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央视主持人张蕾晒旗袍美照,你在她身上看到了怎样的名媛风范
央视主持人张蕾晒旗袍美照,你在她身上看到了怎样的名媛风范?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在刚以前的2022《百花迎春》联欢晚会上,张蕾强台风依然稳重,一袭白色礼服,配搭金黄纹样,全部人看起来空气庄重,她的网友点评她讲,她给人温馨又痊愈的觉得,听她组织综艺节目,令人觉得十分放心,有一种心旷神怡的觉得。
如此好看温馨而又才华洋溢的亲姐姐谁可以不喜欢你?自2014年中央电视台《综艺盛典》频道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称,张蕾结婚后重归逐渐。张蕾越来越更为心胸宽广,在主持人这条公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不移。演出舞台以外的主持人也是有自身的日常生活,期待在以后的时间段里,可以见到张蕾大量的魔幻造型,主持人的工作越变越好!
⑵ 民国名媛穿着
民国服装;旗袍;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的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走向衰落和蜕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新服装孕育新生的时期。旗袍作为民国时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她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伴随着整个民国社会。
一、民国初年的旗袍
在民国初期,整个国家社会一直处在革命与动荡中,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而且开始注重体现女性的曲线。
二、20年代崭露头脚
随着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西方大量的女装样式流入中国,许多报刊、杂志都进行大篇幅的刊载;当时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也带回了许多国外的思想和服装;当时的许多女装设计师们都跟随西方模仿西方的样式设计女装。因而西方的女装大量充斥在社会上,而且这些服装样式和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并推崇。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的旗袍诞生。在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已略显腰身。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2]。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的小腿。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个20年代,中西交流的机会增多,从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三、走向经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最为壮烈,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此时也是女性进步思想和自我意识最为活跃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灿烂繁荣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这时期,旗袍被很多中学、大学采用为校服。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更能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1934年就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从而符合了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四、经典的延续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普遍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脑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就不足为奇了。抗战初期的上海还一度流行用国产白棉布或毛蓝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极为简单,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为日常服装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们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们的热情似乎完全转到了革命和劳动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适、悠闲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更多的代表劳动女性,适合劳动女性,能展现新时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装成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隐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里,至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到此结束。
图片参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烟草广告。署名之光(谢之光)。发式袖端仍带20年代余韵,整件旗袍的风格已开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4)受欧美影响,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丝织品用来做旗袍了,开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阴丹士林蓝布面料作礼服在月份牌画中处理得更像丝绸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⑶ 为旗袍而生!83年做5000多件旗袍,上海滩名媛们背后的男人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一辈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褚宏生
发现中国好手艺
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
说起旗袍,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不自主地闪过《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
在剧中,张曼玉以23套颜色、风格各异的旗袍展现了优雅迷人的东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的旗袍梦。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旗袍固然美,却也离不开手艺人的创造。
他们用一针一线将旗袍的独特向世人展现,唯有创造的生灵才会是生灵。
褚宏生便是这其中的一人,从16岁到99岁, 他一生制作了5000多件旗袍 ,
从民国美人到现代名媛,从政治圈到影视圈,无数人拜倒在他的手艺下,成为他的忠粉。
手艺人的成长,大都并非一蹴而就的,
而储宏生的成功,却仿佛轻而易举。
可能荆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岁。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从16岁开始,只做一件事——手工制作旗袍。
16岁那年,褚宏生被父母从苏州吴江老家送到上海,拜当时上海滩最有名的裁缝朱汉章为师。
学徒仅仅2年的时间,他便因为影后胡蝶量身定制的旗袍而一举成名,轰动了整个旗袍圈。
当时不管在谁看来,他的成功都过于顺利。 但在成功的背后,隐藏的是他当学徒时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当时与褚宏生同期的徒弟们都开始动手干活时,而师傅却一直让自己练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干着急。
但其实是师傅看出他是块好料子,又怕他把“学生意”错当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当成了养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时间磨炼褚宏生的性子。
“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不服气,气呼呼地去找师傅理论,”褚宏生慢悠悠地回忆, “几年后,我才理解师傅的苦心,他是让我别心急,说以后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师后,师傅送给他一条爱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这一挂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为学徒的第一个大单,为影后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这笔订单,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褚洪生因为创新的理念与师傅争论不休, 他坚持选用法国蕾丝替代原有的面料, 这样新颖又大胆的想法,在当时如若失败,可能会成为他旗袍生涯永远的黑点。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顾师傅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传统相悖的一条路,可能荆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独特的旗袍遇上美丽优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应,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艳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后,褚宏生逐渐名扬四海,连当时的宋庆龄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从胡蝶,宋庆龄变成了张曼玉,巩俐等人,甚至连杜月笙都把他请到家里去做。
渐渐地,人们开始称他为“上海滩名媛们背后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从那以后的80多年岁月里,无数时光都被他缝进了那五千多件华丽的旗袍里。
手艺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经过繁复的步骤,钉直角扣、划线、刮浆、开滚条、缝纫、盘扣、量体、打样……
在 科技 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繁琐的工序本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从不曾动摇。
他常说:“旗袍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是机器硬邦邦的,她圆润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缝出。” 这是一位匠人的坚守,更是对于传统手艺的坚持。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师”级裁缝师,他却只说自己只是一个做旗袍的“普通裁缝”,比起沽名钓誉,他更喜欢把自己埋在布堆里专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辈子的旗袍,却没有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相比于钱, 他的眼里只有旗袍。
“我就是个做旗袍的,现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帮别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一辈子,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在他看来,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体现女性特质的服装,而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旗袍永远不会过时。
尽管已经耄耋之年,说到自己最喜欢的旗袍,褚洪生仍然两眼发光,就像个看到自己喜欢糖果的孩子。
这个近百岁的老人,在这个成衣泛滥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执拗地坚持,保持着这一针一线的温度。
他的合作伙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评价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说出客人的三围,他非常纯粹,好像脑子里只有旗袍,为旗袍而生。”
上海滩最后的裁缝,已成绝唱
2017年春节,99岁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绝唱。
谈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愿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国女性的日常装当中去。”
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这一天。更遗憾的是,随着大师的离去,一个衣香鬓影的时代结束了。
旗袍不复昨日之荣光,我们再难逢见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寻常巷陌,风光动人。
这个见证了旗袍起起落落,东方女性审美几经变换的的旗袍匠人,带着对传统的守护与未来的期盼告别了人世。
直到最后,他仍在坚守着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动着的气韵,是含蓄与性格之间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无数的手艺人被 历史 的洪流淹没,无数的手艺被现代化的工艺冲击,无数传统工艺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 历史 的长河中,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呢?
只愿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脚步,看看那些幕后的手艺人,看看那些已经失传的艺术,将之发扬光大。
风尚来来去去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⑷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⑸ “春晚旗袍”上热搜,老上海名媛是如何演绎旗袍优雅的
老上海名媛用她们的优雅展示了旗袍的魅力,也成就了旗袍的传奇。老上海名媛用她们的身材,用她们独特的审美,用她们恰到好处的眼光演绎出了旗袍的内在美,一种随时随地能够保持优雅,随时随地能够展现自己魅力的传奇旗袍。
还有一个旗袍美人就是严幼韵,她深深的被旗袍的魅力所折服,所以她一辈子只愿意穿中国旗袍。而这个女人也成为美了一辈子的旗袍美人。每个老上海名媛演绎旗袍优雅的方式不一样,有些是靠自己的气质,有些是靠自己的创新,有些是靠自己的身材,还有些是靠自己的好眼光,但是无论那种,她们的确演绎出来了旗袍的传奇故事。
⑹ 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旗袍虽有“旗”但与满清八旗无必然关联,是中国几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续接而已。中华服饰长河流淌到了近代,历经两千多年流变的中华袍服,进入“旗袍”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大变革时期,也是传统袍服向旗袍演变的关键时期。此时,无论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种改良旗袍纷纷在女装舞台上亮相。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有三个推动旗袍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一是“满汉交融”,存在着满汉文化融合的社会环境。第二是“提倡女学”,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时代背景。第三是“西风东渐”,原有的穿着习俗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民国初期由于满清政府的下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衣着观念发生明显变革,民间服装进入了新旧更替的时期。穿满清服装的人大大减少,汉族传统女装重新被大众青睐。正如张爱玲所言:“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汉服经过改装和演变,流行起加长马甲和大袖衫的套装。这种汉服的结合套装进一步合成,演变成民国初期的旗袍雏形。
⑺ 民国时期上海流行的旗袍,这种服装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说到旗袍,这对很多女性来说应该不奇怪,特别是民国时期,旗袍成为那个时代女性非常独特的服务。事实上,这种服装是从满族服务演变而来的。必须说,这些青年学生为旗袍的普及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旗袍流行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30年代,旗袍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风格不断翻新,旗袍在流行之初,人们常穿得有点丰满,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格得到了改进,它综合了一些西方短裙的优点,领口相应减少,长度也适当缩短。
我想很多女人都很欣赏这种服务,当然,有些现代女性还是要求服装店为她们剪一两件旗袍,但她们大多只是想在家里过“民国”瘾,时代日新月异。
⑻ 旗袍的文化传承
旗袍是民国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但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装 ,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
旗袍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与配饰
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 油纸伞是旗袍重要配饰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