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红军衣服腰带怎么系
准备好红军腰带,腰带有一个铁片,两个固定扣,然后将腰带没有扣环的那一段对折,根据自己的腰的大小来调整折的长度,接着把铁片插入到扣环里面,铁片与扣环刚好贴好。然后把固定环弄到贴近中间铁片的地方,以固定腰带对折的部分。最后把第二个固定环弄到对折的尾部即可。
Ⅱ 以前国民党军官军服是什么颜色的
国民革命军的标准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手持苏制7.92毫米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士兵足穿草鞋.军官则配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第87师和第88师)。
在原地方军阀部队所属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19师�Τち��?接受了美军装备。
国民革命军的上衣以中山装为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不同变化,如上衣的衣领、口袋式样以及布料色泽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才将所有军服统一:上衣为中山装,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二颗钮扣处,其它方面则和以前相同。
Ⅲ 在举重的时候为什么肚子下面要绑个皮带呢有何作用
那是个防护用具,是为了保护腰部肌肉和软组织不受伤害的.因为举重有时会举起比自己体重还要重的重量,所以要保护好腰部防止受伤,另外还可以把人体力量潜能最大发挥出来,以使全部力量用来举起杠铃.
Ⅳ 国民/革命军有一段时间穿的军装是黄色的,有点像日军的“昭五”式军装,那是什么时候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德制师配备的枪弹主要有尖头弹、圆头弹和重尖弹三种,另外还有特种枪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尖头弹供中正式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使用,圆头弹供“汉阳造”使用。虽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径,但有一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
德制M35钢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在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供给中国。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到1936年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抗战初期的山西忻口战役中,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师长陈铁)就因为佩戴M35钢盔,而被日军判定为主力部队,遭到猛烈打击。
德制师的军服主要是棉质的。不过据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为卡其短袖衫和短裤。事实上,军官确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军用水壶为椭圆形,主要由水壶、水壶套及背带三部分组成,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壶套由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成,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式水壶一直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将德式水壶挂在腰带上不同。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行方式则与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
中国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与西班牙的类似,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设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日产量已达250副,型号定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国民政府部队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可能来自于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制作过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其特征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国民革命军由于数量众多,且物资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没有全部装备,只是配发给国民革命军嫡系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侵华日军不履行日内瓦公约,大肆使用毒气,加之国军防毒面具的装备不足,就给广大中国抗战官兵带来了惨重的伤亡。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它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匣枪”、“快慢机”等。另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自来得”,事实上这是它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足银五十八两。共计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1911年(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引进的文件实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二十年之后才出现。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oGlensha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ction96即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即有人所称之为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象八路军那样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做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一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螺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相当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Super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尊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廿响驳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许多经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德械师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造型简单的专用皮制枪套,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枪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有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用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形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国军毛瑟枪手在着装时,先将枪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负,再将弹包组穿上,如此手枪套即被固定于弹包组之下,而不会晃动。
楼主,你看这些够解决你的问题不,恰好我也喜欢研究这一段历史,望采纳~!
Ⅳ 为什么八神庵的脚要绑条皮带为神马啊!
SNK说法是;八神的衣服设计来源是以麦克杰逊样子设计的,当年还没有八神这个人物的时候,衣服就有了,就是麦克杰逊穿的那套,基本上一模一样,很早就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在拳皇96还在火热时看过一本很厚的拳皇介绍.那里面说八神的那条带子是用来加快身体平衡用的,他出招后腿部收招会拉带,这样收招变快了.我只记得这么多了.
Ⅵ 英雄故事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着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5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了纪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学习和发扬王二小的革命精神,我给大家讲几个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生在苦难中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沫源县上庄村,他英勇牺牲是在1941年9月16日,牺牲时年仅13岁。
1939年9月的一天,王二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听远处传来枪炮声。他们看到一些逃难的老百姓,推着小车,背着包袱,搀扶着老人,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由北向南走进了上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托付给铁旦,和几个小伙伴跑进了村子。只听一个中年难民嚷道:“日本鬼子从张家口往这边打来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王二小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急急忙忙跑回家里。
王二小的家是什么样呢?
原来,他们家不是本村的人,因为穷只得住在庄北一个破奶奶庙里。奶奶菩萨早就拆掉了,屋里只有一个破土炕和一张破桌子,几口缸里有点儿杂粮。
二小慌慌张张跑进破庙,一进屋就说:“爹,娘!日本鬼子打过来了,快跑吧!”
二小爹有病,正躺在炕上呻吟着,娘说:“你爹病成这样,往哪儿跑啊!”爹说:“还不快放牛去,丢了人家的牛,赔得起吗?”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来了。
这天,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开到了上庄村北头,中队长桥本拿望远镜朝村里瞅了一会儿,就下令开枪开炮。村里一下子像开了锅,子弹、炮弹一起飞进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着起了火,哭声四起。
二小爹正躺在炕上不住地呻吟,二小的哥哥王石头和二小俩钻到了破桌子底下。一颗炮弹打来落到破庙的房顶上,掀掉了大半个屋顶。房梁坍了下来,正好砸在二小爹身上,二小娘也被埋在了土里。二小和哥哥从桌子底下爬出来一看,爹已经断了气,赶紧把娘从乱士石里救了出来。
二小爹被砸死了,全家人痛哭流涕。好心的邻居齐存礼听到王家的哭声跑了过来,也难过他说:“别哭了!小日本真狠,不让老百姓活了。”他知道二小家里穷,又说:“俺家老爷子有一口棺材,先给你爹用吧!”
齐存礼和王石头把棺材抬了过来,在奶奶庙后面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坑,把二小爹入殓,埋葬了。
二小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二小的哥哥王石头又被抓去修炮楼。
这天一大早,村长冯进财和日本鬼子中队长桥本在村子里抓劳工。村里的人都恨冯进财,不叫他村长,叫他塌鼻子。塌鼻子村长把桥本领到奶奶庙前。
桥本拍了拍王石头的肩膀,说:“你的。。。身体。。。好好的。。。修炮楼去!”说着,两个日本鬼子就把王石头捆了去。
塌鼻子村长让两个村丁把二小家的粮食又抢走了。还把二小家的一根木头也搬上了车。王石头被抓去修炮楼,每天背石头,运木料,修路,砌墙,没有吃的,累死累活地拼着
命干。
二小妈生着病,心里惦着石头:干那么重的活,不吃东西哪成啊!可是,家里没有粮食,只得熬了一罐稀粥,罐口上扣了一个粗碗,里面放了一点儿小葱和咸菜,让二小给哥哥送去。二小提着粥罐,来到修炮楼的工地。四面拉着铁丝网,20多个日本鬼子端着枪,手拿皮鞭。
二小找了半天,才看见哥哥和八、九个青年农民,每人背着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低着头,弯着腰,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炮楼走去。他们汗流满面,汗水湿透了衣衫。日本鬼子发现谁走得慢,就上去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一个日本鬼子朝王石头肩上使劲抽了一鞭子。王石头一个趔趄没有站稳,石头掉在了地上。鬼子小队长又往石头身上狠抽了十几鞭子,还用脚踢他。王石头用力从地上爬起来,心中怒火燃烧。心想:你这个小日本这么狠,今天也让你看看中国人的厉害。说时迟,那时快,王石头突然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走到鬼子小队长身后,猛地朝他的头上砸去。鬼子小队长倒在地上见阎王去了。
王石头此时像一头猛牛,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不给鬼子干了,快跑啊!”
王二小躲在一棵大树后面,看见哥哥朝对面山上跑去,日本兵开枪打死了好几个人。
日本兵把好多民工又抓了回来,继续修炮楼,二小也被抓了去。日本鬼子对民工看管的更严了。
这一天晚上收了工,二小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走到工地北头靠铁丝网的地方坐下来,把罐口上的粗碗拿下来,端起罐子喝玉米粥,就着小葱和咸菜。一天没吃东西了,很快粥喝得差不多了,二小发现罐底还有7个鸟蛋。这是妈妈专门给他拿来的,妈妈一个也没留。
二小吃了一个鸟蛋,真香啊!他忽然想起,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了,妈妈什么也不吃,怎么行呢?想到这儿,二小下决心要逃回家去看看妈妈。
二小一直没有睡,他在仔细观察着工地上的动静。一弯明月升到了半空,繁星满天。民工们劳累了一天,都东倒西歪地倚着石头睡着了。十几个日本鬼子和伪军背着枪,打着手电在工地上巡逻,一个鬼子还牵着一条狼狗。
二小发现鬼子和伪军巡逻有一定的路线,从工地的一头到另一头来回走,走一趟至少有五、六分钟。这不是一个空挡吗?
二小趁着鬼子和伪军走远了,用一根木棍把铁丝网撑开,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
巡逻的鬼子发现有动静,立刻打开手电,军犬也奔了过来。敌人开枪了,军犬狂叫着。二小仗着路熟,钻过铁丝网,接连翻了几个跟斗,滚到了山坡下,抄小路跑回了奶奶庙。
屋里漆黑,一点地动静也没有。二小摸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火柴,把小豆油灯点着
一看,他惊呆了。他看到娘一动不动地躺在炕上,双眼紧闭着,用手一摸娘的头和手,冰凉冰凉,不由得痛哭起来。娘是活活饿死的啊!
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妈妈又被活活饿死了。二小的心里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他默默地想,这深化大恨一定要报
奔向解放区
王二小从敌人修炮楼的工地上跑出来以后,鬼子到处抓他。二小在上庄呆不下去了,怎么办?
齐存礼叔叔说:“从咱们这儿往南一百多里地,是八路军的巩固区,你去找八路军吧!”二小想到他娘刚去世,为难地说:“俺娘。。。。”话没说完,齐存礼就说:“你娘的后事,俺帮你办。”
齐叔叔的儿子铁旦把一小袋贴饼子放在二小的手上,说:“二小哥,这点儿干粮,你路上吃吧!路远,多小心。。。。。。”说着,眼泪流了下来。
王二小向娘磕了一个头,走出了家门。
二小走在狼别沟里,天黑漆漆的,路上净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起风了,又下雨了。二小摔倒,又爬起来,他找来一根树枝拄着。走着走着,二小听到了狼的嚎叫声,两条恶狼紧紧地追着他。他想起爹的话,看见狼不能跑,你跑他就追,你蹲下来拿块石头,狼就不敢过来了。想到这儿,二小蹲下拾起两块石头扔向了狼,狼果然跑掉了。
王二小在漆黑的山路上跌跌撞撞地走着,忽然觉得肚子饿了。他掏出一个贴饼子,一边走一边吃着,肚子好受多了。这时候,日本鬼子的巡逻队过来了。5辆摩托车,“轰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车上还架着机枪,闪亮着车灯。二小赶紧躲到一个山洞里。
山洞里冷飕飕的,还滴着水,二小想睡也没法睡,只好来回蹦达暖暖身子。天亮了,二小不敢在大路上走,等到天黑才继续赶路。秋雨又下了起来,秋风一阵阵刮着,二小顶风冒雨,咬着嘴唇向前走。他心里恨透了日本鬼子。
走着走着,他远远看见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亮着灯光,前边有人家。他已经非常疲乏了,但是灯光又给了他希望。他奔着亮光,艰难地来到一座茅屋旁,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动静,二小耐心地站在门外。过了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开了门,吃惊地说:“哎哟,孩子,你咋弄成这个样子?”
二小难过地说:“爷爷,我是上庄人,爹娘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抓去修炮楼也不知跑哪儿去了,鬼子还要抓俺,俺没处。。。。。。”
老人赶紧把二小拉进屋,说:“快脱了衣服洗一洗吧!”
屋里收拾得挺干净,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还有兔皮、狼皮、狐皮。老人看样子是一位猎人。
二小洗完澡,换上干衣服,挺舒服。这时候,天快亮了,老人端来了热粥、窝窝头。吃完了饭,老人问二小:“孩子,你叫啥名字?要上哪儿去啊?”
二小说:“俺叫王二小。俺要去找八路军,为俺爹娘报仇!”
老人说:“找八路军,还有一百多里地哪!先睡一觉,天黑再走!”
王二小美美睡了一大觉,直到天黑。
二小要上路了,老人拿出一些窝头、兔肉,让二小路上吃。二小心里感到暖融融的,说:“老爷爷,谢谢您了!”
老人笑了笑,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儿子也是八路军。日后,你打鬼子立了功,俺老汉还要给你庆功呢!”
二小背上包袱,在夜色中上路了。
一路上刮着风,还下着雨,二小也看不清路,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浑身是泥,两腿无力.他感冒发烧了。一不小心踩着一块石块,摔倒在地上,再也没力气爬起来了。二小已经来到了狼牙口村的街上,都半夜了。
狼牙口村的农会主任高林山开完会回家,发现街边躺着一个孩子,已经昏迷不醒了。他赶紧把孩子抱回家,让妻子去熬了一碗姜糖水。高林山给二小脱下湿衣服,替他洗了身子,换上干衣服。妻子端来了姜糖水,二小咕通通就喝了,瞪着眼睛问:“这是什么地方啊?”高林山告诉二小:“这里是二区南马庄乡狼牙口村。你淋雨晕倒在街上,俺把你抱回来,可醒过来了。孩子,你叫啥名儿,从哪儿来啊?”
二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也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二小才说:“俺家在六区上庄。鬼子打死俺爹,饿死俺娘,抓走俺哥,又要抓俺。。。。。。”二小难过得说不下去了。
高林山安慰二小说:“孩子,你别愁,这里是巩固区,俺们农会会照顾你。你在上庄干些啥营生啊?”
二小回答说:“俺给地主放牛。”
高林山说:“那好,俺家有牛,村里还有六、七户有牛,你就放牛吧。”
从此,二小就为这六、七户人家放牛。轮流在各家吃饭睡觉。二小放牛挺认真,大家对他也挺好,还送他衣服、鞋袜。
参加儿童团
一晃,王二小在狼牙口村已经好几个月了,生活得很好。这里和上庄不一样,上庄是敌占区,这里是八路军的巩固区。特别是,这里不仅有八路军、民兵队,还有儿童团。
这天,天快黑了。王二小放牛回村,看见村边大槐树下,儿童团长雷娃正在领着儿童团员练操。儿童团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戴着八路军军帽,有的用木棍或秫秸杆当枪,有的腰里还扎着一条;旧皮带。他们还高声唱着《儿童团团歌》:
我们是儿童团员,
我们为抗日站岗。
手握着红楼枪呀,
哪怕那个风雨狂。
你要想过路么?
请你拿出路条!
二小听着听着,心里不觉有点地难受。人家儿童团员多神气呀,自己来了几个月了,就整天放牛。。。。。。
回到高主任家里,二小还是闷闷不乐。高林山看二小这样,就问:“二小,有啥不高兴的事呀,嘴巴撅得比天高?”
二小低着头不言语,过了一会儿,他对高主任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村里的娃娃们都参加了儿童团,就俺不是!”
高林山一听笑了起来,说:“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这好办,你写一个加入儿童团的申请不就行了?可有一样,参加了儿童团可要积极的干!”
二小在高主任的帮助下,很快写了一份参加儿童团的申请。
二小真的成了一名儿童团员,甭提多高兴了。在儿童团里,二小比谁都干得积极。除了站岗查路条,二小做了不少事。
骑兵连的战士接到命令到下壶关打鬼子去了。这一天,高林山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脸愁云。二小见了,忙问:“大伯,你有啥心事啊?”
高林山说:“部队走了两三天了,可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听不到枪炮声。他们带的干粮不多,你说急人不急人!”
二小听了也说:“他们的马草也不多。”
两个人都动起了脑子。二小灵机一动,说:“大伯,俺们现在就发动大伙准备口粮、军草,后半晌就给部队送去。我这就跟雷娃说一声儿,发动儿童团员上山去割马草。”
高林山听了直点头,心想,这孩子还真有点子。
全村人都忙着生火,烙贴饼子。20多个儿童团员都到村北的山上割马草去了。
二小挥着镰刀,数他割得快。你看,他把小布衫也脱了,只剩下红肚兜,光着膀子,弯着腰,手快如飞。他还挺有心眼,准备了两把镰刀,磨得光光的换着使。二小割满了两筐青草,又帮着别的女孩子割,还不到晌午,儿童团员们就完成了任务。
吃完晌午饭,民兵和儿童团员们就出发了。每个儿童团员都背着两筐草,天气又热起来,脸上直冒汗,可没有一个人喊累。
在下壶关的山头上,骑兵连吴连长首先从望远镜里看到老乡们和儿童团的送粮送草队伍。他骑着战马飞快迎过来,拉着高林山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来得太好了!”他又转过身来对儿童团员们说:“你们立了一大功。咱们的军马没有草吃就不能打仗,你们的草送的真及时,谢谢你们了!”
儿童团员听了吴连长的话都非常高兴,这草没白割,挨点儿累也值了。
战斗很快打响了,骑兵连消灭了鬼子的一个中队,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日本鬼子不甘心在下壶关的失败。他们打听到我们的骑兵接受了新的任务,转移到别的地方作战去了,就由日本鬼子的中队长佐佐木带着一个小队日本鬼子和一排伪军来袭击狼牙口村。
佐佐木一伙来到狼牙口村,却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圈里猪也没有,村子里静悄悄的。佐佐木发火了,问道:“八路的没有。。。。。。老百姓、牲口。。。。。。统统的哪里去了?”
翻译官报告说:“老百姓都跑了,牲口、粮食全坚壁起来了。”
佐佐木举起战刀,下令:“搜!给我搜!“
日本鬼子到山沟里搜,也不见人影。过了一会儿,伪军排长来报告:“太君,烨树沟里发现了几十个老百姓!”
佐佐木的小眼睛一转,大叫道:“把他们。。。。。。统统的。。。。。。包围起来!”
群众被包围了起来,山头上架起了机枪。
鬼子中队长佐佐木站在岩坡上开始训话了,叽里呱拉不知说的什么。翻译官说:“太君说了,你们不要怕,只要说出八路军在哪儿,粮食、弹药藏在哪儿,就没事儿。”
没有一个人说话,山谷里静静的。佐佐木气得脸像猪肝,大声吼道:“快说!再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的。。。。。。。”
半天,还是没人说话。佐佐木冲下岩石坡,抓住一个青年农民的衣襟,毗牙咧嘴地说:“你的快说。。。。。。八路军在哪儿?粮食藏在哪儿?”
那个青年农民“哇哇”地叫着,佐佐木使劲地打他、踢他,他叫得更凶,还是说不出话来。
高林山对佐佐木说:“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
佐佐木一把抓住了高林山吼道:“他是哑巴。。。。。。你的会说。。。。。。八路军在哪儿。。。。。。粮食藏在哪儿?”
高林山不慌不忙地说:“俺是个老百姓,俺不知道。”
翻译官帮腔说:“快说吧!不然劈了你!”
佐佐木气急了,举起军刀就要劈过去。
就在这紧急的时刻,王二小挺身站了出来。他想,高大伯是农会主席,是他把自己抱回家里,是他们一家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他不能死啊!
佐佐木收起了军刀,向二小问道:“你的小孩。。。。。。你的。。。。。。怎么知道。。。。。”
二小沉着地说:“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么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说:“你的。。。。。。小孩。。。。。。不骗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只好走在前面带路。两个伪军在后面紧跟着他。
王二小东走西转,把鬼子兵领进了深山沟。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洞,二小指着说:“太君!你看,就是那个洞!八路军的伤员、粮食就藏在那儿!”
佐佐木逼着二小:“你先。。。。。。进山洞。。。。。。”
二小急忙钻进了山洞。鬼子们慢吞吞地跟着。山洞里的路二小很熟,他像一只小兔子,连走带蹦,把鬼子落在后面。左拐右拐,二小来到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气得佐佐木直跳,骂道:“中国小孩。。。。。。狡猾。。。。。。”说着,掏出手枪朝洞里开了几枪。
二小早就钻出洞,飞也似的跑到烨树沟,大声对高主任和乡亲们喊道:“赶紧钻到洞子里,鬼子要来了!”
乡亲们安全转移,骑兵连把鬼子和伪军包围起来。
乡亲们把二小围了起来,高林山抱起了二小,大家都夸二小机智勇敢。高主任说:“孩子,是你救了俺,救了乡亲们!”村妇救会曹主任也搂着二小说:“是你用调虎离山计救了乡亲们,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想着大伙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
王二小参加儿童团以后,经受了锻炼,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迅速、茁壮地成长!
血染南河滩
九月十六这一天,太阳快要落山了,二小甩着鞭子赶着牛要回家了。忽然呼隆一声响,二小一看,是鬼子兵踩响了南河滩上的石雷。
有40多个鬼子来抢粮食和弹药,还要消灭八路军的伤员。他们来到南河滩上,大摇大摆,还边走边观景。
鬼子要去狼牙口村,那里藏着粮食、枪支和弹药,还有八路军的伤员。
走着走着,一座山挡住了鬼子的去路。鬼子中队长高崎用望远镜看了半天,也闹不清前边的路应该怎么走,他们面前有3条路,走哪一条呢?
中队长高崎急得直冒汗,把大个子军曹喊来命令说:“这里有3条路,你去看看定哪一条?”鬼子们停下来,有的去河边洗手、洗脸,有的去喝水。高崎发火了:“不准洗手洗脸,快归队。。。。。”
大个子军曹跑回来向高崎报告:“中队长!路不好找,在那边山上有一个小孩。”
高崎大声喊道:“快抓来!”
二小被军曹拽着来到高崎面前。
高崎问道:“小孩!你的。。。。。。什么的干活?”
二小答道:“俺是放牛的!”
高崎又问道:“小孩。。。。。。八路的。。。。。。在哪里?”
二小说:“俺不知道。”说完就要走。高崎一把抓住他:“你的。。。。。。不要怕。说出来。。。。。。八路在哪儿。。。。。。给你金票。”
二小半天不言语,军曹上来吼道:“小孩。。。。。。不说。。。。。。死拉死拉的!”
二小一看,不给带路不行了。心想,也好,俺们的队伍在崖口两边的山头上埋伏着呢,我路又熟,把鬼子带进。。。。。。,想到这儿,二小装作害怕的样子说:“太君!俺想起来了,晌午的时候,有不少八路军开到南马庄去啦!”
恶狠狠的军曹举起拳头,两个小眼珠滴溜溜转,吓唬二小:“小孩。。。。。。你不要。。。。。。撒谎!”
二小生气地说:“反正俺看见了,信不信由你!”
高崎看天快黑了,急着说:“小孩。。。。。。你的。。。。。。带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在沙滩地上向西走去。
河滩上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鬼子踩在石头上,都摔倒在地上,哇啦哇啦叫道:“小孩。。。。。。你带的。。。。。。什么路?”
二小撅着嘴也大声喊道:“这圪塔就是这号路!”
二小领着鬼子兵绕过河滩向南走去。河的东面是石岭子山,西边是香炉山。两座山都有几十丈高,在这两座山岭上埋伏着我们的骑兵连,一排在西边香炉山上,二排在东边石岭子山上。
鬼子兵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山沟。这时,石岭子山上的八路军骑兵连的战土开了枪,子弹嗖嗖地射向敌人,七、八个鬼子应声倒地,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鬼子见左边有八路,又朝石岭子崖下躲避,右边香炉山上的八路军正好打个正着。鬼子兵成堆地倒下,鬼哭狼嚎地叫了起来。鬼子兵朝两边山上开枪,可是射程打不到,白费子弹,一个高个子鬼子兵朝崖上扔手榴弹,可是,手榴弹碰到崖边又呼拉拉掉了下来,在鬼子堆里爆炸了。
鬼子中队长高崎气急败坏,连叫“上当,上当”。他一眼看见,王二小这时飞快地向西跑去,便拼命地追了上去。他掏出手枪朝二小射了过去,二小背中枪弹倒在南河滩上。军曹也跑了过来,用刺刀猛刺二小的胸膛,又把二小用枪尖高高地挑起来,摔在大石头上。我们13岁的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
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在南河滩,八路军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老乡。当时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知道了王二小的事迹也感动万分,他们立即进行创作,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出了着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用叙事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充满无比崇敬与深
切缅怀的真挚感情,不仅使人听了无比悲痛,而且激励斗志,催人向前。
今天,我给大家讲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最后,我想把《歌唱二小放牛郎》唱一遍。我不会唱歌,用歌声来缅怀英雄,同时表达我们继承和学习英雄革命精神的决心。
王二小带日军走进的西北沟
这就是王二小带日军走进的山谷,当地叫做西北沟,两山一沟,十分险要。我们沿着清澈的溪水,顺着二小的足迹,向山谷深处走去。
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石湖旮瘩”
在山谷的尽头,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转弯。转过弯,眼前是一个小盆地,叫做“石湖旮瘩”.两侧立崖高数十米,直上直下如同刀劈,“旮瘩”尽头亦为立壁,一道瀑布飞流而下,形成溪水流出。在军事上这里却是一个死地,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二小放牛郎正是舍生忘死,把鬼子带到这个绝地。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Ⅶ 八路军的军帽上有两个扣子,有什么含义吗
今天偶来给大家讲讲八路的服装,八路军军服的样式是固定的—国民革命军的款式,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军”、“新四军”布臂章以示区别。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干部多缝了2个口袋,抗战初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
可实际早不是这个样子,按常例说,一名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士兵的装具应包括八路军军帽、军衣、鞋、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和棉被,一般都是两双鞋。附属的装备还有干粮袋、碗袋。可实际上能配的标准的很难。
军官还能多发挂包或马搭子,或者时髦点说叫图囊一个,这勉强也算官兵不一样的体现。
咱们从头说起,八路军的军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军装具,很多士兵进入部队开始都是只发给一个军帽和一个臂章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佩戴的臂章为长方形,其标准尺寸为8.5厘米?.5厘米,白布底,用蓝色印制,中间为“八路”二字。臂章这个大家都熟悉,为何军帽是八路军士兵最普遍的装具。首先,个人揣摩,军帽当时与国民党的军帽是统一的,无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这个库存量大,仅八路在山西接管晋军丢弃的几个被服仓库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过也简单,当时的仓库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盗卖了,惟独留下帽子,难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军帽?玩笑而已,主要是军帽没有人要。最关键,是八路军军帽节省原材料,并且醒目,尽管是个人之见,但八路之穷,天下闻名,县、区的地方武装干部能戴上个八路军帽都是标准的干部形象,当时八路军奖励配合作战有功劳的地方部队也是奖励军帽2顶,2顶,我反复看看,此仗是山东鱼台地区的八路的出手,消灭日伪军80余人,如此奖励,一个能拿的出手,而另一个欢天喜地,八路之穷,确实名不虚传。
接着,我们说说军服,八路军军服的样式是大体固定的,但用料和颜色的区别则比较大。抗日战争时期,环境十分艰苦,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军装,而每个根据地所接触到的布料和染色剂都有区别。有些敌后游击队甚至没有军服,群众的便装就是他们的军服。八路的军服装具大体上来源有二个渠道,一是军队与地方被服厂生产,二是缴获。八路军军服常用的是当地农民自己生产的粗土布,染色是标准的“八路灰”,这是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经常见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实际,实际就不是这么会事。
综合我手头的资料,八路的军服颜色起码有黄、黄绿、草绿、灰等4种被普遍使用的颜色,至于面料,那更是八仙过海,各根据地自己说了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东军区的4大军分区的军服颜色就很鲜明,绝对混淆不了。
比如黄绿色军服,将春季收获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调匀,这样染出的布色调鲜艳,洗后不褪色。聂荣臻把选择黄绿色的理由说成:黄色寓意着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中华民族的脊梁;绿色,则是生命长青的象征。扯淡,他做梦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里也没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东,渤海军区和胶东军区的部队会师,部队就分的很清,颜色都不一致。
八路军还有一种敌后武工队式样的制式服装,中山装上衣,灰色裤子,服装近似便装,易于普通人穿着,适合化装侦察和抵近尖兵,不过这种服装生产数量不多,只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见曾经的风采。
现在的影视作品上的八路军服整齐,统一,实际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八路总部和八路军总部骑兵团、警卫团等总部直属部队与北方局、边区政府党委、抗日军政大学、新华社等机关能近水楼台的装备到八路总后勤部被服厂的被服装具,总算还能上得了台面,后来留下的照片、电影资料又多取材于他们,没给八路丢多大人,一线的作战部队,跟叫花子区别不是很严重。国民政府当局歧视杂牌的名声还是很响的,这个有个比方,中央军是正室夫人养的,如晋绥军、东北军是小妈养的,八路军是后妈养的。
中国有句老话,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中央军和部分有人罩的地方军,上级都高看两眼,国府当局损失多少补充多少,枪弹粮饱足足的,不说小康,最起码能混个温饱。八路军可不行,贫还来不及脱,在38—39年的国共蜜月里,枪弹粮被服多多少少还能补充点,有的时候,地方当局还给,后来八路军一线团队彻底成了没娘的孩子,只好出门找日本鬼子要饭啦。
主要是八路军总部后勤部被服厂的生产工艺、设备实在不行,无力满足八路军广大一线团队的需要。在1939年后,庞大的八路军后勤系统的被服部分几乎被日军彻底破坏,残留的现代化生产能力迅速被疏散到延安,各根据地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来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八路军士兵不得不客串裁缝,自己做自己的衣服,一群大老爷们,放下枪拿起针,干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粗布是面料,但根据地的生产工艺无法满足八路军部队的需要,日军以战养战,在中国大肆掠夺粮食棉花,而老百姓也需要棉花,关键是当地妇女的生产数量远不能满足八路的需要,用杯水车薪说一点都不过分,起码纺织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想换点钱来得到油盐以及其他必需品,八路的一线团队穿的破破烂烂像叫花子,一到冬天就犯愁,国民政府连身棉军装都不发,冬季大练兵不是独创,但也是无奈的无奈,部队缺乏御寒的棉衣,不活动活动就会冻死人。很多连队只有一两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岗才能穿,有些部队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岗位,潜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取暖。八路的将领们觉得与其让部队冻得都挤在炕上发抖,不如练练兵,投投手榴弹什么的,既御寒又提高了战斗素质。
八路就开始为了生存而战斗,缺枪少弹的八路就得自己琢磨收拾鬼子汉奸,有本事的,吃香喝辣,没本事,只能在寒风里颤抖,不过鬼子汉奸有的八路很快都有了,要是没有就从日伪手里夺他娘的。摸营、伏击、挖陷阱、打闷棍,反正只要是对着鬼子汉奸,你爱干什么干什么,能缴获布料就运回根据地组织地方政府生产被服。
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可穷八路可不这么干,夏天多少还给敌人留点,在冬天的伏击战后,鬼子就不说了,扒光,他们有毛衣,八路最喜欢,就连汉奸的尸体上基本也只剩下一个裤头了。没想到,当汉奸也不容易啊,临死连件衣服都没有。
日伪军的军服就穿在八路身上,不穿没法子,冷,警察的黑制服也饥不择食,上,扒他娘的。有条件地部队还能就着染色,没条件的,就披上鬼子皮过冬,反正八路也是隐蔽作战,偷袭为主,很多时候,猛的看上去,那不是八路,整个叫花子集中营,要不是头上顶个八路军帽并且有地方组织带领,弄不好被不明真相的地方部队伏击都不好说。
44年时,山东东平的日军偷袭八路,日伪军清一色的八路灰军装,装具齐全,可惜地方武装见惯穷八路,富八路着实没见过,马脚一下子就发现了,正规老八路冲出来,一顿手榴弹披头盖脸,倒让八路穿上新军装感觉了一把。
一年一套军装,做梦去吧,八路只好发动地方缝补,老区甚至参军的自己带被服,不让后勤伤脑筋。两年能发件衣服都不错,艰苦点的部队,数九腊月穿单衣在寒风里与鬼子拼刺刀,五月端阳披着棉袄打工事,旧的不敢扔,新的没下来。
皮带,统统的缴获大大地,头戴八路帽,腰间系皮带,敞开衣襟,腰里插驳壳,典型的八路地方干部。
咱们说说鞋,鞋是地方组织生产的大宗,这个制作隐蔽,谁都可以做,敌人发现也不要紧,就说自家纳自己穿,可是,八路的游击战特别费军鞋。
平原地区稍微好点,一双布鞋能穿一个多月,山区,一双布鞋不过坚持400多里山路而已,一旦有战斗结束,八路就立马把自己的布鞋脱下来,从敌人的尸体上脱下胶鞋或皮鞋,一双胶鞋能抵5双布鞋,至于鬼子的皮鞋,尽管很笨重,但走山路省,耐磨损。
八路在平地或不爬山,很多士兵都把鞋脱掉,光脚走路,无他,节约。实际还是穷啊。
鞋为八路装具里唯一能超标准发放的,基层政权也多给八路这个,至于袜子,基本不用想,只有裹脚布,就连裹脚布,也是承担绑腿的功能,个别时候还的应急做绷带什么的。
干粮袋、手榴弹包是八路军士兵的标准配置,其式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长,有的短,上面还有字,如杀敌报国等,有的甚至上面还绣着花、鸳鸯等。地方动员参军的一般都自己携带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干粮袋和棉被。这些附属玩意就不提。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外援以及合法购买基本断绝,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穷八路,穷八路,三个字道出了在60年前八路军当时斗争环境的艰苦。但军装中凝聚着的血与火的历史和民族精神,是用言语所无法比拟的。
Ⅷ 军事!军装的礼服和常服的区别
军装的礼服和常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外观不同
礼服的是方形军旗(国旗)臂章,肩章底板为呢面底质,帽檐会有金穗花的装饰。
常服比礼服少了两颗扣子和一条绶带,礼服的袖子和裤腿上多了一道明黄饰的带,常服的臂章由盾形臂章,底板为布面。
2、应用场合不同
礼服则有条令规定穿着的场合,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纪念节日,各种国家级庆典活动、还有就是进行各种军队仪式时穿着。
常服就是军人日常穿的非训练日服装,例如参加部队的政治教育课、部队节假日、庆功会等场合穿着。
3、配备的军人不同
礼服的配备有军人等级限制,能拥有礼服的军人正常级别达到军官或者以上,其次就是某些特殊部队士兵有特权配备。
常服是正常普通军人都会配备的军装,是入伍首先分发的统一服装。
(8)八路军为什么身体有皮带扩展阅读:
军服发展:
1955年,为了配合军衔制的实施,我军于当年10月1日起,开始在全军范围内配发55式军服。55式军服结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该系列军服按照陆、海、空军依次分为常服、礼服、工作服,并根据相配套的服装发放常服肩章、礼服肩章和领章。
1965年6月1日,全军换着65式军装。陆、海、空和公安部队一律佩戴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官兵戴解放帽。陆军军服为草绿色;空军上衣颜色与陆军相同,裤子为蓝色;海军军服为深灰色。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阅兵部队穿着85式军服亮相。从1985年5月1日起全军换着85式军服。85式系列军服分为夏服、冬服、大衣、制式衬衣、军帽和标志符号。
1988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实施军衔制。全军开始穿着87式系列服装,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三大系列,并重新设计了陆、海、空三军的标志服饰。
1997年5月1日,驻港部队开始试穿新军装。97式军服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9个部分,为我军下一代军服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0年5月1日,全军换发99式夏服,配发贝雷帽。
2005年11月10日,空军军服颜色由原来的上棕绿、下藏青统一改为蓝灰色,制式、面料不变,被称为“05式常服”。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
2015年12月31日,陆军领导机关、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全军于年初开始陆续换发15式臂章和胸标。2016年7月1日,火箭军官兵启用新式礼(常)服。
2017年8月1日,全军将统一换发佩戴夏常服帽并取消贝雷帽,这是与夏常服配套的新式军帽品种,设计上突出中国元素和我军特色。
Ⅸ 能不能详细点
这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讲演。
这篇讲演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都要像张思德那样,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二是论述了正确的生死现,要求革命者必须树立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三是提出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的思想原则。要求我们保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四是强调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毛泽东的这篇讲演对加强党和革命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政治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教育了新中国的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习这篇着作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