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带类别 » 红军皮带怎么做食物
扩展阅读
皮衣上油发硬什么原因 2025-04-01 01:19:22

红军皮带怎么做食物

发布时间: 2025-03-29 11:22:32

① 为什么以前还可以煮皮带来吃

1. 在红军长征时期,由于国家工业尚未起步,城市及农村地区缺乏工业生产。
2. 当时手工制作的皮带,未经复杂工业化处理,未添加有害化学物质。
3. 这些原始的皮带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食物来源以维持生命。
4. 红军长征面临着极端自然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行进区域多为偏僻难行之地。
5. 在这些荒凉地带,后勤补给难以到达,红军战士们不得不以皮带等物资果腹。
6. 据说,在长征途中食物匮乏时,有战士不得不煮皮带以充饥。
7. 当时所用的皮带与今日工业制品不同,未包含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化学有害成分。
8. 相传,在国民党围剿的严峻形势下,红军战士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自力更生解决补给问题。
9. 这些地区除了少数生产能力低下的少数民族居住,人烟稀少,无法获得补给。
10. 国民党的围剿和封锁导致红军在进入这些地区前无法准备充足粮食,因此带上尽可能多的食物,不浪费任何可食用的资源。

② 红军长征中的食物是什么

红军长征中的食物有野菜、草根、麦面疙瘩汤、野韭菜、野蒜、臭蒿子、豌豆苗、蘑菇汤,青稞、牛皮带、旧牛皮鞋、牦牛肉、苞谷、小米、南瓜、蕨根等。

长征一路上从东南行军到西北,沿途移风易俗,红军的粮食种类也在不断地调整,配额也不得不一再缩减。长期行军,给养完全跟不上,所以食不果腹地行军作战,成为经常的事情。

时任周总理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说,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总理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长征途中只有李德有专配的炊事员,其他领导人与士兵吃的都一样。

南方的炊事员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都一筹莫展。长征中担任炊事员的大多是江西出来的老战士,在此之前他们从没见过青稞麦,也没做过玉米饭,于是只好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新的做饭技术,于是炊事员每到宿营地,首先就忙着到处找碾子推磨。

长征刚进到藏区时,部队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粑粑,这是一种把青稞炒熟后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着吃的食物。开始,来自江西、湖南等外省的红军战士都吃不惯那股腥味,不愿吃,各部队政治机关只好专门发了材料,解释说藏民的这种食物其实对身体健壮是很有好处的,鼓励大家吃下去。

红军自从进入黔藏地区,吃大米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科长谢扶民在日记里写到与苗民购买糯米的事:“买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单位不愿意要,一来因为米好花钱多,二来有人说吃了糯米腿发软,走不动路。但经过了解,原来这里只产糯米,别无他粮。大家只好说,‘好吧,就算过一个年节吧!’”

籍贯来自东南地区的战士,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糯米。红军这段路程多以苞谷、青稞麦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违了的大米。

红军长征路线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级行政区,行程共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级行政区,行程近万里。

③ 红军长征都吃些什么要快!

长征食谱
麦面疙瘩汤 小馒头+羊肉烩苤蓝 野韭菜 野蒜 野芹菜 臭蒿子
牛耳大黄 豌豆苗 胡豆苗 蜜糖
鸡蛋汤 白糖粥 豌豆苗汤 酸梅
小麦面 蘑菇汤 洋姜蛋蛋
炒米 中坝腊肉 青稞 牛皮带
枪皮带 旧牛皮鞋 茶膏 豆角
牦牛肉 茴茴草 松菌 马铃薯
清水煮树皮 草根 羊肉 洋芋
黄豆 酥油糌粑 蒲公英叶子
苞谷 绿豆 宣威火腿
青稞面馒头 红烧猪肉 野菠菜
鸡蛋挂面 糯米 腊鸡 皮蛋
小米 南瓜 油鸭子 炒麦子
苞谷糊 油泡香肠 油煎糖饼子
玉蜀黍 桐油炒狗肉 蕨根
这是从各种回忆红军长征的记载中找出来的部分食物单子,有野菜,也有上好的腊肉。长征一路上从东南行军到西北,沿途移风易俗,红军的胃口也在不断地调整。

■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
在长征中,“吃”,毫无疑义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吃什么”和“如何吃”。几万人马,粮食自筹。在不同的地区,还得入乡随俗,适应新的饮食环境,甚至还得亲自动手收割粮食,采摘野菜。当时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说,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恩来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长征途中只有李德有专配的炊事员,其他领导人与士兵吃的都一样。
最有意思的细节是南方的厨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都一筹莫展。长征中担任炊事员的大多是江西的老战士,在此之前他们从没见过青稞麦,也没做过玉米饭,于是只好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新的做饭技术,于是炊事员每到宿营地,首先就忙着到处找碾子推磨。
红军自从进入黔藏地区,吃大米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这段路程红军多以苞谷、青稞麦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违了的大米。
■饮食趣事
有一个用行政命令解决水土不服的故事:长征刚到藏区时,部队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糌粑,这是一种把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着吃的食物。开始,来自江西、湖南等省的红军战士都吃不惯那股腥味,不愿吃。各部队只好专门发了材料,解释说藏民的这种食物其实对身体健壮是很有好处的,鼓励大家吃下去。
除了沿途打土豪接济部队之外,红军还从打败的敌人那里获取食物。有则关于食物的笑话在路上流传:红三军团在渡金沙江前缴获了一些铁桶饼干和罐头,时任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王平不知道罐头是何物,就随手扔掉了。结果被懂得一些外文的政委张爱萍捡到,辨认出是果子酱就打开来吃,而王平怕上当,怎么也不敢吃。
还有一个关于组织起来学习就地取食的故事: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准备三过草地。但此地人烟稀少,连部队眼前的供应都很困难,如何筹备粮食?富有野战经验的朱德请来了当地的通司(翻译)和老百姓,询问清楚这一带有哪些可吃的野菜,获知了许多野菜的形状和名称。朱德甚至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十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野菜。一个没有食物的部队,食物与打仗都是将领的头等大事。
朱德的野菜小组很快就识别出了十几种野菜,装在口袋里带回宿营地。翌日,朱德就把辨别野菜的知识在直属队和附近部队推广起来。各路部队都派来了代表,带来他们采摘的六十多种可吃的野菜。朱德派人将这些野菜整理好,用水滋养起来,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操场上,举办了一场野菜展览。它们有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各种奇形怪状的野菜,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参观他们未来一段时间的食物。
指挥作战的朱德对食物事必躬亲。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的记述里,朱德还是一个在行军中亲自下厨的红军总司令。书中有一个情节很有趣:一个红军战士拿来一个猪肝和一个猪肚子,大声地问战友:“这些东西怎么做呀?”正在和战士们讲太平军故事的朱德停了下来,转身答道:“切一切,等一会儿我来炒。这个我会。下次你要再搞到猪肚子,找点醋和辣椒,我帮你炒。”这些如同一个农民家庭厨房里的温馨对话,让现场的战士印象深刻。

④ 红军战士过草地时主要的食物是什么

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实在是没粮食了,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
野菜,草,还有身上的皮带,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锣鼓的鼓皮。老红军们的回忆中,用这几种办法把难咽的皮带嚼进肚:
第一种,煮着吃。老红军郭才高他记得,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第二种,烤着吃。老红军李文模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烤了之后撕咬成一小块嚼;嚼几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囵咽下。他说他一根皮带吃了一个月。
第三种,先煮再烤。老红军蒲国恩有条战友送的皮带,最困难时解了下来,放在开水里泡软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
第四种,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其实,大锅里才飘着几根皮带丝,看得见,捞不着……
除了皮带、草鞋,还有野菜。冬苋菜、马齿菜、苦菜、灰灰菜、大黄叶、野芹菜……吃到嘴里都是菜。
野菜吃完了,吃草根。当发现草根可以充饥后,战士们第一时间传口信给后面的部队——是甜的!
也曾有过苦作甜。那次战士偶然在一处洼地里找到一副牛骨架,上面居然还黏着几片肉,老红军田仁乾几人大喜过望,将它搬回营地集体分配:那几片肉给妇女娃娃们,那骨架大部分给了兄弟部队,只留下一小部分归他们几人,作为存粮慢慢吃。
最绝的是贺龙。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个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了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在红军土制的一碉堡所生,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
疟疾复发,红军战士戴天福临终前委托卫生员带给毛泽东一个纸包,里面是发给重病号的一小块马肉。卫生员流着泪说:“戴天福同志临死的时候,让我把这块马肉一定要交给毛主席!他说,他没有什么牵挂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请您多多保重身体。还让我转告警卫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顾您!”周围一个个七尺男儿,失声痛哭……

⑤ 书上说,过去的皮带可以吃是什么鬼 理解不了!

皮带是牛皮做的,但是用来做皮带的牛皮经过硝化处理,本来是不能吃的。红军长征路上,食物极度匮乏,用水煮皮带吃,是万不得已的。
【附】硝与皮革作用,使得皮革中胶原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皮革不仅变得柔软,还能够避免腐烂。现在,民间仍然保留着用硝鞣制毛皮的古老方法,俗称“硝皮”。也正因为古人认为硝可以使得毛皮变得柔软,消去使毛皮变硬的成分,所以把这种物质称为“消”或“消石”。由于这是自然形成的矿物,后来就造出一个“硝”字以代替“消”。但在较古老的文献上,还常常称“消”或“消石”。

⑥ 红军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1、打击敌人军队的缴获

2、打击地主阶级的武装的缴获

3、用缴获的物资(自己用不上的)与当地老百姓交换。

4、采集野菜,打猎、钓鱼等。再不行就杀马、杀牛了!
红军长征过程中,缴获了一些活的牛(包括牦牛)等牲畜,然后就把牛宰了,容易携带的肉类晒成肉干,牛皮剥下,携带长征,骨头煮汤、内脏就吃掉了;
其中牛皮是切成条状,分别让若干红军战士拿着,每人分一条或几条。这种牛皮的皮带可以扎在腰上,可以背在肩上,也可以用来捆扎东西,饿了就可以吃,这就是红军长征中吃皮带的来历,不是真正的皮带,那些就是牛皮。

⑦ 皮带可以吃吗

皮带不可以吃。现在的皮带大部分都是用橡胶、塑料加上其它化工原料制作而成,含大量有害物质,因此不能吃。红军长征时的皮带基本上都是牧民初加工的牛皮带或者猪皮带,另外还有宰杀牲口的时候,把肉做成肉干,把皮专门做成皮带系在腰间,以备极端情况下食用充饥。

⑧ 皮带那么硬,红军当年是怎么吃下去的

红军吃牛皮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烤,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热,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

长征路上的皮带故事:

红四方面军部分官兵曾三过草地,条件极为艰苦。战士周广才曾分得一条作为战利品的皮带。

过草地时,6位战友的皮带相继吃完,轮到吃周广才的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大哭起来,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战利品。就这样,大家强忍饥饿,没舍得吃这条皮带。

为铭记长征的艰难历程,纪念那些与自己生死相依的战友,周广才在皮带背面深情地刻下“长征记”三个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直到国家征集文物时才捐了出来。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长征路上吃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