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的历史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
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
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
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发展的过程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化。
(5)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❷ 男士旗袍叫什么
男士的那就不是旗袍了,那叫唐装,有些人穿唐装会显得很有气质,现在有很多人都会穿旗袍唐装结婚,毕竟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古时候的男的拜堂成亲衣服的款式都是和唐装差不多的,苏州恒舞丝绸,主要做真丝旗袍、唐装定制等真丝类服装,在苏州还是有一定的好评与口碑的。
❸ 清朝服饰有怎样的等级划分大神们帮帮忙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七品㶉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详细图案请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N7WUO9-_wf__
❹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旗袍一般从长度来区分可分为中短款旗袍和长款旗袍。
再从服装细节来说:
按旗袍的开襟来看:
旗袍的开襟通常有七种,包括单襟、双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无襟。
按旗袍的领型来看:
旗袍的领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样式:传统立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按旗袍的袖型来看:
大致上可分为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等。
❺ 清代服饰
关于清代服饰
清代服饰是满族人关后,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因此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以旗袍、马褂为代表。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制在中国服饰史上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一、清代官服和男装清代官服及一般男装主要包括龙袍、蟒袍、长袍、补服、马褂、行袍、马甲、衫、袍、裤、帽、靴等。
龙袍是一种绣有龙纹的袍服,它是皇权的象征。在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穿着,其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箭袖,颜色以明黄为主,也可用金黄或杏黄等色。袍上绣有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在祥云中间,还分布着“十二章”图纹。下裙边缘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兰、黑、红、黄相间的线条,称作“水脚”。水脚之上有翻滚的波浪,上立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皇子只穿龙褂。
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之外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规定: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称为龙,四爪龙形称为蟒,实际上大体形同,只在头部、鬣尾、火焰等处略有差异。蟒服除蟒数以外,尚有颜色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后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谓之“花衣期”。
长袍的下摆有两面三刀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道光京城《竹枝词》云:“珍珠袍长属官曹,开禊衣裳势最豪。”一般官员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补服也叫“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种,穿用场所和时间也多。能表示官职差别的补子,即是两块绣有文禽和猛兽的纹饰,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根据《大清会典图》规定: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鹞勒鸟,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贝子以上的皇亲,补子皆用圆形,上绣龙蟒,制作补服的材料,按季节的不同,分别有单、夹、棉、皮等多种。惟不得用亮纱及羊皮,因亮纱嫌其露肤,羊皮则近似丧服,故而禁止使用,所用颜色以石青(也叫绀色,即黑中透红的颜色)。
马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褂是清代男装中最为盛行的服装。其中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清人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三《马褂缺襟袍战裙》云:“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日马褂。马上所服也。”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只有皇帝巡幸时随舆扈从的侍卫和行围时射中目标者,或在治国、战事中建有功勋者,才可以享用。马褂用料,夏为绸缎,冬为毛皮。干隆、嘉庆时,达官贵人为了炫耀其富贵,故意将马褂反穿露皮毛于外。至清末,还流行一种黑色的海虎绒马褂,着时衬以湖色春纱直行棉袍,这是当时缙绅阔佬的时髦服饰。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的马褂是行装。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坎肩”、“半臂”(实是无臂),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其中,一种多钮襻的背心,类似古代柄裆,满人称为“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后俗称“一字襟”,也称“十三太保”,官员也可作为礼服穿用。清代的马甲,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装饰上都有许多变化。单从衣襟来看就有大襟、对襟、曲襟(琵琶襟)及一字襟等多种,马甲上的装饰也繁复多样,有的施以彩绣,有的镶以花边,有的还用丝带盘成纽扣,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清代服饰一般没有领子,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称为“领衣”,一般春秋二季用湖色的缎,夏天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有丧者用黑布。领衣是连接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有些像长长的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考究的用锦缎或绣花,领衣之外则加外褂,如穿行装则着于袍的里面。
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西北地区因天气寒冷,而外加套裤,江浙地区则有宽大的长裤和柔软的于膝下收口的灯笼裤。清人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说:“英勇盖世古来稀,那像如今套裤肥?举鼎拔山何足论,居然粗腿有三围。”男子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职官首服上必须装冠顶,其料以红宝石、蓝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银等区分等级。
二、清代妇女服饰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大抵沿袭明代旧制,变化较男服为少。上衣以衫、袄和披风为主,衫、袄的形制一如从前,披风之制比较特别,多用于已婚女子。天笑《六十年来妆服志》云:“妇女的礼服,最普遍者曰披风,曰红裙。披风比于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作对襟,长可及膝,有两袖,极博,以蓝缎而绣以五彩或夹金线之花。未嫁的闺女不得穿披风。”
妇女的下体多穿裙子。清初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遗俗,比较流行的作法是以绸缎裁剪成条状,每条绣以花卉纹样,两边以金线镶滚,走起路来,彩条飘舞,金线闪烁,颇似凤尾,称“凤尾裙”。随着时间的推移,裙子的样式也不断更新。如弹墨裙,通以浅色绸缎为面料,制作前将布料展开,放上各种树叶、花瓣,然后用弹墨工艺在花、叶周围喷洒黑色,去掉树叶、花瓣之后,即显现出黑底白花。因造型生动,色彩素雅而深受广大妇女的青睐,尤其为士庶妇女所崇尚。另外还有一种画裙,将大幅裙围折成数十道细褶,每褶分别用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彩娴雅,穿在身上色如月华,故名“月华裙”。到咸丰年间流行一种叫鱼鳞百褶裙,以数幅布帛拼合而成,折成细裥,折裥之间用丝线串联,交叉成网,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清代北京竹枝词》咏道:“凤凰如何久不闻,皮绵单袷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
满族妇女的服装,以袍服为主,由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叫做“旗袍”。清初整件旗袍以深黄色绸缎制成,上施彩绣,袍式为圆领,窄袖,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下摆宽大。清代中叶,旗袍的样式有所变化,除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袖也比清初宽大,下摆一般多垂至地面。清末的旗袍又有发展,特点为袍身宽敞,外形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腋部的收缩也不明显,下摆的长度多盖住脚面,露鞋底于外。领子则用元宝式;另在领口、袖端及衣襟等处镶以宽阔的花边。
❻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男人穿的款式,不能也叫旗袍,那叫什么呢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
男人穿的款式叫中山装,
或者西装,唐装等。
❼ 听人说清朝有男式旗袍,是真的有的话是啥样的
旗袍(男式又称长袍、大褂、长衫)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清朝的正式男装之一。
❽ 中国旗袍为什么叫小凤仙
原因:
“小凤仙装”也是一种旗袍,由清代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正是由周海媚扮演的清末名妓小凤仙穿着而出名。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8)在清代旗袍中男袍被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样式变迁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
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
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