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般士兵身上背的那个挂手雷和弹夹的带子是什么
弹带.第一幅图弹带上挂的不是手雷,应该是枪榴弹.
㈡ 请问军人的那种斜背在肩上的皮带叫什么名字
以前,很多东西要挂在腰间的皮带上,餐具,手枪,刺刀,水壶,备用弹夹等,太重了,怕掉下去,于是用一条武装带挂在肩膀上
现在都用很多口袋的战术背心了,就淘汰了
㈢ 仪仗队斜挎腰带怎么系
仪仗队斜挎腰带是左肩右挎,左高右低的系。迎宾的斜跨带是绶带,佩戴方式因为国情不同一般分为两种,国内场合,左肩右挎,左高右低,通过心的部位以示诚意。国际场合,右肩左挎,右高左低。
绶带,通常是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以丝绸制作,有规定的颜色和花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勋章和奖章皆配有绶带。如法国就曾经用蓝绶带代表最高级的骑士勋位,象征着最高荣誉。
武装带历史发展
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带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当今有些人将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严格意义上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㈣ 以前老式的军用耐磨腰带叫什么
武装带大概起源于西方,为军官专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方军队配备武装带比较普遍。武装带的缘起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通过右肩斜向左侧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也就是因为这个,武装带也有刀带一称。
也许就是有了这条右肩左胁的肩带,因而在国民政府时期,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因扎武装带更显军官英武,故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也有些人将日本鬼子扎的腰带称作武装带,都是错误的。武装带是一个组合,其组成有三,一是宽皮腰带,二是窄的斜皮带,三是用于挂军刀或短剑的刀带(有的有有的没有),而腰带仅仅是一条略窄于武装带的皮带而已。
上图即武装带与腰带的对比。
民19年服制规定,武装带的腰带部分宽60毫米,士兵腰带宽40毫米。武装带是双排扣的,腰带是单排扣的。
武装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的东西,今天,除了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已经很少还有军队在使用。所以,不论民间或行伍间,很多人不清楚武装带是什么,而将外腰带称作武装带。当然今天这样说也不会被拘留,但必须弄清楚的是,外腰带不是武装带。
国军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取消了武装带,所以在文革前的老电影中看不到反映这一时期的国军扎武装带,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像《亮剑》中的楚云飞那样,又在那子虚乌有的美式军服上加了一条已经废弃了的武装带,而且从许多女生对楚云飞那扮相的青睐程度上看,这美式军服外加武装带的装扮,还大有泛滥之势。像最近热播的《桐柏英雄》《战北平》等剧中,就多处出现这样的装扮。
说真心话,我本人也特待见这武装带,扎了宽宽的又配有斜皮带的武装带的确比什么都不扎好看,也比扎那窄窄的士兵腰带好看。估计有此种情节的远非我一人,因而在大量的泡沫影视中,这武装带便被不顾史实地肆意泛滥开来,不仅向后泛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遍扎武装带,也在向前泛滥,泛滥到北洋军的军官也遍扎武装带,也在向外泛滥,泛滥到日本鬼子的陆军军官也遍扎武装带。
然而军装与时装不同,其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可以由着自己的爱好尽情地装饰,而前者则必须依照军服条例严格佩戴,多一丝不行,少一缕也不行,不然就不成其为军装了。武装带这么重要的军服组成,当然不能谁想扎就扎,谁想不扎就不扎。表现在影视中,它扎与不扎也同样必须依历史而不是依编导者的好恶。
武装带在中国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武装带并不贯穿于民国始终。中国的军事变革起自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小站练兵时的军服仿的是日本陆军,而日本陆军就没有武装带,因而北洋新军也没有武装带。进入民国后,北洋陆军仍然没有武装带。北洋陆军首领袁世凯当国时,全国军服一律,所以这时的中国军队从南到北也都没有武装带。
上图就是北洋陆军的标准军服,没有武装带,平时也不扎腰带。
武装带最早应该起自1916年之后的滇军。护国战争后,滇军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建军路程,政治上摆脱了北京政府,军事上也另搞一套,这其中便有武装带的采用。至于具体哪一年开始采用,还有待考证,但肯定是在黄埔建军之前。
㈤ 为什么穿军装要扎腰带啊
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
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带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士兵
还有一种内腰带,说白了就是系裤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武装带不知道如何定义,但今天并不难见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单位大门口站岗的保安,他们多数系的就是武装带。
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一九二二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武装带的配置。
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
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数单位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很少见。
㈥ 军服中从肩膀上斜着到腰上的皮带有什么用
那是武装带之一,是挂手榴弹和子弹等装备用的,也起到固定腰间武装带的作用。
㈦ 军训内腰带和外腰带的区别
你也对军训的两条腰带有疑问吗,一条系在裤腰带,一条系外面,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军训的内腰带,多为自己准备,自己穿着舒服就行,外腰带一般统一配发,材质是,配迷彩裤的大部分是尼龙材质,配常服的大部分是皮质腰带,从粗细上看,内腰带都较细,可以穿过裤子上腰带鼻,外腰带较粗,扎在上衣外面,显得英武。
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区别,希望对你有用。
㈧ 军训服腰带
军训服正常是有两条皮带,一条是系在裤子上的内腰带,一条外腰带,也就是“武装带,系在衣服外面。内腰带和普通人用的皮腰带差不多,而武装带是腰带两面有两个卡扣。军训一般都是发武装带,自己再戴一条普通的皮带系裤子上,军训的裤子都比较肥大,容易掉。
束腰,让人的体形变成“Y”状,穿戴整齐以后,扎在衣服的外部,整洁、利索,看起来更加威武,站岗的卫兵、巡逻的纠察和内卫的武装带就是这个作用。军人在正规场合都要佩戴武装带(俗称腰带),一是显得威武雄壮,二是显示职业特征,三是便于携带一些轻便装备。
㈨ 军用腰带怎么系
首先,需要一根军训腰带,腰带上面有一块铁片和有两个固定的扣。然后将腰带没有环扣的那一段对折,此时要根据自己的腰围大小来调整折的长度,确保腰带正好合身。也可以直接套在腰上,更好的估测腰围的大小。然后,把没有铁片的那边插入到铁片里面,铁片与扣环刚好贴紧,这样的作用是使腰带能掘扒更加牢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武装带,武装带是近现配中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
㈩ 3521工厂军用皮带哪里能买到
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提供正规的3521工厂军用皮带,可以在阿里巴巴官方正品网站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