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男的卖旗袍的叫什么有点残疾
扩展阅读
老别克君威皮带盘怎么拆 2025-02-04 20:26:07
南方童装城在哪里 2025-02-04 20:19:43

男的卖旗袍的叫什么有点残疾

发布时间: 2023-10-09 09:07:15

A. 崔万志让人敬佩和特点

崔万志,了不起的“旗袍先生”

崔万志

9月15日,一部原创励志院线电影《旗袍先生》在全国各大影院浓情上影。

崔万志,一位了不起的“旗袍先生”再次成为众多创业青年学习的楷模。

讲演

“旗袍先生”崔万志让无数人落泪,他的创业故事又激励着每一个人。从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上看到他的动情演讲,记者的眼眶就湿润了。接下来,记者同他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才真正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独有的人格魅力。崔万志是平和的,善良的,他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崔万志也会成为大同人的“超级粉丝”

9月24日,受大同市文化局邀请并主办,由大同市旗袍协会、大同牧同乳业承办的“中国大同万人旗袍文化交流会暨崔万志演讲”将在大同大学体育馆盛大开启。

这是大同人的精神之旅,这是大同创业者的共享之旅,崔万志用自己的思想和经历影响和帮助更多的创业者一路前行。

“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还是会很残酷。”“人生真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想办法,它一定可以过去。”“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成功的人要重要得多。”这是崔万志最真切的人生感悟。

1976年,崔万志出生在安徽省肥东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出生时难产缺氧,他的头被卡在母体里几个小时,最终因大脑缺氧而留下了终生残疾:与别的小朋友相比,他的行动有些迟缓,说话也有些不流利,甚至到了5岁才开始学走路,9岁才开始上小学。崔万志记得,上小学时,从家到学校只有五百米的路,可他要走半个小时,农村的路坑坑洼洼,当他走到沟的面前,就试着蹲下去,然后趴下去,再从里面爬上来,这样才能过去。小时候的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他树立了一种坚强的自信,“以后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在想,我总能过去。”

崔万志的求学生涯和毕业以后求职就业给他带来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可就是这种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克服种种困难,成就自己。199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新疆石河子大学,这是他所在的那所高中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学。在大学里,崔万志选择了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并在毕业后回到家乡合肥,开始自己创业。

在记者的眼中,崔万志不是一个身体有缺憾的人,说实话,记者在这里不想用“残疾”这个词。从2016年临县爱心援枣开始,记者看到的不是崔万志那摇摇晃晃的身子,而是一位爱心企业家身体力行着一种人间大爱,一种温暖情怀,一种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崔万志是了不起的创业青年,他总是把阳光、善良、温暖和微笑带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和合作伙伴,把自己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又是了不起的企业家,一位具备超强商业嗅觉的企业家,他希望企业家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来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

崔万志确实是了不起的。为了创作13万字的《不抱怨,靠自己》,他每天夜里都会在工作结束后,以每小时400字的速度自己逐字敲打,像蚂蚁搬米一样书写着自己最真实的人生体验。上天没有赐给他说话流畅的功能,但他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演讲表达能力。他的演讲字字珠玑,毫无废话,极具震撼力,也给人深深的回味和思考。崔万志用他的演讲能力和个人魅力众筹开设全球第一家旗袍文化主题餐厅,拍摄以他的经历为原型的电影《旗袍先生》。在2016年年初CCTV《创业英雄汇》节目中,他又用9分钟路演“互联网+旗袍”电视演讲,即刻获得意向投资3900万元。

崔万志的动作像龟,行动却是豹。2016年4月,“吕梁临县红枣滞销”的消息经央视报道后,引发全国爱心人士爱心帮扶。崔万志带领全国团队成员第一时间感到现场,从实地考察、组织动员到签订定单,短短几个小时,就为贫困山区枣农打开销售出路。而他,却连夜飞往上海,开始组织另一个会议。

有爱,有感恩,有梦想,有方向一直是崔万志遵循的价值观,他也希望创业者内心要不断强大,装得下所有的委屈,不抱怨,接纳当下所有的不完美。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 赵永宏

B. 命运是不是从你出生下来就被安排好了,改变不了

当然不是,相信命运的人都是不求上进,没有理想的人,只要你肯努力,当然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让我们看过一个演讲,给我触动很大,就是那个卖旗袍的残疾人崔万志,看了他的演讲我哭得不行,上天对她如此不公,但他依旧没有妥协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崔万志是他爸爸老来得子,因为出生的时候屁股先出来的,大脑长时间缺氧所以他患有天生的小儿麻痹,因为这个病他的求学路也变得无比坎坷,学习成绩不错的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却因为形象不好被老师赶出了学校,后来在一个三流大学里面上学,家里的条件不好拿不出钱来交学费,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倒卖一些东西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大学毕业之后借钱开过书店,买过各种东西,最后把自己的存款全部赔进去了,可是他没有妥协,他不相信自己这辈子就这样过了,他去涉足了旗袍这个行业,慢慢的事业有了起色,最后将自己的旗袍店开到了全国各地。为了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好他参加了一个关于演讲的节目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当一个人可以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这一辈子所经受的不公平的经历时,他就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了。

多少个天生就是残疾人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就这样碌碌无为一辈子,觉得自己是残疾人没有自信,所以就封闭自己,不敢与人交流,甚至一辈子都是独自一人,命运是上天安排好的,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按照上天给的命运活着,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相信我只要你肯努力,不抛弃不放弃,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C.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3)男的卖旗袍的叫什么有点残疾扩展阅读: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D. 生活中有哪些真实的身残志坚的人物

1、张海迪:

在张海迪五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了高位截瘫,但是张海迪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放弃希望,而是凭借自身的毅力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她虽然没有机会跟其他同龄人一样去教室上学,但是她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等。1983年,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1993年张海迪通过论文答辩和考试,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另外还有很多海内外的身残志坚的人,他们都凭借自身的毅力完成了大部分健康人都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要努力向他们学习。

E. 崔万志身残志坚,获得中国旗袍‘十大领军人物’。我们有什么感想

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都做得这么好,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不努力刻苦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起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F. 看崔万志超级演说家之《卖旗袍的男人》有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视频——《超级演说家》
说实话,这个男人他虽然残疾,但是他的演说让我们终生不能忘怀,他的名字叫崔万志。
39岁的崔万志每年都有5000万以上的盈利。
他用自己的坚强毅力和不懈努力,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的故事告诫了我们:千万不要看不起残疾人!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G. 大喜哥,再见

“大喜哥”消失了。

媒体、互联网、流量,让曾经隐于世的“大喜哥”,真真切切地红过,很多“热心”的人,也不乏真诚地想帮他过上“正常的生活”。

熙熙攘攘的人们围观、拍照、提供帮助,可“大喜哥”需要的是,一个能懂自己的人,一个能包容自己的 社会 ,一份安静的、不打扰别人、也不被别人打扰的生活——这太奢侈了。

“孤独吗?我太懂孤独了……”

“大喜哥”不懂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懂他。

最近从福州回到北方后,他消失了,就像从没红过、从没来过。

“大喜哥”在告别,告别格格不入的人群、告别哗众取宠的流量,告别不堪回首的过往。

从今往后,很大概率上,“大喜哥”不会再红了。而这,或许是一件好事。

大喜哥,再见。

前段时间,“大喜哥”从福州回到了青岛,那座他此前生活了60多年的岛城。

回到青岛后,“大喜哥”消失了,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接下来如何生活。这座海边城市的冬天再次来临,而他生命里的春天,却似乎从未来过。

2012年,“大喜哥”因一则老房子起火的新闻,从青岛红到全国。在新闻中,年逾五十的他穿着艳丽的女装,化着浓厚的妆容,极为狼狈地出现在镜头前——发生火情的正是他的住所。

那一次,虽然电视台仅给了他几秒钟的镜头,但“大喜哥”还是因男扮女装成为了整段新闻的焦点。最后,主持人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了节目: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问的不仅仅是火灾。”

以此为开端,接下来人们开始用猎奇的眼光看待有关“大喜哥”的一切,很多“传说”也随之诞生。

姓名、出生地、婚姻,甚至是性别,讨论与传言以不同角度塑造出很多个“大喜哥”,好奇的人们试图寻找到他与众不同的理由。

或悲或喜,或好或坏,“大喜哥”的经历开始被标记,并被赋予了一些深远的话题。但现实却是,他的故事远比“标签”丰富。


01

名字、工作、残疾

误会从“大喜哥”的名字便开始了。

在日后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他的真实姓名被写作“刘佩鳞”或“刘佩麟”,但在身份证上它被写成“刘培麟”。


除了姓氏,他的名字被外界几经变更。这不是谁的错误,毕竟就连“大喜哥”本人对于这个姓名都知之甚少。

刘培麟似乎注定是一个没有“来处”的人。在那些他亲笔写下的日记中,他这样描述自己最初来到人间的经历:

父亲酗酒家暴,母亲一气之下投井自尽。父亲为此心灰意冷,将儿女尽数送人后便没了音信,而自己则是被包着棉被扔到了火车站。

与亲生父母分开时,刘培麟尚在襁褓,所以这些“过往”全部来自道听途说,真实性不详,却是他与故人仅有的“联系”。

刘培麟对于“家”的理解全部来自养母。多年前,这个善良的女人在火车站发现了他。虽然家中已有7个儿子,但她还是决定将婴儿抱回去,“本以为养不活,没想到还是长大成人了”。

在刘培麟成长的年代,贫穷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事情。生存成了头等大事,于是他勉强念完初中便被推向了 社会 。“我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想起这件事刘培麟总觉得甜蜜蜜的。

离开学校后,刘培麟被分配到一家服务站“做苦力”。后来那里变成了服装十九厂,他的工作内容却没有发生变化,“拉车、搬重物”贯穿着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当时这样的经历平平无奇。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平淡的故事有了转折——刘培麟,下岗了。

“没想到,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他连续使用三个“没想到”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意外、无奈和遗憾。时至今日,这样的复杂情绪仍影响着他,“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想穿女装的”。

离开服装厂时,刘培麟不到40岁,仍算得上是“青壮劳动力”。所以他去了建筑工地,预备继续做苦力谋生,但仅是几个月后,他便被绊倒在讨薪的路上。

为了要回工资刘培麟挨了不少打。最初约定一起讨说法的工友因看不到希望都放弃了,唯独他还在坚持。

后来“争论”变成了“群殴”,他还是没要到一分钱,伤痛成了这份工作中他唯一的“报酬”。

做苦力没希望了,刘培麟又去送报纸、摆地摊、当服务生,全都失败后他开始送煤气,终究没能绕过凭力气吃饭。

送煤气时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赚到更多的钱,他时常将车骑得飞快,意外发生了。

一个深夜,刘培麟遭遇了车祸。他撞上了一辆同样飞驰的公交车,虽然大难不死,却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一种所有男人都难以启齿的残疾。

“没有一个人来看过我,一分赔偿也没有得到。”

“我怎么提起呢?我无法提起啊。”

刘培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感受到孤独的。

02

养母、兄弟、房子

刘培麟上面有7个哥哥,全部都是养母亲生的。他的岁数最小,一直住在家里。“7+1”的兄弟组成让他们自小便没什么共同话题,各自成家后更是老死不相往来。

养母重病时,刘培麟也找过几个哥哥。可兄长们死的死,老的老,还有几个失踪了,没有选择,他独自负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养母患的是胰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医生询问治还是不治,他想了想,最后点了头。从入院治疗到护理,具体花了多少钱他没统计过,只记得医院要,他便给,兜里没有了便借,然后一步步地走到了卖房子的地步。

2000年之前,刘培麟住在青岛老街上的一栋老楼里,他们一家拥有其中的20平米。过去大人小孩挤在里面,那里并不体面,却也实实在在承载了一些家庭温暖,可如今都已烟消云散。

“你以为我想吗?千考虑,万考虑,最后还是决定(把房子)卖了。没办法,真的是没办法了。”

因为着急用钱,刘培麟给旧屋的定价并不高,可即使如此,在正式出售时这个数字还是被一压再压到了20万。因为买主是朋友介绍的,他答应了议价,这算“尽了孝道”,即使他深知这些钱改变不了什么,很多都是“早晚的事”。

办理房屋过户那天,刘培麟收到了买主的10万元,他问剩下的钱呢?对方谎称办完手续就给,结果从此不见了踪影。他也想过要用诉讼手段维权,可没有收条,没有合同,全凭一张嘴的买卖连证据都谈不上,想到这里他又放弃了。

往后几十年里,刘培麟时常会到老宅看看。

那里房价涨了,住宅也变成了景区,很多人会在这间房子前留影,他怕吓到游客,所以很少走近。大多时候他只是隔着马路静静地望着那个曾经的家,从不说话,也从不流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刘培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证据。


借了钱,卖了房,刘培麟拼尽全力也只延续了养母四个半月的生命,那个给了他“家”的女人还是走了。

之前杳无音信的几位哥哥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一个接一个地找上刘培麟。他们责怪弟弟卖了房子,质问他家里的钱去哪儿了,他解释了好些时日,但“兄弟们还是为此反目成仇”。

有人问他值得吗?他回答“值不值得,我都尽力了。”说到这些他总会流泪,不是心疼房子和钱,只觉得“挺不孝的”。

母亲不在了,刘培麟觉得“天塌了,地陷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格外孤独,于是他便琢磨着成家,期盼着有个人嘘寒问暖。

03

“傻妻”、女装、矛盾

刘培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仅维持了半年便草草收场。

当时,刘培麟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单亲母亲。因为智力上有些缺陷,女人说话和自理能力都有问题。

得知这些时刘培麟很犹豫,但后来他发现“对方不要彩礼,也不要房、车,就是想找个人照顾她”,这正合自己的心意——实际上,他也只是想找个伴儿罢了。

相处了一段时间,刘培麟和女人结婚了。两人相差十岁,领证时刚好一个40岁,一个30岁,刘培麟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缘分。

结婚后,刘培麟带着媳妇去过几家医院。他惦记着把她的病治好,然后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寻了几家医院都说“没得治,估计要傻一辈子”,听到这他又犹豫了。

“不听话,什么都往嘴里塞,天天往医院跑”,就这么凑合着过了几个月,刘培麟渐渐觉得有点“管不住她了”,想了想他提了离婚。女方家人爽快地答应了,隔几天就办好了手续,这婚就算离了。

关于刘培麟的婚姻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说他的家庭原本幸福美满,只因妻子目睹女儿车祸身亡,才精神失常失踪了。

对此,刘培麟本人仅含糊地说过只言片语,信息零散到拼凑不出一段完整的故事。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无人知晓,众人只看到刘培麟又是孤身一人了。


如果换上女装生活对于男人来讲是一种“突破”,那挡在刘培麟和这种突破之间的最后一道闸,便是这位曾短暂带给他希望的“傻妻”。

这之后,他彻底妥协了,又或者说以另一种形式“反抗生活了”——他开始流浪,开始拾荒,也开始以女装示人。

刘培麟9岁那一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喜欢女装。参加文艺节时,他看着身边的小女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很是羡慕。

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真的渴望,成长过程中他断断续续地偷偷尝试过女装扮相,但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从不穿出门,只躲在家中自己欣赏。

后来,父母不在了,兄弟闹掰了,婚姻结束了,刘培麟觉得是时候要“拨开乌云见太阳了”,因为没有“别人”了,世间只剩下自己了。

只有以“不寻求意义”的角度去看待刘培麟,才能意识到他隐藏在“女装”背后的矛盾与无奈。

“我从小便喜欢打扮,也喜欢穿女装。”

“我以为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如果是,我肯定坚决不穿女装了。”

这两句看似截然相反的话全部出自刘培麟之口。这样的自相矛盾不能被定义为说谎,因为谁都有正常生活的权利,因为谁都可能被生活一再戏弄。

这种所谓的“正常”,既包括灵魂与肉体的一致,也包括爱好与现实的契合,但显然无论哪一种对于刘培麟来讲都太过困难。

如若能了解刘培麟的人生,哪怕只是丁点的片段,旁观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委屈、无奈、孤独、冷漠、遗憾、意外……他的人生组成和所有人一样复杂。

稍有不同的是,某些最普通的事情在他的身上都变得异常困难,“我对得起这个世界,但它总让我难过”,刘培麟说“这或许就是命吧。”

04

哑巴、“死亡”、没有名字的人

在刘培麟的回忆中,自己前前后后有过21个伴侣。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个对他很好的哑巴。

与哑巴相识时,刘培麟已以女装示人近12年了。那天午后,他正在住所收拾着之前捡来的废品,忽然一个男人从后面紧紧地抱住了他。他试着挣脱,无果,便回头与男人交流起来。

因为不能说话,二人的谈话全靠“比划”,刘培麟不懂手语,只能通过哑巴的肢体动作和写下的纸条拼凑出对方的来意。“我很欣赏你”、“一起住吧”,这是刘培麟为数不多能“听”懂的话,“当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刘培麟和哑巴开始同居。印象中那个男人很顾家,“搞到钱就会往家里买吃的喝的”,还会给刘培麟添置一些化妆品和衣服。

在此之前刘培麟的生活所需品全部靠拾荒,这种可以消费、选择的行为隐约让他找回了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他再一次开始渴望安稳。

也就是2年的光景,哑巴失踪了,没有任何征兆和理由。刘培麟只知道他是“惹了事儿,被关起来了”。至于惹了什么事儿,被关在了哪里,还会不会重获自由,这些他都一概不知。

在刘培麟的世界里,所有的离别都没有“再见”这个说法,“我不计划什么了,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就算结束了。”

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如果说人生的终点是遗忘,那哑巴消失的那一刻,便是刘培麟走到世界尽头的瞬间。

这世间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不见了,刘培麟“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喜哥”。

成为“大喜哥”之前,刘培麟度过了一段没有名字的时间。那时候他在街上拾荒,身上是颜色极为鲜艳的女装,脸上是并不精致的妆容。留了许久的长发没有打理,乱糟糟地被编成两根粗细不一的麻花辫搭在他的肩上。

这样的装扮够不上“正常”的标准,于是他成了街上的“怪物”。恐惧、厌恶、好奇,这些都是他曾收获的目光,没有人愿意上前与他交流。

邻居们叫他“穿女人衣服的男人”,附近居民称其为“捡破烂的精神病”,路人则是无声无息地观望拍照,然后便匆匆走过。

“我倒是想交流,没人搭理我”,直到2012年那场火灾来临。

火灭了,人火了。


05

火灾、“大喜哥”、网红

媒体对于刘培麟最初的认识,全部来自那场突如其来的火灾。

“我是灭了火才走的,我真的灭了火。”他慌忙解释道。

看了当年的画面不难想象,当事人这样的形象,会给观众朋友带来多大冲击。


回看当时的新闻,那天刘培麟的装扮与平常穿女装的他并没有不同。但在毫无防备的看客来讲,他足够“奇葩”,也足够引起讨论。

那天之后,刘培麟有了另一个名字,“大喜哥”。网友觉得他 搞笑 ,“看起来极为喜庆”,所以便起了这个昵称,而这也成了他在草根网红届的代号。

被媒体报道之前,刘培麟没有手机,也不通晓网络,甚至很少说话。他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来自回忆和书本,如今忽然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有些手足无措。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他,采访他,刘培麟近乎来者不拒,并且面对提问知无不言。尽管有些交流并不礼貌,但他不抵触,因为“我什么都见过了”。

在刘培麟所有的故事中,最为人敬佩的莫过于他拾荒还债的事情。

多年前,刘培麟曾为此上过一档节目。在节目中他说:

为了给母亲看病,自己向一些人借了近15万元的债务。现在,他正靠着拾荒和每月600元的低保努力还债,希望各位债主能再多给他一些时间。

从内容看来,这理应是一档平平无奇的民生节目,但不知为何,节目组却在最后设置了一个让“大喜哥”回归男装的环节。舞台之上,刘培麟接受了节目组的改造。他换上了体面的男装,戴上了帽子遮盖自己的长发,他看起来“正常多了”,却没露出半个微笑,他始终沉默。

录制结束前,嘉宾和观众鼓励他献唱一首,刘培麟举起话筒没等伴奏响起,便匆匆演唱了起来。

那一刻,台下的观众在笑,他却盯着远方,眼眶泛红。


虽然参与了节目录制,但刘培麟却没有得到任何报酬。他仍会为不断上涨的房租发愁。从600到800再到最后的1000元,当房租已经成为“天文数字”时,他拨通了赵先生的电话。

赵先生是位富裕的好心人,听到了“大喜哥”的遭遇,他二话不说便将人接到了宾馆,还承诺帮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唯一的条件是“剪掉长发,换上男装,回归正常的样子”。

为了生活,刘培麟答应了。那是2016年,按照刘培麟自己说的,当时的他60岁了,已换上女装16年。此时他没钱,没家,没朋友,就连那头长发也要没有了。

几天后,刘培麟在赵先生的陪同下走进了理发店。当两条凌乱的辫子被剪掉时,他清楚地感受到体内有什么东西被猛地抽离掉了,后来他才知道,那种感觉是“后悔”。

因为原来的头发太久没被打理,理发师只得将其全部“推”掉。刘培麟变成了寸头,“大喜哥”好像也死掉了。


06

赵先生、化妆、镜子

按照原来的计划,刘培麟在剪掉头发之后就要去办理新的身份证件和信用卡,可赵先生却在此时不见了。

10天后,刘培麟被公寓物业以“会吓到孩子”为由赶了出来,一切都很突然,却又在意料中。

日后,赵先生再也没有出现。他跟着刘培麟的长发一起消失了,忧愁再一次写满了刘培麟的脸。他再次回到了那间隐匿在青岛老街胡同里最深处的房间,一切归于平静。

因为家中没有电,刘培麟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清晨五点半,是他起床梳洗打扮的时间。

不同于其他女孩,刘培麟的化妆手法无章可循,却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我要涂得厚一点,不然遮不住(面部的男性特征)。”


刘培麟爱美,之前还用600元钱为自己定做过一件旗袍。除此之外,他的衣裳都是捡来的,所以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但他仍会用心地搭配,尝试在鞋、裙、衣中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因为没有洗头的条件,刘培麟基本不打理头发。他将捡来的彩色卡通发卡别到头上,也会佩戴手镯、项链等配饰,颜色大多会和那一天的衣服相配,这是他一天中笑容最多的时候。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培麟会站在镜子前仔细看看自己,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会转身走向门口。

摸着黑,举着蜡烛,微弱的光亮划过堆在房间各个角落里的书本上。

刘培麟说自己平生只爱两件事,读书和打扮。文学作品中,他尤其喜欢老舍和巴金。近些年来,他只是买笔、本便花了超过3000元。他热爱写日记,想到什么便会记在纸上,日积月累这些日记也塞满十几个纸箱子了。

“我热爱生活,喜欢阅读,我喜欢写日记,我遵纪守法,我注重诚信,不做违法的事,人生应该如此吧。”

吹灭蜡烛,天空已经大亮,晨曦的光亮穿过狭长的胡同小心翼翼地走进凌乱的屋子。阳光打在镜子上,一行由刘培麟写下的字清晰地浮现出来:

“新的一天开始了,加油!”

07

尾声

公众最后一次大范围讨论“大喜哥”大概是在2年前。就像是每一代“网红”更迭前最后的高光时刻,“大喜哥”也站在了被遗忘的边缘。

最后一拨找上刘培麟的人是一群志愿者,他们希望给“大喜哥”做一次专访。那之后,他们成为了朋友,志愿者满足了刘培麟出书的愿望,还将其带到福州看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热心的志愿者们发起过捐款,也试图为其建立慈善基金会,但最终都因外界担心“捐款用处不详”而不了了之。

“我个人喜欢女装,更喜欢做女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无可指摘之处,可指摘的倒是那些小人。”

对此网友评论:“人的成见是一座山,不同就是他的原罪。”

可谁和谁又能相同呢?

去年3月,“大喜哥”决定离开青岛。很多相识一场的人赶到机场和他道别,同时也斩断了他作为“网红”最后的流量。

这一次,“大喜哥”也消失了。


不久前,刘培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些自拍照。通过定位人们得知他已回到了青岛。现在刘培麟在哪里?他还拾荒吗?他还有钱吗?他过得究竟如何?他怎样面对生命中的第64个寒冬?

问题与传说依旧存在,只是这一次已无人问津。

“如果能重来,你还会这样生活吗?“

“怎么能重来呢?我今年61岁了。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这句诗歌我不太懂。”

“不懂吗?以后你就懂了。”

也是在那一次访谈中,刘培麟对着镜头朗读了一封写给父亲的家书:

“亲爱的父亲,我小的时候不懂事,没事总是惹您生气,所以我对您是有愧疚的。也许是生活对我的惩罚,使我失去了一切,但我不后悔而且生活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后悔也没用,世间本就没有后悔药。我活了下来,因为我怕死。人没有不怕死的,死对于人来说都是可怕的。鉴于此,我苟延残喘地活到了今天,不容易。

……

爸爸,我拾荒20多年,现在电视台一直在报道我的事情,我想出了名的生活会更好一些,唉,(可)还是像以前一样。谁也不会因为我的出名而对我顶礼膜拜。


爸爸,我退休了。说实话生活的压力还是没有减少……因为房子的事他们(亲戚)恨我,也不来帮助我。我一直在自食其力,没有给刘家丢人。

只不过有一件事,我不想瞒你们二老,我喜欢上了女装……也许这是病态,但他们也说这是对生活的释放。好了,话已经说到这里,这封家书我寄给你们。

希望你们地下有知,原谅我。”

读这封信时,刘培麟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语气也并无波澜。

他很平静,好像已经过完了曲折,而又悠长的一生。

生命的河流,带着所有人向前奔流。

只是,2020年的冬天过后,属于刘培麟的春天,会到来吗?

H. 崔万志的淘宝店铺叫什么名字

万志旗舰店

崔万志,男,汉族,1976年3月出生于安徽肥东,本科学历。安徽省合肥浩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蝶恋服饰、雀之恋旗袍CEO,浙江大学客座讲师,阿里巴巴NCC宣讲专家。

2011年,被评为安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2012年被评为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2012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诉说百味人生。2013年被评为CCTV中国创业新生代榜样。2015年获得《超级演说家》年度亚军。

2016年01月01日,参加央视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带来的“旗袍+”项目获得导师一律通过,并获得了3900万意向融资,创造了节目开播以来的最高记录。[3]2016年1月,获得中国旗袍“十大领军人物”“十大魅力旗袍人”荣誉 。

2017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018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诚信之星”。

(8)男的卖旗袍的叫什么有点残疾扩展阅读:

崔万志身残志坚,把诚信经营作为矢志不渝的信念,秉承“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徽商精神,讲诚信、重信用,靠信义求得企业发展。

崔万志出生时落下残疾。大学毕业求职不顺,崔万志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女装店。网店有过较好的成交量,也有低潮时400万元的欠债,但崔万志始终本本分分做生意,坚信以诚经商会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

2013年,崔万志创建旗袍品牌。他带着员工四处拜师学艺,从选料到裁剪到刺绣,甚至一粒小小的盘扣,都力求精细,精益求精。中国旗袍,手工制作与机器制作的成本相差20倍以上,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

曾有人建议他用机绣制作挂名人工绣制,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崔万志断然拒绝,说:“我宁可少赚钱,也要制作品质精良、做工精美的旗袍,对得起每一位顾客。”这是他对每一个客户的承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诺,每一粒盘扣都饱含诚信经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