为以黑色丝线或牛毛与发合编发辫,辫端加编红色丝线,左向缠盘于头,使红丝穗垂于额侧。盛大节日跳锅庄时,男子辫发中还加红、黄、绿等绸布,再将粗长的彩辫盘于头上,形成硕大的盘头。辫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银质嵌珠发;而妇女发式,有细密多辫披于肩后,在腰身后用红色或彩色丝线束为一把扎在腰带内的多辫式。有用红丝线、毛线或五彩丝线、毛线编独辫或双辫,然后盘于头上或头帕上等。
头饰: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银质嵌珠和银质圆形式饰件为辫饰。妇女则用绿松石、琥珀、银泡等作头饰。尤以妇女头饰最为典型。
牧区妇女头饰。材质名贵,质地华丽,色彩斑澜,形式多样,有在额上或头顶处佩戴大枚琥珀或镶珠银盘,呈一点式样式。有头顶及两鬓对称佩戴嵌珠银盘,呈三角式样式。有头顶、后脑两鬓各佩戴一枚黄色琥珀或嵌珠银盘,呈梅花式样式。头饰中还有专门的以皮革或红呢制成宽长的垫带,上面缀满银泡、银盘花或黄色琥珀、红珊瑚的头饰带。这种头饰带有仅从前额经头顶、后脑及腰后戴一根头饰带的。也有再从额际两侧经双鬓、双肩于腰际戴二根头饰带,呈三根头饰带的,还有以红珊瑚珠,绿松石编串成环状帽饰的。也有以象牙、红珊瑚珠、珊瑚树、琥珀、绿松石编串成盔状帽饰的。在佩戴头饰带的同时,双鬓还悬挂红珊瑚、绿松石串珠。
康北农区妇女头饰较简略。仅用小型银盘花和少量红珊瑚、琥珀装饰。多用绿松石珠装饰双鬓细辫子。
康南农区妇女若不戴头帕或不盘发辫的,则多以细密多辫垂于身后,发辫右边编90 根,左边辫140 根,然后用獐皮条将发辫分别串编成左右两片,左片先朝头顶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再将双鬓散发各编三根细辫。两耳角上各挂四根珊瑚枝。额前梳齐眉流海。还有将一对大枚琥珀或银盘花左右对称佩戴于头部呈双角状或头顶仅佩戴一枚琥珀或银花呈独角状。还有用银丝缠发辫,盘头时正好把银辫置于头前。耳饰:男子有环形银质大耳环。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妇女耳环有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项饰:妇女有金、银质、嵌珠宝的各种型制、花色的领花。
胸饰:男子用猫眼石、红珊瑚等珠宝串起的项链。铜、银质錾花镀金“呷乌”(护身盒) 。妇女有各色珠宝项链;银质项盒、银项链。此外,还喜佩戴各种护身饰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装有祈愿文或咒语、魔符图案的方形缎制护身包;红色或黄色的丝、绸、毛线编织的吉祥结;被民间称为“天降铁”或“雷铁”的玄密佩饰物,经高僧活佛加持被视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饰: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麻花形手镯。有象牙手镯。妇女还有各种玉石手镯。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男子还有象牙板指环,各种玉石板指环。
腰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盒、吊刀、长腰刀、腰带式钱包等。妇女腰饰主要有雕花银包腰带、皮包、腰盒。各式针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
背饰:妇女们的专用品,常与头饰相连,多为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黑金丝绒底上从头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洋等作为装饰。在黑色的发辫上特别突出,更加强了女性柔美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尾饰:男女服饰中最具风采的部份,多以宽大绚丽的红、黄、绿、兰绸布呢绒扎腰间后从腰后垂悬至脚下,妇女一般为单色,男子则多色,形成如同鸟尾状的装饰,在手舞足蹈之时,或微风吹拂下,女则大有轻盈飘飞如仙女升空之态,男者则如五彩缤纷的彩虹绕身,眼花缭乱,又如草原雄鹰展翅翱翔苍穹,令人心驰神往。
康巴藏族从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饰,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斑驳陆离的服饰工艺品,观之无不使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由此也可窥见康巴藏人对美的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准的精神追求和习俗贯制。
四、康巴各地服饰文化风采
乡城服饰:在康南的乡城、稻城、得荣一带,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地区,其服饰也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演变而成。风装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黄、绿、藏青、黑金丝绒五块三角形布料,分别代表: 福寿、土地、先知、牲畜、财产。背部嵌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氆氇呢彩裙。风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氆氇为上品,妇女头饰亦别具一格,将头发辫成上百根小辫后,横向编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两耳角上分挂四根红珊瑚枝,更加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
乡城男子服饰与整个藏区男式服饰融为一体,也用水獭、虎豹皮等包装得华贵大方,配上刀枪更显威风凛凛,刚毅雄强。稻城服饰:有自身地方的特点,女子背部从头上低垂腰肩的发辫多达百根,且投入精工制作的十字花氆氇尼裙袍,裙袍腰间皱褶达四五十条,发辫间挂上珊瑚珠,琥珀、玉石,以及金银饰品,姑娘们前额上留有一份齐眉留海短发,古色古香。
男装服饰多为原生白氆氇料作成,给人一种简洁、坦荡、清爽之感。但最具特色的当属整张狐皮栓挤而成的狐皮帽,其栓挤形式的造型十分考究,整体给人以自然、质朴之美的精神享受。
昌都德格服饰:德格人极重服饰。男装以华贵庄重为特点,头盘发,且戴红丝宽帽,耳饰金银大耳环,其上镶挂九眼石或珊瑚,身着水獭、豹皮为饰的长袖袍,手带象牙圈或金银手镯,指套缕花白金戒指,胸佩银制“嘎乌”,腰系长彩带,佩长刀,背猎枪,足蹬藏靴,更显粗犷剽悍的英姿。
女子服饰重华丽,以各色红丝线加粗长大辫,头戴象牙、蜜蜡、珊瑚,颈部佩宝石串珠,头背札佩银制的饼铃,腰挂精巧小藏刀,加佩玲珑精致的针线盒、奶钩等吊饰,加之领袖镶饰极具民族色彩的花边图案,更具女性飘逸、秀美、潇洒的风采。
白玉服饰:妇女特别重头饰,额着一颗黄色琥珀,中嵌一粒红珊瑚,具有鲜明的个性,显示姑娘柔美多姿、落落大方的美貌神态和康巴姑娘健美、灵秀的英姿。白玉男子服饰则集农区、牧区服饰之精华于一身,表现了康巴汉子挺拔粗犷、阳刚豪放的特点。
石渠服饰: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儿穿着似雄鹰展翅般宽大矮健的镶虎豹皮宽边长袍,着红色长袖衬衣,腰后饰数条彩虹般绚丽飘撒的五彩腰带,头戴圆柱形高顶红色丝蔓帽,脚蹬高筒皮靴,腰插长剑,背挎钢枪,一派男子汉儿勇健刚强、英武潇洒之态。女子着装富贵端庄,长袍喜用紫红色氆氇呢,襟边饰宽大水獭皮组嵌图案,以金丝缎条边点缀,着挑红色长水袖衬衣,头披长辫,头、颈、胸、腰、耳、腕饰金银珠玉佩饰,服饰之豪华,作工之精细,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