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如果在白矮星上会边怎么样
地球人在白矮星 体重可达五千万斤
一个由多国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对最近的白矮星——天狼星B的质量进行了精确测量,测量结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每月通告”上。
天狼星B是天空中最亮恒星——天狼星的伴星,它位于大犬座星座中,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天狼星B的质量进行了测量。
天狼星B直径约1.2万公里,小于地球直径,但密度极大,其强大的引力场是地球引力场的35万倍。这意味着,若一名68公斤的人站在天狼星表面,其体重可达2500万公斤。从热白矮星表面逃离的光必须穿过引力场,在这一过程中,其波长变得更长并产生红移。1916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曾预言过这一效应,并称之为引力红移。
按照哈勃望远镜对这一红移的测量,该研究小组发现,天狼星B拥有太阳质量的98%。而天狼星则拥有两倍于太阳的质量,直径为240万公里,距地球8.6光年远,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白矮星是恒星燃烧后的残余物,它已经耗光其核燃料,塌缩成很小的尺寸。尽管它是目前已知的最亮的白矮星,天狼星B比天狼星本身暗一万倍,因此,科学家很难利用地面上的望远镜对其进行研究。理论预测,白矮星质量越大,直径越小。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相信白矮星质量和直径间的这种理论关系。此次精确测量天狼星B的引力红移,则是对这种关系的实际观测。
研究小组负责人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巴斯托夫说:“140多年来,研究天狼星B一直是天文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用哈勃望远镜才有可能获得这种精确测量,而不受天狼星的干扰。”精确测量白矮星质量对了解恒星演化十分重要。白矮星也是用于测量宇宙距离和宇宙膨胀速度的Ia类超新星爆发源,我们的太阳最终也将会变成为白矮星。
此次观测还将天狼星B的表面温度修正到2.5万摄氏度。
2. 你身边的150cm“矮星”漂亮女生是什么样的
我就是身高151了,朋友(男)说看起来很小只,萌萌哒!可是也有人说我腿短,还说谈恋爱不容易,好崩溃的。
3. 黑洞人能穿越吗
你先看看黑洞的定义吧: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半径小到一定程度,小于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
产生过程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力量,使得
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开始吞噬恒星的外壳,但黑洞并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质,黑洞会释放一部分物质,射出两道纯能量——伽马射线。
也可以简单理解:通常恒星的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由于恒星质量很大,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由于聚变,氢原子内部结构最终发生改变,破裂并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这是由于铁元素相当稳定不能参与聚变,而铁元素存在于恒星内部,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可能也是由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好几倍以上的恒星演化而来的。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
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
天体物理学家用“吸积”这个词来描述物质向中央引力体或者是中央延展物质系统的流动。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为吸积才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当中央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黑洞除了吸积物质之外,还通过霍金蒸发过程向外辐射粒子。
蒸发
由于黑洞的密度极大,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密度=质量/体积,为了
让黑洞密度无限大,那就说明黑洞的体积要无限小,然后质量要无限大,这样才能成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恒星“灭亡”后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但黑洞也有灭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论,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名为“隧道效应”的现象,即一个粒子的场强分布虽然尽可能让能量低的地方较强,但即使在能量相当高的地方,场强仍会有分布,对于黑洞的边界来说,这就是一堵能量相当高的势垒,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双星黑洞:与其他恒星一块形成双星的黑洞。 克尔-纽曼黑洞的特点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萨拉玛尼安·钱德拉塞卡——乘船来到英国剑桥跟英国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一位广义相对论家)学习。钱德拉塞卡意识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恒星中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对论限制为光速。这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致之时,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会比引力的作用小。钱德拉塞卡计算出;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的冷的恒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这质量现在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前苏联科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兰道几乎在同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这对大质量恒星的最终归宿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钱德拉塞卡极限小,它最后会停止收缩并终于变成一颗半径为几千英里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质中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们观察到大量这样的白矮星。第一颗被观察到的是绕着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转动的那一颗。
兰道指出,对于恒星还存在另一可能的终态。其极限质量大约也为太阳质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体积甚至比白矮星还小得多。这些恒星是由中子和质子之间,而不是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们被叫做中子星。它们的半径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预言时,并没有任何方法去观察它。实际上,很久以后它们才被观察到。
另一方面,质量比钱德拉塞卡极限还大的恒星在耗尽其燃料时,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某种情形下,它们会爆炸或抛出足够的物质,使自己的质量减少到极限之下,以避免灾难性的引力坍缩。但是很难令人相信,不管恒星有多大,这总会发生。爱丁顿为此感到震惊,他拒绝相信钱德拉塞卡的结果。爱丁顿认为,一颗恒星不可能坍缩成一点。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爱因斯坦自己写了一篇论文,宣布恒星的体积不会收缩为零。其他科学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师、恒星结构的主要权威——爱丁顿的敌意使钱德拉塞卡抛弃了这方面的工作,转去研究诸如恒星团运动等其他天文学问题。然而,他获得1983年诺贝尔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他早年所做的关于冷恒星的质量极限的工作。
钱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但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这样的恒星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个问题被一位年轻的美国人罗伯特·奥本海默于1939年首次解决。然而,他所获得的结果表明,用当时的望远镜去观察不会再有任何结果。以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奥本海默非常密切地卷入到原子弹计划中去。战后,由于大部分科学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因而引力坍缩的问题被大部分人忘记了。
1967年,剑桥的一位研究生约瑟琳·贝尔发现了天空发射出无线电波的规则脉冲
的物体,这对黑洞的存在的预言带来了进一步的鼓舞。起初贝尔和她的导师安东尼·赫维许以为,他们可能和我们星系中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接触!我的确记得在宣布他们发现的讨论会上,他们将这四个最早发现的源称为LGM1-4,LGM表示“小绿人”(“Little Green Man”)的意思。然而,最终他们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结论,这些被称为脉冲星的物体,事实上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些中子星由于在黑洞这个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9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
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不协调。(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甚至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观察一个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时,因为在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所以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由于恒星的引力场,在恒星上某人的时间将和在远处某人的时间不同。假定在坍缩星表面有一无畏的航天员和恒星一起向内坍缩,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钟发一信号到一个绕着该恒星转动的空间飞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时刻,譬如11点钟,恒星刚好收缩到它的临界半径,此时引力场强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号再也不能传到空间飞船了。当11点到达时,他在空间飞船中的伙伴发现,航天员发来的一串信号的时间间隔越变越长。但是这个效应在10点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点59分58秒和10点59分59秒发出的两个信号之间,他们只需等待比一秒钟稍长一点的时间,然而他们必须为11点发出的信号等待无限长的时间。按照航天员的手表,光波是在10点59分59秒和11点之间由恒星表面发出;从空间飞船上看,那光波被散开到无限长的时间间隔里。在空间飞船上收到这一串光波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长,所以恒星来的光显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淡,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然而,此恒星继续以同样的引力作用到空间飞船上,使飞船继续绕着所形成的黑洞旋转。
但是由于以下的问题,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现实的。离开恒星越远则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这位无畏的航天员脚上的引力总比作用到他头上的大。在恒星还未收缩到临界半径而形成事件视界之前,这力的差就已经将航天员拉成意大利面条那样,甚至将他撕裂!然而,在宇宙中存在质量大得多的天体,譬如星系的中心区域,它们遭受到引力坍缩而产生黑洞;一位在这样的物体上面的航天员在黑洞形成之前不会被撕开。事实上,当他到达临界半径时,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在通过永不回返的那一点时,都没注意到。但是,随着这区域继续坍缩,只要在几个钟头之内,作用到他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之差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再将其撕裂。
罗杰·彭罗斯在1965年和1970年之间的研究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黑洞中必然存在无限大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的奇点。这和时间开端时的大爆炸相当类似,只不过它是一个坍缩物体和航天员的时间终点而已。在此奇点,科学定律和预言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观察者,将不会受到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因为从奇点出发的不管是光还是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到达。这令人惊奇的事实导致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宇宙监督猜测,它可以被意译为:“上帝憎恶裸奇点。”换言之,由引力坍缩所产生的奇点只能发生在像黑洞这样的地方,在那儿它被事件视界体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见。严格地讲,这是所谓弱的宇宙监督猜测: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观察者不致受到发生在奇点处的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但它对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可怜的航天员却是爱莫能助。
广义相对论相关
广义相对论方程存在一些解,这些解使得我们的航天员可能看到裸奇点。他也许能避免撞到奇点上去,而穿过一个“虫洞”来到宇宙的另一区域。看来这给空间——时间内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稳定的;最小的干扰,譬如一个航天员的存在就会使之改变,以至于他还没能看到此奇点,就撞上去而结束了他的时间。换言之,奇点总是发生在他的将来,而从不会在过去。强的宇宙监督猜测是说,在一个现实的解里,奇点总是或者整个存在于将来(如引力坍缩的奇点),或者整个存在于过去(如大爆炸)。因为在接近裸奇点处可能旅行到过去,所以宇宙监督猜测的某种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
事件视界,也就是空间——时间中不可逃逸区域的边界,正如同围绕着黑洞的单向膜:物体,譬如不谨慎的航天员,能通过事件视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通过事件视界而逃离黑洞。(记住事件视界是企图逃离黑洞的光的空间——时间轨道,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光运动得更快。)人们可以将诗人但丁针对地狱入口所说的话恰到好处地用于事件视界:“从这儿进去的人必须抛弃一切希望。”任何东西或任何人一旦进入事件视界,就会很快地到达无限致密的区域和时间的终点。
广义相对论预言,运动的重物会导致引力波的辐射,那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空间——时间曲率的涟漪。引力波和电磁场的涟漪光波相类似,但是要探测到它则困难得多。就像光一样,它带走了发射它们的物体的能量。因为任何运动中的能量都会被引力波的辐射所带走,所以可以预料,一个大质量物体的系统最终会趋向于一种不变的状态。(这和扔一块软木到水中的情况相当类似,起先翻上翻下折腾了好一阵,但是当涟漪将其能量带走,就使它最终平静下来。)例如,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即产生引力波。其能量损失的效应将改变地球的轨道,使之逐渐越来越接近太阳,最后撞到太阳上,以这种方式归于最终不变的状态。在地球和太阳的情形下能量损失率非常小——大约只能点燃一个小电热器, 这意味着要用大约1千亿亿亿年地球才会和太阳相撞,没有必要立即去为之担忧!地球轨道改变的过程极其缓慢,以至于根本观测不到。但几年以前,在称为PSR1913+16(PSR表示“脉冲星”,一种特别的发射出无线电波规则脉冲的中子星)的系统中观测到这一效应。此系统包含两个互相围绕着运动的中子星,由于引力波辐射,它们的能量损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线轨道靠近。
在恒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运动会更快得多,这样能量被带走的速率就高得多。所以不用太长的时间就会达到不变的状态。人们会以为它将依赖于形成黑洞的恒星的所有的复杂特征——不仅仅它的质量和转动速度,而且恒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恒星内气体的复杂运动。如果黑洞就像坍缩形成它们的原先物体那样变化多端,一般来讲,对之作任何预言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加拿大科学家外奈·伊斯雷尔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非旋转的黑洞必须是非常简单、完美的球形;其大小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并且任何两个这样的同质量的黑洞必须是等同的。事实上,它们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特解来描述,这个解是在广义相对论发现后不久的1917年卡尔·施瓦兹席尔德找到的。一开始,许多人(其中包括伊斯雷尔自己)认为,既然黑洞必须是完美的球形,一个黑洞只能由一个完美球形物体坍缩而形成。所以,任何实际的恒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会坍缩形成一个裸奇点。
然而,对于伊斯雷尔的结果,一些人,特别是罗杰·彭罗斯和约翰·惠勒提倡一种不同的解释。他们论证道,牵涉恒星坍缩的快速运动表明,其释放出来的引力波使之越来越近于球形,到它终于静态时,就变成准确的球形。按照这种观点,任何非旋转恒星,不管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如何复杂,在引力坍缩之后都将终结于一个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只依赖于它的质量。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计算支持,并且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尔的结果只处理了由非旋转物体形成的黑洞。1963年,新西兰人罗伊·克尔找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描述旋转黑洞的一族解。这些“克尔”黑洞以恒常速度旋转,其大小与形状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和旋转的速度。如果旋转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这解就和施瓦兹席尔德解一样。如果有旋转,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阳由于旋转而鼓出去一样),而旋转得越快则鼓得越多。由此人们猜测,如将伊斯雷尔的结果推广到包括旋转体的情形,则任何旋转物体坍缩形成黑洞后,将最后终结于由克尔解描述的一个静态。
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的情形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尽的地步。的确,这经常是反对黑洞的主要论据:怎么能相信一个其依据只是基于令人怀疑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的对象呢?然而,1963年,加利福尼亚的帕罗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丁·施密特测量了在称为3C273(即是剑桥射电源编目第三类的273号)射电源方向的一个黯淡的类星体的红移。他发现引力场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红移——如果它是引力红移,这类星体必须具有如此大的质量,并离地球如此之近,以至于会干扰太阳系中的行星轨道。这暗示此红移是由宇宙的膨胀引起的,进而表明此物体离地球非常远。由于在这么远的距离还能被观察到,它必须非常亮,也就是必须辐射出大量的能量。人们会想到,产生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机制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恒星,而是一个星系的整个中心区域的引力坍缩。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类星体,它们都有很大的红移。但是它们都离开地球太远了,所以对之进行观察太困难,以至于不能。
白洞之说
科学家们提出设想,既然宇宙中有黑洞,那么一定存在“白洞”。黑洞可以用强大的吸力把任何物体都吸进去,而白洞可以把这些东西都吐出来。科学家们设想,黑洞与白洞是连在一起的,黑洞把物质吸进去,物质在里面会经过一个叫做奇异点的东西,然后物质就到达了白洞的“管辖范围”,会被白洞“吐”出来。然后物质就到达了另一个宇宙(第一平行宇宙到达)。但是,如果白洞存在,所有的物体将会以极快的速度离开。不仅如此,无论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黑洞和白洞一个能吸一个能吐,而在第二平行宇宙中的物质则通过白洞来到宇宙,所以第一平行宇宙间的物质才不会全都消失。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黑洞是那么强悍的东西,连光都不能逃出,更何况我们小小的人呢?所以,光凭现在的人力是不能穿越黑洞的。
4. 矮个子怎么穿搭
5. 求比较好看和人气比较高的网络小说和作家介绍
作家简介
●周德东,1967年出生,黑龙江人,现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编。2000年定居北京并开始恐怖小说创作。出版有《三减一等一几》、《我遇见了我》、《谁摸了我一下》等10余部。其中《三岔口》被着名导演李少红改编成电影,正在拍摄中。
●余以键: 1953年出生。当过知青、教师、文学编辑等。从2000年起致力于中国本土悬疑恐怖小说的创作,已出版长篇恐怖小说《死者的眼睛》、《背后有人》、《招魂》、《谁在等你》等。《背后有人》已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即将播出。
●文泽尔:德裔华人作家,2001年起开始创作文泽尔系列侦探悬疑小说,至今出版长篇《冷钢》、《千岁兰》、《特奎拉日升》、《白矮星》、《黑暗的女儿》等多部长篇小说。作品远销港澳台,《冷钢》更是在爱尔兰掀起华人侦探小说热潮。
●魏晓霞:女,原籍山东,做过教师、广播电视主持人、报刊记者。现居北京,独力撑起自己的恐怖小说品牌“黑狐•恐怖体验系列”,并已出版《死亡时间表》、《12小时惊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说12部。恐怖电影《七夜》原着作者及编剧。
●蔡骏:2001年出版长篇惊悚小说《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狱的第19层》、《猫眼》、《幽灵客栈》、《荒村公寓》等多部长篇小说,其中《诅咒》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魂断楼兰》。
●成刚:2004年开始悬疑恐怖小说创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丝地狱》、《猎人者》、《婴骨花园》五部长篇小说。 现为自由职业者、国家二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庄秦:从事营销行业,业余时间以写作为乐。自2002年底迷上了惊悚小说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各类杂志报刊。出版有小说集《夜葬》(含台湾繁体版)。
●张宝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从事小说、影视剧本、诗歌等创作。是中国“文革”手抄本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只绣花鞋》、《梅花党》、《落花梦》、《叶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等。
●鬼谷女:以一部《碎脸》盛行网络及书市。鬼谷女是一对夫妻合用的笔名,丈夫易铭,妻子余扬。
●鬼金:原名刘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现居辽宁本溪。有恐怖小说《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彦姗,湖南长沙市人。创作有中、长篇恐怖小说多部。合着出版有恐怖小说集《黑梦》。
●谷小妮:女,诗人,小说家,编剧。在文汇出版社的悬念小说集《窒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收购,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葛优,秦海璐主演,成为2005最受关注的国产恐怖电影之一。
●刘士舜:1983年8月生于浙江温州,现就读于上海某大学。长篇小说多次被多家门户网站推荐,着有《两座城市的心跳》、《地狱的来信》。
●燕垒生:男,生于吴越之地,工科出身却喜爱诗文,终成为优秀的网络原创作者,其作品以长篇战争小说《天行健》最为着名。出版有《挑战你的心理极限——吓死你恐怖悬疑文丛》
●宋毓建:1957年生于北京。1999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悬念小说集《勾魂拐》和长篇小说《悬崖上的树》。
●周业娅:笔名轻韵夕阳,贵州人,旅居上海,喜欢文学创作,红袖添香原创文学网站驻站作家,已经有数十万的小说作品连载发表。最喜午夜在网上连载惊悚小说。出版有《锦绣旗袍》。
●王秀梅:山东烟台人,曾在《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数十万字,出版有长篇恐怖小说《五夜》、《凶岛》、《灵猫》等,是目前国内最有潜力最有灵气的恐怖小说女作家。
●张二:原名张立军,1968年12月生于内蒙赤峰市,1992年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曾在三十余家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近年从事恐怖文学创作,代表作品《一绺长发》、《雪灵》、《极度惊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网年龄最小的专栏作家,同时,还在龙的天空、清韵书院、黄金书屋等着名网站开设专栏,至今已有200万字的作品问世。 出版有《怨灵》等。
●那多:曾经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后跳槽到媒体,成为一名记者。以《那多三国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说有《幽灵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韩景龙,七十年代后生人。2001年从医院辞职,从此流浪天涯。现旅居法国。《医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说,有读者称之为“中国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忆仁:生于70年代最后一年。1998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说长篇小说《枯叶蝶》及《寻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晖:1977年1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清华大学工科硕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园推理小说《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说及剧本《凶画》、《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陈书焕,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从事媒体和IT工作,知名网络写手。出版有恐怖小说《死亡诏书》。
●吕鸣凤:女,毕业于军事经济学院,曾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任职二十年,转业后曾受聘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要从事编剧、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说《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个喜欢写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与她的人一样,美丽而轻舞飞扬。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开始写作,2000年开始创作,在各类杂志发表过文艺作品。尤擅长恐怖类小说。出版小说《夜谈》。
●李异:魔羯座生,血型不详,性格不详,工作不详,经历极为神秘。长期混迹网络,编织恐怖之文,忽隐忽现,面无血色,遂成为长年游荡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终极幽灵。出版小说《迷离之水》。
●老家阁楼:深圳人,迷恋于虚构恐怖以及怪异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说《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对杂文史料、奇谈怪论的捻熟加上她机智调皮的心机,无理无赖无厘头里无处不在的奇绝的想象,化成缤纷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扬州鬼》。
●离,女,1981年万圣节前夜生于湖北。。当过编辑、自由撰稿人、电台DJ、业余演员以及神出鬼没的都市游民。现隐居于成都某处,行踪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滨鬼舍》。
评选单位
《胆小鬼》:国内恐怖文学第一刊。每月1日出版。期发行量6万册。
新浪网文化频道,新浪社区玄异怪谭论坛,金庸客栈论坛。
《中国网友报》:国内惟一以网友命名的网络生活报。周报。周发行量35万份。
天涯社区莲蓬鬼话论坛:国内人气最旺的恐怖文学论坛。活跃写手近百。最高单帖点击率30万
没有外国的多的哦!不过也不少了哦!
6. 【情感】儿子对爸爸说:“我是白矮星下凡”,爸爸说怎么样
下到凡间就是凡人了,凡人就不在乎高矮,矮个子照样出名人,比如潘长江,曾志伟,王祖蓝等等,所以没必要计较高矮了,努力奋斗吧。
7. 急需哈利波特中演员名称!!!
1号
中文名:艾玛·沃特森
英文名:Emma Watson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90-4-15
中文名: 艾玛·沃特森
英文名: Emma Watson
性 别: 女
生 日: 1990-4-15
个人简介:
她唯一参加过的银幕演出就是四部《哈利波特》电影,但毫无疑问,这已经足够让她红透半边天了,这个角色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有些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她也一定是满头的棕色头发。但对她来说,电影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业余时间里,她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曲棍球和辩论。
5号
鲁伯特资料
中文名: 鲁伯特·格林特
英文名: Rupert Grint
性 别: 男
生 日: 1988-8-24
个人简介:
《哈利波特》系列这个其貌不扬的英国小男孩完全是凭借一部那部众所周知的童话而出名的,而在此之前,他仅仅参加过一次学校舞台剧演出,但他还是勇敢地参加了这部他非常喜欢的电影的试镜,毫无疑问,他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说他击败的几百个竞争对手看上去都比他漂亮。
自从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后,他在彼得·休伊特执导的《神屁太空人》中扮演了一位年轻搞笑的教授,和西蒙·卡娄和斯蒂芬·弗瑞同台表演。他最近当然又在《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再度扮演了罗恩·韦斯莱
演员作品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哈利波特3之阿兹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神屁太空人 Thunderpants (2002)
Harry Potter: Behind the Magic (2001)
鲁伯特·格林特曾出演过学校戏剧,并曾与当地戏剧团合作演出。他最近的演出包括在《安妮》中饰演匪徒"公鸡",以及参演《彼得·潘》。在学校里他曾在《格里姆传说》中饰演角色"高跷皱皮",还曾在一次才艺表演中出演了"神秘梅格"
在BBC电视台节目《全球新闻》上看到了《哈利·波特》的选角启事之后,鲁伯特便参加了角色"罗恩·韦斯莱"的选角面试。
鲁珀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在赢得罗恩·韦斯莱这一角色之前,他参加过学校表演队和当地剧团的演出。包括:在《安妮》(Annie) 中扮演小流氓 Rooster,参演《小飞侠》(Peter Pan) 以及在《格林童话》(Grimm Tales) 中扮演 Rumplestiltskin
Rupert Grint
出生日期:
1988年8月24日
出生地点:
Watton-at-Stone, Hertfordshire, England, UK
原名:
Rupert Alexander Grint
8号
德拉科·马尔福
-{T|zh-tw:跩哥·马份;zh-cn:德拉科·马尔福}-哈利·波特 人物
汤姆·费尔顿饰演
德拉科·马尔福
性别 男性
头发颜色 白色-金色
眼睛颜色 灰色
学院 斯莱特林
血统 纯种
忠于 食死徒
演员 汤姆·费尔顿
首次出现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A|zh-tw:跩哥·马份;zh-cn:德拉科·马尔福}-(Draco Malfoy)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儿童奇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虚构人物。
德拉科·马尔福出生于1980年6月5日,同马尔福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是斯莱特林学院的学生。在书中他被描述成一个长相出众、脸色苍白、拥有淡金色头发和冷酷的灰色眼睛的人。他是马尔福家的独子。-{A|zh-tw:跩哥;zh-cn:德拉科}-在电影中由汤姆·费尔顿扮演。
“德拉科(Draco)”这一名字,可能来源于创造了一部苛刻法律的雅典第一位立法者Draco。在拉丁语中“Draco”的意思为龙或蛇,同时“Draco”也有天龙座的意思,符合黑巫师家庭用星座为孩子命名的传统。-{A|zh-tw:马份;zh-cn:马尔福}-这一名字则可能来源于法语“mal foi”或“mal foy”,意思是不诚实、不忠实的。
家世背景
德拉科的父母是卢修斯·马尔福和纳西莎·马尔福(婚前:纳西莎·布莱克)。马尔福家族十分古老,是一个富裕的贵族家族,极端的为自己的纯种巫师血统而骄傲,并厌恶麻瓜(非巫师)家庭出生的巫师。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观后感我是哈迷,最喜欢书里的哈利,也最喜欢电影里的哈利。
昨天和老爸通电话,我说我要盛装打扮去看哈利第四部电影了。老爸说:你又要去看那个傻蛋了?!
我当即说:你再这么说我马上找一个象哈利的回来给你当女婿。成了玉米后我彪悍的很随意。
我是昨天去看的,7欧元,对比之下感觉国内现在看电影真是贵啊,汗......
看了以后当然好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说说纯粹个人的看法。比较激动,前言不搭后语,大家不要见怪。
首先,我觉得第三第四部都比第一第二部好,因为一和二感觉就是儿童影片,把书里的情形用电影画面拷贝一下,给小孩子们看的,但我还是喜欢看,因为我真的好喜欢哈利!!!他的照片我是最多的,连勇俊哥的也没他多。
可是第三部我后来没去买DVD,虽然电影拍的好,但这个老邓和以前的那个是泥云之差,而且那个狼人教授更是猥琐不堪,真的受不了。书里面的狼人是我最喜欢的男老师,电影里的狼人象我以前的房东......
第四部是我最喜欢的书,里面有世界杯,有张秋,也最容易拍电影,场面情感都丰富。我觉得导演已经做的不错了,毕竟原着比砖头还厚,拼命压缩在两个半小时里,还不狂剪啊。个人感觉场面做的最漂亮的是世界杯的体育场,最不理想的是和龙比赛,不忠实原着是可以,可这种龙追人逃的画面太老套了。水下救人拍的也好看。图书馆里的布置,审判庭我也喜欢。总的来说许多外景都取的很漂亮,继承了第三部偏艺术的风格。
我最想讲的还是人物。
先讲一些新的人物。
芙蓉,我看到剧照出来就很失望。虽然这是个很不错的法国女演员,但英国导演选的不对。外表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演员能不能表现出书中角色的真实气质,甚至是超越升华。麦格教授,史内莆,卢修斯,第1第2里的老邓,这几个功底深厚的老演员都做到了这点。芙蓉在书里是个有媚娃血统的女孩,她的眼角眉梢里应该能够流露出特别的妩媚迷人,就象我在法国见到的一些法国女郎一样,她们算长得最细巧的欧洲人了。可这个电影里的芙蓉无论长相表情气质真的都很硬,除了以身体语言不自然的挺拔表现出了芙蓉的傲慢一面,完全不合格。最好笑的是她们这个学校学生集体出场的画面,一看就体现出英国人对法国人的偏见:轻浮不端庄。还俗气地拍女孩子们臀部的大特写。事实上我去了法国才知道是英国人自己僵硬呆板才骂人家轻浮,法国人根本不那么俗气,他们其实是欧洲人中最秀气的,所以得到了浪漫的美誉。当然和中国人的精致比起来,还差一个级别哈,卡卡卡卡......
张秋,当初看到剧照时我松了口气,因为我真的很怕外国导演找个吕燕那样的。我不讨厌吕燕,但也不希望她那样的演我最喜欢的张秋。梁凯蒂看得出是个广东女孩,相貌中等偏上,眼睛挺圆挺大,属于可爱型,和我很喜欢的文根英是同类。我给妈妈看她的定妆照,妈妈说不错,蛮可爱,一看就是个中国女孩。可是我在中国的网络上却看到很多人骂她,说她不好看。我觉得真不幸,为什么不支持这个珍贵的中国角色?我却对她有信心,导演敢找这个没学过表演没演过戏的女孩子就说明需要她的本色出演。
于是我看电影时一直提起个小心肝等她出现,等她在哈利的视线中出现。因为电影和书上不一样,所以没办法预期。
结果秋第一次出现,发生在回学校的HOGWARTS特快上,卖零食的老婆婆推着手推车来了,荣恩叫住她要买一点,结果摸钱时又发现自己钱不够,好不尴尬,哈利立刻走上去说算他的,自然大方(这里允许我小小的花痴一下,啊啊啊^0^),付钱,抬头,秋的脸就那么突然地映入哈利的眼睛。这个镜头真的很短,秋羞涩的一低头,又有意无意地朝哈利一笑,整部电影从开始就黑暗如迷雾阴天,但这时气氛突然变得温暖,如同竹外桃花三两枝,情豆芽小小地冒头了。
就那第一个镜头,我就在心里欢呼:小妹妹,我给你满分!
哈利呆呆地回到自己的车厢,跌到座椅上,赫敏又连珠炮似的说起话来,他一点没听进去。
说到这里,我要诚实的说,我知道很多哈迷是哈赫派,还有后来的哈金,但我真的真的不喜欢这几个女孩子。虽然她们都是书中最正面,最有正义感,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但她们和绝大多数白人女生一样---没有女性的感觉。电影里的赫敏很漂亮,但她大多数时候讲话都是咄咄逼人,教训起人来真的很厉害,很自我,她一出场就是很凶的叫荣恩起床,我最讨厌女孩子这样。我觉得哈利根本不可能喜欢她,绝大多数时候他和荣恩根本都没意识到她是个女孩子。电影里舞会开始前赫敏改头换面光彩照人的出现,哈利那段演的非常好,他看着她
从楼梯上走下来,先是惊讶,然后是欣慰,为她感到高兴的表情。赫敏没有女性的吸引力,无论是对哈利还是客观上都是。
那个金妮,基本上我不想谈她,因为她没有女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对感情的纯洁态度。罗阿姨写到后来越写越乱,我已经不能认同她后来对角色的描写了。在前四部书里她创造了这些角色,他们就已经在我们读者心目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完全可以不把罗阿姨后来的书当回事。
回到张秋,原来我曾经担心过,粱凯蒂是在苏格兰出生长大的,也没去过中国,也许她是完全西化的。但她的那个笑容,一低头的羞涩,我可以大胆的说,没有一个西方女子能够演绎。那是只属于东方女子的。以前没有出国读书的我无法明了,现在是真正地体验到了。
秋第二次出现,大家在大厅吃早餐。哈利又鬼使神差地朝拉文克劳的方向望去,秋正在和朋友聊天,一回头,接触到哈利的视线,这次她没有惊讶也没有害羞,而是大方的甜甜一笑,哈利当场就把嘴里的南瓜汁给喷了出来。全电影院笑场。^---^
我一直记得,第四本书里秋是没有什么台词的,每次哈利见到她,她只是给他一个笑容。但就是她的仅仅一笑,就是这种众里寻她千网络,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的中国笑容,抓住了哈利的心。
我一直觉得李宇春很美,她的眉,她的眼,她的嘴,都是精雕细琢的中国玉。虽然姓黑的熏衣草形容成为现在的官方版本,但她的本质不是普罗旺斯的西洋植物,而是中国的水中莲。无论她的舞姿多激情四射,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干净气息便是莲的馨香。而这种美,没有真心的人无法看见,他们只用肉欲的眼扫上一扫便叫嚣咒骂起来。就象许多人一看见电影里的张秋便讥讽嘲笑什么难看脸大。
事实上我发现小姑娘在电影里脸挺小的,肯定比照片上小,尤其在最最重要的一幕。这时我们已经中场休息过了,第二部分开始。电影院的帘幕还没完全拉尽,就看见一个穿着单薄运动服的男孩在跑上一片冰峰雪岭中的窄窄山梯。最最该死的就是我们电影院这时声音没及时打开,居然还在放休息时的流行歌曲,有小观众开始抗议:关音乐开原声啊!在一片吵吵嚷嚷中,哈利在猫头鹰室的门口一下子撞上了刚出来的秋。两人紧张的象一对差点撞到鼻子的小马和小鹿,蹦蹦跳跳地想从对方身边出去,却一再撞到同一个方向。秋终于准备走下楼梯,却回头温柔地对哈利说:天冷雪大,楼梯上结了冰,你要小心。哈利傻傻地应了一声,突然灵光乍现,鼓足勇气叫住秋,却含含糊糊地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秋听得莫名奇妙,这时她的身后是漫山遍野的洁白冰雪,映衬着青涩的一对小人,是电影里最最浪漫的一个场面。可是秋已经答应了别人,哈利被打击地喃喃自语:太好了。在他走进猫头鹰室以后,秋一声轻唤:哈利。他立刻又飞快地窜了出来,电影院所有观众再次笑场。
最终哈利没成功邀请到秋当他的舞伴,虽然他穿礼服是那么滴帅......泪......我当时看得那个伤心啊 T T
舞会的场面我觉得不是最好,太短太乱,主要人物全都没看仔细,书上明明是描写哈利一直盯着秋和塞德里克起舞他烦躁的想踢东西,结果电影倒是把赫敏的感情戏当重头了,叹......
秋的旗袍非常漂亮,但我是在剧照里看清楚的,电影里根本看不清,镜头只有一个,超短......
秋最后一次出场是最悲惨的一次,哈利把塞德里克的尸体带了回来。芙蓉当时的表现最吓人,她是第一个看明白的,瞪眼象杀猪似地惨叫了一声。哈利趴在塞身上死不放开低声断断续续地哭喊真的好可怜T T 而秋是捂着脸无声的流泪,这段他们两个的分寸都把握的好,怎么看他们两个情感表达都是最接近的。
最后其他人物我想说,小塞还没有球队长伍德帅,但演技过关。演小佛佛的男演员非常有名,也不错。
这个老邓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忽略。
荣恩,真的很难看,但这不是他的错,也忽略。
双胞胎比上集好看些了,戏也多了,不错。
哈利在浴室里解开金蛋之谜的镜头我流鼻血了,^0^ 啊啊啊啊,因为他的身材非常好。但那个女鬼死缠他的镜头却拍的比他和秋在一起的时间都长得多,真是莫名其妙,但女鬼的形象挺好玩的,象我一个小学女同学。我讨厌赫敏对哈利的那一次飞扑,太吓人了,唉,秋妹妹是柔声对哈利说:小心台阶结冰很滑,赫敏是狠狠地飞扑......
再补充一点,自从李宇春的名字出现以后,我就对中国媒体的公正和客观产生怀疑。而在看哈四前,媒体上一直言之凿凿里面有哈利和秋的纯洁初吻,还有采访哈利拍吻戏的感受。
事实是,哈利连秋的手都没拉成。(引)
8. 人到白矮星上
由于白矮星重力大
人类的高度站在上面
脚受到的重力远大于头部
致使人被分解
当然在上白矮星之前其温度足以让人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