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国服旗袍属于什么级别
扩展阅读
丝滑睡衣配什么鞋子好看 2025-02-05 10:43:24
车子手套箱的拉绳怎么拆 2025-02-05 10:26:13

国服旗袍属于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 2023-09-23 07:05:49

⑴ 旗袍和汉服哪个才能称之为国服为什么

旗袍和汉服相比,应该是算不上国服的,只有汉服才能称之为国服。汉服的起源非常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时期,汉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经过了秦朝的发展和改进之后,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服就已经逐渐的发展成熟了。简单来说,汉服主要指的是汉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服装,并不只代表是汉朝时代的服装。

旗袍之所以不能称为国服,是因为它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形成的,在民国时期更是许多女性的日常服装。而汉服,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服装。在我国的56个民族里,旗袍是满足的一个传统服装,像汉服才是真正的汉族服装,所以才能被称之为国服。

⑵ 旗袍是哪个民族服装

分类: 生活 >> 服装/首饰
解析: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

[编辑] 旗袍的雏形及发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满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满洲民族的服饰在当时受周边民族影响颇大。特别是效仿了金、辽、蒙等马上民族之衣装习俗。而满人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在而后的女真服饰基础上,借鉴了蒙族袍装的瘦长,袖口狭小等特征。

旗袍在满语称为“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纽扣而不是衣带,窄袖、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男装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总的外形比汉族袍服紧窄。领口、前襟和袖口有时还镶花边。上身在长袍外穿有马褂。

满洲灭明建立清后,中国人改穿满洲服饰。因此满式服饰成为主流。旗袍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男子的常装和平民阶级的礼服。另外式样也有所改变:开叉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叉(称作“一裹圆”),不系腰带。非官服旗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单长衫。

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到民国初期,由于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旗袍被作为中国的民族服饰继续沿用,民国一十八年四月,国民 *** 正式将旗袍作为“国服”。之所以启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饰,还有一原因是因为旗袍当时属于各朝服饰中最简化,且拥有轻便、易用省工、省料等优点,且纽扣的形式也便于穿着。这些都是适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尔后,长袍改短袄流行,其用意是 *** 将旗袍的狭长剪除,和剪去辫子同理。领型也出现了前高后低的元宝领。男式旗袍精简了繁琐的装点修饰,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领前低后高,加宽下摆,提高开衩,最后发展成了长衫。其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后,长袍作为日常服装的使用变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湾大学就读时,因为穿长袍被称为“长袍怪”。

[编辑] 女装旗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经民国各界人士的使用过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渐减短,腰身变窄,下摆收小,同时开衩变低,领型变矮。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兴起,女性接受维新思想,开始上学,于是旗袍作为轻便制服出现。

尔后,旗袍不断被改良,加入了汉族服饰的元素.

另外,英文里的Cheongsam虽然是“长衫”的音译,在实际应用上仅指女装旗袍。

⑶ 旗袍在何时被国民政府定为“国服”

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公布的《服装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

⑷ 中国的国服是什么

“唐装"

中国的旗袍和中山装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国服

旗袍 -----中国女子的经典国服
********************************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中国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

中山装----中国男子的经典国服

**********************************
中山装,其意不同于中山路、中山公园之类纯属纪念的名称,它是因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具体研制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作为总统的他常常要会见宾客,穿清朝的长衫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国人的反清情结;而清代末期,由于政府腐败,一部分国土沦为殖民地,西洋服饰样式随之传入我国。于是有人建议采用西服样式,孙中山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数国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张“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所言:“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服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20岁至30岁的女子着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穿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40余岁贵妇,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最后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西装的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时他极言中国“衣裳”的好处:“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孙中山先生于是找来一位裁缝共同设计新款式服装。他们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然后以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流行的一种服装为基础加以改进———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在前胸设计了上下四个明口袋,好一个“四房挂厅”。这种服装式样美观大方,非常实用,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国服”。在以后几十年,它一直是中国人的正式服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生前在正式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

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⑸ 中国国服是什么旗袍,还是汉服

中国国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装简洁、精炼、大方,中间一排中式绣花使其更加礼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块口袋巾,是借鉴西方元素显示贵宾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场合表明对对方的尊重。

与传统中山装不同,中国国服把惯常的明门襟改为暗门襟,衬托本人大方、沉稳气质。以中山装为基础的改良中式服装场合适应性好,既“上得厅堂”,也能作为便服。

只要在颜色上稍作变化即可,还可用新式面料体现时尚感,年轻人穿同样好看,老少皆宜,推广性好。中式服装比西装更有特点,在国际舞台展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符号和中国色彩,中国人看到也会感觉十分亲切。

(5)国服旗袍属于什么级别扩展阅读

自炎黄时期至清朝以前,汉服作为历史悠久的服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国服、礼服和常用服装,清军入关后被清朝统治者强行废除,从此汉服走向没落。 民国时期中山装一度被公认为中国的“国服”。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公布的《服装条例》又选定旗袍为“国服”。

中山装虽然在建国后并未被明确定为国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中山装,大部分国家公务人员也将其作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许多名人仍习惯于选择以中山装亮相。

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设计的中山装主要着眼于政治考虑,略显简陋,还不能完全展示中华民族独有东方美学神韵,因而也就不能承担新时期国服的重任。

⑹ 有国服之称的旗袍是从什么妇女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有国服之称的旗袍是从(满族妇女)的服装演变来的。

旗袍一开始是八旗妇女日常经常穿的长袍,是后世旗袍的前身。在嘉庆年间,满族女子经常仿效汉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汉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满族的装束。满汉两族女子的服饰逐渐交融,使两个种族之间的服装差别日益减小,这就逐渐开始了旗袍的演变。在洋务运动的口号之下,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于是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

西式的审美也对女子的服装产生了一些影响,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审美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式服装旗袍。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下,封建王朝被孙中山推翻,西式服装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欢迎。辛亥革命打破了百姓思想禁锢的阀门,逐渐放弃了封建王朝中的苛刻礼教,打破了服装上的种种限制。旗袍也逐渐从贵族女子走向平民百姓,新式旗袍逐渐形成。

具体介绍

改革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开阔,上海掀起了一阵女权运动,人们希望能够打破生活上的陈规陋习,在服装打扮上也得到了很多体现。旗袍最开始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在女子的身上,后来马甲逐渐成为有效的样式,这也就是旗袍的雏形。上海女子主要是旗袍流行的主要带动者,当时女学生受到了文化的冲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带动了社会名流穿旗袍。

旗袍是中国的象征,是一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代表。清朝的旗袍并不开衩,后来在旗袍缩短袖子的时候也开始慢慢开衩。传统的旗袍是一条直线,还有着非常高的硬领。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开始逐渐收缩,女性的曲线逐渐被展露出来,后来成了无领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现是人们的思想不断开化的一种表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可以很好的展现女性的美。

⑺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国服是旗袍而非汉服,原因是什么

旗人袍:满族旗人穿的长袍。这种袍子是直的,男女通用,但款式和面料不同。旗女袍:八旗女袍。两边不要开叉,袖子八尺到一寸长。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改良为直领、右斜开襟、开叉及膝的服装。民国旗袍:民国时期女性的长袍发展成熟。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在重要节日穿上民族服装,展示民族文化。如今,旗袍被视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的国服。

甚至在美感上,很多人更喜欢古雅的风格,只能说审美不同,品味不同。旗袍适合女性,无论她是胖是高,是年轻还是成熟。不过汉服是古装,偶尔可以穿一次。但如果戴久了,明显会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不协调。况且汉服更像汉服,而旗袍适合中国各族女性朋友。除了旗袍和汉服,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服饰,包括民族服饰,但影响力都不如旗袍和汉服。旗袍已经100年了,来的正是时候。它承载了很少一部分传统文化,我们不需要过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