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么
扩展阅读
传送皮带跑偏怎么办 2025-01-21 12:42:42
为什么要戴棉手套盘玩 2025-01-21 12:42:40

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22 01:37:42

① 甄嬛传:甄嬛一路走来,脖子上龙华有什么样的变化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更觉得甄嬛传火起来是有原因的,剧中太医温实初扮演者张晓龙实力担当礼仪指导,他是中国古代史硕士,中央戏剧学院硕士生导师。

② 清朝妃嫔们系在脖子上的“白领带”究竟有什么作用

古人在穿着方面十分讲究,讲究等级高低,讲到后宫嫔妃的服饰,各朝代就数清朝最独树一帜。清宫中的妃子无论级别的高低,都会围着一条白领带,这是清朝服饰里的一大特色。那么为什么妃子们要戴这条白领?佩戴这条白领带有代表着什么呢?

其二龙华是方便皇帝辨别妃子身份的物品,皇帝后宫三千,要辨认一个妃子真的蛮难,所以就用龙华的底纹来暗示皇帝。

③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3)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么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④ 清朝嫔妃的脖子上为何总挂着白布条呢

近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不断热播,人们对于满清皇族历史,服饰,文化等也越来越熟悉。可能有细心的观众们已经发现了,在清宫剧中,各位娘娘们除了她们华丽的旗头,精致的宽旗袍,花盆底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是必备的,那就是她们脖子上那条长长的白色小布条?那这样一条小布条究竟是有什么用处呢?

⑤ 后宫妃嫔戴在脖子上的那个叫什么啊

领子,清代满族妇女的围脖以白绢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宝玉)回头见鸳鸯......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看那人.......戴着条大红领子.......”

我们知道,满洲的传统服饰,是没有领子的,或者说衣领分开,男女装都是如此,但是,在穿官衣的时候,除了夏季的伏天,会另衬上一件“领衣”或是戴上一条假领子,女便服也是如此,衬衣、氅衣都没有领子,围在脖子上的那个条形织物,实际上就是领子的功用,载涛等《清末贵族生活》:“(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这个“围脖手绢”便是那条织物。我们看老照片,到了清末民初,女便服上逐渐出现了固定的领子,这种“围脖手绢”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细看那些老照片也会发现,一般情况,女便服没有领子的都围“围脖手绢”,而有那种固定立领的,都不围。

妇女穿旗袍时也需戴领子。这是一条迭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里,一头垂下,如一条围巾。至同治、光绪时期(公元1862-1908年),逐渐出现带领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领子。

⑥ 古人脖子上围的毛绒绒的是什么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清朝女子会在脖子上围一个白色围巾,这个的确是清朝特有的着装特色。这个“白色围巾”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龙华”,也被称为“领子”、“领巾”,主要起到衣领的作用。而除了“龙华”之外,有时也会使用“领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牛舌头”。

有衣领的则不再围“龙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围在脖子上的“龙华”虽然不再存在,但很多女性在穿一些没有衣领的服饰时,往往也会在脖子上围一些丝织品,例如旗袍。不过不再使用这种条形编织物,取而代之的是丝巾之类的物品。

⑦ 为什么古代的妃子要在脖子上带个白围巾,有什么作用

在清朝的时候,妃子的脖子上都出现了白色围巾,这个叫做领巾。这个领巾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美观,在领巾上面还会绣着各种花纹图案,而且身份阶级不同,领巾的材质也不同。所以领巾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宫里,皇后和太后地位是最高的,所以使用的领巾的图案和材质都是最好,最时尚的。妃子们按照自己的登记,依次顺着下来。

后来,领巾也不断地慢慢改良,就被丝巾给代替了。因为丝巾的材质更加柔软,而且颜色、花色更加丰富。佩戴丝巾会显得更加优雅和高贵,所以领巾就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⑧ 清朝女子脖子上的龙华(就是像围巾一样的东西)干嘛的 或者代表什么

领子,清代满族妇女的围脖以白绢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宝玉)回头见鸳鸯......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看那人.......戴着条大红领子.......”

我们知道,满洲的传统服饰,是没有领子的,或者说衣领分开,男女装都是如此,但是,在穿官衣的时候,除了夏季的伏天,会另衬上一件“领衣”或是戴上一条假领子,女便服也是如此,衬衣、氅衣都没有领子,围在脖子上的那个条形织物,实际上就是领子的功用,载涛等《清末贵族生活》:“(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这个“围脖手绢”便是那条织物。我们看老照片,到了清末民初,女便服上逐渐出现了固定的领子,这种“围脖手绢”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细看那些老照片也会发现,一般情况,女便服没有领子的都围“围脖手绢”,而有那种固定立领的,都不围。

妇女穿旗袍时也需戴领子。这是一条迭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里,一头垂下,如一条围巾。至同治、光绪时期(公元1862-1908年),逐渐出现带领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