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可以用什么服装代替旗袍
扩展阅读
金丝羽绒棉旗袍怎么搭配 2025-02-14 02:15:47
棉布怎么做手套 2025-02-14 02:07:55

可以用什么服装代替旗袍

发布时间: 2023-08-08 07:29:21

‘壹’ 让很多女性钟爱的旗袍,有没有可以日常能穿的款式呢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旗袍协会,我们这里也有。旗袍协会研究旗袍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组织各种表演和比赛活动,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团体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所周知,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梁实秋先生有一句名言:“衣裳是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又有一句专说旗袍的:“现在所谓旗袍,实际上只是大坎肩,因为两臂已经齐根划去。”旗袍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女性的代表服装,的确蕴藏着丰富的东方文化的内涵。或许是受文艺作品影响较深,我对旗袍特别欣赏。我把它称之为:属于女人的诗。

上世纪30年代以后,旗袍经过改良,打破清教徒风格,变得愈来愈美妙。在我年轻的时候,读鲁迅、茅盾、巴金、郁达夫、萧红、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小说,其中许多女主人公的衣裳都是旗袍。读书着迷了,脑子里常常幻化出小说人物的万种风情。那些穿织锦旗袍的女人,往往在斜襟的盘钮上扣一块薄薄的丝绢子,或者插一朵白玉兰,倚栏而笑,婷婷玉立,满眼是秋波盈盈流转,说不尽的优雅风韵。像那个时代的着名歌星周璇、着名影星阮玲玉,她们穿旗袍的照片,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动人心弦。

‘贰’ 民国服装除了旗袍还有什么

1. 民国旗袍小知识
民国旗袍小知识 1.有关于民国时期的一些知识,比如女子着旗袍之类的,越详细越好
旗袍,一种女式长袍。

原指满族一种代表性的服装。因满人别称“旗人”,故名。

款式和结构简单,圆领,捻襟(大襟),紧身袖,四面开 fc39 ,带扣襻。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今的款式一般为:立领右开大襟,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或无袖之分。

旗袍穿着爽身合体,轻盈秀美,端庄大方。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

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

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 “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

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

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旗袍 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

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2.民国时期的旗袍是怎么一步步改进变化的呢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

民国早期旗袍有着宽大的线条,透着简洁明快的风。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3.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4.谁能告诉我关于旗袍的有关知识
旗袍有300多年的历史,和很多中华文化相比,算不上是特别的长。

但旗袍在这300多年的时间里,蕴育出了一道享誉全世界的靓丽风景线。我们既然热爱我们的中华旗袍,对于她的历史,应当有所了解。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旗袍之源——??(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 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款式和面料的选购 ——我们要认识旗袍,必须知道旗袍选购方面的知识。 待我们了解相关的选购知识以后,在今后选购旗袍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一、款式的选购 旗袍在选购时,要注意款式新奇,穿着后不仅优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时线条流畅、潇洒大方。另外,应从式样和面料上加以注意: 1、在式样上,应以大圆襟、立领、装袖、上身和下摆贴身紧俏的式样为佳。

其身长一般在小腿之下,长袖的长度至于手腕和肘关节中间,中袖长至肘上。 2、在面料上,宜选购质地柔软、色泽高雅的高级面料。

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打扮风格、身材、职业等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面料。 采用深墨绿、紫酱红色缝制的高级花丝绒旗袍,显得庄重华丽,文雅丰润。

采用针织涤纶缝制的旗袍,则具有挺括、平整、光滑、端庄之感,且价格适宜。 用织锦缎、古香缎等面料做成的旗袍,花型典雅,富有民族气质,是中青年妇最适宜的抢手货。

真丝印花绸、柔姿纱等面料做成的旗袍,穿着舒适、凉爽、大方,显得自然、俏丽。 二、面料的选购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 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

旗袍品种如此繁多,选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要根据自己穿用需要而定。

如结婚礼服(旗袍)不仅面料质地上乘而且色彩鲜艳夺目,充满喜庆色彩;迎宾赴宴礼服(旗袍)面料应高级华贵,色彩柔和大方,外观稳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随心所欲,突出个性及体型美,穿着舒适大方便可。 市场上成衣旗袍的规格是按大众化的身材体型量制的。

由于每个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趋于紧身、抱合性强的服装,尺寸规格则是选购旗袍的重要指标。所以,购买旗袍必须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三围”,即胸围、腰围、臀围,并与旗袍:“三围”相适或略有余。

然后,在更衣室试穿观其“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还要观领子、衣身、袖子孙的长短与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选购非同连衣裙等服装,要求十分严格,否则将会失去其风格和独到之处。

旗袍面料的选择:旗袍选料是很广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选择纯棉印花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什色府绸、各种麻纱、印花横贡缎、提花布等薄型织品;自制的短旗袍,轻盈、凉爽、美观、实用。

春秋季可选择化纤或。
5.民国时期的旗袍文化属于什么文化现象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受西方社会自由民主独立思潮的冲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解体逐渐形成后期的自由民主社会的雏形、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 历史大变革。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家庭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服饰文化也发生着变化、清代服饰做工考究工艺复杂加之穿着庄重烦琐,在工作中十分不便、已不适合这一时期妇女文化变革的需求。民国时期妇女个性十分 活跃,参加社会活动也十分频繁、与此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与各 国的交往带来了不同风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此时的对外开放对中国妇 女服饰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国妇女服饰从旗装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线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从简,在制作工艺上也减化了很多繁的手工程序,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生产出的服装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 斑斓、突破了手工刺绣制作面料工艺繁琐图案单 一的极限。为旗袍的制作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中国妇女 地位逐步 提高,旗袍的穿着也章显出妇女个性解放和妇女地位逐步提高的显着特征。

早期的丝质手工旗袍是清代贵族妇女身份表征的服饰,至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被广大 的妇女所喜爱至今。早期旗袍有着宽大的线条,透着简洁明快的风格、中期的旗袍显其女性自由独立的个性,腰部逐步收紧显出女性整个身体胸、腰、臀的自然曲线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处 显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楼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话,推荐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批发零售都有。那边基本上一两件都是可以定制的,性价比比较高。

‘叁’ 除了中国旗袍和日本和服还有没有其他民族的特色服装

多了去了。。咱们哪个少数民族都有特色服装!

‘肆’ 长袍,马褂,和旗袍有什么区别

在清末的京城,一般市民以着长袍马褂为体面,女性则以旗袍为美。

清末时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马褂则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颜色以黄为贵,俗称“黄马褂”。而一般平民多着蓝、紫、灰色。

今天,在一些电视剧中常有皇上赏穿黄马褂的情节。何谓马褂?殊不知,现在人们在商店里偶见出售的那种对襟的小棉袄,就是当年马褂的翻版。

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骑马。马褂,是当年人们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很多人以为它是满族人的服装,其实据史记载,在明朝初年就有汉人在骑马时穿它,当然满族入关后,北京城里就更是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一般说来,在当时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随着时光的推移,马褂逐渐成为京城百姓的常服。

旗袍曾是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在当时,它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不再仅仅是上流社会的经典服饰,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经过近百年的变迁,清末的旗袍样式在今天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期间,北京顶级旗袍制作工坊“双顺”的第三代传人陆德就应香港之邀设计制作了110套旗袍,样式涵盖了旗袍的起源、旗袍的演变和旗袍的创新。在澳门回归后,“小陆服饰艺术团”赴澳门演出时,12名佳丽身穿款式繁多色彩斑斓的旗袍,出现在舞台上和澳门的大街小巷,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好看”、“漂亮”,“中国又讲究穿旗袍了!”一时间,旗袍竟成为欢庆回归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京城市民的衣着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而旗袍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服饰被保存下来。今天在喜庆的礼仪,以及大型文化、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会看到旗袍的倩影。

‘伍’ 旗袍可以改成什么的产品

旗袍可以改成裙子内衣等衣服产品。不穿的旗袍改成套装方法一般套装的上衣要比下衣的长度稍微要短一些,先量一下旗袍的长度再量出上衣和下衣的具体尺寸,拿出剪刀画粉尺棒等这些工具,先量出上衣需要的尺寸用画粉画出来再用剪刀沿着画粉线把上衣给剪下来剩下的布料改下衣,套装都剪好之后缝纫机做好了即可。

旗袍特征文化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在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璇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

‘陆’ 请问那种清末民初的那种象旗袍一样的袄叫什么阿

饰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