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婦女到底穿啥
著名文物考古專家、古代服飾研究者孫機在接受采訪時說: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劇中主角衣服 「和唐朝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格發展。」
孫機說,電視劇中常常設置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酥胸半露的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 《唐質庫帳歷》中,登記了大量普通百姓典當贖取記錄,其中涉及女衣者,幾乎全數是「衫子」。衫子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夾衣,也成為「夾衫子」。
另外,初唐時期衫子袖窄,詩詞中也常有描述,中晚唐衫子則略微寬松一些。衫子的領子形式則較為多樣,根據陶俑、壁畫等文物,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
孫機考證,由於古代布帛幅面較窄,縫制裙子要用好幾幅布帛拼接在一起。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文宗在提倡節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華貴一些的裙子則用到七幅到八幅。根據《舊唐書·食貨志》中關於布帛寬窄尺寸的記錄,每幅布帛約等於現在的0.53米寬,那麼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約合2.65米寬。
唐朝婦女大多喜愛色彩濃艷的裙子,在文獻中常將紅裙稱為「石榴裙」。如《開元天寶遺事》說長安仕女游春時,用「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帷」。許多詩人的詩句也反映了這種喜好,如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總常有 「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綉、彩繪、夾纈、暈襇等多種裝飾工藝。
『貳』 唐代的人都穿什麼衣服,
婦女的主要服式是襦裙,女性當中十分流行齊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貴婦當中,也穿鈿釵禮衣。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顏色大膽。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2)唐朝衣服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唐代男女服飾款式復雜、色彩絢麗是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那時的女性服裝,充分展示了我國女性大氣、自信、飄逸、灑脫的精神面貌。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
一,「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
初唐時期流行窄袖衫,詩詞中就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時期,吹來一股西域風,漸漸流行「廣襦」(衫的一種),袖寬可達四尺,常是宮廷貴婦出席重要公開禮儀活動時穿著。
衫的領子樣式也很復雜,根據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畫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領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二,「帔」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相當於現代的披肩或者圍巾,長約兩米,那時婦女常旋繞於臂頸之間,半掩半露,更顯出一種含蓄美。
三,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短衫長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於腋下,顯得裙子很長,樣式有點像韓劇里的韓服。
『叄』 唐朝女裝主要的服裝樣式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思想開放、文化多元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女裝的樣式也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特點。唐朝女裝不僅在貴族和宮廷中流行,也逐漸普及到士人階層和普通百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幾種主要的唐朝女裝樣式。
襦裙是上身短襦與下身長裙相連的一種服裝樣式。在唐代,這種服裝特別受貴族和宮廷女子的青睞。襦裙的款式多樣,有對襟、交領、直領等多種形式,面料多為紗、羅、錦等輕薄柔軟的材質。顏色上,紅色、綠色、紫色等鮮艷顏色是主流,但素色和白色也常見。在裝飾上,常常在衣袖、領口、裙擺等部位綉有各種花卉、動物等圖案,展現出一種華麗而優雅的風格。
衫裙是一種上衣下裙的組合,上衣稱為衫,下裙稱為裙。這種服裝樣式在唐代士人階層和普通百姓中非常流行。衫裙的款式多樣,有交領、直領、對襟等多種形式,面料多為棉布、麻布等材質。顏色上,白色、灰色、藍色等淡雅顏色是主流,但紅色、綠色等鮮艷顏色也常見。衫裙的裝飾比較簡單,常常只是在衣袖、領口等部位綉有簡單的圖案,展現出一種樸素而清新的風格。
半臂裙是一種袖子只到胳膊肘的裙子,它的流行始於隋朝,但在唐代達到頂峰。這種服裝樣式特別受宮廷女子和士人階層的喜愛。半臂裙的款式多樣,有對襟、交領等多種形式,面料多為紗、羅等輕薄柔軟的材質。顏色上,紅色、綠色、紫色等鮮艷顏色是主流,但素色和白色也常見。半臂裙的裝飾也非常精美,常常在衣袖、領口、裙擺等部位綉有各種花卉、動物等圖案,展現出一種華麗而優雅的風格。
披帛是一種長條形的巾子,通常搭在肩上或系在手臂上。在唐代,這種服裝特別受宮廷女子和士人階層的歡迎。披帛的材質多為絲織品或麻織品,色彩多為白色或黑色。披帛的裝飾也非常精美,常常在巾子上綉有各種花卉、動物等圖案,展現出一種華麗而優雅的風格。同時,披帛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配件,可以用來遮擋陽光或保暖。
除了以上四種主要的服裝樣式外,唐朝女裝還有許多其他的樣式和特點。唐朝女裝注重色彩搭配和圖案設計,常常使用鮮艷的顏色和精美的圖案來展現女性的美麗和優雅。同時,唐朝女裝也注重材質的選擇和加工工藝的提高,使得服裝更加輕薄柔軟、舒適透氣。此外,唐朝女裝還注重個性化和時尚化的追求,不同階層和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樣式和風格。
總的來說,唐朝女裝的樣式豐富多彩,展現了唐朝女性的優雅與風韻。這些服裝樣式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特色,也對後世的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肆』 唐朝服飾的介紹(急需大量文字介紹,特別是關於女子服飾的)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朝女服較之其它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1、襦裙-基礎概要
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的一種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裝束。唐女的襦裙裝在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展,加半臂,佩披帛,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襦裙(交領版)(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長到腰,很短,及腰處通常被收扎在裙線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長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領口又分為「交領」與「對襟」。交領襦衣領口似「y」字形,右襟在內,左襟在外,且左襟於右腰處收緊。對襟襦衣則左右對稱,於腰部正中收束,中間空檔處露出裡面的交領裡衣或者訶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與褙子等的領口大多屬於對襟。
襦的袖口又分為「窄袖」與「寬袖」。民間下層婦女多為窄袖,與現代無異;上層貴仕則是方便的窄袖與華麗飄逸的寬袖並存。
(二)裙:
婦女下裳為裙。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這種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2、配件-半臂、褙子等
對襟半臂(一)半臂:
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翻領並非漢族服飾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
套頭半臂 半臂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盪內心恣意想像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說不定他家有追逐時髦的男女為此屁股上挨過板子呢。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借口。
半臂在初唐頗盛行,也與初唐時服飾多為窄型有關。現今發現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畫上,儀仗隊的宮女中,有一位梳著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二)褙子:
褙子又名綽子。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特點是將半臂的袖與下襟大大延長。始於唐,盛行於宋、元、明朝,在明代又發展出披風。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式變化甚多。
雖然是在唐之後的宋元明代才盛行,但亦可參考其時的形制:宋代男子從皇帝,官吏、士人、商賈、儀衛等都穿。婦女從後、妃、公主到一般婦女都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裡面的衣服來穿。而婦女則可以當做常服(公服)及次於大禮服的常禮服來穿。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關於褙子的名稱,宋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褙子。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准格式。
明代褙子,有寬袖褙子、有窄袖褙子。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伍』 唐代的人都穿什麼衣服,
婦女的主要服式是襦裙,女性當中十分流行齊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貴婦當中,也穿鈿釵禮衣。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顏色大膽。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5)唐朝衣服女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唐代男女服飾款式復雜、色彩絢麗是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那時的女性服裝,充分展示了我國女性大氣、自信、飄逸、灑脫的精神面貌。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
一,「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
初唐時期流行窄袖衫,詩詞中就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時期,吹來一股西域風,漸漸流行「廣襦」(衫的一種),袖寬可達四尺,常是宮廷貴婦出席重要公開禮儀活動時穿著。
衫的領子樣式也很復雜,根據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畫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領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二,「帔」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相當於現代的披肩或者圍巾,長約兩米,那時婦女常旋繞於臂頸之間,半掩半露,更顯出一種含蓄美。
三,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短衫長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於腋下,顯得裙子很長,樣式有點像韓劇里的韓服。