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这吃剩的半截皮带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假如让你给这“最后一根皮带”写一段简介,你会怎么写
当过草地时,实在没有可以顶饥的食物了,周国才就和同志们一起吃皮带。最后为了做个纪念,同志们挨饿,没有吃掉最后一段,最后6个同志都相继牺牲了,只有他活下来了。他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便用铁筷烫上"长征记"3个字,并捐赠给国家。这条就是周国才的那最后一段皮带,也是见证了那段艰辛又充满希望的岁月的皮带!!
⑵ 党史故事300~400字~~~
简短的党史故事400字
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日子里,我们做为青少年应该多多了解党的历史,“以史为鉴”方能知得失。同时也能了解历史的艰辛,与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二、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三、半截牛皮的故事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该旅4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带。
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攥紧剩下的半截皮带,眼含热泪对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吧,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周广才的6位同班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到达了延安。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
四,红岩精神
1939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区长达八年的斗争历程。
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带领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努力实现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的融合,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
以上内容来源 网络-党史100讲
⑶ 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一、冻坏的脚趾挡不住她前进的脚步
长征的衣服其实非常单薄,寒天雪地也只有破破烂烂的单衣和磨烂的草鞋。所以士兵们在长征途中被冻死是常有的事。
有一位勇敢的藏族女战士名叫姜英,在过雪山时脚趾被冻坏了,基本已经没有知觉了。为了跟上大部队的行军速度,于是她一狠心,干脆拿斧子把溃烂的脚趾砍下来。然后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就继续赶路了。
现在我们可能划个小口子都会难受好久,而当时姜英亲手砍下自己的脚趾,又该何等疼痛。而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二、将吃剩的半截皮带留着做纪念
长征途中战士们的食物也是很大的问题,不知有多少士兵被饿死,而战士们为了活下去,吃的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野菜野果都已经是大餐了,很多时候吃的都是树皮、动物的骨骼以及棉衣中的棉絮、皮带、皮鞋,渴了就把直接捧起雪来吃了。
如果实在没吃的东西了,就只能在自己或者同伴的粪便中找一些没有消化的东西,在水中洗洗吃了。这些东西看着只会让人觉得心疼。
战士周广才过草地的时候,经常会给战友们吃自己攒的野菜和干粮,吃完了这些就开始吃他的皮带。周广才估摸着草地已经快过了,就哭着跟战友们说:同志们,咱不吃了,马上就出去了,这半截皮带留着做个纪念吧。
三、“断肠人”在长征,拧断肠子也不要落到敌军手中
除了要承受饥饿和寒冷带给战士们的巨大痛苦之外,还要承受突如其来的敌军攻击。由于长途跋涉,我军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连走路都费劲,还要时刻准备战斗,对于战士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在红军行至湘江边时,突然遇到了敌军突袭,我军被迫与敌军苦战四天五夜,不知多少战士牺牲,此时我军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而师长陈树湘不幸腹部受伤,被敌军俘获。在押解途中,陈树湘做出一个大家都觉得残忍到极致的决定,
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自己腹部的伤口扯开,把肠子掏出来全部拧断,就这样牺牲在了长征途中,年仅29岁。后来“断肠英雄”的事迹还广为流传。
四、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
17岁的红四团通讯员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被战友们绑在马背上前进。“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我要走了,我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说完临终遗言,他牺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五、金色的鱼钩
红军过草地时,由于严重缺粮,许多人面临死亡威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好伤病员,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给他们补身子,自己只吃剩下的骨头和草根。班长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战士们把他用的鱼钩珍藏起来,带出了草地。
⑷ 周公解梦,半截皮带,是什么生肖
你好,答案是牛
牛有【反刍】习性,胃里食物要花很长时间重复咀嚼,一遍又一遍,使之完全消化,绝不会急就章下嚥,所以牛年生的人也如此,一件事会在脑中反复思考,一遍又一遍,要自己全盘理解之后才会作决定。不过也因为如此,会在事业群中显得多虑、多问题,让他人觉得想得大多。然而,一旦作了决定就会勇往直前去执行,任何波折都会设法克服,埋首苦干。内心决定的想法会深印脑中,遇到客观上的变动,或来自临时的变化,市场变化,较没有立即应变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决定仍然正确,所以此时又显得顽固,最好能在此时暂时放下自己的看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⑸ 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
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二、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政府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亲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全家9人参加长征。其中,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1937年,兄妹在陕北团聚时,只剩下4人。虽然和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李中权和母亲只有过3次短暂相见。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当时母子两人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向对方隐瞒,最后还是母亲告诉了李中权。由于任务在身,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那时正准备二过草地。母亲拉着他的手,高兴得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李中权没有告诉母亲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妇的死讯。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出发了,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时,李中权当时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行军路上遇见了母亲、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李中权留下自己的战马和部分干粮,含泪而去,不忍回头。
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母亲面容极度憔悴,神情忧郁,只是呆呆地望着我,似乎累得已经不能开口了。”虽然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战马的帮忙,李中权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翻过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炉霍县,李中权的母亲再也走不动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带着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陕北。
四、金色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五、半截皮带
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十三四岁参加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干粮野菜、枪皮带都被战友们吃光了,开始轮流吃周广才的皮带。估摸着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着恳求战友:“不吃了,同志们,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见毛主席”。
就这样,这条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带留存了下来。为缅怀先后牺牲的战友,周广才一直珍藏着这条皮带,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
⑹ 《最后一根皮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在部队的荣誉室里,保留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根只剩下半截的皮带,这根皮带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当年战士们穿越草原的时候,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吃了,最后大家吃得只剩下周国才这半根皮带,当部队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一个班七位战士,只剩下周国财一人还活着。于是周国才在皮带上刻写了三个字,在1975年捐献给了博物馆。
⑺ 一个人什么有这样的精神,什么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无论是参观主题展览、造访红色景点,还是品读英雄故事、追寻红色记忆,面对长征的伟大壮举,人们在惊叹之余总会追问和思考:身陷险境甚至绝境的红军,靠什么突破天险战胜强敌?先烈们“千锤百炼不怕难”的精神意志,对于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抚今追昔,人们不会忘记,场场激战,洒下多少英雄热血;皑皑雪山,倒下多少优秀儿女;茫茫草地,长眠多少勇士忠魂。据统计,长征途中红军渡过的主要大江大河有24条,翻越主要雪山20多座,进行师以上规模战役战斗120多次,超过16.6万人牺牲或失散。前有高山险隘,后有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正是在千难万险之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战,成就“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功勋不朽,精神不灭。红军英勇无畏、不惧险阻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长征精神中最令人热血澎湃的精神元素。这是一座耸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巍峨丰碑,一种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它穿越时空、照亮未来的精神光芒,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湘江渡口同敌人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到西子湖畔与世界携手共商全球经济治理大计;从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到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央、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告别民族危亡的历史,我们今天无法再体验上有飞机轰炸、下有重兵围堵的险境,也很难有机会品尝“半截皮带”的味道,但新征程上有新考验,各种困难挑战依然纷繁复杂。面对带领十几亿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小康的世界级难题,我们今天还有新的“娄山关”要克、新的“大渡河”要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跨入“十三五”,奔向2020,是咬紧牙关、屏息聚力的冲刺阶段,是比拼意志、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发展转型升级到补齐民生短板,都是实打实的硬骨头、硬碰硬的攻坚战。
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天,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现实行动决定未来。只有像红军长征那样,坚定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拿出敢打硬仗、敢涉险滩的勇气和魄力,激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智慧和能力,凝聚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奋斗合力,才能不断在深化改革中清除顽瘴痼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有了这样的行动,我们就能在新的历史进军中书写新辉煌。
山河依旧,却已换了人间。游人如织的泸定桥上,一位游客感慨道:只有身临其境才知道胜利来之不易,才能体会红军勇士们的无比伟大。铭记英雄功勋,弘扬长征精神,让我们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闯关夺隘、砥砺奋进。
⑻ 国博里有半条长征路上吃剩的皮带,为何长征的时候会如此艰苦
红军的士兵宁愿挨饿,也舍不得吃剩下一半的腰带。这是信仰的力量,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这是那些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红军第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苏区战略转移到陕甘苏区。
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是红军不断取胜的法宝。在穿越老山时,瑶族人民担任向导,为红军提供食物,成为红军继续长征的有力保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官兵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了生存,红军想方设法解决粮食问题。一是挖野菜和鱼,而不是谷物。红军粮食耗尽后,主要靠吃野菜生存。草原上到处都是野菜,但有些野菜有毒,有生命危险。贺龙要求组织党员、共青团成员和干部成立野菜巡查组。由于没有任何实验室设备,他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各种野菜,挑选食用品种,向全军报告。一些官兵献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