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清朝旗袍是什么样子的
扩展阅读
为什么睡衣衣领这么大 2024-06-26 08:25:37
电脑可以看电影的网址 2024-06-26 08:22:25
韩国电影床戏多的推荐 2024-06-26 08:21:05

清朝旗袍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 2024-06-16 20:44:18

A. 清朝旗装的特点

清代,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服装形制代替了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的服装形制,旗装成为其代表性服饰。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清代的旗装用料节省、制作简便。“衣皆连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轮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

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突出修长曲线的秀丽旗袍,成为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

旗鞋

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裸脚。故贵族妇女普遍穿着的鞋被称为“旗鞋”。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 、“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 清代后妃的鞋有元宝底、花盆底和高底三种形式。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清军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

旗头于清代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开始流行,其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清朝满族(旗人)妇女束发于头顶,梳成“单髻”或“一字髻”。其型制分:旗头座和两把头。

旗鞋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得日益精巧,便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了高高的树杈,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的样子。

还有一些致使满族妇女穿着旗鞋原因的看法:

第一,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

B. 旗袍是由清朝时旗装发展而来的,两者间有何区别

从“旗”字来看就知道二者必定有着密切得联系,千丝万缕斩不断,但是一个是前身一个是改进,自然也会存在很大得差别。譬如,两种服饰版型上一宽一瘦、设计上一严一露、地位上一高一低;

3.地位上变化极大

虽然旗装式满族的服饰,但不是所有的满族人都能穿,也不是宫中的人都可以穿的。那个时候只有皇族贵戚中的女眷可以有这种待遇,所以旗装也代表了一种尊贵和权利。然而旗袍就不同了,它是想穿就可以穿的东西,唯一的差别就是有钱人穿好一点的料子,穷人穿粗糙一点的料子罢了。

总而言之,这两件服装有很大的差别,也不是一个人的设计,但是前后的关联还是很多的。

C. 清朝旗袍和民国旗袍有什么区别

清朝旗袍和民国旗袍的区别:清朝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宽松肥大;民国旗袍是属于时尚,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D. 民国新旗袍与清代奇女之袍,的主要差别有哪些呢

清代旗女之袍和民国新旗袍的区别:清朝旗女之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宽松肥大;民国新旗袍是属于时尚,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E. 清代的旗袍有什么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说法。

旗袍的特点、款式、接触的社会层次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F. 旗袍历史

最使之初——满清之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话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扔"资产阶级小姐"。

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做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G. 旗袍来历是什么清代女性的旗袍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兰州大学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代满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衫,刚开始并没有旗袍的说法,是非旗人将这种旗人(满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传统服装称为旗袍,后来由于这种说法的传播广泛,旗人也自称这种袍、衫为旗袍。旗袍的出现是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样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圆领、大襟、窄袖、带有扣袢,与中原传统的宽袍大袖式的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便于骑射。

旗袍男女老少皆可穿着,为应对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又分为单、夹、棉、皮等不同质料的旗袍。清军入关占据政权后,旗人的生活深入到中原地区,也逐渐的丰富起来。随着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交往,旗袍的款式、风格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这么说,有清一代旗袍一直在发展变化,并没有什么定型,也很难说有什么发展趋势,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清代不同时期女性旗袍的特点。

康熙年间女子着袍情形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样,款式不断变化。大体言之,清初尚长袍,顺治后期减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长袍,康熙中期人又转变回喜欢短小的款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制式,这和我们今天的时装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注重装饰,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欢镶嵌花边,京城俗称“狗牙儿”的就是其中一种。袖口也是常做花样的地方,比如一种称为“大挽袖”的款型,将旗袍做成长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双手,然后在袖口处布料的“里子”上绣上彩色花纹,穿的时候把长过手的这部分挽起来,这样带有花纹的“里子”露出来,袖口出堆成双层,与上面的布料形成变化,比较别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城可谓引领时尚潮流之地,比如当时北京城风气,趋向于多镶花边,一段时期内在北京流行“十八镶”,纹饰非常复杂。除此之外,清人穿着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种满族服饰,一般无袖,类似我们今天的马夹或背心),坎肩开始时要过腰,后来逐渐缩短,女性穿着旗袍时还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紧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纹饰装饰(和旗袍一样,在衣襟处有很多变化)。顺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开气最早是四面,后来逐渐改为两面,也有不开气的。

旗袍

坎肩

参考文献: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王金华、周佳:《图说清代女性服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