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带类别 » 国民党军服为什么有两根皮带
扩展阅读
ps里怎么给皮衣加光 2025-01-11 01:22:14

国民党军服为什么有两根皮带

发布时间: 2022-11-17 18:41:20

A. 清末新军、北洋军、国民革命军的军服都是什么样子的

甲午战争中,自认为泱泱大国的大清居然败给一个蕞尔小国日本,举国震惊。为了维护统治,同时也为了平息众怒,清廷决心采纳众议,改革军制,学习西方列强,建立一支“习洋操、用洋枪”的新型军队。为了区别清廷的八旗、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这支军队也被称为新军。

国民党军服

抗战胜利后,美国开始全面介入中国,在美国顾问团的建议下,国民党对军服再次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军服改用了大檐帽、大翻领、黄色卡其布等,并采用了美式肩章、领章并用的军衔标志。

不过,这次军制军服改革,依然如同国民党的历次改革一样没有完成。不过比之前几次,原因有了变化,这次的原因是时间不足,因为还没等国民党全面贯彻军服改革,它就已经被赶出了大陆。

B. 国军右肩上斜挂一个皮带什么意思

那也是武装带,那时武装带有两根,一根武装带是在腰部,很常见;一根就是你说的斜挂的皮带。是Sam Brrowne在1857年发明的,因为他断了手,单手拔剑不方便。后来因为军官需要佩戴指挥刀或者佩剑,斜挎带有利于单手拔剑,同时平衡,防止一边高一边低,也有美观和威严的作用。传入中国,是在北洋时期,在奉军军官中广泛使用。后来王柏龄设计黄埔军校军服的时候,吸收了这种设计。国军后来的军服大多保留了这种斜挎带

现在这种斜挎带也还存在,主要是仪仗使用。不过目前这种斜挎带被证明有利于军人身体健康,所以还有保留。但是在警服中很多已经取消了这种设计,因为警察需要近身搏斗,这种斜挎带容易被抓住。

写的很详细了,题主采纳吧。

C. 军服中从肩膀上斜着到腰上的皮带有什么用

那是武装带之一,是挂手榴弹和子弹等装备用的,也起到固定腰间武装带的作用。

D. 话说军装的斜着的皮带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有的军装还是两根交叉横着的

有一条斜皮带的是武装带,因为过去军官要挂腰刀,而刀都比较重,因此要在腰带上斜跨肩膀上一条皮带,以此来拉住腰带,避免腰带下坠。后来取消了腰刀,但是发现这种武装带穿上去比较体现军人气质,因此就保留了武装带。两个交叉的皮带主要是挂枪和刺刀的。

E. 为什么穿军装要扎腰带啊

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
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带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士兵
还有一种内腰带,说白了就是系裤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武装带不知道如何定义,但今天并不难见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单位大门口站岗的保安,他们多数系的就是武装带。

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一九二二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武装带的配置。

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

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数单位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很少见。

F. 士兵为什么要扎外腰带那内腰带呢

外腰带起到的作用是使自己看起来精神,作风严谨。外腰带扎是否扎的紧致,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军容风纪检查内容,松松垮垮的外腰带,也是作风稀拉的表现。在部队出席重大场合、训练执勤等,武装带是必须要扎的。外腰带一般都是训练时用的,体能训练除外。

军官和士兵其实差不多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内腰带当然是系裤子用的,部队的衣服都大,没扎内腰带的人应该是军官了,比较胖。在训练,执行作战任务,领导视察等特殊情况下,必须扎外腰带,而且扎外腰带必须戴帽子。

另外外腰带是用来装载各种东西的比如可以和直升机的吊索连接等可以配合战术背心使用内腰带就是扎裤子的,和普通人一样穿皮鞋是美观需要军刀是仪仗队带的只有一线的士兵才是平头,比较好整理皮靴是作战穿的,人人有。

经常有一句口令叫“卸腰带!”“扎腰带!”列队时解下腰带,左腿跨出一步,右手将折叠的腰带放在地下,要整齐划一。扎腰带仍是同一相反动作,要求快速一致。训练结束或执行任务返回宿舍,腰带折叠后统一放置在每人被子一侧,不可乱扔乱挂。当兵在部队里不可以扎部队规定以外的内腰带。

(6)国民党军服为什么有两根皮带扩展阅读:

第八十八条军人应当按照规定配套穿着军服、佩带标志服饰,做到着装整洁庄重、军容严整、规范统一(着装序号见附录五,军服的配套穿着和标志服饰的佩带见附录六,标志服饰的缀钉方法见附录七)。

军人退出现役后,参加国家和军队组织的重大纪念、庆典活动,通常着便服,也可以按照活动组织单位的要求,统一着退役时的军服,佩带国家和军队统一颁发的徽章。

第八十九条季节换装的时间和着装要求,通常由警备工作领导机构统一规定;驻地无警备工作领导机构的,由师(旅)以上单位首长确定。

第九十条军服以及标志服饰不得变卖,不得仿制,不得擅自拆改或者借(送)给非军人。军人退出现役时,应当将标志服饰上交。

第一百条着常服参加执勤、操课、检(校)阅或者携带武器、战斗装具时,通常扎外腰带(扎于最下方衣扣与上一衣扣之间,着夏常服时扎于内腰带外侧)。

G. 别被影视剧骗了!真实的国军军装是这样

北伐战争时期: 1924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并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训练武装干部。此时国民革命军军装摒弃了北洋政府竖简章的日式军装样式。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

抗战以前: 国民党军队的上衣以中山装为基本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的变化,上衣的衣领、口袋的式样以及布料的色泽都有所变化。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之后,才将所有军服的制式明文统一。式样统一以后的标准为中山装上衣,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2颗扣子处。其他方面则和以前的军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军服受日本军服和德国军制的影响而成。但由于北伐时期的大盘帽制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实战需求,因而出现了一种圆筒型布制小帽,这种布制小帽应是来自于德国军事顾问的设计,其基本形式采用北欧式“滑雪帽”,与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所配用的帽子及其相似。这也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不过并非所有军装都为土黄色,也并非所有军装都贴有胸牌

抗战前期: 1936年军服新规范颁布还没有两年,全面抗战就开始了,因此在抗战期间,当时军服多系棉织品,制式不够统一,尺寸长短不适,材料粗脆者多精细者少,穿着后运动呼吸不自由,外观上亦不能表现军人之威武仪表的弊端,因此国军于1942年10月,研究拟制了《十年军服具体实施办法》颁布了一套新的军服办法。

抗战后期: 抗战后期,随着美日战争爆发,中美结为同盟,因此国军部分部队改换美式装备,首先从远征军、驻印军开始,装备美军枪械、被服、装具,请美国顾问帮助训练,相对于以国产装备为主的“国械师”来说,这些部队被称为“美械师”。抗战结束前后,至1946年10月,共装备、训练陆军40个师和5万部队,这些部队基本穿着美式军服。因此,国军换装是从1942年开始的,而并非是抗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一些影视剧中抗战结束后“一夜之间国军全部穿上美式军装”,是不科学的

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从前的“国民党八百万美械部队”之说深入人心,后来在反映“国共内战”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国军士兵皆清一色美式钢盔,手中不是汤普森就是卡宾枪,但真实的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

1946 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了对军队装式重新进行规定并统一制作的要求。其后,国防部颁发了相关改进样式,并在军中逐步换装。新式军官服由美式大檐帽加立领军服组成。校官及以上的军服主要为深绿色,尉官新式军服的颜色则要浅一些。实际上由于外交失败,真正采用这个军装的大多数是军官,且没有美式翻领而是更符合国人的立领装,甚至有些部队会出现头戴美式军帽,身穿灰色军装的情况。

H. 国民/革命军有一段时间穿的军装是黄色的,有点像日军的“昭五”式军装,那是什么时候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德制师配备的枪弹主要有尖头弹、圆头弹和重尖弹三种,另外还有特种枪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尖头弹供中正式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使用,圆头弹供“汉阳造”使用。虽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径,但有一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

德制M35钢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在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供给中国。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到1936年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抗战初期的山西忻口战役中,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师长陈铁)就因为佩戴M35钢盔,而被日军判定为主力部队,遭到猛烈打击。

德制师的军服主要是棉质的。不过据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为卡其短袖衫和短裤。事实上,军官确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军用水壶为椭圆形,主要由水壶、水壶套及背带三部分组成,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壶套由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成,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式水壶一直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将德式水壶挂在腰带上不同。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行方式则与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

中国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与西班牙的类似,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设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日产量已达250副,型号定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国民政府部队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可能来自于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制作过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其特征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国民革命军由于数量众多,且物资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没有全部装备,只是配发给国民革命军嫡系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侵华日军不履行日内瓦公约,大肆使用毒气,加之国军防毒面具的装备不足,就给广大中国抗战官兵带来了惨重的伤亡。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它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匣枪”、“快慢机”等。另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自来得”,事实上这是它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足银五十八两。共计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1911年(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引进的文件实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二十年之后才出现。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oGlensha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ction96即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即有人所称之为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象八路军那样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做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一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螺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相当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Super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尊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廿响驳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许多经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德械师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造型简单的专用皮制枪套,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枪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有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用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形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国军毛瑟枪手在着装时,先将枪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负,再将弹包组穿上,如此手枪套即被固定于弹包组之下,而不会晃动。





楼主,你看这些够解决你的问题不,恰好我也喜欢研究这一段历史,望采纳~!

I. 国民党军队军服的变迁是什么,为何国民党军队的军服五花八门

所谓的国军,指的就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虽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从未停止,但一直到黄埔军校成立后,国民党才真正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也从这时候开始,属于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才正式成立。当然也是从此时起,国军开始有了军服。

黄仁宇

而黄仁宇所在的第十四师,属于陈诚的土木系,是国民党军队嫡系中的嫡系。中央军最受重视的嫡系部队官兵待遇尚且如此,其他国民党军队,尤其是规模庞大的杂牌军的军服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J. 1948年国民党军官制服是开领还是翻领

国军的制式军服是立领的,类似中山装式样


腰部增加一条腰带

即便空军的制服,也是这种,只不过兵种符号是带翅膀的螺旋桨


现在电视剧里盛行混搭,实际上翻领的美式军服是到了台湾之后才开始穿的,在1950年之前在正式场合没人穿小翻领的军服的。试想一下,如果军队开会,别人都穿07军服,要是某人穿件美式军服出席会是什么样子

看一下历史照片就知道了


那种翻领的美式军服的起源是70年代的一部电影《侦察兵》里第一次出现后,后来以讹传讹,电视剧广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