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旗袍领钉扣怎么穿
扩展阅读
珊瑚绒睡衣怎么去静电 2025-01-24 01:05:04
睡衣party玩什么主题 2025-01-24 00:36:09

旗袍领钉扣怎么穿

发布时间: 2024-04-03 13:10:58

A. 盘扣做法

1、用和衣服颜色搭配的线绳(约1尺),从中间搭在左手的四指上。
2、然后,用右手捏起右边的线段翻扭一下,放在左手拇指下按住。
3、然后,用右手捏住另一端(左端),从最下面,向手掌中间的搭线下面穿入。
4、穿出后的一端,用右手拉到如下图的位置。先不要拉太紧,。
5、然后,将以上盘好的线从左手上退下,再用食指和中指加住,右手拿起一端绳头向拇指指的位置插入。
6、然后,左手拉住另一头,右手拉住以上插过去的另一端,双手慢慢拉起即可成型(疙瘩纽扣)。
7、如果,将两个端头一起拉在右手中,左手捏住上图的最高处,两手慢慢拉起就成为扣畔型(扣眼)。
注意事项线绳编织好,两手慢慢拉时,要均匀用劲,看那个位置不够均匀,可以是当地松松,调整一下。

B. 旗袍盘扣的做法图解 手把手教你制作盘扣

旗袍的盘扣在做法上面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款式的盘扣在做法上面有着不同的步骤,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旗袍最常见的盘扣做法教程,一起来学学吧。
旗袍盘扣的做法图解
精致的盘扣一定是喜欢旗袍的人都不愿意错过的美丽元素,那么小小一粒盘扣是怎么制作的呢?盘扣是布条经手工盘制而成。服装经各种艺术造型盘扣装饰后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旗袍盘扣的编法:

旗袍盘扣有哪几种
盘扣的花式种类丰富,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盘扣、梅花扣、金鱼扣、盘结成文字的吉字扣、寿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几何图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盘花分裂两边,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盘花扣的作用在中国服饰的演化中逐改变,它不仅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更称为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着中国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

旗袍盘扣的意义
盘扣,也称为盘纽,是随着满族服饰而兴起的,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符号。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是中国人对服装认识演变的缩影。我们经常可以在旗袍上看到各式各样的盘扣,其实盘扣是布条经手工盘制而成,服装经各种艺术造型盘扣装饰后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我国古代用长长的衣带来束缚宽松的衣服,元明以后,渐渐用盘扣来连接衣襟,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盘花的题材都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

旗袍扣子怎么缝
1、如果布料很薄,在需要装钉扣子的布料背面熨上一道粘衬,防止缝扣子的时候拉坏衣料。

2、先将纽头及扣袢放置在扣位上,然后在距扣袢末端0.5CM缝合固定。

3、将纽头袢翻折至正面,用手按住固定,钉缝时针线穿过纽袢条向上大约二分之三的厚度,使纽袢不歪斜且具有立体感,每间距约0.2CM,缝至纽头0.3处止。

4、缝合完成后,纽头须刚好露出门襟之外。扣袢缝合完成后,纽头须刚好能穿过扣袢。

C. 旗袍怎么穿用拉链,还是扣

分类: 生活/时尚 >> 服饰
问题描述:

我看见我家楼下的旗袍店是用拉链开在背部的,我满吃惊的。想知道正宗的旗袍是用盘扣还是拉链的?握大那时候应该不会用拉链的吧?如果是扣子的,腰部不会开吗?最后,该怎么穿啊?(用扣子的话)

解析:

传统的旗袍当然是用盘扣的。。。从领子一直扣,扣到大腿。。。通常十公分左右钉一个。。。里面还会有内襟,所以很密实的。。。不会走光。。。而且这些盘扣也都是用手工做的。

现在的旗袍,尤其是店里卖的,已经都简略了太多搏链的工序了,太追求商业效段银竖果,减低了成本,所以就是你看的那种。现在传统手工的旗袍已经不多见了。店里卖的那种多数都显的廉价。。。可悲啊。。。旗袍现在已经沦落成为招待小姐的制服。。。

D. 怎样盘旗袍扣

图解法:

旗袍盘扣的编法

文字解说法:

盘扣硬条的制作方法
1.衬线手缝法
取2cm宽的斜丝(45度)30至50cm,薄料时应在斜布条中间衬几根棉纱线,使其坚硬耐用,厚料时可以不用棉纱线衬托。做法是:先用针钉住,然后用右手缝针缴牢。它可用于做直扣、琵琶扣及实芯花扣等。
2.机缝暗线法
为使扣型盘制得无线迹,造型美观,可将斜布条对折,用缝纫机毛边车缝一道,然后用长针翻正成扣带条。它可用于做各种盘扣。
3.机缝明线法
用2cm宽的斜布条,将两边的毛口向里折成4层,然后用缝纫机边车缝明线一道。它可用于做各种盘扣。
4.包细铜丝法
先将布料的反面刮上一层薄浆糊晾干,按2cm宽用划粉画出并裁出斜布条,将布条两边毛口向里折成4层,并用一根铜丝夹在4层中间的连折线里面,再刮浆粘牢烫干,带宽不要超过0.5cm。它可用于做空芯花和嵌芯花扣。


旗袍扣 也称盘扣或盘纽,盘扣由古代中国汉族而发明的,并且宋代汉服也已有使用,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褙子)就以盘扣系结,最初只用于女装常服。盘扣虽小,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盘扣或称盘钮,是传统中国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说起“盘扣”的历史并不长,它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服装,要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带子、绳子,而使用时,就要系扣、打结。“结”的式样很丰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结”,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装饰之“结”。同时,“绳结”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着各种美好吉祥的意义。随着清初的服装以袍、褂、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汉族惯用的绸带,这时,中式盘花扣也随着服装的发展而兴起。

E. 怎样钉纽扣

大多数纽扣都可以用普通的线缝制。纽扣应缝得松一些,以便与衣服上有扣眼的一边扣上。纽扣缝得太紧会难以扣上。穿线钮扣通常有两个或四个孔,可以通过它们把纽扣缝到衣服上。绕脚线纽扣背面有一个环,可以通过它把扣子缝到衣服上。要钉穿线钮扣,您需要一个绕脚线构造器,用牙签或者粗的火柴棒都行。将针从衣服将要钉纽扣的一边刺入织物,将针尖刺出3毫米。拉至打结的地方。缝出两个小针脚以标记纽扣的位置,给您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纽扣将覆盖结和针脚。现在将针从反面穿入纽扣的一个孔。让纽扣沿针和线滑到衣服上。把绕脚线构造器放在纽扣的上方。用手指按住它,像缝纽扣一样在它上面缝合。
针脚要与其他纽扣的设计位置对齐。纽扣的每对孔缝三到六针,具体取决于纽扣将承受的力量。然后将针向上穿过织物,但不穿过纽扣。
除去绕脚线构造器,握紧纽扣,拉离衣服,然后将线沿着纽扣下面的线紧绕两三圈。将针穿过织物刺到反面,然后将针推到纽扣缝线的下方。拉出部分线段,打一个环。将针从环中穿过,拉紧线形成一个结。贴着结将线剪断。要钉绕脚线纽扣,先把针从衣服要钉纽扣的一边扎入。将针尖向上扎出3毫米,将线拉至结的位置。缝出两个小针脚以标记纽扣的位置,给您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纽扣将覆盖结和针脚。
将纽扣放在标记处,让绕脚线与扣眼平行。将针穿过绕脚线,然后向下穿过织物。穿过绕脚线缝四到八针。注意衣服下面的针脚要小而整齐。最后打一个结。将针从衣服反面的纽扣针脚的下方穿入。拉出部分线段,打一个环。将针从环中穿过,拉紧线形成一个结。贴着结将线剪断。2006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钉某些穿线钮扣需要绕脚线构造器(左)。
除去绕脚线构造器后,将纽扣下面的线
缠紧(中)。绕脚线纽扣在下方有一个小的环(右)。卷边是另一项需要花时间才能掌握的缝纫工艺。下一页是关于卷边的提示与指导。

F. 旗袍扣子怎么打 教你最简单打法

旗袍的扣子在一件旗袍上面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的,盘扣的方法非常的重要,扣子往往是一件旗袍上面最画龙点睛的一部分,我们来学学旗袍的扣子要怎么打吧!
旗袍扣子怎么打
1、首先两根扣袢合并,用线先固定一下。偷懒的话,直接卷。

2、往内卷,针从扣袢腰中间以及偏下部分来回穿几下固定。每一步都要注意尽量不要露出线迹。

3、弯折第一个花瓣。弯折的时候,针从花瓣根部穿过,直抵花心中间同色布的地方,再拉回花瓣根部。这样一直做完想要的花瓣数量。

4、从花瓣侧面绕花心来回拉一圈线,根据需要放松紧,目的是使花瓣更加紧密牢固。

5、做完之后就可以做纽头了。另一边则直接折回来缝好,以便做扣子套。注意把扣袢头藏好。这是背面,尽量把线头藏到背面。如果在打结之后,再把线穿到别的地方拉出,再剪断,就不会有线头出现。

6、如果需要做点花样,比如把花瓣弄尖,这样缝一针就行。线头还是藏在背面。

旗袍扣子打法步骤
1.准备好做纽扣结的线。

2.绕一个圈,把另外一根线绕过去。

3.收紧,上面留出一个圈来。

4.两边的线绕过最高的圈,瞬时针绕过中间的圈,收紧后调整,全部收紧。

旗袍扣子怎么缝
1、如果布料很薄,在需要装钉扣子的布料背面熨上一道粘衬,防止缝扣子的时候拉坏衣料。

2、先将纽头及扣袢放置在扣位上,然后在距扣袢末端0.5CM缝合固定。

3、将纽头袢翻折至正面,用手按住固定,钉缝时针线穿过纽袢条向上大约二分之三的厚度,使纽袢不歪斜且具有立体感,每间距约0.2CM,缝至纽头0.3处止。

4、缝合完成后,纽头须刚好露出门襟之外。扣袢缝合完成后,纽头须刚好能穿过扣袢。

旗袍怎么挑选
第一,要深知自己的品味,不同的品味,适合不同的旗袍。

第二,要知道自身的喜好,自然是挑选旗袍,就要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款式的旗袍,做到不盲目追风,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款式好看的。

第三,面料,花案,做工是旗袍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花案与面料对应着旗袍的雅俗,做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旗袍的品味与档次。

第四,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场合要挑选不同款式的旗袍。如年轻的小姑娘要挑选一些浅色的旗袍,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年长一点的则挑选一些色调较深的旗袍,给人一种稳重、有内涵的感觉。

G. 满族的简介,要求:聚居地、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服装、饮食习惯。字数不要太多。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聚居地: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旗装
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头饰
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剪纸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编辑本段舞蹈
概述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 《满族舞蹈》 陈玉先 作品
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返举伍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答族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
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
秧歌舞
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
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
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漏或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干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
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
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 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编辑本段满戏
概述
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
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
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18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香饽饽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满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同时,西炕也不准家人和客人坐。 满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5]。这是满族(女真)非常重要的习俗,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义犬救罕王说,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三是图腾崇拜说。
祭祀中的禁忌
满族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淫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与。祭祀日子还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诚笃,一忌仪度错乱,一忌器物不洁,一忌生气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闲谈外事,一忌喜笑无度,一忌长幼无序,一忌投犬顿器,一忌刀勺声响,一忌内祭未毕,不洁出屋,一忌外祭未毕,不洁入屋。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祭“神马”,满语称“他合马”。“神马”拉车,不许女人坐。“神马”死了,要埋葬,不许吃肉。“神马”又称“祖马”,享受很高的礼遇。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现代满族的姓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