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辛亥革命后旗袍和什么开始流行
扩展阅读
翻阅古籍戴什么手套 2024-11-15 11:35:01

辛亥革命后旗袍和什么开始流行

发布时间: 2022-02-27 11:25:28

‘壹’ 旗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时间具体点。

这个网络上就有: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1] ,被誉为中国国粹[2] 和女性国服[3]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4] 。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5]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6-7] ,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8]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9] 。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0] 。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4] [11] 。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12] 。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13]

‘贰’ 旗袍是什么时候开始

旗袍好像是唐朝开始的。

‘叁’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风俗

1、剪掉辫子:男子从此改头换面

2、不再缠足:女子终于可以大步走路

3、换新衣服:中山装替代了小马褂儿

4、不再跪拜: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

5、男女无别:可以一起坐车还能牵手逛街

6、公元纪年:采用阳历与世界接轨

7、改良新剧:女伶也可以参加公演

8、禁除鸦片:再也不做“东亚病夫”

9、不再三妻四妾:一夫一妻流行起来


(3)辛亥革命后旗袍和什么开始流行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肆’ 辛亥革命后服饰变革的意义

服饰的变革既根除了清代服制的封建等级区别,虽有道德性的寓意,却没有等级的限制,体现了民主共和等思想。穿着中山装成了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辛亥革命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服饰变革不仅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革命成功的表征之一。
民国初期受推翻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清朝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当时的政府还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多年致力于中国服饰及红帮文化研究的冯盈之认为,服饰变革不仅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革命成功的表征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山装”。
从19世纪后期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开始酝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及1912年民国成立,服饰变革从思想到实践,一直是革命的一部分。孙中山不但是革命先行者,而且也是近代服饰改革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把变革服饰同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紧密联系,率先着西服,此后又亲自倡导创造了中山装。
第六代红帮传人江继明对服装有很深的理解,孙中山早期在日本的时候,就想到要改革中国的长袍服装,以便穿得舒适、大方、得体。总结了西方服装以及日本学生装和士兵装的各方优点,汇集成现有中山装的款式,请当时在日本的华人裁缝制作。
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中山装成为革命者的一个独特象征,穿着中山装成了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由于孙中山的提倡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简便、实用性能,辛亥革命起中山装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29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
此后,作为中山装制作和发展的主力军,红帮裁缝还以中山装为母体,又设计了学生装、青年装、军便服等。由中山装为母本衍化出来的服装具有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功能。
辛亥革命不仅让男人穿上了精神得体的中山装,妇女的旗袍革新也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冯盈之认为,旗袍的改良运动不仅推动了女性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服制变革向纵深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服装制度的变革。”冯盈之表示,辛亥革命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过程。

‘伍’ 辛亥革命后,一种新的服装款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流行起来,这种服装款式应该是: A.中山装 B.长袍

A

‘陆’ 旗袍是谁发明的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美,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样发展而来来的呢?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科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

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束腰,一则可增加暖意卧;二则出猎时,可将干粮等装入前襟;三则随身带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和皮制烟荷包,都可挂在腰带上。

满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后,游猪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用料也有变化。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抱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

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区还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虽仍为宽袍大袖,但较男式旗袍(后发展为长袍马褂)就显得远为俏丽。

辛亥革命后的改良旗袍,特别五四前后直到 30年代,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又多有变化,时而高领、时而低领、时而省去领子,袖子又由宽袖变窄袖,长度则有时可及手腕处,有时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紧身贴腰显示曲线美的优点则一直保留。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就显得十分爽身合体。至于男性的直筒长袍,到40年代,已逐渐被新式服装潮流取代。

80年代以来,这种能显示中国女性曲线美和风格美,既融满汉文化于一体,又注意吸收外来养料的旗袍,人们对它的热度又进一步上升。那开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随着女性步履的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大腿的隐而不露,更显出一种既含蓄又开放的飘逸悠然的动态美。随着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国百花争艳的服苑中,旗袍这朵绚丽的香花,必将更吐馨香。

‘柒’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为是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30年代后期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
"旗袍"顾名思义是由清朝时期女性所穿着的服饰演变而来,19世纪中叶,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华洋杂居受西风影响更甚,旗袍便是当时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式服装裁剪方法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蕴含着中国文化、花鸟、图绘、手工刺绣,可谓是艺术的结合产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听到旗袍,都会令人联想起高贵典雅、温柔婉约的中国女性特质。并且在世界服装时尚潮流不断的创新变换当中,旗袍依然有其独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来,旗袍服饰在时装世界的舞台上,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化特质的代言

‘捌’ 旗袍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旗袍有女性国服之称,是展现东方美的极佳选择,它以立体式修身剪裁为主,强调展现女性的曲线,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体态,同时又不失东方女性特有的内敛与优雅。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到了清代后期,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但因时代变迁,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亟待澄清。

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祺袍。去其歧义,取其吉祥之意。顾证名实,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顺理成章。

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为何必改旗袍为祺袍,因中国妇女之袍服,乃两三千年来的古礼,而旗袍一词起源甚晚,只三百余年,和可当三千年女袍之实?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苏醒,一种怀旧情怀。各位看官,你说呢?

‘玖’ 1912年的辛亥革命给旗袍带来了哪些变化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中山装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口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封闭式翻领,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山装以其特有的政治意义很快推广,而且成为中国人具有代表性的服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有了更大的变化。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