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八旗人的旗装与旗袍有什么关系
扩展阅读
练习的裙子长什么样的 2025-02-14 05:36:24
粘手套上的什么胶水 2025-02-14 05:35:44

八旗人的旗装与旗袍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 2023-08-08 00:44:43

① 旗袍的来历!

希望对你有帮助:旗袍的样式起源在民间一般认为改良于清代旗女之袍,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换掉
清朝的服饰,并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特点: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② 满族旗装和旗袍的区别

旗装,指的是所有满族人(男、女)的服装。
旗袍,指的是满族女人的服装。

③ 旗袍是由清朝时旗装发展而来的,两者间有何区别

从“旗”字来看就知道二者必定有着密切得联系,千丝万缕斩不断,但是一个是前身一个是改进,自然也会存在很大得差别。譬如,两种服饰版型上一宽一瘦、设计上一严一露、地位上一高一低;

3.地位上变化极大

虽然旗装式满族的服饰,但不是所有的满族人都能穿,也不是宫中的人都可以穿的。那个时候只有皇族贵戚中的女眷可以有这种待遇,所以旗装也代表了一种尊贵和权利。然而旗袍就不同了,它是想穿就可以穿的东西,唯一的差别就是有钱人穿好一点的料子,穷人穿粗糙一点的料子罢了。

总而言之,这两件服装有很大的差别,也不是一个人的设计,但是前后的关联还是很多的。

④ “旗袍”起源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一个“旗”字,就认为“旗袍”是满族的服饰改的,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吗?

其实在民国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称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长袍”、“长衫”,和当时男子穿的袍服名称相同。(汉人女子穿长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征)只是因为之前几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满人穿袍服,汉女穿袄裙(上衣下裳是汉人女子传统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当然地认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以讹传讹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领斜襟盘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明末已经非常流行。

衣服没有领子 ,到了清朝末期,满族女子服饰模仿汉人女子加上了立领,完全汉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汉服”贴吧看看,那里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唐装旗袍”是汉人服饰,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

⑤ 旗装的演变发展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推行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故他们的服装被称为“旗装”。这种袍服男女均有穿着。其一般特征为: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面料多为皮革。
1644年满族入主北京后,原先的游猎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融合,到了清末旗装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圆领变为一寸多高的立领,这种弧形领子即后世俗称的旗袍领的鼻祖。四面开衩变为两侧开衩或不开衩;窄袖变为喇叭袖;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做工日趋精巧;面料开始以棉布为主,丝绸也逐步盛行。
旗装作为八旗妇女的衣袍,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旗装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专有之物,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装,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的区隔,中上等人家款式简单,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按照清代法规,当时汉族女子不可以穿着旗装。但服饰习俗的变迁往往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下摆及小腿,也外有绣花纹饰。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装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即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
马蹄袖是满族男女旗装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装,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
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
旗袍作为旗装的衍生品,形成于民国时代,并风靡世界。
旗袍源于旗装,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自民国后,融合西方裁剪技术和风格元素逐渐改良,无论满族还是外国人,都十分热衷。

⑥ 旗袍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我对这方面没什么了解。
我给你找了,看看帮得上忙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5c1a4010007rw.html(由来)

http://wenku..com/view/3a23057502768e9951e73831.html(特色)
不过感觉谈特色的有点少,差不多就是把女性婉媚的特点张显出来

⑦ 旗袍的由来。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⑧ 旗袍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旗袍是怎样发展的

旗袍一开始是八旗妇女日常经常穿的长袍,是后世旗袍的前身。在嘉庆年间,满族女子经常仿效汉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汉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满族的装束。满汉两族女子的服饰逐渐交融,使两个种族之间的服装差别日益减小,这就逐渐开始了旗袍的演变。在洋务运动的口号之下,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于是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

旗袍是中国的象征,是一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代表。清朝的旗袍并不开衩,后来在旗袍缩短袖子的时候也开始慢慢开衩。传统的旗袍是一条直线,还有着非常高的硬领。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开始逐渐收缩,女性的曲线逐渐被展露出来,后来成了无领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现是人们的思想不断开化的一种表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可以很好的展现女性的美。

⑨ 旗袍起源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旗袍的样式起源,在学术界争论很多,主要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 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刘亦菲旗袍照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 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 《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着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有些人质疑旗袍是满族服饰……我认为这些认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汉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亦认为:“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 。”将满族服饰的源头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
第三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改名为“祺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祺袍研究会”。多年以来,台湾服装界人士一直呼吁为“祺袍正名”。
第四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 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 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